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

单片机主要作用是控制外围的器件,并实现一定的通信和数据处理。但在某些特定场合,不可避免地要用到数学运算,尽管单片机并不擅长实现算法和进行复杂的运算。下面主要是介绍如何用单片机实现数字滤波。

在单片机进行数据采集时,会遇到数据的随机误差,随机误差是由随机干扰引起的,其特点是在相同条件下测量同一量时,其大小和符号会现无规则的变化而无法预测,但多次测量的结果符合统计规律。为克服随机干扰引起的误差,硬件上可采用滤波技术,软件上可采用软件算法实现数字滤波。滤波算法往往是系统测控算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时性很强。

采用数字滤波算法克服随机干扰的误差具有以下优点

1、数字滤波无需其他的硬件成本,只用一个计算过程,可靠性高,不存在阻抗匹配问题。尤其是数字滤波可以对频率很低的信号进行滤波,这是模拟滤波器做不到的。
2、数字滤波使用软件算法实现,多输入通道可共用一个滤波程序,降低系统开支。
3、只要适当改变滤波器的滤波程序或运算,就能方便地改变其滤波特性,这对于滤除低频干扰和随机信号会有较大的效果。
4、在单片机系统中常用的滤波算法有限幅滤波法、中值滤波法、算术平均滤波法、加权平均滤波法、滑动平均滤波等。

(1)限幅滤波算法

该运算的过程中将两次相邻的采样相减,求出其增量,然后将增量的绝对值,与两次采样允许的最大差值A进行比较。A的大小由被测对象的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小于或等于允许的最大差值,则本次采样有效;否则取上次采样值作为本次数据的样本。

算法的程序代码如下:

#defineA //允许的最大差值
chardata; //上一次的数据
char filter()
{
chardatanew; //新数据变量
datanew=get_data(); //获得新数据变量
if((datanew-data)>A||(data-datanew>A))
return data;
else
returndatanew;
}

说明:限幅滤波法主要用于处理变化较为缓慢的数据,如温度、物体的位置等。使用时,关键要选取合适的门限制A。通常这可由经验数据获得,必要时可通过实验得到。

(2)中值滤波算法

该运算的过程是对某一参数连续采样N次(N一般为奇数),然后把N次采样的值按从小到大排列,再取中间值作为本次采样值,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序列排序的过程。

算法的程序代码如下:

#define N11 //定义获得的数据个数
char filter()
{
charvalue_buff[N]; //定义存储数据的数组
char count,i,j,temp;
for(count=0;count
{
value_buf[count]=get_data();
delay(); //如果采集数据比较慢,那么就需要延时或中断
}
for(j=0;j
{
for(value_buff[i]>value_buff[i+1]
{
temp=value_buff[i];
value_buff[i]=value_buff[i+1];
value_buff[i+1]=temp;
}
}
returnvalue_buff[(N-1)/2];
}

说明:中值滤波比较适用于去掉由偶然因素引起的波动和采样器不稳定而引起的脉动干扰。若被测量值变化比较慢,采用中值滤波法效果会比较好,但如果数据变化比较快,则不宜采用此方法。

(3)算术平均滤波算法

该算法的基本原理很简单,就是连续取N次采样值后进行算术平均。

算法的程序代码如下:

char filter()
{
int sum=0;
for(count=0;count
{
sum+=get_data();
delay():
}
return (char)(sum/N);
}
说明:算术平均滤波算法适用于对具有随机干扰的信号进行滤波。这种信号的特点是有一个平均值,信号在某一数值附近上下波动。信号的平均平滑程度完全到决于N值。当N较大时,平滑度高,灵敏度低;当N较小时,平滑度低,但灵敏度高。为了方便求平均值,N一般取4、8、16、32之类的2的整数幂,以便在程序中用移位操作来代替除法。

(4)加权平均滤波算法

由于前面所说的“算术平均滤波算法”存在平滑度和灵敏度之间的矛盾。为了协调平滑度和灵敏度之间的关系,可采用加权平均滤波。它的原理是对连续N次采样值分别乘上不同的加权系数之后再求累加,加权系数一般先小后大,以突出后面若干采样的效果,加强系统对参数变化趋势的认识。各个加权系数均小于1的小数,且满足总和等于1的结束条件。这样加权运算之后的累加和即为有效采样值。其中加权平均数字滤波的数学模型是:

式中:D为N个采样值的加权平均值:XN-i为第N-i次采样值;N为采样次数;Ci为加权系数。加权系数Ci体现了各种采样值在平均值中所占的比例。一般来说采样次数越靠后,取的比例越大,这样可增加新采样在平均值中所占的比重。加权平均值滤波法可突出一部分信号抵制另一部分信号,以提高采样值变化的灵敏度。

样例程序代码如下:
char codejq[N]={1,2,3,4,5,6,7,8,9,10,11,12}; //code数组为加权系数表,存在程序存储区
char codesum_jq=1+2+3+4+5+6+7+8+9+10+11+12;
char filter()
{
char count;
char value_buff[N];
int sum=0;
for(count=0;count
{
value_buff[count]=get_data();
delay();
}
for(count=0;count
sum+=value_buff[count]*jq[count];
return(char)(sum/sum_jq);
}

(5)滑动平均滤波算法

以上介绍和各种平均滤波算法有一个共同点,即每获取一个有效采样值必须连续进行若干次采样,当采速度慢时,系统的实时得不到保证。这里介绍的滑动平均滤波算法只采样一次,将一次采样值和过去的若干次采样值一起求平均,得到的有效采样值即可投入使用。如果取N个采样值求平均,存储区中必须开辟N个数据的暂存区。每新采集一个数据便存入暂存区中,同时去掉一个最老数据,保存这N个数据始终是最新更新的数据。采用环型队列结构可以方便地实现这种数据存放方式。

程序代码如下:

char value_buff[N];
char i=0;
char filter()
{
char count;
int sum=0;
value_buff[i++]=get_data();
if(i==N)
i=0;
for(count=0;count
sum=value_buff[count];
return (char)(sum/N);
}

(6)低通滤波

将普通硬件RC低通滤波器的微分方程用差分方程来表求,变可以采用软件算法来模拟硬件滤波的功能,经推导,低通滤波算法如下:

Yn=a* Xn+(1-a) *Yn-1
式中 Xn——本次采样值
Yn-1——上次的滤波输出值;
,a——滤波系数,其值通常远小于1;
Yn——本次滤波的输出值。

由上式可以看出,本次滤波的输出值主要取决于上次滤波的输出值(注意不是上次的采样值,这和加权平均滤波是有本质区别的),本次采样值对滤波输出的贡献是比较小的,但多少有些修正作用,这种算法便模拟了具体有教大惯性的低通滤波器功能。滤波算法的截止频率可用以下式计算:

fL=a/2Pit pi为圆周率3.14…
式中 a——滤波系数;
, t——采样间隔时间;
例如:当t=0.5s(即每秒2次),a=1/32时;
fL=(1/32)/(2*3.14*0.5)=0.01Hz

当目标参数为变化很慢的物理量时,这是很有效的。另外一方面,它不能滤除高于1/2采样频率的干搅信号,本例中采样频率为2Hz,故对1Hz以上的干搅信号应采用其他方式滤除,低通滤波算法程序于加权平均滤波相似,但加权系数只有两个:a和1-a。为计算方便,a取一整数,1-a用256-a,来代替,计算结果舍去最低字节即可,因为只有两项,a和1-a,均以立即数的形式编入程序中,不另外设表格。虽然采样值为单元字节(8位A/D)。为保证运算精度,滤波输出值用双字节表示,其中一个字节整数,一字节小数,否则有可能因为每次舍去尾数而使输出不会变化。

来源: 玩转单片机

围观 607

单片机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是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把具有数据处理能力的中央处理器CPU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多种I/O口和中断系统、定时器/计时器等功能(可能还包括显示驱动电路、脉宽调制电路、模拟多路转换器、A/D转换器等电路)集成到一块硅片上构成的一个小而完善的微型计算机系统,在工业控制领域的广泛应用。从上世纪80年代,由当时的4位、8位单片机,发展到现在的32位300M的高速单片机。

