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

硬件电路设计的几个注意事项!

demi的头像

嵌入式设计是个庞大的工程,今天就说说硬件电路设计方面的几个注意事项,首先,咱们了解下嵌入式的硬件构架。

我们知道,CPU是这个系统的灵魂,所有的外围配置都与其相关联,这也突出了嵌入式设计的一个特点硬件可剪裁。在做嵌入式硬件设计中,以下几点需要关注。

第一、电源确定

电源对于嵌入式系统中的作用可以看做是空气对人体的作用,甚至更重要:人呼吸的空气中有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等但是含量稳定,这就相当于电源系统中各种杂波,我们希望得到纯净和稳定符合要求的电源,但由于各种因素制约,只是我们的梦想。这个要关注两个方面:

a、电压

嵌入式系统需要各种量级的电源比如常见的5v、3.3v、1.8v等,为尽量减小电源的纹波,在嵌入式系统中使用LDO器件。如果采用DCDC不仅个头大,其纹波也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

b、电流

嵌入式系统的正常运行不但需要稳定足够的电源,还要有足够的电流,因此在选择电源器件的时候需要考虑其负载,我设计时一般留有30%的余量。

嵌入式系统中boot的理解

demi的头像

1. 首先boot和boot loader是一个东西吗?是的,都是一个东西。

2. Boot中包含了CPU的初始化代码,Memory与外围接口的初始化代码,随后会回引系统(OS),最后将控制权交给OS,编译完成后将二进制文件烧入FLASH。如果板卡复位,CPU异常矢量或复位矢量指的地址就是FLASH地址,Flash中的Boot代码初始化CPU、Memory、简单的外设,随后把Flash中的OS移到内存里,随后OS就会引导起来。

3. boot其最大的作用就是系统初始化,分配内存,将应用代码(可以带OS,也可以不带)从FLASH中导入内存,最后将运行指针指向这段代码,把控制权交给应用程序。

4. Bootloader是在操作系统运行之前执行的一小段程序,通过这一小段程序,我们可以初始化硬件设备、建立内存空间的映射表,从而建立适当的系统软硬件环境,为最终调用操作系统内核做好准备。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要想让一个操作系统在我们的板子上运转起来,我们就必须首先对我们的板子进行一些基本配置和初始化,然后才可以将操作系统引导进来运行。

5. 没有操作系统的简单嵌入式计算机,系统上电后,通常直接进入用户应用程序,有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中,上电后首先运行的是一个标准化的软件—–引导程序(bootloader)

嵌入式物联网(IoT)的六大硬件设计挑战

demi的头像

在开发嵌入式物联网设备时,硬件设计被视为物联网产品成功的关键组成部分。为了确保嵌入式物联网产品满足所需功能,功耗低、安全可靠,嵌入式物联网设备制造商在这些设备的硬件设计阶段面临许多挑战。随着物联网的出现,由于连接设备的快速发展,嵌入式系统市场出现了大幅增长。

嵌入式系统在物联网中的作用

物联网(IoT)被定义为一个过程,其中对象配备有涉及硬件板设计和开发的传感器,执行器和处理器,软件系统,Web API和协议,它们共同创建了嵌入式系统的连接环境。这种连接环境允许技术跨多个设备,平台和网络连接,创建一个通信网络,彻底改变我们与世界进行数字交互的方式。例如与我们的环境,社区和家庭的互动和行为,甚至与我们自己的身体。

我们周围的嵌入式系统采用商业系统的形式,如自动售货机,智能信息亭,AC控制器,联网汽车,酒店票据打印机等,它们能够执行独特的各种操作。因此,在设计这些嵌入式物联网系统时,需要针对特定​​功能进行设计,具有良好的产品设计质量,如低功耗,安全架构,可靠的处理器等。但是,设计嵌入式物联网硬件系统不简单。

在嵌入式系统上运行应用程序缺乏必要的灵活性

嵌入式开发项目中,首先需要做需求分析,然后根据需求分析进行综合考虑,这里给出几个嵌入式硬件设计时特别要注意的问题。

1、MCU的选择

选择 MCU 时要考虑 MCU 所能够完成的功能、MCU 的价格、功耗、供电电压、I/O 口电平、管脚数目以及 MCU 的封装等因素。MCU 的功耗可以从其电气性能参数中查到。供电电压有 5V、3.3V 以及 1.8V 超低电压供电模式。为了能合理分配 MCU 的I/O资源,在 MCU 选型时可绘制一张引脚分配表,供以后的设计使用。

2、电源

①考虑系统对电源的需求,例如系统需要几种电源,如24V、12V、5V或者3.3V等,估计各需要多少功率或最大电流(mA)。在计算电源总功率时要考虑一定的余量,可按公式“电源总功率=2×器件总功率”来计算。

②考虑芯片与器件对电源波动性的需求。一般允许电源波动幅度在 ±5% 以内。对于A/D转换芯片的参考电压一般要求 ±1% 以内。

③考虑工作电源是使用电源模块还是使用外接电源。

3、普通I/O口

①上拉、下拉电阻:考虑用内部或者外部上/下拉电阻,内部上/下拉阻值一般在 700Ω 左右,低功耗模式不宜使用。外部上/下拉电阻根据需要可选 10KΩ~1MΩ 之间。

②开关量输入:一定要保证高低电压分明。理想情况下高电平就是电源电压,低电平就是地的电平。如果外部电路无法正确区分高低电平,但高低仍有较大压差,可考虑用 A/D 采集的方式设计处理。对分压方式中的采样点,要考虑分压电阻的选择,使该点通过采样端口的电流不小于采样最小输入电流,否则无法进行采样。

③开关量输出:基本原则是保证输出高电平接近电源电压,低电平接近地电平。I/O 口的吸纳电流一般大于放出电流。对小功率元器件控制最好是采用低电平控制的方式。一般情况下,若负载要求小于10mA,则可用芯片引脚直接控制;电流在 10~100mA 时可用三极管控制,在 100mA~1A 时用 IC 控制;更大的电流则适合用继电器控制,同时建议使用光电隔离芯片。

4、A/D电路与D/A电路

①A/D电路:要清楚前端采样基本原理,对电阻型、电流型和电压型传感器采用不同的采集电路。如果采集的信号微弱,还要考虑如何进行信号放大。

②D/A电路:考虑 MCU 的引脚通过何种输出电路控制实际对象。

5、控制电路

对外控制电路要注意设计的冗余与反测,要有合适的信号隔离措施等。在评估设计的布板时,一定要在构件的输入输出端引出检测孔,以方便排查错误时测量。

6、考虑低功耗

低功耗设计并不仅仅是为了省电,更多的好处在于降低了电源模块及散热系统的成本。由于电流的减小也减少了电磁辐射和热噪声的干扰。随着设备温度的降低,器件寿命则相应延长,要做到低功耗一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并不是所有的总线信号都要上拉。上下拉电阻也有功耗问题需要考虑。上下拉电阻拉一个单纯的输入信号,电流也就几十微安以下。但拉一个被驱动了的信号,其电流将达毫安级。所以需要考虑上下拉电阻对系统总功耗的影响。

②不用的I/O口不要悬空,如果悬空的话,受外界的一点点干扰就可能成为反复振荡的输入信号,而MOS器件的功耗基本取决于门电路的翻转次数。

③对一些外围小芯片的功耗也需要考虑。对于内部不太复杂的芯片功耗是很难确定的,它主要由引脚上的电流确定。例如有的芯片引脚在没有负载时,耗电大概不到1毫安,但负载增大以后,可能功耗很大。

