芯片

常见单片机芯片分析简介

● HT:工具好用.DEMO难搞.成本中等.
● PIC:工具难用,DEMO易搞.成本偏高.
● FREESCALE:工具难用,DEMO易搞.成本偏高.
● STC/51:工具好用,DEMO易搞.成本偏低.
● AVR:工具好用,DEMO易搞.成本中等.
● MSP430:工具非常好用,DEMO易搞.成本偏高.
● EMC:工具好用,DEMO难搞.成本偏低.
● SUNPLUS:工具难用,DEMO难搞.成本偏低.
● TENX:工具难用,DEMO难搞.成本偏低.
● OKI:工具难用,DEMO难搞.成本偏低.
● EPSON:工具难用,DEMO易搞.成本偏低.
● PHILIPS:工具好用,DEMO易搞.成本偏高.
● WINBOND:工具好用,DEMO易搞.成本中等.

国内几种常用的单片机芯片做个简介:

PIC单片机:
是MICROCHIP公司的产品,其突出的特点是体积小,功耗低,精简指令集,抗干扰性好,可靠性高,有较强的模拟接口,代码保密性好,大部分芯片有其兼容的FLASH程序存储器的芯片.

EMC单片机:
是台湾义隆公司的产品,有很大一部分与PIC 8位单片机兼容,且相兼容产品的资源相对比PIC的多,价格便宜,有很多系列可选,但抗干扰较差.

ATMEL单片机(51单片机):
ATMEl公司的8位单片机有AT89、AT90两个系列,AT89系列是8位Flash单片机,与8051系列单片机相兼容,静态时钟模式;AT90系列单片机是增强RISC结构、全静态工作方式、内载在线可编程Flash的单片机,也叫AVR单片机.

PHLIPIS 51PLC系列单片机(51单片机):
PHILIPS公司的单片机是基于80C51内核的单片机,嵌入了掉电检测、模拟以及片内RC振荡器等功能,这使51LPC在高集成度、低成本、低功耗的应用设计中可以满足多方面的性能要求.

HOLTEK单片机:
台湾盛扬半导体的单片机,价格便宜,种类较多,但抗干扰较差,适用于消费类产品.

TI公司单片机(51单片机):
德州仪器提供了TMS370和MSP430两大系列通用单片机.TMS370系列单片机是8位CMOS单片机,具有多种存储模式、多种外围接口模式,适用于复杂的实时控制场合;MSP430系列单片机是一种超低功耗、功能集成度较高的16位低功耗单片机,特别适用于要求功耗低的场合

国际电子公司的单片机芯片产品:
(按照公司进行说明,读者可以和楼2的内容比较着阅读,不太好合在一起写,分开着写了)

1. MOTOROLA单片机
MOTOROLA是世界上最大的单片机厂商。品种全、选择余地大、新产品多是其特点,在8位机方面有68HC05和生级产品68HC08,68HC05有30多个系列,200多个品种,产量已超过20亿片。8位增强型单片机68HC11也有30多个品种,年产量在1亿片以上。生级产品有68HC12。16位机68HC16也有十多个品种。32位单片机的683XX系列也有几十个品种。近年来,以PowerPC、Coldfire、M.CORE等为CPU,将DSP未为辅助模块集成的单片机也纷纷推出,目前仍是单片机的首选牌品。MOTOROLA单片机特点之一是在同样速度下所用的时钟频率较Intel类单片机低得多,因而使得高频噪声低、抗干扰能力强,更适合用于工控领域及恶劣的环境。MOTOROLA8位单片机过去的策略是以掩膜为主,最近推出OTP计划以适应单片机发展趋势,在32位机上,M.CORE在性能和功耗方面都胜过ARM7。

2. Microchip单片机
Microchip单片机是市场份额增长最块的单片机。它的主要产品是16C系列8位单片机,CPU采用RISC结构,仅33条指令,运行速度快,且以低价位著称,一般单片机价格都在一美元以下。Microchip单片机没有掩膜产品,全都是OTP器件(近年已推出FLASH型单片机——编者注)。Microchip强调节约成本的最优化设计,使用量大、档次低、价格敏感的产品。

3. Scenix单片机
Scenix单片机的I/O模块有新意。I/O模块的集成与组合技术是单片机技术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除传统的I/O功能模块如并行I/O、URT、SPI、I2C、A/D、PWM、PLL、DTMF等,新的I/O模块不断出现,如USB,CAN、J1850,最具代表性的是MOTOROLA32位单片机,它集成了包括各种通信协议在内的I/O模块,而Scenix单片机在I/O模块的处理上引入虚拟I/O的新概念。Scenix采用了RISC结构的CPU,使CPU最高工作频率达50MHz。运算速度接近50MIPS。有了强有力的CPU,各种I/O功能便可以用软件的办法模拟。单片机的封装采用20/28引脚。公司提供各种I/O的库函数,用于实现各种I/O模块的功能。这些用软件完成的模块包括多路UART、多种A/D、PWM、SPI、DTMF、FSK、LCD驱动等,这些都是通常用硬件实现起来也相当复杂的模块。

4. NEC单片机
NEC单片机自成体系,以8位单片机78K系列产量最高,也有16位、32位单片机。16位以上单片机采用内部倍频技术,以降低外时钟频率。有的单片机采用内置操作系统。NEC的销售策略著重于服务大客户,并投入相当大的技术力量帮助大客户开发产品。

5. 东芝单片机
东芝单片机的特点从4位机到64位,门类齐全。4位机在家电领域仍有较大的市场。8位机主要有870系列、90系列等,该类单片机允许使用慢模式,采用32K时钟时功耗低至10uA数量级。CPU内部多组寄存器的使用,使得中断响应与处理更加快捷。东芝的32位单片机采用MIPS3000ARISC的CPU结构,面向VCD、数字相机、图像处理等市场。

6. 富士通单片机
富士通也有8位、16位和32位单片机,但8位机使用的是16位机的CPU内核。也就是说8位机与16位机所用的指令相同,使得开发比较容易。8位单片机有著名的MB8900系列,16位机有MB90系列。富士通公司注重于服务大公司、大客户,帮助大客户开发产品。

7. Epson单片机
Epson公司以擅长制造液晶显示器著称,故Epson单片机主要为该公司生产的LCD配套。其单片机的特点是LCD驱动部分做得特别好。在低电压、低功耗方面也很有特点。目前0.9V供电的单片机已经上市,不久的将来,LCD显示的手表类单片机将使用0.5V供电。

8.8051单片机
最早由Intel公司推出的8051/31类单片机也世界上用量最大的几种单片机之一。由于Intel公司在嵌入式应用方面将重点放在186、386、奔腾等与PC类兼容的高档芯片的开发上,8051类单片机主要由Philips、三星、华邦等公司接产。这些公司都在保持与8051单片机兼容的基础上改善了8051许多特点(如时序特性)。提高了速度、降低了时钟频率,放宽了电源电压的动态范围,降低了产品的价格。