1、万事开头难、要勇敢迈出第一步。

开始的时候,不要老是给自己找借口,说KEIL不会建项目啦、没有实验板啦之类的。遇到困难要一件件攻克,不会建项目,就先学它,这方面网上教程很多,随便找找看一下,做几次就懂了。然后可以参考别的人程序,抄过来也无所谓,写一个最简单的,让它运行起来,先培养一下自己的感觉,知道写程序是怎么一回事,无论写大程序还是小程序,要做的工序不会差多少,总得建个项目,再配置一下项目,然后建个程序,加入项目中,再写代码、编译、生成HEX,刷进单片机中、运行。必须熟悉这一套工序。个人认为,一块学习板还是必要的,写好程序在上面运行一下看结果,学习效果会好很多,仿真器就看个人需要了。单片机是注重理论和实践的,光看书不动手,是学不会的。

2、知识点用到才学,不用的暂时丢一边。

厚厚的一本书,看着人头都晕了,学了后面的,前面的估计也快忘光了,所以,最好结合实际程序,用到的时候才去看,不必说非要把书从第一页看起,看完它才来写程序。比如你写流水灯,完全就没必要看中断的知识,专心把流水灯学好就是了,这是把整本书化整为零,一小点一小点的啃。

3、程序不要光看不写,一定要自己写一次。

最开始的时候,啥都不懂,可以抄人家的程序过来,看看每一句是干什么用的,达到什么目的,运行后有什么后果,看明白了之后,就要自己写一次,你会发现,原来看明白别人的程序很容易,但到自己写的时候却一句也写不出来,这就是差距。。。当你自己能写出来的时候,说明你就真的懂了。

4、必须学会掌握调试程序的方法。

不少人写程序,把代码写好了,然后一运行,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就晕了,然后跑到论坛上发个帖子,把程序一贴,问:为什么我的程序不能正常运行?然后就等别人来给自己分析。这是一种很不好的行为,应该自己学会发现问题和学会如何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学习调试程序的方法,比如KEIL里,可以下断点啦,查看寄存器内容等等,这些都是调试程序的手段,当你发现你写的程序运行结果和你想象中不一样的时候,你可以单步,也可以下断点,然后跟踪,查看各相关寄存器内容,看看程序运行过中是不是有什么偏差,找出影响结果的地方,改正过来。这一个过程非常重要,通过程序的排错,你可以学到的知识是书上得不到的。

5、找到解决问题思路比找到代码更重要。

我们用单片机来控制周边器件,达到我们想到的目的,这是一个题目,而如何写出一个程序,来控制器件按你想要的结果去运作,这个就是解题的思路。要写程序,就得先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你学会找出这个解题思路,比你找到代码更为重要。不少人很喜欢找人家的代码,有的人甚至有了代码就直接复制到自己的程序中,可以说,这不是一种学习的态度,无助于你编程水平的提高。我几乎不怎么看人家的代码,多数时候是看别人的思路,有方框图最好,没有的话文字说明也可以,要从代码中看出别人处理问题的思路,是相当困难的,特别是大型的程序,看起来是非常的累人,所以现在我也明白了,以前读书时说的程序流程图很重要,现在算是知道了。当你知道一个问题怎么去解决了,那么剩下的只是你安排代码去完成,这就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http://www.diangon.com版权所有)举个例子:数码管动态扫描,没写过的初学者可能搞不清是怎么回事,其实,就是分时让每一时间段时只控制一只数码管显示数字,几只数码管轮流显示,由于速度很快,人眼的看起来是全部数码管都亮的。明白是这么一回事,事情就好办了,剩下的事情,无非是你安排让一只只数码管轮流显示出相应的数值。显示数字,然后延时一下,再下一只显示数字,延时,知道是这样,我们实际程序上只要做到这样就可以:往段口送段码,然后打开位选显示一只,延时一下,再关闭位选,再送出段码,再打开另一只位选..仅此而已。有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我们就能问题拆分开来,然后逐一的解决,如果动态扫描的原理都没懂,不知道如何做,那么这个程序是怎么也写不出来的。

6、开动脑筋,运用多种方法,不断优化自己的程序。

想想用各种不同方法来实现同一功能。这是一个练习和提高的过程,一个问题,你解决了,那么你再想想,能不能换种写法,也可以实现同一功能,或者说,你写出来的代码,能不能再精简一点,让程序执行效率更高,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很多知识和经验的获得,并不是直接写在书让你看就可以得到的,需要自己去实践,开动脑筋,经验才能得到积累,编程水平才能有所提高。

7、看别人的代码,学习人家的思路。

这个在学习初期是很有用,通过看别人的代码,特别是有多年编程经验的人写出的具有一定水平的代码,可以使自己编程水平得到迅速的提高,同时,也可以结合别人的编程手法,与自己的想法融合在一起,写出更高水平的代码,从中得到进步。但要注意,切忌将学习变成抄袭,更不是抄袭完了就认为自己学会了,这样做只会使你退步。

8、尝试编写一下综合应用的程序。

从流水灯学起,到动态扫描,再到中断,那么,你可以试试写一下时钟这种综合性应用的程序,不要小看时钟,要写好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包括了单片机大部分的知识,比如有按键(IO读取)、动态扫描(IO输出)、中断等,如何协调好各功能模块正常工作,才是编程者需要学习的地方,当你单独写一个功能的时候,比如按键读取,你可能感觉很容易,因为你的程序啥也不做,只是读按键。但把它和其它功能混合在一起,如何在整个程序运行中使每一部分都正常工作,这就不是写一个按键读取这么容易的事情,功能模块之间有可能会互相影响,比如你需要让数码管既能显示,又要去处理按键读取,怎么使这两部分都正常工作,这就是一个协调过程。当你有了这个处理协调能力,你就算是入门了。

9、着重于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具体看自己编写了多少代码或者做过什么。

“学单片机重点在于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局限于具体的芯片类型和语言”这一直是我的座右铭,是我学单片机多年来感悟出来的。经常看到有人说“你会驱动XX芯片,真牛啊”“你搞过XX项目,真厉害”之类的话,其实这是非常片面的,搞过XX芯片,搞过XX项目,只能说明你做过这一项目,它只是你的业绩,并不是代表能力就一定高。真正的能力应该是:“遇到没有解决过的问题或器件,能利用自己已学的知识,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才是能力。写程序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几乎没有完全一样的项目,每次你遇上的几乎都不相同,所以你拥有的必须是你面对新项目时的创造能力,而不是标榜着你以往做过多少项目。当然,业绩也能从另一侧面反映你的经验和水平。

10、如果有可能,多学习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比如数据结构等。

这些是你解决问题的基础知识,你把这些知识应用得越好,就会发现越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学计算机专业的人编的程序和一个非计算机专业的人编的程序有差异的原因。也是一个菜鸟进军到高手所要配备的知识。如果我们把编程分为宏观编程和微观编程,那么微观编程就是写具体的代码,比如控制某某器件的语句;而宏观编程就是如何对整个程序进行布局、安排,使功能模块以你想要的方式去运行,得出你想要的结果。如前所说“会控制XX器件”这些只能算是微观编程,能做到这一步还只能算是菜鸟级别,如果面对一个新的器件,你心里没底,没把握去写这个控制程序,那说明你还是一个初级的菜鸟。当你有了一定的编程经验,控制过相当数量的器件之后,你就会发现,控制器件这些工作都是相似的、重复的工作,体现不出编程的水平,最多也是写得好与不好的差别,只能算是一些小技巧的应用。而对整个程序进行布局、安排这些才是最头痛的事情,能达到宏观编程和微观编程都做好才是真正的高手。对于规模越大的程序,越能体现出这一点。