7、考虑低成本

①正确选择电阻值与电容值。比如一个上拉电阻,可以使用4.5K-5.3K的电阻,你觉得就选个整数5K,事实上市场上不存在5K的阻值,最接近的是4.99K(精度1%),其次是5.1K(精度5%),其成本分别比精度为20%的4.7K高4倍和2倍。20%精度的电阻阻值只有1、1.5、2.2、3.3、4.7、6.8几个类别(含10的整数倍);类似地,20%精度的电容也只有以上几种值,如果选了其它的值就必须使用更高的精度,成本就翻了几倍,却不能带来任何好处。

②指示灯的选择。面板上的指示灯选什么颜色呢?有些人按颜色选,比如自己喜欢蓝色就选蓝色。但是其它红绿黄橙等颜色的不管大小(5mm以下)封装如何,都已成熟了几十年,价格一般都在5毛钱以下,而蓝色却是近三四年才发明的,技术成熟度和供货稳定度都较差,价格却要贵四五倍。(注: 这一已经是几年前的看法了)

③不要什么都选最好的。在一个高速系统中并不是每一部分都工作在高速状态,而器件速度每提高一个等级,价格差不多要翻倍,另外还给信号完整性问题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来源:网络

围观 471

基于STM平台且满足实时控制要求操作系统,有以下5种可供移植选择,分别为μClinux、μC/OS-II、eCos、FreeRTOS和都江堰操作系统(djyos)。

下面分别介绍这五种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特点及不足。

1、μClinux

μClinux是一种优秀的嵌入式Linux版本,其全称为micro-control Linux,从字面意思看是指微控制Linux。同标准的Linux相比,μClinux的内核非常小,但是它仍然继承了Linux操作系统的主要特性,包括良好的稳定性和移植性、强大的网络功能、出色的文件系统支持、标准丰富的API,以及TCP/IP网络协议等。因为没有MMU内存管理单元,所以其多任务的实现需要一定技巧。

μClinux在结构上继承了标准Linux的多任务实现方式,分为实时进程和普通进程,分别采用先来先服务和时间片轮转调度,仅针对中低档嵌入式CPU特点进行改良,且不支持内核抢占,实时性一般。

综上可知,μClinux最大特点在于针对无MMU处理器设计,这对于没有MMU功能的stm32f103来说是合适的,但移植此系统需要至少512KB的RAM空间,1MB的ROM/FLASH空间,而stmf103拥有256K的FLASH,需要外接存储器,这就增加了硬件设计的成本。

μClinux结构复杂,移植相对困难,内核也较大,其实时性也差一些,若开发的嵌入式产品注重文件系统和与网络应用则μClinux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μC/OS-II

μC/OS-II是在μC/OS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用C语言编写的一个结构小巧、抢占式的多任务实时内核。μC/OS-II能管理64个任务,并提供任务调度与管理、内存管理、任务间同步与通信、时间管理和中断服务等功能,具有执行效率高、占用空间小、实时性能优良和扩展性强等特点。

在文件系统的支持方面,由于μC/OS-II是面向中小型嵌入式系统的,即使包含全部功能,编译后内核也不到10 KB,所以系统本身并没有提供对文件系统的支持。但是μC/OS-II具有良好的扩展性能,如果需要也可自行加入文件系统的内容。

在对硬件的支持上,μC/OS-II能够支持当前流行的大部分CPU,μC/OS-II由于本身内核就很小,经过裁剪后的代码最小可以为2KB,所需的最小数据RAM空间为4 KB,μC/OS-II的移植相对比较简单,只需要修改与处理器相关的代码就可以。

综上可知,μC/OS-II是一个结构简单、功能完备和实时性很强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内核,针对于没有MMU功能的CPU,它是非常合适的。它需要很少的内核代码空间和数据存储空间,拥有良好的实时性,良好的可扩展性能,并且是开源的,网上拥有很多的资料和实例,所以很适合向stm32f103这款CPU上移植。

3、eCos

eCos(embedded Configurable operating system),即嵌入式可配置操作系统。

它是一个源代码开放的可配置、可移植、面向深度嵌入式应用的实时操作系统。

最大特点是配置灵活,采用模块化设计,核心部分由小同的组件构成,包括内核、C语言库和底层运行包等。

每个组件可提供大量的配置选项(实时内核也可作为可选配置),使用eCos提供的配置工具可以很方便地配置,并通过不同的配置使得eCos能够满足不同的嵌入式应用要求。

eCos操作系统的可配置性非常强大,用户可以自己加入所需的文件系统。eCos操作系统同样支持当前流行的大部分嵌入式CPU,eCos操作系统可以在16位、32位和64位等不同体系结构之间移植。

eCos由于本身内核就很小,经过裁剪后的代码最小可以为10 KB,所需的最小数据RAM空间为10 KB。

在系统移植方面 eCos操作系统的可移植性很好,要比μC/OS-II和μClinux容易。

综上所述,eCos最大特点是配置灵活,并且支持无MMU的CPU的移植,开源且具有很好的移植性,也比较合适于移植到stm32平台的CPU上。但eCOS的应用还不是太广泛,还没有像μC/OS-II那样普遍,并且资料也没有μC/OS-II多。eCos适合用于一些商业级或工业级对成本敏感的嵌入式系统,例如消费电子领域中的一些应用。

4、FreeRTOS

由于RTOS需占用一定的系统资源(尤其是RAM资源),只有μC/OS-II、embOS、salvo、FreeRTOS等少数实时操作系统能在小RAM单片机上运行。

相对于C/OS-II、 embOS等商业操作系统,FreeRTOS操作系统是完全免费的操作系统,具有源码公开、可移植、可裁减、调度策略灵活的特点,可以方便地移植到各种单片机上运行,其最新版本为6.0版。

作为一个轻量级的操作系统,FreeRTOS提供的功能包括:任务管理、时间管理、信号量、消息队列、内存管理、记录功能等,可基本满足较小系统的需要。

FreeRTOS内核支持优先级调度算法,每个任务可根据重要程度的不同被赋予一定的优先级,CPU总是让处于就绪态的、优先级最高的任务先运行。

FreeRT0S内核同时支持轮换调度算法,系统允许不同的任务使用相同的优先级,在没有更高优先级任务就绪的情况下,同一优先级的任务共享CPU的使用时间。

FreeRTOS的不足:

相对于常见的μC/OS—II操作系统,FreeRTOS操作系统既有优点也存在不足。

其不足之处, 一方面体现在系统的服务功能上,如FreeRTOS只提供了消息队列和信号量的实现,无法以后进先出的顺序向消息队列发送消息;另一方 面,FreeRTOS只是一个操作系统内核,需外扩第三方的GUI(图形用户界面)、TCP/IP协议栈、FS(文件系统)等才能实现一个较复杂的系统, 不像μC/OS-II可以和μC/GUI、μC/FS、μC/TCP-IP等无缝结合。

5、都江堰操作系统(djyos)