9. Zilog单片机
Z8单片机是Zilog公司的产品,采用多累加器结构,有较强的中断处理能力。产品为OTP型,Z8单片机的开发工具可秤价廉物美。Z8单片机以低价位的优势面向低端应用,以18引脚封装为主,ROM为0.5-2k。最近Zilog公司又推出了Z86系列单片机,该系列内部可集成廉价的DSP单元。

10. NS单片机
COP8单片机是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的产品,该公司以生产先进的模拟电路著称,能生产高水平的数字模拟混合电路。COP8单片机片内集成了16位A/D,这是单片机中不多见的。COP8单片机内部使用了抗EMI电路,在看门狗电路以及STOP方式下单片机的唤醒方式上都有独到之处。此外,COP8的程序加密控制也做得特别好。

11. 三星单片机
三星单片机有KS51和KS57系列4位单片机,KS86和KS88系列8位单片机,KS17系列16位单片机和KS32系列32位单片机。三星单片机为OTP型ISP在片编程功能。三星公司以生产存储器芯片著称,在存储器的市场供大于求的形式下,涉足参与单片机的竞争。三星公司在单片机技术上引进消化发达国家的技术,生产与之兼容的产品,然后以价格优势取胜。例如在4位机上采用NEC的技术,8位机上引进Zilog公司Z8的技术,在32位机上购买了ARM7内核,还有DEC的技术、东芝的技术等。其单片机裸片的价格相当有竞争力。

12. 华邦单片机
华邦单片机属8051类单片机,它们的W78系列与标准的8051兼容,W77系列位增强型51系列,对8051的时序作了改进。同样时钟频率下速度提高了2.5倍,FLASH容量从4k到64k,有ISP功能。在4位单片机方面华邦有921系列带LCD驱动的741系列。在32位机方面,华邦使用了惠普公司PA-RISC单片机技术,生产低位的32位RISC单片机。

来源:玩转单片机

围观 633

•高集成度让具有智能手机投屏等功能的全数字仪表盘和多媒体主机下探到中低端汽车
•高性能多核架构确保图形和音视频质量出色
•片上专用安全微控制器,内置密码算法加速硬件,确保数据安全处理于业界领先水平

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简称ST;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STM)发布了新的汽车信息娱乐处理技术,让有助于提升普通汽车高档感的纯数字式仪表盘(俗称液晶仪表盘)走进中低端车型。

意法半导体新推出的Accordo 5汽车处理器产品家族可以让一个低功耗、小尺寸的处理器平台满足经济型汽车显示屏的主要性能要求。新产品单片集成完整的图形控制和音视频处理功能,有助于汽车系统厂商节省研发成本,简化组装工序,降低全数字仪表盘和影像导航主机的成本。

Accordo 5汽车处理器可实现驾驶者十分看重的实用功能,例如智能手机投屏可以让驾驶者在车载显示屏幕上安全查看或使用手机上的内容,例如音乐和导航服务。先进的主处理器和高性能图形及音视频引擎可以实现复杂的信息显示功能,例如,同时显示用户界面、倒车影像、导航地图、视频预览。播放功能支持H.264 和DivX®等主要视频编码格式,以及涉及图形混合覆盖等图效处理的2D和3D图形。新产品提供USB接口和SD存储卡接口。

安全是用户看不到的,但对于今天网络化越来越高的汽车至关重要,Accordo 5汽车芯片集成一个高性能安全微控制器,保护多媒体主机与汽车网络之间的连接通信安全。这款安全微控制器内置启动代码鉴权、安全互连和高性能数据加密等功能。

意法半导体汽车产品与分立器件事业部副总裁兼汽车数字产品部总经理Fabio Marchio表示:“用图形界面的数字仪表盘代替传统的机械开关旋钮、按键和指示灯,可以让驾驶者更方便地了解汽车状况和车辆周围情况,数字影像主机可提升驾驶安全性和便利性。Accordo 5汽车处理器通过高成本效益的单片解决方案提供最先进的功能,让汽车企业能够将这些好处提供给更多的客户。”

技术细节:

Accordo 5产品家族是意法半导体取得市场成功的Accrodo产品线的最新一代产品,集成ARM® Cortex®-A7处理器,各项参数领先于市场上其它品牌的数字信息娱乐芯片。Cortex-A7架构不仅尺寸小,而且性价比高,运算处理性能优异,访存速度快。Accordo5系列为设计人员提供多种配置选择,单核Cortex A7支持外部16位高性能DDR3存储器,以及双核Cortex-A7支持外部16或者32位高性能DDR3储存器。

Accordo 5虽然主打中档汽车市场,但是500MHz 3D图形处理器内核使其图形处理性能远超同级产品。系统架构支持1080p分辨率的2D和3D图形,常用格式包括OpenVG、OpenGLES-2.0,具有图形效果功能,例如,灵活的多达四图层混合和视频覆盖功能。多格式视频子系统提供图效后处理功能,例如画中画。高性能音频DSP、六个立体声模拟声道和支持多个工业标准的音频接口使提Accordo 5具有非凡的音频性能。内置显示控制器支持全高清分辨率的TFT-LCD触屏。

新产品家族进一步强化了安全性,内部集成一个ARM Cortex-M微控制器,专门管理数字仪表盘与汽车主网络之间的CAN接口的安全。Accordo 5芯片集成三个CAN端口,其中一个支持最新的CAN FD 高速传输标准,片上硬件密码加速器支持SHA-2、PK和 AES加密算法,一次性可编程(OTP)存储器用于保存主密钥,防止数据被恶意篡改。这款微控制器的待机电流极小,整个芯片的功耗都经过精心优化,从而最大限度降低对汽车的电池消耗。

关于其它的先进技术,更高的热耗散-执行性能比有助于简化热管理设计,提高运行可靠性;灵活的信号布线可简化音频设计。

意法半导体为设计人员提供功能全面的软件和中间件IP,使用这个平台开发功能丰富的显示屏和仪表板变得更加简单。

Accordo 5产品家族由STA1275、STA1285和STA1295三款产品组成,即日起提供样片。STA1295搭载双核Cortex-A7处理器,采用19mm x 19mm x 1.7mm LFBGA529封装。

围观 379

MCU深入生活应用是不容易质疑的趋势,尤其是MCU在功能优化或市场区隔目的下,进行DSP数位讯号处理器或FPU浮点运算单元功能整合,使得MCU的可应用场域大幅扩展。
  