11、面对一个新项目时,多自己开动脑筋,不要急于找别人的程序。

有不少人面对一个新项目时,第一步想到的就是网上找别人写过的代码,然后抄一段,自己再写几句,凑在一起就完成任务,这虽然可能是省时间,但绝对不利你的学习。当你接到一个新项目时,应该先自己构思一下整个程序的架构,想想如何来完成,有可能的话,画一个流程图,简单的可以画在脑子里,对程序中用到的数据、变量有一个初步的安排,然后自己动手去写,遇到实在没办法解决的地方,再去请教别人,或看别人是怎么处理的,这样首先起码你自己动过脑想过,自己有自己的思路,如果你一开始就看别人的程序,你的思维就会受限在别人的思维里,自己想再创新就更难了,这样你自己永远也没办法提高,因为你是走在别人的影子里。

12、多利用网络的搜索,学会提问题。

一般来说,学习过程中,你遇上的问题,前人们多数也有遇上的,所以如果有什么不懂,在自己解决不了的时候,最好先到网上搜索一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找不到再到论坛里发问,发问也要有目的性,尽量简单明了的描述问题,让帮助你的人可以用最少的时间就看懂你说什么,毕竟人家帮助你是免费的,时间也是有限的。

转自: 自动化控制技术控

围观 412

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原来以强电和电器为主、功能简单的电气设备发展成为强、弱电结合,具有数字化特点、功能完善的新型微电子设备。在很多场合,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单片机产品代替传统的电气控制产品。属于存储程序控制的单片机,其控制功能通过软件指令来实现,其硬件配置也可变、易变。因此,一旦生产过程有所变动,就不必重新设计线路连线安装,有利于产品的更新换代和订单式生产。

传统电气设备采用的各种控制信号,必须转换到与单片机输入/输出口相匹配的数字信号。用户设备须输入到单片机的各种控制信号,如限位开关、操作按钮、选择开关、行程开关以及其他一些传感器输出的开关量等,通过输入电路转换成单片机能够接收和处理的信号。输出电路则应将单片机送出的弱电控制信号转换、放大到现场需要的强输出信号,以驱动功率管、电磁阀和继电器、接触器、电动机等被控制设备的执行元件,能方便实际控制系统使用。针对电气控制产品的特点,本文讨论了几种单片机I/O的常用驱动和隔离电路的设计方法,对合理地设计电气控制系统,提高电路的接口能力,增强系统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有实际指导意义。

1、 输入电路设计

图1 开关信号输入
图1 开关信号输入

一般输入信号最终会以开关形式输入到单片机中,以工程经验来看,开关输入的控制指令有效状态采用低电平比采用高电平效果要好得多,如图1如示。当按下开关S1时,发出的指令信号为低电平,而平时不按下开关S1时,输出到单片机上的电平则为高电平。该方式具有较强的耐噪声能力。

若考虑到由于TTL电平电压较低,在长线传输中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可以将输入信号提高到+24 V,在单片机入口处将高电压信号转换成TTL信号。这种高电压传送方式不仅提高了耐噪声能力,而且使开关的触点接触良好,运行可靠,如图2所示。其中,D1为保护二极管,反向电压≥50 V。

图2 提高输入信号电平
图2 提高输入信号电平

图3 输入端保护电路
图3 输入端保护电路

为了防止外界尖峰干扰和静电影响损坏输入引脚,可以在输入端增加防脉冲的二极管,形成电阻双向保护电路,如图3所示。二极管D1、D2、D3的正向导通压降UF≈0.7 V,反向击穿电压UBR≈30 V,无论输入端出现何种极性的破坏电压,保护电路都能把该电压的幅度限制在输入端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即:VI~VCC出现正脉冲时,D1正向导通;VI~VCC出现负脉冲时,D2反向击穿;VI与地之间出现正脉冲时,D3反向击穿;VI与地之间出现负脉冲时,D3正向导通,二极管起钳位保护作用。缓冲电阻RS约为1.5~2.5 kΩ,与输入电容C构成积分电路,对外界感应电压延迟一段时间。若干扰电压的存在时间小于τ,则输入端承受的有效电压将远低于其幅度;若时间较长,则D1导通,电流在RS上形成一定的压降,从而减小输入电压值。

此外,一种常用的输入方式是采用光耦隔离电路。如图4所示,R为输入限流电阻,使光耦中的发光二极管电流限制在10~20 mA。输入端靠光信号耦合,在电气上做到了完全隔离。同时,发光二极管的正向阻抗值较低,而外界干扰源的内阻一般较高,根据分压原理,干扰源能馈送到输入端的干扰噪声很小,不会产生地线干扰或其他串扰,增强了电路的抗干扰能力。

图4 输入端光耦隔离
图4 输入端光耦隔离

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提高单片机输入端可靠性最简单的方案是: 在输入端与地之间并联一只电容来吸收干扰脉冲,或串联一只金属薄膜电阻来限制流入端口的峰值电流。

2、 输出电路设计

单片机输出端口受驱动能力的限制,一般情况下均需专用的接口芯片。其输出虽因控制对象的不同而千差万别,但一般情况下均满足对输出电压、电流、开关频率、波形上升下降速率和隔离抗干扰的要求。在此讨论几种典型的单片机输出端到功率端的电路实现方法。

2.1 直接耦合

在采用直接耦合的输出电路中,要避免出现图5所示的电路。

图5 错误的输出电路
图5 错误的输出电路

T1截止、T2导通期间,为了对T2提供足够的基极电流,R2的阻值必须很小。因为T2处于射极跟随器方式工作,因此为了减少T2损耗,必须将集射间电压降控制在较小范围内。这样集基间电压也很小,电阻R2阻值很小才能提供足够的基极电流。R2阻值过大,会大幅度增加T2压降,引起T2发热严重。而在T2截止期间,T1必须导通,高压+15 V全部降在电阻R2上,产生很大的电流,显然是不合理的。另外,T1的导通将使单片机高电平输出被拉低至接近地电位,引起输出端不稳定。T2基极被T1拉到地电位,若其后接的是感性负载,由于绕组反电势的作用,T2的发射极可能存在高电平,容易引起T2管基射结反向击穿。

图6为一直接耦合输出电路,由T1和T2组成耦合电路来推动T3。T1导通时,在R3、R4的串联电路中产生电流,在R3上的分压大于T2晶体管的基射结压降,促使T2导通,T2提供了功率管T3的基极电流,使T3变为导通状态。当T1输入为低电平时,T1截止,R3上压降为零,T2截止,最终T3截止。R5的作用在于: 一方面作为T2集电极的一个负载,另一方面T2截止时,T3基极所储存的电荷可以通过电阻R3迅速释放,加快T3的截止速度,有利于减小损耗。

图6 直接耦合输出电路
图6 直接耦合输出电路

2.2 TTL或CMOS器件耦合

若单片机通过TTL或CMOS芯片输出,一般均采用集电极开路的器件,如图7(a)所示。集电极开路器件通过集电极负载电阻R1接至+15 V电源,提升了驱动电压。但要注意的是,这种电路的开关速度低,若用其直接驱动功率管,则当后续电路具有电感性负载时,由于功率管的相位关系,会影响波形上升时间,造成功率管动态损耗增大。

为了改善开关速度,可采用2种改进形式输出电路,如图7(b)和图7(c)所示。图7(b)是能快速开通的改进电路,当TTL输出高电平时,输出点通过晶体管T1获得电压和电流,充电能力提高,从而加快开通速度,同时也降低了集电极开路TTL器件上的功耗。图7(c)为推挽式的改进电路,采用这种电路不但可提高开通时的速度,而且也可提高关断时的速度。输出晶体管T1是作为射极跟随器工作的,不会出现饱和,因而不影响输出开关频率。

图7 TTL或CMOS器件输出电路
图7 TTL或CMOS器件输出电路

2.3 脉冲变压器耦合

脉冲变压器是典型的电磁隔离元件,单片机输出的开关信号转换成一种频率很高的载波信号,经脉冲变压器耦合到输出级。由于脉冲变压器原、副边线圈间没有电路连接,所以输出是电平浮动的信号,可以直接与功率管等强电元件耦合,如图8所示。