都江堰操作系统,简称djyos,得名于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与传统操作系统不同,djyos不是以线程而是以事件为调度核心,这种调度算法使程序员摆脱模拟计算机执行过程编写程序的思维方式,而是按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编写应用程序,就如同在嵌入式编程中引入了VC似的。

djyos的调度算法使程序员可以摆脱线程和进程的束缚,djyos没有有关线程的api,一个完全不懂线程知识的程序员也可以顺利地在djyos下编写应用程序。

djyos 操作系统是以事件为核心进行调度的,这种调度策略使程序员可以按人类认知事物的习惯而不是计算机的习惯来编程。

由上所述,对于stm32f103来说,移植μC/OS-II、eCos、FreeRTOS、都江堰操作系统是合适的。

围观 1730

1 嵌入式系统的知识体系

嵌入式系统的应用范围可以粗略分为两大类:
(1)电子系统的智能化(工业控制,现代农业、家用电器、汽车电子、测控系统、数据采集等等);
(2)计算机应用的延伸(MP3、手机、通信、网络、计算机外围设备等)。从这些应用可以看出,要完成一个以MCU为核心的嵌入式系统应用产品设计,需要有硬件、软件及行业领域相关知识。硬件主要有MCU的硬件最小系统、输入/输出外围电路、人机接口设计。软件设计有固化软件的设计,也可能含PC机软件的设计。行业知识需要通过协作、交流与总结获得。

概括地说,学习以MCU为核心的嵌入式系统,需要以下软件硬件基础知识与实践训练:

1:硬件最小系统(包括电源、晶振、复位、写入调试接口);

2:通用I/O(开关量输入/输出,涉及各种二值量检测与控制);

3:模数转换A/D(各种传感器信号的采集与处理,如红外、温度、光敏、超声波、方向等等);

4:数模转换D/A(对模拟量设备利用数字进行控制);

5:通信(串行通信接口SCI、串行外设接口SPI、集成电路互联总线I2C,CAN、USB、嵌入式以太网、ZigBee技术等);

6:显示(LED、LCD等等);

7:控制(控制各种设备,包含PWM等控制技术);

8:数据处理(图形、图像、语音、视频等处理或识别);

9:各种具体应用。

事实上,万变不离其宗,任何应用都可以归入这几类。而应用中的硬件设计、软件设计、测试等都必须遵循嵌入式软件工程的方法、原理与基本原则。所以,嵌入式软件工程也是嵌入式系统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只不过,它融于具体项目的开发过程之中。

以上实践训练涉及硬件基础、软件基础及相关领域知识。计算机语言、操作系统、开发环境等均是完成这些目的的工具。有些初学者,容易把工具的使用与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相混淆。例如,有的学习者,学了很长时间的嵌入式操作系统移植,而不进行实际嵌入式系统产品的开发,到了最后,做不好一个嵌入式系统小产品,偏离了学习目标,甚至放弃了嵌入式系统领域。这就是进入了嵌入式系统学习误区的情况,下面对此做一些分析。

2 嵌入式系统的学习误区

关于嵌入式系统的学习方法,因学习经历、学习环境、学习目的、已有的知识基础等不同,可能在学习顺序、内容选择、实践方式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应该明确哪些是必备的基础知识,哪些应该先学,哪些应该后学,哪些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的,哪些是与具体芯片无关的通用知识,哪些是与具体芯片或开发环境相关的知识。

由于微处理器与微控制器种类繁多,也可能由于不同公司、不同机构出于自身的利益,给出一些误导性宣传,特别是我国嵌入式微控制器制造技术的落后及其他相关情况,使得人们对微控制器的发展,在认识与理解上存在差异。导致一些初学者,进入了嵌入式系统的学习误区,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下面分析初学者可能存在的几个误区。

如果说,学习嵌入式系统不是为了开发其应用产品,那就没有具体目标了,许多诸如学习方法问题也就不必谈了。实际上,这正是许多人想学,又不知从何开始学习的关键问题所在,不知道自己学习的具体目标。于是,看了一些培训广告,看了书店中书架上种类繁多的嵌入式系统的书籍,或上网以“嵌入式系统”为关键词进行查询,然后参加培训或看书,开始“学习起来”。对于有计算机阅历的人,往往选择一个嵌入式操作系统就开始学习了。不好听的比喻,有点象“瞎子摸大象”,只了解其一个侧面。这样如何能对嵌入式产品的开发过程有个全面了解呢?针对许多初学者选择“xxx嵌入式操作系统+xxx处理器”的嵌入式系统入门学习模式,我认为是不合适的。我的建议是:首先把嵌入式系统软件与硬件基础打好了,再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一种实时操作系统(RTOS)进行学习实践。要记住:RTOS是开发某些类嵌入式产品的辅助工具,是手段,不是目的。许多类嵌入式产品,并不需要RTOS。所以,一开始就学习RTOS,并不符合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

RTOS本身由于种类繁多,实际使用何种RTOS,一般需要工作单位确定。基础阶段主要学习RTOS的基本原理与在RTOS之上的软件开发方法,而不是学习如何设计RTOS。以开发实际嵌入式产品为目标的学习者,不要把过多的精力花在设计或移植RTOS上面。正如很多人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而设计Windows操作系统只有Microsoft。许多人“研究”Linux,但不使用它,浪费时间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学习必须有所选择。

2.2 嵌入式系统学习误区2-硬件与软件的困惑

以MCU为核心的嵌入式技术的知识体系必须通过具体的MCU来体现、实践与训练。但是,选择任何型号的MCU,其芯片相关的知识只占知识体系的20%,80%是通用知识。但是80%的通用知识,必须通过具体实践才能进行,所以学习嵌入式技术要选择一个系列的MCU。但不论如何,系统含有硬件与软件两大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有些学者,仅从电子角度认识嵌入式系统。认为“嵌入式系统=MCU硬件系统+小程序”。这些学者,大多学习背景是具有良好的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实际情况是,早期MCU内部RAM小、程序存储器外接,需要外扩各种I/O,没有象现在这样USB、嵌入式以太网等较复杂的接口,因此,程序占总设计量小于50%,使人们认为嵌入式系统(单片机)是“电子系统”,以硬件为主、程序为辅。但是,随着MCU制造技术的发展,不仅MCU内部RAM越来越大,Flash进入MCU内部改变了传统的嵌入式系统开发与调试方式,固件程序可以被更方便地调试与在线升级,许多情况与开发PC机程序方便程度相差无几,只不过开发环境与运行环境不是同一载体而已。这些情况使得嵌入式系统的软件硬件设计方法发生了根本变化。

有些学者,仅从软件开发角度认识嵌入式系统,甚至有的仅从嵌入式操作系统认识嵌入式系统。这些学者,大多具有良好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知识,认为硬件是生产厂商的事,没有认识到,嵌入式系统产品的软件与硬件均是需要开发者设计的。我常常接到一些关于嵌入式产品稳定性的咨询电话,发现大多数是由于软件开发者对底层硬件的基本原理不理解造成的。特别是,有些功能软件开发者,过分依赖于底层硬件的驱动软件设计完美,自己对底层驱动原理知之甚少。实际上,一些功能软件开发者,名义上再做嵌入式软件,实际上,仅仅使用嵌入式编辑、编译环境而已,本质与开发通用PC机软件没有两样。而底层硬件驱动软件的开发,若不全面考虑高层功能软件对底层硬件的可能调用,也会使得封装或参数设计得不合理或不完备,导致高层功能软件的调用困难。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若把一个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孤立地分为硬件设计、底层硬件驱动软件设计、高层功能软件设计,一旦出现了问题,就可能难以定位。实际上,嵌入式系统设计是一个软件、硬件协同设计工程,不能象通用计算机那样,软件、硬件完全分开来看,要在一个大的框架内协调工作。 面对学习嵌入式系统以软件为主还是以硬件为主,或是如何选择切入点,如何在软件与硬件之间取得一些平衡。对于这个困惑的建议是: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嵌入式系统设计师,在初学阶段,必须重视打好嵌入式系统的硬件与软件基础。以下是从事嵌入式系统设计二十多年的一个美国学者John Catsoulis 在《Designing Embedded Hardware》一书中关于这个问题的总结:嵌入式系统与硬件紧密相关,是软件与硬件的综合体,没有对硬件的理解就不可能写好嵌入式软件,同样没有对软件的理解也不可能设计好嵌入式硬件。