微控制器加速芯片整合 大幅扩展MCU可应用场域
  
微控制器(MCU)深入人们应用生活,几乎大小设备都看得到MCU踪影,在MCU导入DSP数位讯号处理器、FPU浮点运算单元功能后,MCU更大幅扩展元件可适用范围,这几年来,在众多MCU大厂纷纷针对旗下商品推出多样整合方案,不管是产品策略还是市场区隔,也让MCU市场更加丰富多元。
  
MCU深入生活应用是不容易质疑的趋势,尤其是MCU在功能优化或市场区隔目的下,进行DSP数位讯号处理器或FPU浮点运算单元功能整合,使得MCU的可应用场域大幅扩展。
  
MCU整合FPU可以在进阶数值运算的精密度大幅提升、处理效能也能获得改善。
  

针对IoT应用开发的MCU方案,整合DSP可优化感测器数据撷取品质与提升信号处理效能。
如果以FPU或DSP导入目的,一般在MCU中追加FPU、DSP整合架构,主要目的还是在考量成本下的设计方向,尤其在早期半导体元件,SOC(SystemonChip)系统单晶片与MCU存在一段价格差距,如果仅需要SDP或FPU进行运算加速,又不想选用高单价SOC,这时整合DSP或FPU硬体加速单元的MCU产品、不仅可以更好的提供运行效能,同时又能在成本控制上表现更加优异。
  
MCU整合晶片封装成本骤降增加MCU功能扩充应用空间
  
以早期的SOC产品来看,搭载DSP与FPU硬体加速器是SOC产品的重要特性,其中DSP与FPU的应用方向主要以音讯、影像等处理加速运算为主,而在制程技术持续优化,SOC的成本逐步与MCU拉近,MCU在32位元甚至64位元架构下,也开始有结合DSP或是FPU硬体加速单元的解决方案。
  
先看看MCU加上硬体加速单元的优点,在MCU追加FPU导入,最直接的效益是早期利用MCU处理类似FPU运算内容,会因为MCU本身的运算架构限制,让运算结果得出时间会相对拉长,而在导入硬体加速器处理浮点运算时,因为硬体呼叫或是资料传递就能透过硬体算出数据,MCU本身耗在浮点运算的记忆体资源可以因硬体加速整合减少至少10%。
  
当然,从目的性来看,不管MCU有无整合FPU硬体加速单元,浮点运算需求使用MCU现有的运算能力也能得出结果,只是前提是计算过程会耗用较多运算时间与硬体资源,对于可等待、无需提供即时反应的系统自然可以不考虑整合FPU的MCU方案,但若是对系统效能、回馈反应速度要求高的整合需求,MCU结合FPU的效益提升不仅仅是运算资源耗用优化、节能优势等效果,反而是加快系统回应与效能提升的效用,才是MCU结合FPU硬体加速最直接、重要的功能改进,也让MCU可以因应更高复杂度的整合工作。
  
高阶数值运算运用硬体加速满足设计需求
  
在早期MCU元件仍以8位元架构为主流的应用方向,MCU在资料处理与运算处理上,本来就有因架构的问题而有其处理限制,例如,MCU进行小数点、分数处理运算时,因为4位元或是8位元位数有限,就必须采用有限数值进行处理,透过数值结果的限制换取处理复杂度简化与效能要求目的,而这种因为数值处理产生的误差即“截断误差”,截断误差也会因为使用MCU进行数据运算的限制,而令误差数值产生扩大现象。

而在MCU整合FPU硬体加速,在运算同类型的数据处理时,例如在IoT物联网或是终端感测器应用中,常有将外部类比感测数据转换成数位资料的资料撷取、处理需求,这时透过MCU整合的FPU/DSP硬体加速单元,不仅可将感测数据更快速处理完成、加快系统回应,同时,也能导入进阶运算减少数据演算的误差。
  
在实际应用中,FPU硬体加速器本身并无法完全解决误差扩大问题,所以会有FPU、DSP等不同硬体加速整合架构下的应用目的考量,举例来说,透过DSP硬体加速器,可针对特殊数据类型更高速、可靠的运算处理输出,像是DSP可利用指令来进行多种运算,处理如快速快速傅立叶转换或有限脉冲回应进阶运算中重要且耗资源的运算需求,甚至透过单周期的指令便能处理单一指令多重资料运算需求,MCU在进行进阶数值处理方面还可获得进阶增强效益。
  
FPU/DSP不同硬体加速单元具互补作用
  
虽说整合FPU或DSP基本在架构与应用方向就不同,但实际上两者分别是针对数据运算、讯号处理对应至各式演算法应用,两者功能可以说是各有互补效用,比较难被独立拆分。以ARMCortex-M4来看,若仅提供DSP硬体加速处理器反而没设置FPU浮点运算加速器反而会造成应用限制,因为在Cortex-M4应用场合如果仅有数位信号处理加速硬体支援,少了浮点运算支援,对开发需求端若碰到需要数值进阶运算加速,就会造成设计上的弹性限制,或是导致还需透过外部功能晶片支援,或利用原有的运算资源因应数值进阶计算需求,反而会因为数值处理效能限制了Cortex-M4的应用可能性。
  
同样的状况也发生在仅有FPU而没有设置DSP的微控制器应用方案上,对DSP或是FPU应用功能是相辅相成,独立整合对于微控制器的配置并未能产生综效,反而会成为发展路径的限制。
  
再者,从新一代IoT产品发展方向,透过感测器融合应用方向为例,若是SensorFusion概念为将多感测器整合在单一系统中协同运行,系统需要高阶数值与讯号处理能力,才可以将关键数值讯号自复杂数据中提取出来。
  
至于感测器融合可以再搭配即时的调整、控制与校正处理,由DSP加上FPU协同处理达到高精密度、高效率进行撷取数据的精密分析,尤其是现有的SensorFusion已做到陀螺仪、加速度器、温度、压力甚至触控感测都做在同一个模组中,必须透过DSP与FPU预先筛出相对精密且兼顾处理效率的讯号撷取与预处理的感测数据,提供相对高效的系统更具效率的感测数值处理机制。
  
DSP数位滤波应用可提升感测讯号撷取品质
  
此外,在MCU整合FPU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可在系统中善用其运算特性,例如,运用数位演算法进行撷取数值的数位滤波应用,针对处理讯号进一步以基于硬体加速的数位演算法进行波形或数据再处理,形成一提升数据噪讯比(SNR)的便捷作法,数位滤波器还可利用演算机制优化提供不同程度大小的滤波效果,这在于微控制器用于感测热门的心率、血液含氧量、运动数值等生理资讯,或是数位电表、智能电表等应用,解决末端数据因为杂讯或环境噪讯影响,倒置讯号失真的数据优化回补效用,优化终端取得的讯号波形信号品质,更利于后续处理或数据使用。
  