图8 脉冲变压器输出电路
图8 脉冲变压器输出电路

这种电路必须有一个脉冲源,脉冲源的频率是载波频率,应至少比单片机输出频率高10倍以上。脉冲源的输出脉冲送入控制门G,单片机输出信号由另一端输入G门。当单片机输出高电平时,G门打开,输出脉冲进入变压器,变压器的副线圈输出与原边相同频率的脉冲,通过二极管D1、D2检波后经滤波还原成开关信号,送入功率管。当单片机输出低电平时,G门关闭,脉冲源不能通过G门进入变压器,变压器无输出。

这里,变压器既传递信号,又传送能量,提高了脉冲源的频率,有利于减轻变压器的体重。由于变压器可通过调整电感量、原副边匝数等来适应不同推动功率的要求,所以应用起来比较灵活。更重要的是,变压器原副边线圈之间没有电的联系,副线圈输出信号可以跟随功率元件的电压而浮动,不受其电源大小的影响。

当单片机输出较高频率的脉冲信号时,可以不采用脉冲源和G门,对变压器原副边电路作适当调整即可。

2.4 光电耦合

光电耦合可以传输线性信号,也可以传输开关信号,在输出级应用时主要用来传递开关信号。如图9所示,单片机输出控制信号经缓冲器7407放大后送入光耦。R2为光耦输出晶体管的负载电阻,它的选取应保证: 在光耦导通时,其输出晶体管可靠饱和;而在光耦截止时,T1可靠饱和。但由于光耦响应速度慢使开关延迟时间加长,限制了其使用频率。

图9 光耦输出电路
图9 光耦输出电路

结语

单片机接口技术在很多文献中均有详细的介绍,但在对大量电气控制产品的改造和设计中,经常会碰到用接口芯片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如驱动电流大、开关速度慢、抗干扰差等),因此必须寻求另一种电路解决方案。上述几种输入/输出电路通过广泛的应用表明,其对合理、可靠地实现单片机电气控制系统具有较高的工程实用价值。

转自: 玩转单片机

围观 485

为什么晶振电路中用22pf或30pf的电容而不用别的?

其实单片机和其他一些IC的振荡电路的真名叫“三点式电容振荡电路”,如下图:

细说单片机晶振电路中22pf或30pf电容的作用

Y1是晶体,相当于三点式里面的电感,C1和C2就是电容,5404非门和R1实现一个NPN的三极管,接下来分析一下这个电路。

5404必需要一个电阻,不然它处于饱和截止区,而不是放大区,R1相当于三极管的偏置作用,让5404处于放大区域,那么5404就是一个反相器,这个就实现了NPN三极管的作用,NPN三极管在共发射极接法时也是一个反相器。

大家知道一个正弦振荡电路要振荡的条件是,系统放大倍数大于1,这个容易实现,相位满足360度,与晶振振荡频率相同的很小的振荡就被放大了。接下来主要讲解这个相位问题:

5404因为是反相器,也就是说实现了180°移相,那么就需要C1,C2和Y1实现180°移相就可以,恰好,当C1,C2,Y1形成谐振时,能够实现180移相,这个大家可以解方程等,把Y1当作一个电感来做。也可以用电容电感的特性,比如电容电压落后电流90°,电感电压超前电流90°来分析,都是可以的。当C1增大时,C2端的振幅增强,当C2降低时,振幅也增强。有些时候C1,C2不焊也能起振,这个不是说没有C1,C2,而是因为芯片引脚的分布电容引起的,因为本来这个C1,C2就不需要很大,所以这一点很重要。接下来分析这两个电容对振荡稳定性的影响。

因为5404的电压反馈是靠C2的,假设C2过大,反馈电压过低,这个也是不稳定,假设C2过小,反馈电压过高,储存能量过少,容易受外界干扰,也会辐射影响外界。C1的作用对C2恰好相反。因为我们布板的时候,假设双面板,比较厚的,那么分布电容的影响不是很大,假设在高密度多层板时,就需要考虑分布电容。

有些用于工控的项目,建议不要用无源晶振的方法来起振,而是直接接有源晶振。也是主要由于无源晶振需要起振的原因,而工控项目要求稳定性要好,所以会直接用有源晶振。在有频率越高的频率的晶振,稳定度不高,所以在速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会使用频率较低的晶振。

围观 899

想搞清楚PLC与单片机有什么不同,在网上搜了许多,看得头都大了,还是一团雾水。最后把其中说到点子上的一些句子,综合起来认真分析总结,本人认为PLC与单片机的差别应该是:

1.PLC是应用单片机构成的比较成熟的控制系统,是已经调试成熟稳定的单片机应用系统的产品。有较强的通用性。

2.而单片机可以构成各种各样的应用系统,使用范围更广。单就“单片机”而言,它只是一种集成电路,还必须与其它元器件及软件构成系统才能应用。

3.从工程的使用来看,对单项工程或重复数极少的项目,采用PLC快捷方便,成功率高,可靠性好,但成本较高。

4.对于量大的配套项目,采用单片机系统具有成本低、效益高的优点,但这要有相当的研发力量和行业经验才能使系统稳定。

从本质上说,PLC其实就是一套已经做好的单片机(单片机范围很广的)系统。

但PLC也有其特点:PLC广泛使用梯形图代替计算机语言,对编程有一定的优势。你可以把梯形图理解成是与汇编等计算器语言一样,是一种编程语言,只是使用范围不同!而且通常做法是由PLC软件把你的梯形图转换成C或汇编语言(由PLC所使用的CPU决定),然后利用汇编或C编译系统编译成机器码!PLC运行的只是机器码而已。梯形图只是让使用者更加容易使用而已。

如所说,那么MCS-51单片机当然也可以用于PLC制作,只是8位CPU在一些高级应用如: 大量运算(包括浮点运算),嵌入式系统(现在UCOS也能移植到MCS-51)等,有些力不从心而已,不过加上DSP就已经能满足一般要求了,而且同样使用梯形图编程,我们可把梯形图转化为C51再利用KEIL的C51进行编译。我们也能发现不用型号的PLC会选用不同的CPU,其实也说明PLC就是一套已经做好的单片机系统。

既然如此,当然也可以用单片机直接开发控制系统,但是对开发者要求相当高(不是一般水平可以胜任的),开发周期长,成本高(对于一些大型一点的体统你需要做实验,印刷电路板就需要一笔相当的费用,你可以说你用仿真器,用实验板来开发,但是我要告诉你,那样做你只是验证了硬件与软件的可行性,并不代表可以用在工业控制系统,因为工业控制系统对抗干扰的要求非常高,稳定第一,而不是性能第一,所以你的电路板设计必须不断实验,改进)。当你解决了上述问题,你就发现你已经做了一台PLC了,当然如果需要别人能容易使用你还需要一套使用软件,这样你可以不需要把你的电路告诉别人。你也不可能告诉别人。

这样一看PLC其实并不神秘,不少PLC是很简单的,其内部的CPU除了速度快之外,其他功能还不如普通的单片机。通常PLC采用16位或32位的CPU,带1或2个的串行通道与外界通讯,内部有一个定时器即可,若要提高可靠性再加一个看家狗定时器问题就解决了。

另外,PLC的关键技术在于其内部固化了一个能解释梯形图语言的程序及辅助通讯程序,梯形图语言的解释程序的效率决定了PLC的性能,通讯程序决定了 PLC与外界交换信息的难易。对于简单的应用,通常以独立控制器的方式运作,不需与外界交换信息,只需内部固化有能解释梯形图语言的程序即可。实际上,设计PLC的主要工作就是开发解释梯形图语言的程序。现在的单片机完全可以取代PLC。以前的单片机由于稳定性和抗电磁干扰能力比较的弱和PLC是没有办法相比的 现在的单片机已经做到了高稳定性和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在某些领域已经实现了替换。