嵌入式系统产品种类繁多,应用领域各异。在2.1小节中,我们把嵌入式系统的应用范围粗略分为电子系统的智能化与计算机应用的延伸两大类,从初学者角度,可能有分别从这两个角度片面认识嵌入式系统的问题。因此,一些从电子系统智能化角度认识嵌入式系统的学习者,可能会忽视编程结构、编程规范、软件工程的要求、操作系统等知识的积累。另一些从计算机应用的延伸角度认识嵌入式系统的学习者,可能会把通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的概念与方法生搬硬套到嵌入式系统的实践中,忽视嵌入式系统与通用计算机的差异。

实际上,在嵌入式系统学习与实践的初始阶段,应该充分了解嵌入式系统的特点,根据自身的已有知识结构,制定适合自身情况的学习计划。目标应该是打好嵌入式系统的硬件与软件基础,通过实践,为成为良好的嵌入式系统设计师建立起基本知识结构。学习过程,可以通过具体应用系统为实践载体,但不能拘泥于具体系统,应该有一定的抽象与归纳。例如,有的初学者开发一个实际控制系统,没有使用实时操作系统,但不要认为实时操作系统不需要学习。又例如,有的初学者以一个带有实时操作系统的样例为蓝本进行学习,但不要认为,任何嵌入式系统都需要使用实时操作系统,甚至把一个十分简明的实际系统加上一个不必要的实时操作系统。因此,片面认识嵌入式系统,可能导致学习困惑。应该根据实际项目需要,锻炼自己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个比较长期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不能期望通过短期培训完成整体知识体系的建立,应该重视自身实践,全面地理解嵌入式系统的知识体系。

嵌入式系统的大部分初学者需要选择一个微控制器(MCU)进行入门级学习,面对众多厂家生产的微控制器系列,不知如何是好。

首先是关于位数问题,目前主要有8位、16位、32位,面对嵌入式系统应用的多样性,不同位数的MCU各有应用领域,这一点与通用微机有很大不同。你做一个遥控器,不需要使用一个32位MCU,可能一个MCU芯片价格已经超过遥控器价格需求。对于首次接触嵌入式系统的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选择入门芯片的位数。建议大多数初学者,可以选择一个8位MCU作为快速入门芯片,了解一些汇编与底层硬件知识,之后再选一个16位或32位芯片进行学习实践。

关于芯片选择的另一个误区,认为有“主流芯片”存在,嵌入式系统也可以形成芯片垄断。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是套用通用计算机系统的思维模式,而忽视了嵌入式系统应用的多样性。

关于学习芯片选择还有一个误区,是系统的工作频率。误认为选择工作频率高的芯片进行入门学习,表示更先进。实际上,工作频率高可能给初学者带来学习过程中的不少困难。

实际嵌入式系统设计不是追求芯片位数、工作频率、操作系统等因素,而是追求稳定可靠、维护、升级、功耗、价格等指标。而初学者选择入门芯片,是通过某一MCU作为蓝本获得嵌入式系统知识体系的通用基础,其基本原则是:入门时间较快、硬件成本较少,知识要素较多,学习难度较低。

3 基础阶段的学习建议

基于以上讨论,下面对广大渴望学习嵌入式系统的学子提出几点基础阶段的学习建议:

(1)嵌入式系统软件硬件密切相关,一定要打好软件硬件基础。其实,只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加上努力,任何理工科学生,甚至非理工科学生,都能学好嵌入式系统。

(2)选择一个芯片及硬件评估板(入门芯片最好是简单一点,例如8位MCU)、选择一本好书(最好有规范的例子)、找一位好老师(最好是有经验且热心的)。硬件评估板的价格一定要在1000元以下,不要太贵,最好能有自己动手的空间。不花一分硬件钱,要想学好嵌入式系统不实际。因为,这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好书,可以使你少走弯路,不会被误导,要知道有的书是会使人进入学习误区的。好老师也可以是做过一些实际项目的学长(一定要找做过几个成功项目的学长或老师做指导,否则,经验不足也可能误导),有教师指导,学习进程会加快(人工智能学科里有个术语叫无教师指导学习模式与有教师指导学习模式,无教师指导学习模式比有教师指导学习模式复杂许多)。

(3)许多人怕硬件,其实嵌入式系统硬件比电子线路好学多了。只要深入理解MCU的硬件最小系统,对I/O口、串行通信、键盘、LED、LCD、SPI、I2C、PWM、A/D(包括一些传感器)、D/A等逐个实验理解,逐步实践。再通过自己做一个实际的小系统,底层硬件基础就有了。各个硬件模块驱动程序的编写是嵌入式系统的必备基础。学习嵌入式系统的初期,这个过程是必须的。

(4)至于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RTOS,一定不要一开始就学,这样会走很多弯路,也会使你对嵌入式系统感到畏惧。等你软件硬件基础打好了,再学习就感到容易理解。实际上,众多嵌入式应用,并不一定需要操作系统。也可以根据实际项目需要再学习特定的RTOS。一定不要被一些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培训班宣传所误导,而忽视实际嵌入式系统软件硬件基础知识的学习。

(5)要避免片面地单纯从“电子”或“计算机软件”角度认识嵌入式系统。前面说过,嵌入式系统是软件与硬件的综合体。因此,要逐步从MCU的最小系统开始,一点一点理解硬件原理及底层硬件驱动编程方法。要通过规范的例子,理解软件工程封装、可复用等思想。通过规范编程,积累底层构件(Component),也就是一个一个模块,但是要封装得比较好,可复用。

(6)注重实验与实践。这里说的实验主要指通过重复或验证他人的工作,目的是学习基础知识,这个过程一定要经历。实践是自己设计,有具体的“产品”目标。如果你能花500元左右自己做一个具有一定功能的小产品,且能稳定运行1年以上,就可以说接近入门了。

(7)关于入门芯片的选择。不要选太复杂的微控制器作为入门芯片,不能超越学习过程。不要一下子学习几种芯片,可以通过一个芯片入门并具有一个实践经验后,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芯片开发实际产品。注意,不要把微处理器(MPU)与微控制器(MCU)概念相混淆,微处理器只是微控制器的内核。

(8)关于操作系统的选择。可以等到你具有一定实践后,选择一个简单容易理解原理的进行学习,不要一开始就学习几种操作系统,理解了基本原理,实践中确有实际需要再学习也不迟。人总是要不断学习的。

(9)关于汇编与C语言的取舍。随着MCU对C编译的优化支持,对于汇编可以只了解几个必须的语句,直接使用C语言编程。但必须通过第一个程序理解芯片初始化过程、中断机制、程序存储情况等区别于PC机程序的内容。另外,为了测试的需要,最好掌握一门PC机编程语言。

(10)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并注意学习方法。关于学习目的要明确是打基础,还是为了适应某些工作而进行的短训;而学习方法方面,要根据学习目的选择合适的学习途径,注意理论学习与实践、通用知识与芯片相关知识、硬件知识与软件知识的平衡,要在理解软件工程基本原理基础上理解硬件构件与软件构件等基本概念。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 当然,以上只是基础阶段的学习建议,要成为良好的嵌入式系统设计师,还需要在实际项目中锻炼,并不断学习与积累经验。

