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M32

STM32是STMicroelectronics(意法半导体)推出的一系列基于ARM Cortex-M内核的32位微控制器(MCU)产品。这些微控制器提供了广泛的产品系列,覆盖了多种不同的性能和功能需求,适用于各种应用领域,包括工业控制、汽车电子、消费类电子、医疗设备等。

STM32系列微控制器以其高性能、低功耗、丰富的外设接口和灵活的开发工具而闻名。它们通常具有丰富的存储器、多种通信接口(如UART、SPI、I2C、CAN等)、模拟数字转换器(ADC)、定时器、PWM输出等功能,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需求。

STM32微控制器通常使用标准的ARM Cortex-M内核,包括Cortex-M0、M0+、M3、M4和M7等,这些内核具有不同的性能和功耗特性,可根据具体应用的需求进行选择。此外,STM32系列还提供了多种封装和引脚配置,以满足不同尺寸和集成度的要求。

STMicroelectronics为STM32系列提供了丰富的开发工具和支持资源,包括基于ARM开发环境的集成开发环境(IDE)、调试器、评估板和参考设计等。这些工具和资源有助于开发人员快速开发和部署他们的应用,并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和文档资料,帮助用户充分发挥STM32微控制器的性能和功能优势。

IAP是什么

有时项目上需要远程升级单片机程序,此时需要接触到IAP编程。

IAP即为In Application Programming,解释为在应用中编程,用户自己的程序在运行过程中对User Flash的部分区域进行烧写。即是一种对单片机Flash擦写的一种编程方案。

通常情况下,一片STM32单片机的Flash只有一个用户程序,而IAP编程则是将单片机的Flash分成至少两大区域,一部分叫做bootloader区,一部分叫做app用户代码区,还可留出一部分区域为代码备份区。

IAP的应用场所

通常情况下我们给STM32单片机烧录更新程序时是通过SWD、J-link或者通过设置BOOT引脚后,使用串口进行程序下载,这样的方式直接一次性将程序文件下载到单片机的Flash中,比较适合绝大部分的应用。

但是当产品投入实际应用时,封装完成后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遇到某些程序上的bug或者是根据客户需求需要增加一些功能的时候,使用传统代码烧录的方法就可能需要拆除封装,而使用IAP编程在bootloader区提前写入与外部通信的接口用于升级单片机代码,使得我们不用对已完成包装的产品进行拆除既可以更新代码,这样既节约了成本,也更加方便快捷。

IAP编程的流程

IAP编程将Flash区分成的两个区域,bootloader区和app用户代码区具有截然不同的功能。

bootloader区,主要实现接收程序文件,并将该程序写于特定位置的Flash区域。而这里接收外部程序文件,就需要实时和外部通信了。STM32单片机与外部通信大多是通过自身的串口接收和发送数据,不过STM32单片机的串口可以外接多种通讯接口,例如422、485、GPRS及ESP8266等。即我们可以通过串口外接蓝牙模块、WiFi模块或者是其他网络模块,就可以实现远程的文件传送更新单片机程序了。

app用户代码区则是主要实现我们所需要的功能操作,除此之外app用户代码区还需要实时检查代码运行情况,通过判断更新程序的标志位来判断是否需要升级程序。若是需要升级程序则进入bootloader区进行代码更新;若不需要则继续运行功能函数代码即可。

因此IAP编程下的单片机运行流程如下图:

“STM32代码远程升级之IAP编程"

根据运行流程,我们可以总结出简单几条bootloader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 精简、程序尽可能精简。在单片机Flash有限的情况下,bootloader代码占用Flash的空间越小,则APP程序代码就可占用更多,实现更多功能函数。
  • 标志位不受复位的影响。
  • Bootloader中尽量不使用中断。

来源:STM32嵌入式开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进行处理(联系邮箱:cathy@eetrend.com)。

围观 151

为帮助开发者轻松快捷地找到适合项目的微控制器,意法半导体在主要应用商店和公司官网st.com发布了先进的手机应用。

“意法半导体新STM8和STM32手机应用软件优化微控制器选型"