为了优化末端应用,微控制器整合硬体加速单元也蔚为一股风潮,不只是DSP或是FPU硬体加速单元,例如就有微控制器在架构上加入了VMU硬体加速单元,处理因应马达应用重点的三角函数数值运算需求,或是对应无线电通讯需求整合的数据分析演算支援,与现有FPU浮点运算硬体加速功能区隔,采取协同分工的方式加速整体微控制器的应用效能。
  
有趣的是,针对不同的市场与运算需求定位,微控制器除在运算时脉进行差异区隔,以最实际的运算效能区分不同应用场合、市场切分外,整合不同应用所需的硬体加速单元也成为产品市场定位的重要分界,例如针对穿戴式运算应用市场的微控制器,在要求功耗、感测器融合、元器件成本方面就可仅整合FPU、DSP硬体加速定位市场区隔,在高阶的微控制器应用上,甚至有解决方案直接整合硬体绘图引擎,直接看准工业用人机介面终端的应用需求,另针对如车用电子、IoT物联网等不同市场需求,也有五花八门的硬体加速单元配置组合,满足不同整合需求的应用架构。

另一个微控制器整合DSP、FPU硬体加速单元的目的,其实加入硬体加速单元整合而不采行外部解决方案来组构硬体加速运算需求,其最大的优点在于成本方面的极致优化,因为电子电路板可以更节省载板空间,运用单一晶片就能改善运算的整体效率,而在软体开发层面,可在整合架构下运用简单呼叫与资料传递的再处理,便能满足应用服务的数据计算产出效能要求,甚至于开发完成的成品还可运用一致性侦错分析工具,直接针对系统进行全面分析与勘误,在开发设计的效率与速度都能获得改善。

来源:中国智能制造网

围观 354

芯片在电子学中是一种把电路小型化的方式,主要包括半导体设备,也包括被动组件等,并通常制造在半导体晶圆表面上。

前述将电路制造在半导体芯片表面上的集成电路又称薄膜集成电路;另有一种厚膜混成集成电路是由独立半导体设备和被动组件,集成到衬底或线路板所构成的小型化电路。

集成电路产业的特色是赢者通吃,像Intel这样的巨头,巅峰时期的利润可以高达60%。那么,相对应动辄几百、上千元的CPU,它的实际成本到底是多少呢?

先来看看制造过程

芯片制作完整过程包括芯片设计、晶片制作、封装制作、成本测试等几个环节,其中晶片制作过程尤为的复杂。 精密的芯片其制造过程非常的复杂首先是芯片设计,根据设计的需求,生成的“图样”。

1、芯片的原料晶圆

晶圆的成分是硅,硅是由石英沙所精练出来的,晶圆便是硅元素加以纯化(99.999%),接着是将些纯硅制成硅晶棒,成为制造集成电路的石英半导体的材料,将其切片就是芯片制作具体需要的晶圆。晶圆越薄,生产的成本越低,但对工艺就要求的越高。

2、晶圆涂膜

晶圆涂膜能抵抗氧化以及耐温能力,其材料为光阻的一种。

3、晶圆光刻显影、蚀刻

该过程使用了对紫外光敏感的化学物质,即遇紫外光则变软。通过控制遮光物的位置可以得到芯片的外形。在硅晶片涂上光致抗蚀剂,使得其遇紫外光就会溶解。

这时可以用上第一份遮光物,使得紫外光直射的部分被溶解,这溶解部分接着可用溶剂将其冲走。这样剩下的部分就与遮光物的形状一样了,而这效果正是我们所要的。这样就得到我们所需要的二氧化硅层。

4、搀加杂质

将晶圆中植入离子,生成相应的P、N类半导体。具体工艺是是从硅片上暴露的区域开始,放入化学离子混合液中。

这一工艺将改变搀杂区的导电方式,使每个晶体管可以通、断、或携带数据。简单的芯片可以只用一层,但复杂的芯片通常有很多层,这时候将这一流程不断的重复,不同层可通过开启窗口联接起来。

这一点类似多层PCB板的制作制作原理。 更为复杂的芯片可能需要多个二氧化硅层,这时候通过重复光刻以及上面流程来实现,形成一个立体的结构。

5、晶圆测试

经过上面的几道工艺之后,晶圆上就形成了一个个格状的晶粒。通过针测的方式对每个晶粒进行电气特性检测。

一般每个芯片的拥有的晶粒数量是庞大的,组织一次针测试模式是非常复杂的过程,这要求了在生产的时候尽量是同等芯片规格构造的型号的大批量的生产。

数量越大相对成本就会越低,这也是为什么主流芯片器件造价低的一个因素。

6、封装

将制造完成晶圆固定,绑定引脚,按照需求去制作成各种不同的封装形式,这就是同种芯片内核可以有不同的封装形式的原因。

比如:DIP、QFP、PLCC、QFN 等等。这里主要是由用户的应用习惯、应用环境、市场形式等外围因素来决定的。

7、测试、包装

经过上述工艺流程以后,芯片制作就已经全部完成了,这一步骤是将芯片进行测试、剔除不良品,以及包装。

芯片的硬件成本构成

芯片的成本包括芯片的硬件成本和芯片的设计成本。

芯片硬件成本包括晶片成本+掩膜成本+测试成本+封装成本四部分(像ARM阵营的IC设计公司要支付给ARM设计研发费以及每一片芯片的版税,但笔者这里主要描述自主CPU和Intel这样的巨头,将购买IP的成本省去),而且还要除去那些测试封装废片。

用公式表达为:

芯片硬件成本=(晶片成本+测试成本+封装成本+掩膜成本)/ 最终成品率

对上述名称做一个简单的解释,方便普通群众理解,懂行的可以跳过。

从二氧化硅到市场上出售的芯片,要经过制取工业硅、制取电子硅、再进行切割打磨制取晶圆。晶圆是制造芯片的原材料,晶片成本可以理解为每一片芯片所用的材料(硅片)的成本。

一般情况下,特别是产量足够大,而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以亿为单位量产来计算的话,晶片成本占比最高。不过也有例外,在接下来的封装成本中介绍奇葩的例子。

封装是将基片、内核、散热片堆叠在一起,就形成了大家日常见到的CPU,封装成本就是这个过程所需要的资金。在产量巨大的一般情况下,封装成本一般占硬件成本的5%-25%左右,不过IBM的有些芯片封装成本占总成本一半左右,据说最高的曾达到过70%.