来源: 21ic

围观 370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力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电气化生产、电气化交通、电力设备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已经融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大功率移动电源设备是为了方便使用者,在没有供电电源及设施的野外作业、在供电电压不清楚无法使用、在现场用电出现异常而无法使用等场合,可以使用大功率移动电源设备,这样可以为你的设备提供长时间的安全保障供电系统,特此提出了一种大功率移动电源的设计方案,详细给出了方案的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流程,具有很强的使用价值。

大功率移动电源设备是为了方便使用者,在没有供电电源及设施的野外作业、供电电压不清楚无法使用、在现场用电出现异常而无法使用等场合,可以使用电气试验移动电源设备,这样可以为你的设备提供长时间的安全保障供电系统。通常情况下,在野外作业,进行电力设备检测时,由于供电情况未知,或者完全没有供电电源等因素,都将会造成工时延误或者无法使用设备作业。故此,为保证在无法用电,负载较大的情况下,对设备进行持续供电,特研制该大功率移动电源,保证在断电状态下临时用电需求。

该供电设备集安全、智能于一身,结构简单。具有当前电压、电流值及相关用电参数值的液晶显示。它可为用电操作人员提供用电技术参数。使操作人员用电更安全、更直观、更方便。

1.移动电源基本构架及关键技术

大功率移动电源是一种采用可充电电池作为储电单元,通过将电池的24V直流电通过变压器升压,经过整流桥IGBT开关管整流成所需要的单相220V交流电,直接对用电器供电或者充电,以达到为设备持续续航的目的。大功率移动电源的基本构成一般由可充电电池、升压降压电路,充电管理电路,电池保护电路,控制电路组成基本构架示意图如图1所示。


从大功率移动电源的基本构架上看,可以把移动电源的结构简化为两大部分,控制电路和被控器件。主控电路使用C8051F系列单片机,C8051F000系列器件是完全集成的混合信号系统级MCU芯片,用于老式51芯片没有的内置12位多通道ADC和一个10位的多通道ADC,由于其抗干扰性好,稳定等特点被广泛用于仪器仪表行业。同时采用128*64点阵液晶显示数据,缩小开发周期和成本。对交流侧进行100us采样,采样2个周期,每个周期采样50个数据点。用均方根算法,算出交流电压的有效值。并且采用软件进行简单滤波,显示数值稳定,精度高。被控器件有:充电模块、逆变模块、电池。电池的材料、体积、容量等直接影响大功率移动电源的质量,由于使用了磷酸铁电池,在放电性能和稳定性等方面都较一般锂电池有大幅度的改善。

系统主控板是大功率移动电源的主要电路设计,该电路板主要功能是实现对电池的充放电管理、逆变模块的输出检测,用电参数的显示以及对电池的保护。大功率移动电源使用的电池电压一般在24—29.4V,输出的是220V交流纯正弦波,和市电完全一样,克服了方波不能带仪器的缺点。达到充电电压稳定,充满后转为浮充模式,防止电池的过充和倒灌电流等问题。电池的选型:选用体积小,输出电流大的电池,达到1200W的输出功率,由于其输出功率大,也会伴随产生许多高频干扰,对其输出和输出进行滤波是必要的,以保证其供电质量。对大功率移动电源的性能及安全性的影响很大。

2.硬件电路设计及关键芯片介绍

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路保护板的各个功能实现有很多方案。根据大功率移动电源的基本结构给出硬件设计框架图如图2所示。


2.1 控制电路电源设计

由于逆变模块会产生高频的干扰回传上控制板,对控制芯片产生干扰,所以控制板的电源需要进行严格的隔离,对模拟地、数字地和采样地进行一点接地的方式,+5V电源由电池的24V经过LM2576输出+5V,再经过电容电感滤波,给各个电路模块供电。E0505S输入+5V,双路分别输出+5V、-5V,给采样芯片OPA2277供电。由于C8051F芯片采用+3.3V供电,所以需要使用LM1117-3.3将+5V转为+3.3V,同时起到隔离作用,如图3。

2.2 单片机电路设计

图4中主芯片采用C8051F005芯片,由于该芯片的稳定性和低功耗等特性,被广泛运用于电子仪器仪表行业。


2.3 开机控制电路设计

如图4该控制电路主要完成电压采集、输入输出控制、用电参数显示、人机交互等功能。图5按键控制电路模块设计,当按键开机后,单片机上电通过P25口发送一个周期小于100ns的脉冲,由于电容的充放电特性,使IRF9630持续导通,对控制板供电。当单片机程序跑飞时,此设计能保证设备可以自动关机,做了一个硬件的关机保护,使系统更加安全可靠,同时使用P24口检测按键持续时间,当长按开机键时,单片机自动停止P25的脉冲发送,进行自杀操作,做到一键开关机功能。

2.4 采样电路设计

由于电池侧的输出电流较大,用电阻法采集的话,对电阻精度要求较高,所以此处采用了霍尔传感器来采集直流电流,对电池的放电电流进行监测,防止其过放电。同时使用电阻分压法监测电池侧电压。如图6:JP4端子连接了用于采样的霍尔传感器,将电流型号转换成电压信号,OPA2277对采集上来的电压信号进行低通滤波处理,再输出给芯片的模拟输入采集端AIN0口。芯片对充电模块的输出进行监测,将信号滤波送到芯片的AIN1模拟输入口,当信号大于2V时,判定为充电状态。


图7为交流电压的采集方法,由于单片机ADC模拟采集口只能采集0V-2.4V的电压,所以需要先将交流输出侧通过电阻分压法,采集R25两端的电压进行滤波,同时单片机的DAC0口输出一个1.2V电压,用加法器将采集过来的电压叠加上1.2V,将其抬高到0V以上,输入到单片机的ADC模拟采集口,用此法比一般的将采集电压转换成直流电压的方法更加具有实时采集性。电流采样使用图8的互感器讲行采样。

3.软件设计

单片机程序设计要使整个电路稳定有序的工作,因此必须考虑每个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和时序要求。本软件的工作原理是,单独开启一个心跳计时器进行分时操作,主流程图如如9所示,交流采样端采用均方根算法惊行交流电压电流的换算,如下代码:




4.结语

传统的移动电源技术多采用模拟控制或者模拟控制与数字控制相结合的控制方法,其缺点有以下几点:
①控制单元的元器件比较多,体积庞大,结构复杂;
②硬件电路设计完成之后,控制策略就固定了,不易更改为其他的方式,灵活性不够;
③硬件调试比较麻烦,由于元器件特性不完全一致,致使电源的一致性差。模拟元器件的工作点存在漂移,这会导致系统参数的漂移,从而造成调试硬件电路的不便。

以上分析可知传统的模拟控制方式在许多场合已不适应新的设计要求。随着高速、廉价的数字信号处理器的问世,于是便出现了数字电源。其优点有以下几点:

①嵌入式芯片更容易实现数字化的处理和控制,避免了模拟信号传递过程中出现的信号畸变、失真等情况,同时也减少了由于杂散信号而引起的干扰;
②可控性好,由于嵌入式芯片本身可编程,所以软件容易升级维护,便于系统的升级维护;
③数字电源可以方便的和其它功能相结合,如无线通讯功能可实现远程遥感、遥测、遥调,人机交互模块可提供友好的人机界面等。

这些优点使得数字化控制成为以后电源技术的发展趋势。本文选用Silicon Labs公司生产的C8051f005型嵌入式芯进行控制,对电源主电路实现了全数字控制,提高了输出电压的稳定性和精确性。控制算法通过软件编程实现,所以容易升级维护,便于系统的升级,也使得用户根据各自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控制功能更加便利。

大功率移动电源的研究,创造性的将电池充电逆变一体化,相比以往的UPS,发电机等应急设备,其体积更小巧,成品质轻,操作简单,性能优良,带载能力更强,可广泛应用电气试验的常规用电需求,避免停电无法作业引起客户不满意,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转自:EEPW

围观 351

形成干扰的基本要素有三个:

(1)干扰源,指产生干扰的元件、设备或信号,用数学语言描述如下:du/dt,di/dt大的地方就是干扰源。如:雷电、继电器、可控硅、电机、高频时钟等都可能成为干扰源。