来源:单片机精讲吴鉴鹰

围观 402

时间片轮询法,在很多书籍中有提到,而且有很多时候都是与操作系统一起出现,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是操作系统中使用了这一方法。不过我们这里要说的这个时间片轮询法并不是挂在操作系统下,而是在前后台程序中使用此法。也是本文要详细说明和介绍的方法。

对于时间片轮询法,虽然有不少书籍都有介绍,但大多说得并不系统,只是提提概念而已。下面本人将详细介绍本人模式,并参考别人的代码建立的一个时间片轮询架构程序的方法,我想将给初学者有一定的借鉴性。

这里我们先介绍一下定时器的复用功能。

使用1个定时器,可以是任意的定时器,这里不做特殊说明,下面假设有3个任务,那么我们应该做如下工作:

1. 初始化定时器,这里假设定时器的定时中断为1ms(当然你可以改成10ms,这个和操作系统一样,中断过于频繁效率就低,中断太长,实时性差)。

2. 定义一个数值:

代码:
#define TASK_NUM (3) // 这里定义的任务数为3,表示有三个任务会使用此定时器定时。
uint16 TaskCount[TASK_NUM] ; // 这里为三个任务定义三个变量来存放定时值
uint8 TaskMark[TASK_NUM]; // 同样对应三个标志位,为0表示时间没到,为1表示定时时间到。

3. 在定时器中断服务函数中添加:

代码:
void TimerInterrupt(void)
{
uint8 i;

for (i=0; i
{
if (TaskCount[i])
{
TaskCount[i]--;
if (TaskCount[i] == 0)
{
TaskMark[i] = 0x01;
}
}
}
}

代码解释:定时中断服务函数,在中断中逐个判断,如果定时值为0了,表示没有使用此定时器或此定时器已经完成定时,不着处理。否则定时器减一,知道为零时,相应标志位值1,表示此任务的定时值到了。

4. 在我们的应用程序中,在需要的应用定时的地方添加如下代码,下面就以任务1为例:

代码:
TaskCount[0] = 20; // 延时20ms
TaskMark[0] = 0x00; // 启动此任务的定时器

到此我们只需要在任务中判断TaskMark[0] 是否为0x01即可。其他任务添加相同,至此一个定时器的复用问题就实现了。用需要的朋友可以试试,效果不错哦。

通过上面对1个定时器的复用我们可以看出,在等待一个定时的到来的同时我们可以循环判断标志位,同时也可以去执行其他函数。

循环判断标志位:
那么我们可以想想,如果循环判断标志位,是不是就和上面介绍的顺序执行程序是一样的呢?一个大循环,只是这个延时比普通的for循环精确一些,可以实现精确延时。

执行其他函数:
那么如果我们在一个函数延时的时候去执行其他函数,充分利用CPU时间,是不是和操作系统有些类似了呢?但是操作系统的任务管理和切换是非常复杂的。

下面我们就将利用此方法架构一直新的应用程序。

时间片轮询法的架构:

1.设计一个结构体:

代码:
// 任务结构
typedef struct _TASK_COMPONENTS
{
uint8 Run; // 程序运行标记:0-不运行,1运行
uint8 Timer; // 计时器
uint8 ItvTime; // 任务运行间隔时间
void (*TaskHook)(void); // 要运行的任务函数
} TASK_COMPONENTS; // 任务定义

这个结构体的设计非常重要,一个用4个参数,注释说的非常详细,这里不在描述。

2. 任务运行标志出来,此函数就相当于中断服务函数,需要在定时器的中断服务函数中调用此函数,这里独立出来,并于移植和理解。

代码:
void TaskRemarks(void)
{
uint8 i;
for (i=0; i// 逐个任务时间处理
{
if (TaskComps[i].Timer) // 时间不为0
{
TaskComps[i].Timer--; // 减去一个节拍
if (TaskComps[i].Timer == 0) // 时间减完了
{
TaskComps[i].Timer = TaskComps[i].ItvTime; // 恢复计时器值,从新下一次
TaskComps[i].Run = 1; // 任务可以运行
}
}
}
}

大家认真对比一下次函数,和上面定时复用的函数是不是一样的呢?

3. 任务处理

代码:
void TaskProcess(void)
{
uint8 i;
for (i=0; i// 逐个任务时间处理
{
if (TaskComps[i].Run) // 时间不为0
{
TaskComps[i].TaskHook(); // 运行任务
TaskComps[i].Run = 0; // 标志清0
}
}
}

此函数就是判断什么时候该执行那一个任务了,实现任务的管理操作,应用者只需要在main()函数中调用此函数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去分别调用和处理任务函数。

到此,一个时间片轮询应用程序的架构就建好了,大家看看是不是非常简单呢?此架构只需要两个函数,一个结构体,为了应用方面下面将再建立一个枚举型变量。

下面我就就说说怎样应用吧,假设我们有三个任务:时钟显示,按键扫描,和工作状态显示。

1. 定义一个上面定义的那种结构体变量

代码:

static TASK_COMPONENTS TaskComps[] =
{
{0, 60, 60, TaskDisplayClock}, // 显示时钟
{0, 20, 20, TaskKeySan}, // 按键扫描
{0, 30, 30, TaskDispStatus}, // 显示工作状态
// 这里添加你的任务。。。。
};

来源:网络

围观 415

ARM嵌入式系统硬件设计

图1是系统硬件结构图“系统采用外部3.6864MHz的晶振产生内核所需要的18.432MHz、36.864MHz、49.152MHz或73.728MHz的时钟。

一招教你ARM嵌入式系统硬件怎么用?

以下主要针对此硬件开发平台,进行结构、储存器扩展、主要接口、显示及其外设方面设计的介绍。

1、电源部分设计

电源是系统可靠工作的保证,包括供电和复位电路部分。系统复位模块提供CS89712启动信号。系统采用nPOR信号作为复位信号,使用复位芯片产生复位信号。如图2:

一招教你ARM嵌入式系统硬件怎么用?

整个系统的外部电源输入采用直流18V-36V,系统的供电较为复杂,电压等级多,其中CS89712芯片I/0和内核分别采用3.3V.2.5V供电,而扩展的MAX125、LCD显示器采用5V供电,同时LCD对比度调节需负电压偏置(选用MAX686芯片);而模拟量采集MAX125前向通道中滤波和电压跟随电路所用运放电源电压为正、负12V。

这里采用Ericsson的DC/DC电源模块PKC2131PI,提供隔离的正负12V和+5V,同时选用MICREL公司MIC2211-2.5/3.3BML型双输出LDO提供CS89712的3.3V和2.5V。图3为CS89712双电源供电电路:

一招教你ARM嵌入式系统硬件怎么用?

2、存储器部分设计

本系统采用FLASH存储程序和参数,使用SDRAM作为程序的运行空间。数据及堆栈。CS89712内置了SDRAM控制器和内存接口。其中FLASH部分采用2片Intel公司TE28F320B3BA110,构成32位宽8MB的FLASH,SDRAM采用2片NEC公司uPD-4564163G5,构成32位宽16MB的SDRAM,如图4:

一招教你ARM嵌入式系统硬件怎么用?

3、LCD硬件扩展设计

液晶显示器(LCD)具有显示信息丰富、功耗低、体积小、重量轻等其他显示器无法比拟的优势,目前在智能仪表仪器和低功耗电子产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CS89712内置了LCD控制器,LCD控制器就相当于嵌入式系统的显卡,接口有以下信号:DD[0:3](数据线)、FRM(帧同步信号)、CL1(行同步信号)、CL2(象素数据时钟)、M(交流偏置信号)。这里我们扩展的是一个STN的彩色LCD,该LCD显示屏提供8位数据接口。表1为CS89712和该LCD控制信号接线对应表。

一招教你ARM嵌入式系统硬件怎么用?