测试可以鉴别出每一颗处理器的关键特性,比如最高频率、功耗、发热量等,并决定处理器的等级,比如将一堆芯片分门别类为:I5 4460、I5 4590、I5 4690、I5 4690K等,之后Intel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等级,开出不同的售价。不过,如果芯片产量足够大的话,测试成本可以忽略不计。

掩膜成本就是采用不同的制程工艺所需要的成本,像40/28nm的工艺已经非常成熟,成本也低——40nm低功耗工艺的掩膜成本为200万美元;28nm SOI工艺为400万美元;28nm HKMG成本为600万美元。

不过,在先进的制程工艺问世之初,耗费则颇为不菲——在2014年刚出现14nm制程时,其掩膜成本为3亿美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台积电、三星掌握14/16nm制程,现在的价格应该不会这么贵);而Intel正在研发的10nm制程。根据Intel官方估算,掩膜成本至少需要10亿美元。

不过如果芯片以亿为单位量产的话(貌似苹果每年手机+平板的出货量上亿),即便掩膜成本高达10亿美元,分摊到每一片芯片上,其成本也就10美元。而这从另一方面折射出为何像苹果这样的巨头采用台积电、三星最先进,也是最贵的制程工艺,依旧能赚大钱,这就是为什么IC设计具有赢者通吃的特性。

像代工厂要进行的光刻、蚀刻、离子注入、金属沉积、金属层、互连、晶圆测试与切割、核心封装、等级测试等步骤需要的成本,以及光刻机、刻蚀机、减薄机、划片机、装片机、引线键合机、倒装机等制造设备折旧成本都被算进测试成本、封装成本、掩膜成本中,就没有必要另行计算了。

晶片的成本

由于在将晶圆加工、切割成晶片的时候,并不是能保证100%利用率的,因而存在一个成品率的问题,所以晶片的成本用公式表示就是:

晶片的成本=晶圆的成本/(每片晶圆的晶片数*晶片成品率)

由于晶圆是圆形的,而晶片是矩形的,必然导致一些边角料会被浪费掉,所以每个晶圆能够切割出的晶片数就不能简单的用晶圆的面积除以晶片的面积,而是要采用以下公式:

每个晶圆的晶片数=(晶圆的面积/晶片的面积)-(晶圆的周长/(2*晶片面积)的开方数)

晶片的成品率和工艺复杂度、单位面积的缺陷数息息相关,晶片的成品率用公司表达为:

晶片的成品率=(1+B*晶片成本/A)的(-A次方)

A是工艺复杂度,比如某采用40nm低功耗工艺的自主CPU-X的复杂度为2~3之间;
B是单位面积的缺陷数,采用40nm制程的自主CPU-X的单位面积的缺陷数值为0.4~0.6之间。

假设自主CPU-X的长约为15.8mm,宽约为12.8mm,(长宽比为37:30,控制一个四核芯片的长宽比在这个比例可不容易)面积约为200平方毫米(为方便计算把零头去掉了)。

一个12寸的晶圆有7万平方毫米左右,于是一个晶圆可以放299个自主CPU-X,晶片成品率的公式中,将a=3,b=0.5带入进行计算,晶片成品率为49%,也就是说一个12寸晶圆可以搞出146个好芯片,而一片十二寸晶圆的价格为4000美元,分摊到每一片晶片上,成本为28美元。

芯片硬件成本计算

封装和测试的成本这个没有具体的公式,只是测试的价格大致和针脚数的二次方成正比,封装的成本大致和针脚乘功耗的三次方成正比。如果CPU-X采用40nm低功耗工艺的自主芯片,其测试成本约为2美元,封装成本约为6美元。


因40nm低功耗工艺掩膜成本为200万美元,如果该自主CPU-X的销量达到10万片,则掩膜成本为20美元,将测试成本=2美元,封装成本=6美元,晶片成本=28美元代入公式,则芯片硬件成本=(20+2+6)/0.49+28=85美元

自主CPU-X的硬件成本为85美元。

如果自主CPU-Y采用28nm SOI工艺,芯片面积估算为140平方毫米,则可以切割出495个CPU,由于28nm和40nm工艺一样,都属于非常成熟的技术,切割成本的影响微乎其微,因此晶圆价格可以依旧以4000万美元计算,晶片成品率同样以49%的来计算,一个12寸晶圆可以切割出242片晶片,每一片晶片的成本为16美元。

如果自主CPU-X产量为10万,则掩膜成本为40美元,按照封装测试约占芯片总成本的20%、晶片成品率为49%来计算,芯片的硬件成本为122美元。

如果该自主芯片产量为100万,则掩膜成本为4美元,按照封装测试约占芯片总成本的20%来,最终良品率为49%计算,芯片的硬件成本为30美元。

如果该自主芯片产量为1000万,则掩膜成本为0.4美元,照封装测试约占芯片总成本的20%来,最终良品率为49%计算,芯片的硬件成本21美元。

显而易见,在相同的产量下,使用更先进的制程工艺会使芯片硬件成本有所增加,但只要产量足够大,原本高昂的成本就可以被巨大的数量平摊,芯片的成本就可以大幅降低。

芯片的定价

硬件成本比较好明确,但设计成本就比较复杂了。这当中既包括工程师的工资、EDA等开发工具的费用、设备费用、场地费用等等。

另外,还有一大块是IP费用——如果是自主CPU到还好(某自主微结构可以做的不含第三方IP),如果是ARM阵营IC设计公司,需要大量外购IP,这些IP价格昂贵,因此不太好将国内外各家IC设计公司在设计上的成本具体统一量化。

按国际通用的低盈利芯片设计公司的定价策略8:20定价法,也就是硬件成本为8的情况下,定价为20,自主CPU-X在产量为10万片的情况下售价为212美元。别觉得这个定价高,其实已经很低了,Intel一般定价策略为8:35,AMD历史上曾达到过8:50.

在产量为10万片的情况下,自主CPU-Y也采用8:20定价法,其售价为305美元;
在产量为100万的情况下,自主CPU-Y也采用8:20定价法,其售价为75美元;
在产量为1000万的情况下,自主CPU-Y也采用8:20定价法,其售价为52.5美元。

由此可见,要降低CPU的成本/售价,产量至关重要,而这也是Intel、苹果能采用相对而昂贵的制程工艺,又能攫取超额利润的关键。

PS:本文参考自作者铁流

(直接点击图片可进入调查页面)

开发板测评图片
围观 683

“中国高端芯片联盟”于近日成立,发起者包括紫光集团、长江存储、中芯国际、华为、中兴,及中国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中标软件等 27 家中国芯片产业链骨干企业及科研院所。TrendForce 旗下拓墣产业研究所研究经理林建宏表示,中国产官学界此举旨在打造“架构──芯片──软件──整机──系统──资讯服务”的产业生态体系,显示中国积极由制造大国过渡到制造强国的发展雄心。