(2)传播路径,指干扰从干扰源传播到敏感器件的通路或媒介。典型的干扰传播路径是通过导线的传导和空间的辐射。

(3)敏感器件,指容易被干扰的对象。如:A/D、D/A变换器,单片机,数字IC,弱信号放大器等。
抗干扰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抑制干扰源,切断干扰传播路径,提高敏感器件的抗干扰性能。(类似于传染病的预防)
1、抑制干扰源

抑制干扰源就是尽可能的减小干扰源的du/dt,di/dt。这是抗干扰设计中最优先考虑和最重要的原则,常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减小干扰源的du/dt主要是通过在干扰源两端并联电容来实现。减小干扰源的di/dt则是在干扰源回路串联电感或电阻以及增加续流二极管来实现。

抑制干扰源的常用措施如下:

(1)继电器线圈增加续流二极管,消除断开线圈时产生的反电动势干扰。仅加续流二极管会使继电器的断开时间滞后,增加稳压二极管后继电器在单位时间内可动作更多的次数。

(2)在继电器接点两端并接火花抑制电路(一般是RC串联电路,电阻一般选几K到几十K,电容选0.01uF),减小电火花影响。

(3)给电机加滤波电路,注意电容、电感引线要尽量短。

(4)电路板上每个IC要并接一个0.01μF~0.1μF高频电容,以减小IC对电源的影响。注意高频电容的布线,连线应靠近电源端并尽量粗短,否则,等于增大了电容的等效串联电阻,会影响滤波效果。

(5)布线时避免90度折线,减少高频噪声发射。

(6)可控硅两端并接RC抑制电路,减小可控硅产生的噪声(这个噪声严重时可能会把可控硅击穿的)。

按干扰的传播路径可分为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两类。

所谓传导干扰是指通过导线传播到敏感器件的干扰。高频干扰噪声和有用信号的频带不同,可以通过在导线上增加滤波器的方法切断高频干扰噪声的传播,有时也可加隔离光耦来解决。电源噪声的危害最大,要特别注意处理。所谓辐射干扰是指通过空间辐射传播到敏感器件的干扰。一般的解决方法是增加干扰源与敏感器件的距离,用地线把它们隔离和在敏感器件上加蔽罩。

2、切断干扰传播路径的常用措施如下

(1)充分考虑电源对单片机的影响。电源做得好,整个电路的抗干扰就解决了一大半。许多单片机对电源噪声很敏感,要给单片机电源加滤波电路或稳压器,以减小电源噪声对单片机的干扰。比如,可以利用磁珠和电容组成π形滤波电路,当然条件要求不高时也可用100Ω电阻代替磁珠。

(2)如果单片机的I/O口用来控制电机等噪声器件,在I/O口与噪声源之间应加隔离(增加π形滤波电路)。控制电机等噪声器件,在I/O口与噪声源之间应加隔离(增加π形滤波电路)。

(3)注意晶振布线。晶振与单片机引脚尽量靠近,用地线把时钟区隔离起来,晶振外壳接地并固定。此措施可解决许多疑难问题。

(4)电路板合理分区,如强、弱信号,数字、模拟信号。尽可能把干扰源(如电机,继电器)与敏感元件(如单片机)远离。

(5)用地线把数字区与模拟区隔离,数字地与模拟地要分离,最后在一点接于电源地。A/D、D/A芯片布线也以此为原则,厂家分配A/D、D/A芯片引脚排列时已考虑此要求。

(6)单片机和大功率器件的地线要单独接地,以减小相互干扰。大功率器件尽可能放在电路板边缘。

(7)在单片机I/O口,电源线,电路板连接线等关键地方使用抗干扰元件如磁珠、磁环、电源滤波器,屏蔽罩,可显着提高电路的抗干扰性能。

3、提高敏感器件的抗干扰性能

提高敏感器件的抗干扰性能是指从敏感器件这边考虑尽量减少对干扰噪声的拾取,以及从不正常状态尽快恢复的方法。

提高敏感器件抗干扰性能的常用措施如下:

(1)布线时尽量减少回路环的面积,以降低感应噪声。

(2)布线时,电源线和地线要尽量粗。除减小压降外,更重要的是降低耦合噪声。

(3)对于单片机闲置的I/O口,不要悬空,要接地或接电源。其它IC的闲置端在不改变系统逻辑的情况下接地或接电源。

(4)对单片机使用电源监控及看门狗电路,如:IMP809,IMP706,IMP813,X25043,X25045等,可大幅度提高整个电路的抗干扰性能。

(5)在速度能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单片机的晶振和选用低速数字电路。

(6)IC器件尽量直接焊在电路板上,少用IC座。

接下来再说说在这方面的经验。

软件方面:

1、常将不用的代码空间全清成“0”,因为这等效于NOP,可在程序跑飞时归位;

2、在跳转指令前加几个NOP,目的同1;

3、在无硬件WatchDog时可采用软件模拟WatchDog,以监测程序的运行;

4、涉及处理外部器件参数调整或设置时,为防止外部器件因受干扰而出错可定时将参数重新发送一遍,这样可使外部器件尽快恢复正确;

5、通讯中的抗干扰,可加数据校验位,可采取3取2或5取3策略;

6、在有通讯线时,如I^2C、三线制等,实际中我们发现将Data线、CLK线、INH线常态置为高,其抗干扰效果要好过置为低。

硬件方面:

1、地线、电源线的部线肯定重要了!

2、线路的去偶;

3、数、模地的分开;

4、每个数字元件在地与电源之间都要104电容;

5、在有继电器的应用场合,尤其是大电流时,防继电器触点火花对电路的干扰,可在继电器线圈间并一104和二极管,在触点和常开端间接472电容,效果不错!

6、为防I/O口的串扰,可将I/O口隔离,方法有二极管隔离、门电路隔离、光偶隔离、电磁隔离等;

7、当然多层板的抗干扰肯定好过单面板,但成本却高了几倍。

8、选择一个抗干扰能力强的器件比之任何方法都有效,这点应该最重要。

来源: 技术小白

围观 411

最近写了几个程序,一个是用51单片机读取模数传感器adc0832的电压值,一个是读取ds1302的时间值,结果都出现了读数一直为0的情况。我调试了近一个星期,修改了一个我认为不可能会错的句子,程序运行成功了,这才发现了一个极其隐蔽的错误。(我用的是xp系统,用keil4软件编译)

先上代码:第一个为错误代码,第二个为正确代码。这是用来向ds1302芯片写入命令或数据的函数。实现把8位的数据dat一位一位地写入ds1302的io口。其中ACC0为ACC的第0位。


认真对比这两个代码,可能会觉得没区别,而且这两个代码都可以通过编译(加上reg52.h和一些宏定义)。我也是一直认为for()这里边没有错误,结果。。。试着修改时钟信号,增加延时之类的,调了好久还是错,严重打击我的自信心。这两个代码的区别就只有for(i=0;i<8;i++)和for(i=8;i>0;i--)了。学过c语言的人都知道,这两个句子都是实现一个8次的循环,功能一模一样。怎么会因为这个句子的区别就导致单片机控制的错误呢?神奇!