4、触摸屏硬件扩展设计

触摸屏输入部分由触摸屏、触摸屏控制器组成,和LCD配合可以实现完整的人机操作界面。图7为实际的触摸屏输入系统部分,采用四线电阻式触摸屏,触摸屏控制器采用T[(BB)公司的ADS7846,其可以通过SPI接口直接和CS89712相接。

一招教你ARM嵌入式系统硬件怎么用?

5、以太网接口的设计

由于CS89712内部集成了CS8900A以太网控制器其本身带有802.3MAC引擎、Buffer、串行EEP-ROM接口和10BASE-T的模拟前端。只需增加I/O隔离滤波器和RJ45接口即可。此部分电路如图8:

一招教你ARM嵌入式系统硬件怎么用?

6、数据采集硬件扩展设计

MAX125是MAXIM公司生产的高速2X4通道同步采样14位逐次比较型A/D转换芯片,其模拟输入范围为正负5V,内部具有2.5V参考电源,内置有四个采样/保持放大器(T/H)。输入分为A、B两组,通过开关的切换可以对八个通道进行采集,转换所得的数字量都存储在4X14的RAM中。

其并行接口数据访问和总线释放的定时特性与CS89712芯片总线的特性兼容,故两者可以直接相连而不需等待状态。由于MAXI25为+5V供电,在与I/O电源电压为3.3V的CS89712联接时需要使用总线电平转换芯片74LVC245A,其中采用读写控制信号控制总线转换方向,转换完成后自动申请CS89712的外部中断EINT1,读取A/D数据自动会撤消该中断。通过在前向通道加接限幅保护、电压跟随和滤波输入电路,即可完成模拟数据采集电路的设计。

税控收款机应用举例

一、基于S3C44B0的税控收款机

1、采用嵌入式CPU(S3C44B0)
2、从系统结构上改变目前收款机应用系统中出现的高端机(由PC机组成系统)成本过高与低端机(由单片机组成系统)资源不足的状况,使嵌入式系统在税控收款机上得到广泛应用。

二、税控收款机组成框图

一招教你ARM嵌入式系统硬件怎么用?

三、税控收款机硬件组成

1、CPU:S3C44B0
2、存储器:FLASH、SDRAM、NANDFLASH
3、显示器:LCD、VFD
4、触摸屏:四线电阻式触摸屏
5、PS/2外设接口:键盘、条码扫描器、磁卡扫描器
6、RS232、并行口扩展接口:用外设扩展芯片实现
7、网络扩展接口
8、电源模块:主板电源、MODEM电源、VFD电源等

四、POS机软件组成

1、操作系统
1)采用uCLinux操作系统,不需要MMU支持,内核可裁减
2)包括了完善的TCP/IP协议栈,PPP拨号网络

2、图形系统
采用MiniGUI,中国人自行开发,界面美观,移植简单

3、应用程序
1)商业功能模块
2)税控功能模块
3)报表功能模块
4)管理设置功能模块
5)其它功能模块

来自:电源网

围观 345

做嵌入式系统开发,经常要接触硬件。做嵌入式开发对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要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深入的研究下去。

下面我们简单的介绍嵌入式开发中的一些硬件相关的概念。

一、电平(Level)
在数字电路中,1表示高电平,0表示低电平,一个数字电路的管脚,总是存在一个电平的,要么高要么低,或者说要么1要到0。

二、总线(Bus)
将每个外设采用独立的信号线连到处理器不可行,且处理器在单一时间内只会对一个外设进行访问,那么久采用共享的信号线将所有的芯片连在一起呢?这就是总线概念的由来。

对于总线,我们往往说总线是处理器的,而其它的外设是挂在总线上的。那有一个问题,我们每一时间只能访问挂在总线上的一个外设,那如何区分这些外设呢?和我们的路一样,我们需要用地址来区分每一个家庭,在总线上,也是采用地址来进行区分的。这样,总线就根据其功能分为两类了。一类是地址总线,这一总线上的数据只会是从处理器向外设“流”,是单向的。另一类则是数据总线,用来将数据从处理器传送到外设(从处理器的角度来说是写操作)或者是将数据从外设传送到处理器(从处理器的角度来说是读操作),显然,数据总线是双向的。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嵌入式系统中同时存在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将所有需要与处理器进行通讯的芯片连在一起的。

总线是有宽度的,正如我们的路分为“三车道”或是“四车道”,我们说32位处理器,是指其数据总线宽度是32位,也就是“有32辆车能同时跑”,显然,宽度越是宽我们的处理器速度就越是快,因为我们从外设芯片存取数据的速度会更快,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计算机向64位发展的原因。同样的,地址总线也是有宽度的,对于32位处理器其最大宽度也就是32位。

总线的概念有了,那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即使是每一个外设都有一个地址,那这一地址记在哪里呢?是放在外设芯片上吗?如果这样的话,那就有一个问题,每一类外设的地址必须是不能重叠的,而当一个产品中需要两块一样的芯片的话,两块芯片的地址就无法区分了,看来这样操作存在问题。还有,如果这样的话每一个外设也得与(比如,32根)数据总线完全相连,并监听数据线以了解处理器是不是在“叫”自己,这样很是复杂。此外,地址也有可能因为外设种类的增多而用光。总的来说地址不能存放在外设芯片,那如何让外设知道,此时它是被处理器招换从而需要进行读写访问的呢?答案就是芯片的片选(CS, chip select)信号,或者又号使能(ENable)信号。

三、片选(CS 或EN)
片选信号对于外设芯片来讲,就是一个(也是一根)通知信号,告诉芯片“嘿,请开门,我要放些东西进来,或是拿些东西走”,这里的东西只能是数据,不可能是玉米棒什么的。那有个问题,这个信号源从哪里来呢?显然,只能从处理器来。那是不是也是像总线那样,每一个芯片都共用一根线连在一起呢?如果这样,可能处理器“一叫开门”所有的芯片都将“门”打开了。如果是处理器写数据,那可能所有的芯片都被写入同样的数据。而取数据时,每个外设芯片都向外“扔”数据,这一定会造成数据总线冲突,因为有的芯片向总线上“扔”1,有的则“扔”0,这种情况下处理器一定会“发疯”的,因为它不知道应当得到1还是0。

即然这样,那显然不能将所有的片选信号连在一起了,只能是各芯片的片选信号独立。前面提到了地址总线,我们是采用一根地址线连一个外设芯片呢?还是采用其它的方法。如果采用一根地址线连一个外设芯片,那可能最多只能挂接32个芯片了,这显然不行。其实,在现实中,是采用32位的数字来表示一个外设芯片的地址的,比如1可以表示芯片A,而6534可以表示另外一个芯片B,等等。由此看来,理论上我们可以表示2的32次方(4294967296)个设备,之所以说理论上,是因为有的设备要占用大量的地址。即然这样,那还有一个问题,如果将32位的地址总线转换成芯片的一根片选信号呢?这需要引入译码(器)的概念。

四、译码(器)
译码器将一个数据转换成一根信号线上的信号,比如3/8译码器,可以将一个位宽是3位的数据转换成8根(2的3次方)完全独立的信号线,当向数据侧写入二进制的011时,对应的是8根线的第3根,当输入二进制的111时,对应的是8根线中的最后一根。有了译码器,处理器的地址线就简化了,只要32根地址线加上外面的译码器,就可以访问大量的外设芯片了。外部设备的选择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现在还得回头看一看数据总线。

学习嵌入式不可不知的十六个硬件概念,你知道几个?