林建宏指出,中国大陆高端芯片联盟将任务设定在本土化、封闭的垂直合作上,与中国台湾地区半导体业界专业分工及国际化的发展脉络立足点迥异,然而此消息却仍在中国台湾地区引起相当大的回响,显示半导体产业在缺乏创新产品下,整体由有利于垂直分工的科技驱动,进入了以需求带动的应用驱动。中国台湾地区市场与品牌无法支持半导体产业(尤其 IC 设计领域)足够的应用创新与需求,因而公司长期成长的关键就在如何吸引全球的创意选择台湾合作。然而,目前中国台湾地区的 IC 设计业与自身最大的客户与市场──中国大陆,无法顺利合资合作,这是中国高端芯片联盟成立后,中国台湾地区政府与企业该严肃面对与加速改善的课题。

林建宏进一步表示,若将产业联盟解读成中国国产化的国家队(采购的立场)并不适当。产学合作需时间发酵,联盟的要点在于可做为开发下一个应用的平台。唯透过深根与开创,才能达到加速集成电路基础科研的发展的目标。在此之前,有几点困难要克服:

公司各有营运压力,联盟要找到合作点才能实质推动

紫光并展讯和锐迪科至今,两家分公司仍独立运作,即因公司内尚难整合资源,跨界联盟的状况更是如此。目前海思与展讯已有 16 纳米产品,但在与中芯国际的合作上只能选择非最尖端的产品,同样地,中芯要与中国内地的设备与材料业者合作,势必再降一个技术层次。林建宏表示,联盟需研拟出可合作的标的与奖励办法,才能实质进步。

中国有发展全产业的决心与能力,仍需循序渐进

合作要有具体的推进规划的步骤,如 CPU IP 在高速电脑应用后,要选择个人电脑、手机或物联网设备作为首要进攻的缺口。若未有清晰的发展蓝图,即便各成员有合作点,则因备多力分,难有明显结果。

国产化强化民族决心,但国际观更不可缺

林建宏指出,集成电路是国际化的竞争,在追赶的过程中透过国际资源才能有效加速,因此强化本土是目标而非手段。中国近期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包含赵厚麟教授接任国际电信联盟(ITU)秘书长、展讯CEO李力游博士出任全球半导体联盟(GSA)董事会主席、中天微系统与华为也在2016年成为嵌入式微处理器基准评测协会(EEMBC)的理事会成员。这都是中国在集成电路产业中值得纪念的里程碑。

文章来源:Tech News

围观 186

本月早些时候公布的“2015年半导体国际技术路线图”(ITRS)显示,经过50多年的微型化,晶体管的尺寸可能将在五年后停止缩减。

该报告预测,在2021年后,继续缩小微处理器中晶体管的尺寸,对公司而言在经济上不可取。相反,芯片制造商将用其他方法增大晶体管密度,即将晶体管从水平结构,转变为垂直结构并建造多层电路。

一些人认为,这一变化相当于是宣布摩尔定律的终结。雪上加霜的是,这是最后一份ITRS路线图。

ITRS由美国发起,而后扩展到全球,已有20年的历史,现在却走到了终点。

1

1971年到2016年,全球半导体行业根据摩尔定律,在电路板上容纳的晶体管数量

半导体特性不再由半导体公司决定

因为行业参与度的减少以及打算着手其他项目,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美国的一个贸易集团,代表IBM、英特尔以及华盛顿其他公司的利益,是ITRS的主办方之一——将离开ITRS,与半导体研究公司(SRC)合作,参与政府和行业支持的重点研究项目。

ITRS的其他参与者将以新的名义继续制定路线图 ITRS 2.0,并将其作为IEEE计划“Rebooting Computing”的一部分。

ITRS的转变似乎只是微小的行政变动。但是,VLSL公司的分析员Dan Hutcheson表示,这是行业的大地震。20世纪90年代早期,为了制定路线图,美国的半导体公司进行合作、确定共同需求,最终于1998年成立了ITRS。Hutcheson说,供应商很难知道半导体公司需要什么,因此,芯片公司就要集体制定优先次序以便充分利用有限的研发资金。

然而,按照摩尔定律的规律发展,给各个公司带来困难和大的开支,导致行业内出现重大整合。据Hutcheson统计,2001年有19家公司开发、制造装有先进晶体管的逻辑芯片。而今天,只有4家公司:英特尔、三星、台积电和GlobalFoundries(此前,IBM也属于这一行列,只是近期将其芯片制造厂卖给了GlobalFoundries)。

Hutcheson表示,这些公司有自己的路线图,可以直接与自己的设备和材料供应商交流。此外,它们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

“这个行业已经变了,”ITRS的主席Paolo Gargini说,但是他还强调了其他的转变。不再自己制造尖端芯片的半导体公司,靠的是工厂为其芯片提供先进技术。Gargini还说,芯片购买方和设计方,如苹果、谷歌和高通,越来越能决定未来芯片的要求。

“以前,是半导体公司决定半导体的特性,而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

ITRS 2.0:摩尔定律并没有死亡

最新的这份ITRS报告的命名是ITRS 2.0。这一名称反映了计算的改进不再是来自自下而上的推动——使用更小的交换机和密度更大、速度更快的内存。相反,现在更多的是依靠自上而下的方法,注重能促进芯片设计的各种应用,如数据中心、物联网和移动设备。

实际上,在2014年4月,ITRS 委员会便宣布,他们决定重组 “ITRS 路线图”,以适应半导体行业不断发展的需求。新的 ITRS 2.0 将聚焦 7 大主题:

系统集成:关注如何从设计上在计算机体系架构中整合异构模块

系统外连接:关注无线技术
异构集成:如何将不同技术集成为一体
异构组件:MEMS、传感器等其他系统设备
非 CMOS 结构:自旋电子学、忆阻器以及其他不是基于 CMOS 的设备
摩尔定律升级(More Moore):继续关注 CMOS 元件缩小
工场集成:关注新的半导体生产工具和工艺

这次新发布的报告,就属于“摩尔定律升级”研究组的成果。

根据最近的新闻报道,新的IEEE路线图——International Roadmap for Devices and Systems——也将使用这种方法,但是会增加计算机体系结构,允许“一个全面的、端到端的计算生态系统视图,包括设备、组件、系统、体系结构和软件”。

2

对比2013年报告与2015年报告可以发现,半导体体积将在2021年迎来巨变

2014年,上一份 ITRS 报告预测,晶体管微型化仍是长期趋势。该报告预测,至少在2028年前,晶体管的栅极长度——电流必须在晶体管流过的距离——以及其他重要逻辑芯片的尺寸将继续缩小。

可是,自2014年以来,三维架构的概念发展越来越快。内存产业已经转向了三维架构,以减轻微型化的压力和提高NAND Flash的容量。单片三维集成——建造多层设备,层层叠加,彼此用密集的电线相连——也成为越来越受欢迎的讨论主题。