接着我试着把错误程序中的ACC改为51芯片的寄存器B,烧录进单片机,程序运行成功,跟“for(i=8;i>0;i--),ACC版”一样,lcd在很嚣张地显示着正确的时间( for(i=0;i<8;i++),ACC版lcd的时间显示为0)。附:

这样就知道原因了,使用for(i=0;i<8;i++)的运算中可能有累加器ACC参与了,导致修改了ACC的值,使写入的命令出现错误。但为什么for(i=8;i>0;i--)就没有ACC的参与呢?一个大大的问号。基于我调试了一个星期的程序,皆因为这一个神奇的错误,我实在不甘心,决定研究到底。于是,分别查看了这三个程序代码用 keil4 编译后得到的 汇编代码。(学过汇编就是爽啊,哈)


对比后,可以发现,出错的原因是for(i=0;i<8;i++)ACC版中,用ACC接收了实参(存储的为要写入的指令),然后在 for 循环前要给变量 “ i " 赋值时,要用到ACC清零,再把ACC中的零赋给 R7 ("i"的值存储在R7)。这样的话,原来存储在ACC中的写入指令就被清零,自然会导致控制出现错误,最终没法读取ds1302芯片的时间,故显示为零。

而在for(i=8;i>0;i--)ACC版中,也用ACC接收了实参的值,但在 for 循环前,给变量“ i ” 赋值时,赋值为8,不需要用到ACC,所以ACC一直是存储着实参中的指令,没有被清零,所以能够顺利地向ds1302发送指令,从而能够读取到时间。

总结:

因为用for(i=0;i0;i--)类的指令多了 CLR A 和 INC R7 两条指令,CJNE 指令又比较DJNZ指令多了一个字节的程序代码存储空间,在频率为12M的51单片机上体现为执行同样功能的程序,要多用2us,代码空间花多一字节。所以前者是毫无优势的,以后应养成用

for(i=n;i>0;i--)的习惯。

请不要反驳我用了这么长的时间去研究,只能使单片机执行快2us,而说我钻牛角尖,只是因为,这个错误导致我整个程序无法正常运行,这不是一件小事。

至于为什么要用到累加器ACC来接收实参,是因为后面的程序要把一个8位的实参一位一位地输出到一个io口,自定义一个变量的话,按位寻址好像比较麻烦,要经过一系列 位运算 ,或者用bit定义8个位(有好的方法请告诉我,哈),而且我写不出来。而用ACC的话,可以很轻易地操作ACC的任意一位,如ACC0,ACC7。在网上查了一下,好像还有一种方法是定义 一种叫 位域 的东东,我看的c语言的书都没介绍,所以还不是很了解。

/************************************************************/

刚刚想了一下,不用ACC 的方法,作一个位运算dat &0x01,修改如下:

来源: 21ic电子网

围观 310

一、影响EMC的因数

1.电压

电源电压越高,意味着电压振幅越大,发射就更多,而低电源电压影响敏感度。

2.频率

高频产生更多的发射,周期性信号产生更多的发射。在高频单片机系统中,当器件开关时产生电流尖峰信号;在模拟系统中,当负载电流变化时产生电流尖峰信号。

3.接地

在 所有EMC题目中,主要题目是不适当的接地引起的。有三种信号接地方法:单点、多点和混合。在频率低于1MHz时,可采用单点接地方法,但不适宜高频;在 高频应用中,最好采用多点接地。混合接地是低频用单点接地,而高频用多点接地的方法。地线布局是关键,高频数字电路和低电平模拟电路的接地电路尽不能混 合。

4.PCB设计

适当的印刷电路板(PCB)布线对防止EMI是至关重要的。

5.电源往耦

当器件开关时,在电源线上会产生瞬态电流,必须衰减和滤掉这些瞬态电流。来自高di/dt源的瞬态电流导致地和线迹“发射”电压,高di/dt产生大范围的高频电流,激励部件和线缆辐射。流经导线的电流变化和电感会导致压降,减小电感或电流随时间的变化可使该压降最小。

二、对干扰措施的硬件处理方法

1.印刷线路板(PCB)的电磁兼容性设计

PCB 是单片机系统中电路元件和器件的支撑件,它提供电路元件和器件之间的电气连接。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PCB的密度越来越高。PCB设计的好坏对单片机 系统的电磁兼容性影响很大,实践证实,即使电路原理图设计正确,印刷电路板设计不当,也会对单片机系统的可靠性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假如印刷电路板的两条 细平行线靠的很近,会形成信号波形的延迟,在传输线的终端形成反射噪声。因此,在设计印刷电路板的时候,应留意采用正确的方法,遵守PCB设计的一般原 则,并应符合抗干扰的设计要求。要使电子电路获得最佳性能,元器件的布局及导线的布设是很重要的。

2.输入/输出的电磁兼容性设计

在单片机系统中输进/输出也是干扰源的传导线,和接收射频干扰信号的拾检源,我们设计时一般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①采用必要的共模/差模抑制电路,同时也要采取一定的滤波和防电磁屏蔽措施以减小干扰的进进。

②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采取各种隔离措施(如光电隔离或者磁电隔离),从而阻断干扰的传播。

3.单片机复位电路的设计

在的单片机系统中,看门狗系统对整个单片机的运行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由于所有的干扰源不可能全部被隔离或往除,一旦进进CPU干扰程序的正常运行,那么复位系统结合软件处理措施就成了一道有效的纠错防御的屏障了。常用的复位系统有以下两种:

① 外部复位系统。外部“看门狗”电路可以自己设计也可以用专门的“看门狗”芯片来搭建。然而,他们各有优缺点,大部分专用“看门狗”芯片对低频“喂狗”信号 不能响应,而高频“喂狗”信号都能响应,使其在低频“喂狗”信号下产生复位动作而在高频的“喂狗”信号下不产生复位动作,这样,假如程序系统陷进一个死循 环,而该循环中恰巧有着“喂狗”信号的话,那么该复位电路就无法实现它的应有的功能了。然而,我们自己可以设计一个具有带通的“喂狗”电路和其他复位电路 构成的系统就是一个很有效外部监控系统了。

②现在越来越多的单片机都带有自己的片上复位系统,这样用户就可以很方便的使用其内部的复位定时 器了,但是,有一些型号的单片机它的复位指令太过于简单,这样也会存在象上述死循环那样的“喂狗”指令,使其失往监控作用。有一些单片机的片上复位指令就 做的比较好,一般他们把“喂狗”信号做成固定格式的多条指令依顺序来执行,假如有一定错误则该“喂狗”操纵无效,这样就大大进步了复位电路的可靠性。

4.振荡器

大部分的单片机都有一个耦合于外部晶体或陶瓷谐振器的振荡器电路。在PCB上,要求外接是电容、晶体或陶瓷谐振器的引线越短越好。RC振荡器对干扰信号有潜伏的敏感性,它能产生很短的时钟周期,因而最好选晶体或陶瓷谐振器。另外,石英晶体的外壳要接地。

5.防雷击措施

室 外使用的单片机系统或从室外排挤引进室内的电源线、信号线,要考虑系统的防雷击题目。常用的防雷击器件有:气体放电管、TVS(Transient Voltage Suppression)等。气体放电管是当电源的电压大于某一数值时,通常为数十V或数百V,气体击穿放电,将电源线上强冲击脉冲导进大地。TVS可以 看成两个并联且方向相反的齐纳二极管,当两端电压高于某一值时导通。其特点是可以瞬态通过数百乃上千A的电流。

三、对干扰措施的软件处理方法

电 磁干扰源所产生的干扰信号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比如在一些电磁环境比较恶劣的情况下)是无法完全消除的,终极将会进进CPU处理的的核心单元,这样在一些 大规模集成电路经常会受到干扰,导致不能正常工作或在错误状态下工作。特别是像RAM这种利用双稳态进行存储的器件,往往会在强干扰下发生翻转,使原来存 储的“0”变为“1”,或者“1”变为“0”;一些串行传输的时序及数据会因干扰而发生改变;更严重的会破坏一些重要的数据参数等;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很严 重的。在这种情况下软件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抗干扰能力的高低。

1.程序会由于电磁干扰大致会一下几种情况:

①程序跑飞。

这种情况是最常见的干扰结果,一般来说有一个好的复位系统或软件帧测系统即可,对整个运行系统的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②死循环或不正常程序代码运行。

当 然这种死循环和不正常程序代码并非设计职员有意写进的,我们知道程序的指令是由字节组成的,有的是单字节指令而有的是多字节指令,当干扰产生后使得PC指 针发生变化,从而使原来的程序代码发生了重组产生了不可猜测的可执行的程序代码,那么,这种错误是致命的,它会有可能会往修改重要的数据参数,有可能产生 不可猜测的控制输出等一系列错误状态。