STM8 Finder 和 STM32 Finder替代以前的ST MCU Finder手机应用,利用最新的应用软件设计技术,为用户提供稳健和便利的使用体验。新功能包括强大的搜索筛选器,让用户更细致地描述所需的外围设备。自适应图形界面能够根据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的触屏以及屏幕方向自动优化显示效果,内容缓存支持离线搜索。此外,新的增量数据库管理功能在数据更新时可大限度地减少数据使用量和等待时间。

这两款应用软件可以查看STM8 8位微控制器、STM32 32位Arm®Cortex®-M微控制器和STM32MP15 Cortex-A7微处理器全系产品以及评估板、Discovery探索套件和Nucleo开发板。在找到所需产品后,用户可以搜索相关的辅助资料,例如,文档、项目文件和软件。

这两款软件还方便用户购买芯片和开发板,参加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平台上的开发社区,以及STM32 YouTube™频道和ST Community。

STM8 Finder和STM32 Finder在苹果和谷歌应用商店以及st.com免费下载。

STM32和STM8是STMicroelectronics International NV(意法半导体国际有限公司)或其关联公司在欧盟和/或其他地方的注册和/或未注册商标。特别是,STM32在美国专利商标局注册。

关于意法半导体

意法半导体拥有46,000名半导体技术的创造者和创新者,掌握半导体供应链和先进的制造设备。作为一家独立的半导体设备制造商,意法半导体与十万余客户、数千名合作伙伴一起研发产品和解决方案,共同构建生态系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新机遇,满足世界对可持续发展的更高需求。意法半导体的技术让人们的出行更智能,电力和能源管理更高效,物联网和5G技术应用更广泛。详情请浏览意法半导体公司网站:www.st.com

来源:意法半导体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进行处理(联系邮箱:cathy@eetrend.com)。

围观 35

现代的CPU基本上归为冯诺伊曼结构(也成普林斯顿结构)和哈佛结构。

冯洛伊曼结构就是我们所说的X86架构,而哈佛结构就是ARM架构。一个广泛用于桌面端(台式/笔记本/服务器/工作站等),一个雄踞移动领域,我们的手持设备(平板\手机用的大多就是他了)。

01、冯·诺依曼体系

冯·诺依曼体系结构图如下

“冯·诺依曼体系结构图"

冯·诺依曼体系的特点:

A、数据与指令都存储在同一存储区中,取指令与取数据利用同一数据总线。

B、被早期大多数计算机所采用。

C、ARM7——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简单,但速度较慢。取指不能同时取数据

冯·诺依曼结构也称普林斯顿结构,是一种将程序指令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合并在一起的存储器结构。程序指令存储地址和数据存储地址指向同一个存储器的不同物理位置,因此程序指令和数据的宽度相同,如英特尔公司的8086中央处理器的程序指令和数据都是16位宽。

冯.诺依曼结构处理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必须有一个存储器;
2:必须有一个控制器;
3:必须有一个运算器,用于完成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4:必须有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用于进行人机通信。另外,程序和数据统一存储并在程序控制下自动工作。

冯·诺依曼结构:

英特尔公司的8086。
英特尔公司的其他中央处理器。
ARM的ARM7。
MIPS公司的MIPS处理器。

02、哈佛体系

哈佛体系结构图

“哈佛体系结构图"

结构特点:

A、程序存储器与数据存储器分开。

B、提供了较大的存储器带宽,各自有自己的总线。

C、适合于数字信号处理。

D、大多数DSP都是哈佛结构。

E、ARM9是哈佛结构,取指和取数在同一周期进行,提高速度,改进哈佛体系结构分成三个存储区:程序、数据、程序和数据共用。

哈佛结构是一种存储器并行体系结构,主要特点是将程序和数据存储在不同的存储空间中,即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是两个独立的存储器,每个存储器独立编址、独立访问。程序指令存储和数据存储分开,可以使指令和数据有不同的数据宽度。

哈佛结构能基本上解决取指和取数的冲突问题.而对另一个操作数的访问,就只能采用Enhanced哈佛结构了,例如像TI那样,数据区再split,并多一组总线.或向AD那样,采用指令cache,指令区可存放一部分数据.。