新的报告包括了这些趋势,预测了传统芯片尺寸缩小的趋势将于本世纪20年代初终结。但是,摩尔定律终结这个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Gargini 说,“媒体想出了各种方式来解释摩尔定律,但是,摩尔定律只有一个定义:晶体管的数量每两年增加一倍。” 他强调:摩尔定律只是简单地预测,给定的一个集成电路区域能容纳多少晶体管,而不管是在单层的还是多层的芯片。

3

如果有哪一家公司愿意,它在2020年后也可以继续缩小晶体管的尺寸,只不过使用三维芯片要更划算——这就是报告想传达的信息。

换句话说,通过使用3D堆叠等新的技术,短期内芯片的晶体管密度将继续提高。这也是 ITRS 2.0 “持续关注CMOS 元件缩小”的原因。

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将产生数以百亿计的连接设备,每台设备都需要相应的芯片。而且,不同于PC和手机,很多物联网终端不需要太强的本地计算能力,半导体厂商并不需要继续突破硬件的物理极限,他们面前已经出现了新的市场和趋势——软件与硬件的结合越发紧密。

在这种新常态下,云计算、软件,以及全新的计算架构将成为未来计算技术进步的关键。

与以往首先改善硬件,软件随后跟上的趋势不同,以后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将会呈现以软件为主导的软硬结合新思路:先看手机、物联网设备及数据中心等软件的需求,再回过头来决定支持这些软件和应用需要怎样的处理能力,并由此规划硬件的设计。

未来半导体发展

同时发生的还有其他的变化。

4

ITRS预测,几年过后,在使用三维集成之前,前沿芯片公司将放弃现在用于高性能芯片中的晶体管结构: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FET(见上图)。

在FinFET的架构中,栅门成类似鱼鳍的叉状3D架构,可于电路的两侧控制电路的接通与断开。据这次的路线图显示,芯片制造商将会放弃FinFET,选择另一种晶体管——具有横向环绕栅极,有与FinFET类似的水平通道,但是被一个向下延伸的栅极包围(见下图)。

55

在那之后,晶体管将变为垂直架构,通道将采用支柱的形状,或是纳米线竖立着。

传统硅通道也将被其他材质的通道取代,即硅锗、锗、来自元素周期表第III和V列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这些变化将使得芯片厂商能在同样大的区域装下更多的晶体管,这也就遵守了摩尔定律。

报告指出,半导体行业在短期(2015 年到2022年)和长期(2023年到2030年)所分别面临的挑战将是:

短期

硅基CMOS尺寸缩小
高迁移率沟道材料的实现
DRAM 和 SRAM尺寸缩小
高密度非易失存储尺寸缩小
材料,制程、结构变化及新的应用的可靠性

长期

先进多栅结构的实现
新存储结构的研发与实现
新器件、结构和材料的可靠性
功耗下降
多种功能的集成

但是,遵循摩尔定律的精神——计算性能稳定增长——则是另外一回事。

2015年,IEEE计算机协会主席和IEEE重启计算项目的联合领导人Tom Conte表示,晶体管密度增加一倍,有时并不等同于计算性能提高。

长期以来,晶体管尺寸缩小意味着速度更快。然而Conte说,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晶体管数量越来越多,但由此导致的能耗也越来越大,反而导致计算速度延迟,于是工程师重新设计的芯片的微体系结构来提高性能。十年过后,晶体管的密度已经非常大了,逼近极限。芯片厂商不得不在电路板上封装多核芯片以维持情况,这也是IEEE提出新路线图的原因。

来源:物联网智库

围观 404

凡是有互联网的地方,都需要用到芯片。互联网的高歌猛进是这个时代的一个鲜明特征。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备,从PC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再到冰、洗、空等大家电的联网化、智能化对芯片产业都有显著推动作用。穿戴式设备、汽车、家居等也已经开始了联网化、智能化的进程。未来连接一切的“物联网”已经隐约可见。

物联网推动产业增长

物联网之前是概念,现在已经实质启动,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高速无线网络(3G/4G)发展。物联网所要连接的“物”分布于各个角落,在没有高速无线网络的时代,仅靠二维码、NFC标签不可能真正建立起物联网。

高速无线网络是智能终端繁荣的必要条件和直接催化剂,曾经催生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繁荣,高速无线网络也必然会催生物联网的繁荣。研究智能手机的普及历史不难发现,虽然iPhone早在2007年就被苹果发明出来,但直到美国3G网络普及的2010年,iPhone的销量才真正开始放量。而现在,物联网的起步已是正当其时。

从互联网到物联网,网络连接数将有数倍增长,而凡是互联网到达的地方,都需要用到芯片,芯片的产值空间也将有数倍扩张。目前世界集成电路代工巨头台积电来自物联网的订单已经占到新增订单的20%。根据IDC的预测,2016年物联网的产业规模,将超越以智能机、平板电脑、嵌入式产品为代表的传统智能产业规模,其对芯片产品的需求也将同步增长。

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崛起正当时

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的高景气度,为国内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不仅如此,在景气周期的基础上,国内产业还叠加了技术进步周期和政策扶持周期。天时地利人和齐备,使得集成电路产业在国内也表现出更多的成长性特征。自2013年开始,全球芯片产业销售额开启了新一轮增长周期。

我们认为,本次景气周期将是温和的,产值的增速会在5%~10%之间,但会持续3~5年时间,这将显著区别于PC时代景气度随换机周期和技术进步影响而大幅波动的状况。

市场可能担心,智能手机市场量虽然够大,但已经接近饱和,出货增长有限。如何持续拉动IC产值增长?我们认为基于以下两点原因,至少在未来2至3年,按产值计算的IC需求仍将快速增长:

一、全球智能机渗透率的快速提升可以再持续2至3年。

虽然国内智能手机渗透率已经很高,但从全球看,2013年智能机渗透率仅54.6%(智能机出货10亿部,全部手机出货18.3亿部)。展望未来2至3年,智能机出货量仍将保持20%左右的稳健增长。主要是印度、巴西等国家驱动。

二、从3G到4G的单机芯片价值提升,不亚于从功能机向智能机的替换,而4G手机的渗透率提升将持续至少3年。
从3G到4G,AP核心数增加,基带频段增加,制程工艺更先进,存储容量更大,单台智能机芯片价值将提升约50%。从绝对数字看,从功能机到智能机,单台手机芯片价值提升29美元,而从3G智能机到4G智能机,单台手机芯片价值将再提升24美元,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增量几乎相当。

从全球范围看,4G手机正处于起步后的快速渗透阶段,2013年渗透率为14.8%,2014Q1为18.8%。我们预计,4G渗透率至少可以保持3年的连续高增长,达到50%左右。

从2G到3G,手机的智能化进程已经完成,而如液晶电视之类的产品的智能化尚在进行中。我们将机顶盒、液晶电视、游戏机、空调及其他家电类消费电子的智能化,称之为“消费电子的深度智能化”。