在嵌入式系统中,所有芯片的数据总线可以理解成是直接相连的。之所以用了“可以理解”一词,是因为为了提高总线的负载能力,其中会加入总线驱动器。为了理解,我们看一看我们生活中的自来水,比如,在北京理论上可能所有的水管是连在一起的,但中间可能为了提高水压,存在很多小的水站用来增加供水压力,而不可能全北京所有的自来水自接来自一个水厂。即然所有的数据总线是连在一起的,那就可能会有问题。当向外部设备写数据时,处理器先向地址总线输送目标外设的地址,地址译码器将其转换成一根信号的片选信号送到了目标外设,目标外设收到这一信号后,将“门”打开。接下来处理器将要传送到外设的数据往数据总线上一放,由于只有目标外设芯片打开了“门”,所以数据只会进入到目标外设,而其它的外设什么也不会收到。很好!处理器向外写数据应当没有问题,我们接下来看一看读。读的话,由于数据是从外设输送到处理器的,尽管我们采用和写一样的方法打开目标外设的“门”,但此时,其它的外设也在数据总线上,它们有可能处于1也可能处于0,是不是会影响处理器读取目标外设的数据呢?结果当然不会,但我们得引入另一个概念:高阻态。

五、高阻态
很显然,当处理器从目标外设读数据时,我们希望其它没有被选上的芯片的数据总线不会对目标外设所要传送的数据有影响,那怎么办呢?实际上,当芯片没有被选中时,其数据总线都处于高阻态。所谓的高阻态,我们可以理解成这一管脚在外设芯片内部是断开的,如此一来,显然不会对处理器从目标外设读取数据造成任何的影响了。我们说当一个芯片没有被选中或是没有被使能时,其数据总线一定是处于高阻态的。前面用了“门”的开和关来打比方,那“门”是指什么呢?是指外设的数据总线,片选信号的作用就是控制将外设的数据总线与处理器的数据总线相连或是断开。

六、驱动
总线上的数据是谁放上去的我们就说谁是那一时刻的驱动者。也就是说,当处理器向外设写数据时,它是在驱动数据总线的,而当处理器从目标外设读取数据时,目标外设是在驱动数据总线的。对于地址总线,因为只可能从处理器向目标外设写,所以地址总线永远是由处理器驱动的。当一个芯片没有被选中时,我们说它并不驱动数据总线。

七、三态门
前面我们说到外设芯片的数据总线在没有被选中时其处于高阻态,当被选中时,其电平可能是高(1)或是低(0)。如此一来,我们说外设的数据总线其芯片管脚是属于三态门的,即存在高电平、低电平和高阻态,三个状态。更多的关于三态门的讲解可参看前面写的文章《高阻态和三态门》。

八、电平的有效性
前面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片选信号,也讲到了三态门,需要指出的是片选信号通常不是三态门,其只存在两个状态,即高电平或是低电平。前面我们也说了,片选信号是用来“开门”的,而片选信号又有高和低电平,那到底是高电平表示“开门”呢?还是低电平?对于这一问题,我们称如果一个电平对于一个片选信号表示“开门”那么它就是这一信号的有效电平。比如,对于一个片选信号,如果低电平表示“开门”,那么我们说这个片选信号是低电平有效的。虽然,在这里我们用片选信号来解释电平的有效性,但是很多信号都存在有效性的问题,比如,后面我们将要谈的读信号和写信号都存在有效性问题。

九、时序
在前面我们说到当处理器要向外设芯片写数据时,需要先将所需访问的外设的地址放在地址总线上,然后,由译码器将地址总线上的数据转换成片选信号,片选信号则使能目标外设芯片,接下来处理器写数据到数据总线上,从而完成一个写操作。显然,在处理器将数据写到数据总线之前地址线上的数据必须一直保留一段时间,否则的话译码器不能长时间的使片选信号有效。当完成了数据的写操作后,处理器就不需要保证地址总线上的地址有效了。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系列的操作都有一定严格的时间顺序的,这称之为时序。时序描述了处理器与外部设备的交互信号 “规程”,大家只有按照这一“规程”来操作,才能保证处理器与外部设备之间能正常的通讯。这好比,我们的道路上的红绿灯,如果我们行人和车辆不按照其指示来通行的话,就会出现事故。通常,采用时序图来描述芯片之间通讯的信号“规程”。

学习嵌入式不可不知的十六个硬件概念,你知道几个?
图2 读时序图

学习嵌入式不可不知的十六个硬件概念,你知道几个?
图3 读时序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ADDRESS是表示地址总线的,DQ是表示数据总线的,CE是片选信号,且是低电平有效,其宽度要保证在进行读操作时总是有效的。学会看时序图对于做嵌入式系统开发非常有帮助,因为我们不可避免的要与芯片打交道。在时序图中,通常会标识很多的时间需求信息。在写启动代码时需要初始化各地址空间的片选地址寄存器和读写时序,时序的配置依据就是来自于外设芯片的时间需求,这是芯片手册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当一个地址空间中存在多个外设芯片时,我们需要考虑到其中最慢的外设芯片的时间需求,否则的话有的芯片就不能正常工作。

十、读信号
当处理器需要从外设芯片读取信号时,除了需要产生片选信号外,还需要告诉外设芯片这是一个读操作,而不是一个写操作,这是通过读信号来实现的。

十一、写信号
前面讲了读信号,我想对于写信号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个信号用于告诉外设芯片,这是一个向外设芯片写数据的操作。

十二、I/O端口
前面提到了外设(芯片)),现在是对外设进行分类的时候了。大体上外设分为两类,一类是存储器外设,而另一类是非存储器外设,后者常被称之为I/O设备,这里的I/O是Input/Output的简写,即输入、输出。可见,I/O外设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对于存储器外设,其特点是,它所占用的空间是连续的一片。比如,SDRAM内存就是属于存储器外设,如果其容量是8M字节,那么其占用的地址空间也会是8M的。与存储器外设所不同的是,I/O外设所点用的地址一般都很少。比如一个I/O外设可能存在多个控制寄存器,这些控制寄存器从处理器来看就是多个I/O端口(地址),向这个地址写数据就是向外设所对应的寄存器写数据,反之,也可以是读。比如,一个串口芯片可能存在多个寄存器,一个用来查询芯片的状态,一个用来设置芯片的功能,另一个用来读取芯片从串口线所收到的数据,最后,还有一个用来向芯片写数据以向串口线上发送数据。对于这一串口芯片的寄存器,从处理器的角度来看,都是独立的I/O端口。

I/O端口存在读、写性问题,有的端口是只读的,有的端口是只写的,还有的端口是即可读也可写,其读写性是由外设芯片的寄存器所决定的,在芯片的数据手册中能找到。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存储器外设也存在I/O端口,以对其进行一定的控制。从I/O端口这一名字来看,对于处理器来说,就是对从外面读入数据或是向外面输出数据的一个接口总称。