哈佛结构:

1、ARM(除arm7)
2、大部分DSP

哈佛体系架构有个致命的弱点在动态加载程序上面,想象我们从外存中读取一段程序然后加载到RAM,这个程序是在数据内存当中的,我们需要一种机制将数据内存再传输到程序内存当中去,这反而增加了设备复杂度。

对于多任务操作系统来说,管理程序内存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仅仅是保护模式下的页面映射等等机制就已经足够复杂了,如果还要求将程序和数据分开管理,复杂度就太高了。这种时候冯诺依曼体系结构就有非常大的优势了。

03、ARM和哈佛、冯·诺依曼的关系

哈佛架构是针对cpu从cache中取指而言,指令和数据在主存中并未分开,但在加载到cache中的时候被分离为指令和数据两份存储空间,cpu可以同时从cache取到指令和数据。

所以arm系统CPU(除arm7)对外表现为冯.诺伊曼架构,对内则表现为哈佛架构。

04、实际芯片制造

实际上,绝大多数现代计算机使用的是所谓的“ModifiedHarvard Architecture”,指令和数据共享同一个address space,但缓存是分开的。可以说是两种架构的一种折中吧。

在现实世界中很少有非常纯粹的概念,特别是在实际的应用里。教科书里的大多是理想化的模型,便于掌握某个概念的重点和本质,但实际中很难达到这种理想化的状态。

哈佛结构和冯诺依曼结构主要区别在是否区分指令与数据。在教科书里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

但实际上在内存里,指令和数据是在一起的。而在CPU内的缓存中,还是会区分指令缓存和数据缓存,最终执行的时候,指令和数据是从两个不同的地方出来的。你可以理解为在CPU外部,采用的是冯诺依曼模型,而在CPU内部用的是哈佛结构。

大部分的DSP都没有缓存,因而直接就是哈佛结构。

哈佛结构设计复杂,但效率高。冯诺依曼结构则比较简单,但也比较慢。CPU厂商为了提高处理速度,在CPU内增加了高速缓存。也基于同样的目的,区分了指令缓存和数据缓存。有时为了解决现实问题,究竟是什么主义真的没那么重要。因而个人认为争论到底是哪种结构意义不大。

来源:玩转嵌入式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进行处理(联系邮箱:cathy@eetrend.com)。

围观 446

学习STM32单片机的时候,总是能遇到“堆栈”这个概念。分享本文,希望对你理解堆栈有帮助。

对于了解一点汇编编程的人,就可以知道,堆栈是内存中一段连续的存储区域,用来保存一些临时数据。堆栈操作由PUSH、POP两条指令来完成。而程序内存可以分为几个区:

  • 栈区(stack)

  • 堆区(Heap)

  • 全局区(static)

  • 文字常亮区程序代码区

程序编译之后,全局变量,静态变量已经分配好内存空间,在函数运行时,程序需要为局部变量分配栈空间,当中断来时,也需要将函数指针入栈,保护现场,以便于中断处理完之后再回到之前执行的函数。

栈是从高到低分配,堆是从低到高分配。

普通单片机与STM32单片机中堆栈的区别

普通单片机启动时,不需要用bootloader将代码从ROM搬移到RAM。

但是STM32单片机需要。

这里我们可以先看看单片机程序执行的过程,单片机执行分三个步骤:

  • 取指令

  • 分析指令

  • 执行指令

根据PC的值从程序存储器读出指令,送到指令寄存器。然后分析执行执行。这样单片机就从内部程序存储器去代码指令,从RAM存取相关数据。

RAM取数的速度是远高于ROM的,但是普通单片机因为本身运行频率不高,所以从ROM取指令慢并不影响。

而STM32的CPU运行的频率高,远大于从ROM读写的速度。所以需要用bootloader将代码从ROM搬移到RAM。

使用栈就象我们去饭馆里吃饭,只管点菜(发出申请)、付钱、和吃(使用),吃饱了就走,不必理会切菜、洗菜等准备工作和洗碗、刷锅等扫尾工作,他的好处是快捷,但是自由度小。使用堆就象是自己动手做喜欢吃的菜肴,比较麻烦,但是比较符合自己的口味,而且自由度大。