消费电子领域的芯片销售额为什么会突然上升?除了出现了iPad等新品类外,新一轮的互联网革命和深度智能化大大增加了单台消费电子的芯片价值。以液晶电视为例:传统的液晶电视芯片以音视频编解码、图形处理功能为主,基本靠嵌入式MCU+ASIC实现。而新的运行安卓系统的互联网智能电视,除上述芯片外,几乎需要额外新增一套芯片组,这使得单台液晶电视的芯片价值有了数倍提升,新增30~50美元每台。

据估算,2013年~2018年,全球每年销售的互联网电视终端(含机顶盒、联网游戏机等)将超过1亿台,对应30~50亿美元的新增芯片需求。

液晶电视是联网化、智能化进度较快的消费电子产品,继液晶电视之后,其他消费电子产品如空调、冰箱、洗衣机、智能照明等产品的联网化、智能化已经起步,目前已成为各家电企业的竞争焦点。

技术周期提供弯道超车机会

国内IC产业成长性的起源,就是国内从PC时代的置身事外到移动时代、物联网时代的全面参与。PC向移动时代的变迁几乎颠覆了之前所有的技术、市场规则,国内IC产业有机会获得数倍成长,并诞生一些世界级的IC公司。

1989至2009这20年间,WinTel组合牢牢控制了个人计算终端市场,同时也固化了芯片产业的格局,CPU、显卡、内存等芯片供应商在20年间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这些IDM厂商统治了产业。

国内IC产业起步晚,极高的技术壁垒和市场壁垒将国内隔离在产业之外几十年,直到2007年,国内IC产值仅占全球9.4%,这还包括外资在国内设的工厂数量,如果将设在国内的外资厂商去除,陆资的IC产值全球份额预计在4%以下,且都是一些低端的周边产品。与国内终端产品产出占全球半壁江山相比,几乎可以忽略。

2007年之后,苹果和安卓智能终端出现,并迅速统治了个人计算设备市场,彻底改变了芯片产业的游戏规则。这一变化大大降低了IC产业对于新进入者的壁垒,尤其是芯片设计和封装测试环节,国内公司真正切入主流市场成为可能。

从2007年至2011年,4年间国内IC产值占全球份额提升了1.7个百分点。而从2011到2013,两年间又提升了2.1个百分点。随着市场和技术壁垒的消除,国内IC产业正在加速发展。

政策周期助力跨越式发展

按照全球技术和市场发展的内在逻辑,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崛起也是确定的趋势。那么为什么还需要投资基金,需要反垄断,需要资源整合?因为这些可以帮助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使产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除美国外,后发地区如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其IC产业的崛起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

目前国内政策一是更加市场化,更可能产生实际效果;二是更重视龙头公司对产业的提升作用。从具体措施看,我们认为以下两条最具影响力:一是募集大规模的产业基金专业化投资;二是采用包括反垄断手段在内的立体措施,全方位地扶持本土企业发展。

到目前为止,政策和资金已经盘活了长期低迷的国内集成电路产业,本土企业纷纷通过产业整合、资本运作寻求跨越式发展。而海外巨头也纷纷到国内这片IC热土来淘金,通过与本土公司合作等方式寻求发展机遇。

来源:慧聪电子网

围观 256

随着政府加大对芯片设计的开发扶持力度,中国内地芯片产业的发展势头直逼美国和台湾地区,全球话语权逐步增强。但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在强势推动芯片产业发展同时,应鼓励创新,不应单为获得市场份额而盲目追大、重复建设,避免重蹈光伏、LCD产业覆辙。

中国斥资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推动半导体产业进行独立自主研发,从而催生出了一个芯片设计产业集群。业界专家表示,中国内地芯片厂商最终将形成与高通、联发科竞争格局。

4-5年内打乱供应链

中国内地芯片产业将撼动美国、台湾霸主地位
  
市场研究机构TrendForce提供的数据显示,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目前中国内地有9家公司跻身“全球芯片设计和销售排行榜前50强”名单,而在2009年时仅有1家公司上榜。类似中国内地的大量智能手机制造商客户,帮助中国芯片厂商赢得全球芯片市场近五分之一份额。

中国内地的芯片厂商正在崛起,如华为旗下的华为海思、展讯通信等。为降低电脑安全风险,在政府资金扶持下,加上本土技术,这些芯片厂商应运而生。

高通公司之前也表示,其在大陆市场的许可授权面临延期,表明美国科技公司在中国市场并非一帆风顺。相比之下,中国芯片厂商则少了许多麻烦。研究机构ICInsights的数据称,今年中国芯片厂商出货量增长高达40%。

在谈及芯片设计厂商将封装合同外包给台积电等封装公司时,市场调研机构Bernstein分析师马克·李(MarkLi)表示:“中国的芯片制造业发展正保持突飞猛进势头。”

业界专家和企业高管表示,尽管中国芯片设计厂商与全球顶级厂商存在差距,但从技术层面而言,中国芯片厂商4-5年内有可能打乱全球芯片供应链。

马克·李称,就规模而言,今年中国内地可能超出台湾地区,赢得全球规模高达200多亿的芯片设计市场第二把交椅。
  
过去失误
  
中国电子市场芯片需求庞大,每年全球超过六成的芯片产能供于中国市场。2013年,中国进口的芯片产品价值超过了原油进口。为促进国内芯片产业发展,中国政府为芯片公司制定了“年营收增长20%”的发展目标,并提出在2030年前要建立一批“世界级芯片公司”的远景目标。

中国的芯片设计厂商包括华为海思、展讯通信以及锐迪科微电子有限公司(RDA)——均由清华紫光控股,以及全志科技、联芯科技、格科微电子以及汇顶科技等。

清华紫光集团董事长赵卫国称,“只有成为市场领导者,才能实现盈利。”

据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称,通过启动一项217亿美元的国家基金,以及联合由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政府主导的至少5家其他投资机构,中国大约投入了320亿美元用于国家领先芯片生态系统建设。

台积电联席CEO刘德音在最近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未来几年内,他们的集成电路(IC)设计可以成长为一股强大力量。”

“但是,这个系统必须奖励创新,你不能只是为了获取市场份额而向市场倾销大量低端产品。那样的话,不会有助于中国IC设计领域实现增长。”刘德音补充说,“希望他们能够趋利避害。”

此前中国在发展工业过程中重复建设问题备受关注,比如在发展太阳能电池板和液晶显示器产品时,过度投资导致了产能过剩和价格暴跌。Bernstein分析师马克·李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称,去年中国LCD产品的份额从2010年的3%增长到了14%,但行业平均利润率却从同期的7.8%下降到了1.2%。“伴随着每个时期市场价值和经济遭到瓦解,中国不会停止,直至其能够主宰这一市场,”马克·李说。

来源:速途网

围观 400

页面

订阅 RSS - 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