十三、中断
中断从硬件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个能产生高、低电平的一根信号线,但理解它需要从处理器的角度出发。我们说过了,处理器从微观上看,所做的工作是按顺序进行的,其对程序的处理只能是一条指令一条指令的执行。如果存在需要对外设芯片进行访问,而有可能从处理器发出读、写命令后,由于外设通常比处理器慢很多,所以外设芯片需要一些时间来准备好所需的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处理器一直等外设芯片的返回数据再执行后续的指令的话,将耗费宝贵的时间,这些时间完全可以用来做其它的工作。别忘了,从宏观上看来处理器常常是多任务的,任务是指操作系统所提供的调度单位。当一个任务因为等待外设芯片的数据而阻塞时,我们可以切换到另外的任务,从而提高处理效率。这就有一个问题,当处理器去处理另一个任务时,如果外设芯片的数据好了的话,如果告诉处理器呢?对了!就是通过中断信号。中断信号的高、低电平可以用来表示是否有中断需要处理器注意以处理特定的事件(比如,外设数据准备好了的事件)。

由此看来,中断的引入能大大的提高处理器的运用效率。为了使用处理器上的中断,一开始我们需要初始化好处理器的中断控制器,比如安装好所需的中断服务程序或称之为ISR(Interrupt Service Routine),然后,打开中断屏蔽位。

中断服务程序中需要做如下的操作:

1 从外设读入或向外设写数据。读还是写通常需要读取外设的中断状态寄存器来决定。

2 清除外设的中断信号。我们知道,中断信号是由外设芯片驱动的,为了告诉外设芯片,处理器已经处理完了所需做的工作,那么处理器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通知外设芯片。这种方式就是向外设芯片的寄存器中的某一位写入一个数据,比如,可能是写入1表示清中断,也可能是写入0表示清中断,这通常在外设的数据手册中能查到。当外设收到了处理器的清中断请求后,其就会驱动中断线使其无效。比如,一个外设的中断线是当其为低电平表示有中断,将其从低电平变为高电平就是驱动为无效。

3 清除处理器的中断信号标识。处理器中往往也会保存外部中断信号是否发生过,当我们处理完了外设芯片的中断时,我们也需要清除处理器上的标识,从而为下一次中断做准备。需要注意的是,清外设的中断必须发生在请处理器中断标识之前!

中断还存在一个触发方式问题。有两种触发方式 ,一种是电平触发,另一种是沿触发。电平触发是指电平的高低表示外设是否有中断,而沿触发则是能过中断线上的电平的升或降来表示的,显然,存在两种沿触发方式。一种是中断线从低电平变为高电平,我们称之为上升沿触发,另一处是中断线从高电平转换为低电平,我们称之为下降沿触发。总的来说中断的触发方式有电平触发、上升沿触发和下降沿触发。电平触发方式中处理中中断设置很重要的一个步骤。

十四、万用表
万用表通常是用来查看电平的高低、电阻的大小等的,是常用且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在嵌入式系统开发中,我们常用的是数字万用表。

十五、示波器
在嵌入式系统开发中,我们不可避免的要与外设芯片打交道。调试驱动程序时,除了需要完全看明白芯片的数据手册,且在软件高度的过程中,还需要看我们所期望的信号电平是否发生在芯片上。比如,我们在写驱动程序时,需要通过写I/O端口来对外设芯片进行操作,当写相应的I/O端口时,我们知道所对应芯片的片选信号应当有效,有时,我们需要验证是否按预期发生了,这就需要用到示波器。一般的示波器是能同时观测两个信号线的信号状态的。示波器都提供一定的功能,比如设置信号扑捉的方式等等。示波器很重要的一个参数据是其采集频率,根据Nyquist采集定理,如果我们想用示波器查看频率是100M赫兹的信号,那么其采样频率必须至少是其两倍,即200M赫兹。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用万用表来看呢?因为万用表的采集频率很底,无法采集到很快的信号变化。

十六、逻辑分析仪
简单的说逻辑分析器就是具有很多信号通道的示波器。通过逻辑分析仪,我们可以看到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上的数据。逻辑分析仪都提供一定的编程能力,用于编程什么时候开始对总线上的数据进行采集。

来源:网络

围观 401

基本功能

在本设计中,数据的处理可以使用PC机的MATLAB等功能强大的软件,但是这类现有的数据处理软件并不能对特有的数据采集系统的下位机采集模块进行直接控制,因此需要针对特定的数据采集系统编写对应的上位机软件,上位机软件是针对上述目的而设计与编写的,是整个采集系统的控制前端和数据存储及处理中心。控制功能主要包括控制下位机采集的开始与终止,采集的频率等,数据处理功能主要包括绘制波形图,将数据显示于列表,将数据存储于文件,其中将数据存储于文件将便于使用现有的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一些数值算法处理,以达到科学研究,结论验证等目的。

开发环境

C++程序设计语言可以很好地实现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采用C++编写上位机程序,可以将每一个功能模块封装成一个类,修改某个类的实现,增加类的功能不会影响整个程序的框架,这样就很容易维护和扩展功能;加之我们要实现的软件功能中需要调用大量的windows API函数库,所以采用VC++6.0作为上位机的开发环境。

程序功能模块划分

总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三个模块,即HID设备读写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

基于PIC的数据采集系统---上位机设计

HID设备的查找与读写

(1)枚举

USB主机在检测到USB设备插入后,就要对设备进行枚举了。枚举就是从设备读取一些信息,知道设备是什么样的设备,如何进行通信,这样主机就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来加载合适的驱动程序。

(2)HID

人机接口设备(HID)是指直接和人进行互动的设备,如鼠标、键盘等. 在Windows 中,具有相似属性和提供相似服务的设备被归为一种设备类型,一种类型的设备可以使用一个通用的设备驱动程序. 在运行Windows 98 或更高版本的PC 机上,应用程序可以使用操作系统内置的HID 类驱动程序与HID 通信. 这样使得符合HID 类的USB 设备很容易开发与运行.

(3)HID设备的查找

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内置很多与HID有关的API函数,调用这些函数,就可以开始对指定的HID设备进行查找,查找HID设备的最终目的是获得该设备的路径名,设备的存取容量等信息,为以后对该设备进行读写做好准备。

基于PIC的数据采集系统---上位机设计

(4)HID设备的读写

在取得了HID设备的路径全面后,即可开始对HID设备进行读写,对设备的读写也是通过调用相应的函数来实现的。

控制下位机进行数据采集

上位机向下位机发送命令,控制下位机进行数据采集,并从下位机获取数据,在这个过程中,要处理好两个线程的同步的问题,即数据采集线程和数据处理线程能够协调工作,保正系统能正确稳定的工作。具体的解决方法是实现对某些数据访问的原子操作,即一个线程在对公共数据进行访问时,另一个线程不能打扰,直到操作线程操作完成,放弃对数据的使用权,另一个线程才能够访问数据。

下位机获取了关于采集的有关参数后,即可开始采集,每隔一定时间采集一个数据,当采集数据数目达到限制值个数后,本次采集完成,此时下位机才开始将采集数据发送给上位机。

基于PIC的数据采集系统---上位机设计

上位机对采集的数据的处理

上位机在将数据采集命令发送给下位机后,所要做的就是等待下位机采集完成并接收数据,因此上位机将循环查询下位机工作状态,一旦检测到下位机采集结束的标志,上位机就开始对数据进行处理。

数据处理分为三种:

(1)绘制波形图

绘制波形图的要求有两点:第一是不能频繁闪烁,影响观察;二是波形图是动态的,因为绘制区域有限,而所采集的数据是源源不断增加的,因此要求波形图能够动态的更新。

(2)添加到列表显示

可直观地查看目前所采集的所有数据。

(3)保存到文件

运用功能强大的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更深的处理。

界面显示

采集单极性正弦波工作界面

基于PIC的数据采集系统---上位机设计

代码

转自:markmin214

围观 351

页面

订阅 RSS - 嵌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