其实堆栈就是单片机中的一些存储单元,这些存储单元被指定保存一些特殊信息,比如地址(保护断点)和数据(保护现场)。

如果非要给他加几个特点的话那就是:

  • 这些存储单元中的内容都是程序执行过程中被中断打断时,事故现场的一些相关参数。如果不保存这些参数,单片机执行完中断函数后就无法回到主程序继续执行了。

  • 这些存储单元的地址被记在了一个叫做堆栈指针(SP)的地方。

结合STM32的开发讲述堆栈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得出来,在代码中是如何占用堆和栈的。可能很多人还是无法理解,这里再结合STM32的开发过程中与堆栈相关的内容来进行讲述。

如何设置STM32的堆栈大小?

在基于MDK的启动文件开始,有一段汇编代码是分配堆栈大小的。

“详解STM32单片机的堆栈"

这里重点知道堆栈数值大小就行。还有一段AREA(区域),表示分配一段堆栈数据段。数值大小可以自己修改,也可以使用STM32CubeMX数值大小配置,如下图所示。

“详解STM32单片机的堆栈"

STM32F1默认设置值0x400,也就是1K大小。

Stack_Size EQU 0x400

函数体内局部变量:

void Fun(void){ char i; int Tmp[256]; //...}

局部变量总共占用了256*4 + 1字节的栈空间。所以,在函数内有较多局部变量时,就需要注意是否超过我们配置的堆栈大小。

函数参数:

void HAL_GPIO_Init(GPIO_TypeDef *GPIOx, GPIO_InitTypeDef *GPIO_Init)

这里要强调一点:传递指针只占4字节,如果传递的是结构体,就会占用结构大小空间。提示:在函数嵌套,递归时,系统仍会占用栈空间。

堆(Heap)的默认设置0x200(512)字节。

Heap_Size EQU 0x200

大部分人应该很少使用malloc来分配堆空间。虽然堆上的数据只要程序员不释放空间就可以一直访问,但是,如果忘记了释放堆内存,那么将会造成内存泄漏,甚至致命的潜在错误。

MDK中RAM占用大小分析

经常在线调试的人,可能会分析一些底层的内容。这里结合MDK-ARM来分析一下RAM占用大小的问题。在MDK编译之后,会有一段RAM大小信息:

“详解STM32单片机的堆栈"

这里4+6=1640,转换成16进制就是0x668,在进行在调试时,会出现:

“详解STM32单片机的堆栈"

这个MSP就是主堆栈指针,一般我们复位之后指向的位置,复位指向的其实是栈顶:

“详解STM32单片机的堆栈"

而MSP指向地址0x20000668是0x20000000偏移0x668而得来。具体哪些地方占用了RAM,可以参看map文件中【Image Symbol Table】处的内容:

“详解STM32单片机的堆栈"

来源:STM32嵌入式开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进行处理(联系邮箱:
cathy@eetrend.com)。

围观 350

本文主要介绍在嵌入式开发中用来输出log的方法。

最常用的是通过串口输出uart log,这种方法实现简单,大部分嵌入式芯片都有串口功能。但是这样简单的功能有时候却不是那么好用,比如:

  • 一款新拿到的芯片,没有串口驱动时如何打印log

  • 某些应用下对时序要求比较高,串口输出log占用时间太长怎么办?比如USB枚举。

  •  某些bug正常运行时会出现,当打开串口log时又不再复现怎么办

  • 一些封装中没有串口,或者串口已经被用作其他用途,要如何输出log 

下文来讨论这些问题。

1、输出log信息到SRAM

准确来说这里并不是输出log,而是以一种方式不使用串口就可以看到log。在芯片开发阶段都可以连接仿真器调试,可以使用打断点的方法调试,但是有些操作如果不能被打断就没法使用断点调试了。