2.对重要参数储存的措施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错误检测与纠正来有 效地减少或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根据检错、纠错的原理,主要思想是在数据写进时,根据写进的数据天生一定位数的校验码,与相应的数据一起保存起来;当读出 时,同时也将校验码读出,进行判决。假如出现一位错误则自动纠正,将正确的数据送出,并同时将改正以后的数据回写覆盖原来错误的数据;假如出现两位错误则 产生中断报告,通知CPU进行异常处理。所有这一切动作都是靠软件设计自动完成的,具有实时性和自动完成的特点。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大大进步系统的抗干扰 能力,从而进步系统的可靠性。

检错与纠错原理:首先来看看检错和纠错的基本原理。进行差错控制的基本思想是在信息码组中以一定规则加进不同方式的冗余码,以便在信息读出的时候依靠多余的监视码或校码码来发现或自动纠正错误。

针对误码发生的特点,即错误发生的随机性和小概任性,它几乎总是随机地影响某个字节中的某一位(bit),因此,假如能够设计自动纠正一位错误,而检查两位错误的编码方式。就可以大大进步系统的可靠性。

3.对RAM和FLASH(ROM)的检测

在编制程序时我们最好是写进一些检测程序来测试RAM和FLASH(ROM)的数据代码,看有无发生错误,一旦发生要立即纠正,纠正不了的要及时给出错误指示,以便用户往处理。

另外,在编制程序时加进程序冗余是不可缺少的。在一定的地方加进三条或三条以上NOP指令对程序的重组有着很有效防止作用。同时,在程序的运行状态中要引进标志数据和检测状态,从而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产生。

来源:网络

围观 403

在单片机编程中,有很多人会因为一些貌似简单的处理而把问题弄得乱七八糟,如林中蛛网一样,错综复杂。

而事实上,根据编程魔法之思想,对程序处理的过程严格划分部门、各施其职、部门内部互不干涉内政,是成功编程的关键。

也许我这样说,很多人还觉得很抽象。因为人人都知道模块化设计的理念,但是又有几人能把这个理念运用自如?

好,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举一例而示三:

现在,我们要编写一个单片机的数据显示程序。

根据单片机编程魔法师的面向对象思想,显然我们要把我们的显示处理进行独立化处理,这种处理的结果是:这个显示处理我们将得到一个显示器对象,这个对象就是一个 独立的模块,当我们在对这个显示器对象进行使用的时候,我们不必感觉到这个显示器对象所对应的硬件是什么显示器,例如到底是液晶显示器还是8段数码管什么 的。

我们都知道,我们在编程的时候拥有至高无上的ducai权力。但是如果你真的要行使这样的权力,那你和你的程序最终都将会痛不欲生,特别是当你的程序规模不断扩大之后。

对于类似诸如显示器这类的编程,我们首先得从思想上将其理清关系,要做到分块清晰,结构合理。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对这种程序使用三权分立。如图:

单片机编程魔法之三权分立

这幅图,配上三权分立思想,相信大家都能明白吧?这里就不多解释了。很多人会想:这思想想想就能想到。

本例子不考虑图像与动画处理,也不考虑单屏显示不下的问题。

首先,我们考虑三权分立中的数据区的管辖权。

数据区存放显示用的所有数据,我们以字符型显示器为例,数据区保存所有要显示的。

言下之意,其它地方不能有显示所需要的数据。

我们称这个数据区为显存。相信看到这个词,坛友多少能想起点什么吧。

下面我们就简单地对显存进行一个定义:

#define ROWS 2
#define COLS 16
unsigned char vm[ROWS][COLS];

显存定义便结束了。

其显存者,分立三权之其一也。

本来,我们可以直接修改显存以更改显示内容,但是考虑到大通用与大继承,所以我们不能那么做。

因此我们不允许直接读写显存,为此,我们得提供一个通用的读写工具,如下:

// 功能:写显存
// 参数:r - 要写入的行
// c - 要写入的列
// s - 要写入的字符串
void WriteVM(unsigned char r, unsigned char c, unsigned char *s)
{
// 此处调用显示定位函数(本帖不讨论此函数)
// 此处处理显示字符串
}

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了控制操作显存之大发,接下来,我们就要考虑如何处理显存内容的显示了。

此等大发,诸位魔法师何不先撞头以修炼之?

接下来,显示显存的内容,便成了显示处理的关键。显示显存的内容,无非就两个情况:一是需要不断更新的情况,二是需要即时更新的情况。

如果需要不断更新或有部分内容需要不断更新,这问题就好处理了。只需要提供一个不断刷新显示的函数就可以了,例子如下:

void showVM(void)
{
// 将显存的全部内容即时送显示器,即整屏刷新
// 部分不需要不断刷新的数据均使用不断更新的思想进行刷新
// 这种方法不适用单片机处理能力过差的情况
}

当然,如果有的魔法师不希望使用那种整屏刷新的办法,则只需要修改前面的WriteVM( )函数为边写显存边刷新显示的办法即可。但是这种办法缺乏灵活性,我不建议这样做。因为现在的单片机一般都有足够的能力来处理显示这点事。

当然,写好一个showVM( )并不容易,因为有的显示屏可能会点阵很多。

这个时候,我们就得采用单行扫描法,以降低showVM( )对单片机ALU的占有率。单行扫描法即每次调用只刷新显示器的某一行或某一个部分。这就是《单片机编程魔法师》中的线程处理办法的一个具体的应用。

而当showVM( )写完后,显示器这个原本复杂的对象,也就被我们大大简化了。这简单的两个函数,即分立三权之其二也。

现在,我们也对这三权之其一、其二做一个总结。

首先,我们把显示器视为对象并做相应处理,此即《单片机编程魔法师》之全书竭力阐明之大思想。

其次,设其一、其二即《单片机编程魔法师》之数码分离之大思想。

其三,使用线程提高显示效果,即《单片机编程魔法师》之线程处理思想。

其四,《单片机编程魔法师》中介绍的其他发术,都将在这一小小的应用中为提高程序性能提供觉醒之技能。

既然为三权分立,以下来说其三。

因为有了其一、其二的思想基础,其三便只是一个极为简单的运用了。我们可以毫无担忧的随处向显存写入要显示的内容,而不必担心它们如何显示、如何刷新。

这显然是一个大好消息。现在我们只需要把这个好消息写在纸上。例如:

void main( )
{
while(1) {
……
WriteVM(x,y,""); // 可以在任何一个位置随意显示内容,而不必考虑任何显示问题,只需要考虑如何填入参数即可
……
showVM( ); // 此处只需一个简单的调用,不必在使用是考虑其它任何问题
}
}

画此思想的空间框图如下:

单片机编程魔法之三权分立

最后,再次对此思想的运用做个总结。

在我提出裸编程面向对象思想之前,很多人都使用过编程语言所提供的面向对象编程。我也一样,之前使用了很多年。

既然大家都是用过面向对象编程的,这个起点大家都一样,也不值得一提,所以我几乎不说那时候的事情。

既然我提出面向对象的裸化,那就是一定与过去有所不同,否则我就是在这里哗众取宠、吃别人嚼过的馍了,而且这种替他人阿道式的宣传也绝无意义,随便到书店走一趟,相关书籍一大堆。

我再次指明:裸编程中的一切思想都是取自于过去的思想、但是又不同于过去的思想,其实现手法与传统的思想并不相同。裸编程思想忽略了语法的约束,忽略了工具的支 持,将传统的思想进行了极大的简化,未引入任何额外的知识,从而让过去只有在足够的硬件、软件支持的方法,能够在无需任何额外软件支持以及只需极其简单的 硬件中得以有效的使用。

这种思想与传统思想是一脉而不相同,同科而不同类。

很多人看了书,会认识那些概念都似曾相识,但是似曾相识,不等于获得真理。有没有获得真理,要看你能不能施出魔法。

正如C语言一样,它只用少的符号来描述世界,与人类语言大不相同,如英语、汉语。描述的符号越少,越是难以描述世界。因为符号少,可用的语素也就少。语素少,语法好学,但是用少量的语素去描述无穷的世界,会造成描述方法的复杂。

本文转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围观 399

页面

订阅 RSS - 单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