这时候可以考虑将log打印到SRAM中,整个操作结束后再通过仿真器查看SRAM中的log buffer,这样就实现了间接的log输出。

本文使用的测试平台是STM32F407 discovery,基于usb host实验代码,对于其他嵌入式平台原理也是通用的。首先定义一个结构体用于打印log,如下:

“不用串口,如何打印STM32单片机log"

定义一段SRAM空间作为log buffer:

static u8 log_buffer[LOG_MAX_LEN];

log buffer是环形缓冲区,在小的buffer就可以无限打印log,缺点也很明显,如果log没有及时输出就会被新的覆盖。Buffer大小根据SRAM大小分配,这里使用1kB。为了方便输出参数,使用printf函数来格式化输出,需要做如下配置(Keil):

“不用串口,如何打印STM32单片机log"

并包含头文件#include <stdio.h>, 在代码中实现函数fputc():

“不用串口,如何打印STM32单片机log"

写入数据到SRAM:

“不用串口,如何打印STM32单片机log"

为了方便控制log打印格式,在头文件中再添加自定义的打印函数。

“不用串口,如何打印STM32单片机log"

在需要打印log的地方直接调用DEBUG()即可,最终效果如下,从Memory窗口可以看到打印的log:

“不用串口,如何打印STM32单片机log"

2、通过SWO输出log

通过打印log到SRAM的方式可以看到log,但是数据量多的时候可能来不及查看就被覆盖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使用St-link的SWO输出log,这样就不用担心log被覆盖。查看原理图f407 discovery的SWO已经连接了,否则需要自己飞线连接:

“不用串口,如何打印STM32单片机log"

在log结构体中添加SWO的操作函数集:

typedef struct
{
    u8 (*init)(void* arg);
    u8 (*print)(u8 ch);
    u8 (*print_dma)(u8* buffer, u32 len);
}log_func;

typedef struct 
{
    volatile u8     type;
    u8*             buffer;
    volatile u32    write_idx;
    volatile u32    read_idx;
    //SWO
    log_func*       swo_log_func;
}log_dev;

SWO只需要print操作函数,实现如下:

u8 swo_print_ch(u8 ch)
{
    ITM_SendChar(ch);
    return 0;
}

使用SWO输出log同样先输出到log buffer,然后在系统空闲时再输出,当然也可以直接输出。log延迟输出会影响log的实时性,而直接输出会影响到对时间敏感的代码运行,所以如何取舍取决于需要输出log的情形。

在while循环中调用output_ch()函数,就可以实现在系统空闲时输出log。

/*output log buffer to I/O*/
void output_ch(void)
{   
    u8 ch;
    volatile u32 tmp_write,tmp_read;
    tmp_write = log_dev_ptr->write_idx;
    tmp_read = log_dev_ptr->read_idx;

    if(tmp_write != tmp_read)
    {
        ch = log_dev_ptr->buffer[tmp_read++];
        //swo
        if(log_dev_ptr->swo_log_func)
            log_dev_ptr->swo_log_func->print(ch);
        if(tmp_read >= LOG_MAX_LEN)
        {
            log_dev_ptr->read_idx = 0;
        }
        else
        {
            log_dev_ptr->read_idx = tmp_read;
        }
    }
}

2.1 通过IDE输出

使用IDE中SWO输出功能需要做如下配置(Keil):

“不用串口,如何打印STM32单片机log"

在窗口可以看到输出的log:

“不用串口,如何打印STM32单片机log"

2.2 通过STM32 ST-LINK Utility输出

使用STM32 ST-LINK Utility不需要做特别的设置,直接打开ST-LINK菜单下的Printf via SWO viewer,然后按start:

“不用串口,如何打印STM32单片机log"

3、通过串口输出log

以上都是在串口log暂时无法使用,或者只是临时用一下的方法,而适合长期使用的还是需要通过串口输出log,毕竟大部分时候没法连接仿真器。添加串口输出log只需要添加串口的操作函数集即可:

typedef struct 
{
    volatile u8     type;
    u8*             buffer;
    volatile u32    write_idx;
    volatile u32    read_idx;
    volatile u32    dma_read_idx;
    //uart
    log_func*       uart_log_func;
    //SWO
    log_func*       swo_log_func;
}log_dev;

实现串口驱动函数:

“不用串口,如何打印STM32单片机log?"

添加串口输出log与通过SWO过程类似,不再多叙述。而下面要讨论的问题是,串口的速率较低,输出数据需要较长时间,严重影响系统运行。

虽然可以通过先打印到SRAM再延时输出的办法来减轻影响,但是如果系统中断频繁,或者需要做耗时运算,则可能会丢失log。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解决CPU与输出数据到串口同时进行的问题,嵌入式工程师立马可以想到DMA正是好的解决途径。

使用DMA搬运log数据到串口输出,同时又不影响CPU运行,这样就可以解决输出串口log耗时影响系统的问题。串口及DMA初始化函数如下:

u8 uart_log_init(void* arg)
{
    DMA_InitTypeDef DMA_InitStructure;
    u32* bound = (u32*)arg;
    //GPIO端口设置
    GPIO_InitTypeDef GPIO_InitStructure;
    USART_InitTypeDef USART_InitStructure;

    RCC_AHB1PeriphClockCmd(RCC_AHB1Periph_GPIOA,ENABLE); //使能GPIOA时钟
    RCC_APB1PeriphClockCmd(RCC_APB1Periph_USART2,ENABLE);//使能USART2时钟
    //串口2对应引脚复用映射
    GPIO_PinAFConfig(GPIOA,GPIO_PinSource2,GPIO_AF_USART2);
    //USART2端口配置
    GPIO_InitStructure.GPIO_Pin = GPIO_Pin_2;
    GPIO_InitStructure.GPIO_Mode = GPIO_Mode_AF;//复用功能
    GPIO_InitStructure.GPIO_Speed = GPIO_Speed_50MHz;   //速度50MHz
    GPIO_InitStructure.GPIO_OType = GPIO_OType_PP; //推挽复用输出
    GPIO_InitStructure.GPIO_PuPd = GPIO_PuPd_UP; //上拉
    GPIO_Init(GPIOA,&GPIO_InitStructure);
    //USART2初始化设置
    USART_InitStructure.USART_BaudRate = *bound;//波特率设置
    USART_InitStructure.USART_WordLength = USART_WordLength_8b;//字长为8位数据格式
    USART_InitStructure.USART_StopBits = USART_StopBits_1;//一个停止位
    USART_InitStructure.USART_Parity = USART_Parity_No;//无奇偶校验位
    USART_InitStructure.USART_HardwareFlowControl = USART_HardwareFlowControl_None;//无硬件数据流控制
    USART_InitStructure.USART_Mode = USART_Mode_Tx; //收发模式
    USART_Init(USART2, &USART_InitStructure); //初始化串口1
    #ifdef LOG_UART_DMA_EN  
    USART_DMACmd(USART2,USART_DMAReq_Tx,ENABLE);
    #endif  
    USART_Cmd(USART2, ENABLE);  //使能串口1 
    USART_ClearFlag(USART2, USART_FLAG_TC);
    while (USART_GetFlagStatus(USART2, USART_FLAG_TC) == RESET);
    #ifdef LOG_UART_DMA_EN
    RCC_AHB1PeriphClockCmd(RCC_AHB1Periph_DMA1, ENABLE);
    //Config DMA channel, uart2 TX usb DMA1 Stream6 Channel
    DMA_DeInit(DMA1_Stream6);
    DMA_InitStructure.DMA_Channel = DMA_Channel_4;
    DMA_InitStructure.DMA_PeripheralBaseAddr = (uint32_t)(&USART2->DR);
    DMA_InitStructure.DMA_DIR = DMA_DIR_MemoryToPeripheral;
    DMA_InitStructure.DMA_PeripheralInc = DMA_PeripheralInc_Disable;
    DMA_InitStructure.DMA_MemoryInc = DMA_MemoryInc_Enable;
    DMA_InitStructure.DMA_PeripheralDataSize = DMA_PeripheralDataSize_Byte;
    DMA_InitStructure.DMA_MemoryDataSize = DMA_PeripheralDataSize_Byte;
    DMA_InitStructure.DMA_Mode = DMA_Mode_Normal;
    DMA_InitStructure.DMA_Priority = DMA_Priority_High;
    DMA_InitStructure.DMA_FIFOMode = DMA_FIFOMode_Disable; 
    DMA_InitStructure.DMA_MemoryBurst = DMA_MemoryBurst_Single;
    DMA_InitStructure.DMA_PeripheralBurst = DMA_PeripheralBurst_Single;
    DMA_Init(DMA1_Stream6, &DMA_InitStructure);
    RCC_AHB1PeriphClockCmd(RCC_AHB1Periph_DMA1, ENABLE);
    #endif
    return 0;
}

DMA输出到串口的函数如下:

“不用串口,如何打印STM32单片机log"

这里为了方便直接使用了查询DMA状态寄存器,有需要可以修改为DMA中断方式,查Datasheet可以找到串口2使用DMA1 channel4的stream6:

“不用串口,如何打印STM32单片机log"

最后在PC端串口助手可以看到log输出:

“不用串口,如何打印STM32单片机log"

使用DMA搬运log buffer中数据到串口,同时CPU可以处理其他事情,这种方式对系统影响最小,并且输出log及时,是实际使用中用的最多的方式。并且不仅可以用串口,其他可以用DMA操作的接口(如SPI、USB)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来打印log。

4、使用IO口模拟串口输出log

最后要讨论的是在一些封装中没有串口,或者串口已经被用作其他用途时如何输出log,这时可以找一个空闲的普通IO,模拟UART协议输出log到上位机的串口工具。常用的UART协议如下:

“不用串口,如何打印STM32单片机log"

只要在确定的时间在IO上输出高低电平就可以模拟出波形,这个确定的时间就是串口波特率。为了得到精确延时,这里使用TIM4定时器产生1us的延时。注意:定时器不能重复用,在测试工程中TIM2、3都被用了,如果重复用就错乱了。初始化函数如下:

u8 simu_log_init(void* arg)
{
    TIM_TimeBaseInitTypeDef TIM_InitStructure;  
    u32* bound = (u32*)arg;
    //GPIO端口设置
    GPIO_InitTypeDef GPIO_InitStructure;
    RCC_AHB1PeriphClockCmd(RCC_AHB1Periph_GPIOA,ENABLE); //使能GPIOA时钟
    GPIO_InitStructure.GPIO_Pin = GPIO_Pin_2;
    GPIO_InitStructure.GPIO_Mode = GPIO_Mode_OUT;
    GPIO_InitStructure.GPIO_Speed = GPIO_Speed_50MHz;   //速度50MHz
    GPIO_InitStructure.GPIO_OType = GPIO_OType_PP; //推挽复用输出
    GPIO_InitStructure.GPIO_PuPd = GPIO_PuPd_UP; //上拉
    GPIO_Init(GPIOA,&GPIO_InitStructure);
    GPIO_SetBits(GPIOA, GPIO_Pin_2);
    //Config TIM
    RCC_APB1PeriphClockCmd(RCC_APB1Periph_TIM4,ENABLE); //使能TIM4时钟
    TIM_DeInit(TIM4);
    TIM_InitStructure.TIM_Prescaler = 1;        //2分频
    TIM_InitStructure.TIM_CounterMode = TIM_CounterMode_Up;
    TIM_InitStructure.TIM_Period = 41;          //1us timer
    TIM_InitStructure.TIM_ClockDivision = TIM_CKD_DIV1;
    TIM_TimeBaseInit(TIM4, &TIM_InitStructure);
    TIM_ClearFlag(TIM4, TIM_FLAG_Update);
    baud_delay = 1000000/(*bound);          //根据波特率计算每个bit延时
    return 0;
}

使用定时器的delay函数为:

“不用串口,如何打印STM32单片机log"

最后是模拟输出函数,注意:输出前必须要关闭中断,一个byte输出完再打开,否则会出现乱码:

u8 simu_print_ch(u8 ch)
{
    volatile u8 i=8;
    __asm("cpsid i");
    //start bit
    GPIO_ResetBits(GPIOA, GPIO_Pin_2);
    simu_delay(baud_delay);
    while(i--)
    {
        if(ch & 0x01)
        GPIO_SetBits(GPIOA, GPIO_Pin_2);
        else
        GPIO_ResetBits(GPIOA, GPIO_Pin_2);
        ch >>= 1;
        simu_delay(baud_delay);
    }
    //stop bit
    GPIO_SetBits(GPIOA, GPIO_Pin_2);
    simu_delay(baud_delay);
    simu_delay(baud_delay);
    __asm("cpsie i");
    return 0;
}

使用IO模拟可以达到与真实串口类似的效果,并且只需要一个普通IO,在小封装芯片上比较使用。

来源:STM32嵌入式开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进行处理(联系邮箱:cathy@eetrend.com)。

围观 490

概览

对于功能安全,ST MCU从芯片内置的硬件安全属性,经过认证的软件自检库和完备的安全文档三个层面来支持STM32用户在系统级进行开发,达到要求的功能安全等级。

下表中列出了STM32MCU内置的一些主要硬件安全属性。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属性在功能安全中的用处。

“STM32内置硬件功能安全属性"

双看门狗:独立看门狗和窗口看门狗

看门狗是我们常用到的针对CPU运行状态监测的手段之一。它本质上就是一个定时器,启动之后,需要不断的去刷新(我们通常把这个动作叫做“喂狗”),否则当看门狗的定时器减到规定的值后,就会引起系统复位。我们可以利用它来检测程序是否跑飞,并通过芯片复位,来让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

STM32 MCU提供两个看门狗,独立看门狗和窗口看门狗。

“STM32内置硬件功能安全属性"

从独立看门狗的名字可以看出,它的特点是拥有独立于系统时钟的时钟。独立看门狗使用LSI时钟,这样使得它与系统时钟分离开,即使系统时钟出现故障,独立看门狗也能正常工作。

独立看门狗还支持“硬件看门狗”功能,通过选项字使能该功能后,MCU只要一上电,就会启动运行,开启对系统的保护。

窗口看门狗使用的是系统时钟,它的特点是必须在一个窗口时间内完成“喂狗”的动作,否则就会引起系统复位,所以窗口看门狗对“喂狗”的要求更精确了。

窗口看门狗还有一个EWI(early wakeup interrupt)的功能, 这个功能使能后,可以在窗口看门狗引起系统复位之前,先产生一个EWI中断,在这个中断里,给了系统软件一个机会去完成一些必要的安全动作或者数据保存的工作。

部分MCU系列的窗口看门狗也支持“硬件看门狗”的功能。

独立看门狗和窗口看门狗都支持在调试模式下“冻结”计数,以及在低功耗模式下继续工作的功能。

看门狗可以用在内核检测,时钟检测和电源检测中。

电源监测

关于电源检测,STM32MCU的可编程电压监测(PVD),模拟电压监测(AVD)和电池电压监测等功能可以用来检测VDD,VDDA和电池电压是否在正常的电压范围内。

时钟安全系统CSS

关于时钟的检测,MCU内部的时钟安全系统(CSS)可以用来检测外部高速时钟(HSE)和外部低速时钟(LSE)是否丢失。

当检测到HSE时钟丢失后,CSS可以触发定时器的“刹车”功能和系统中断,并自动切换到内部高速时钟,软件可以根据这些触发的事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LSE是RTC的时钟源,当检测到LSE丢失后,RTC不能再使用LSE时钟源,并产生CSS中断,在中断中需要将RTC切换到其他时钟源。

CSS只能检测时钟是否丢失。对于时钟存在但发生偏移的情况,可以通过下图所示的时钟交叉测试来进行检测。

“STM32内置硬件功能安全属性"

该测试利用了MCU的TIMER模块的输入捕获功能,LSI时钟内部连接到TIMER的一个输入捕获通道,当分别使用HSE或者HSI作为计数时钟时,通过检测LSI的频率是否在正常范围内,从而间接的检测了HSE/HSI的频率。

不同STM32系列用到TIMER模块不一样,具体请查看相应的参考手册。

SRAM奇偶校验位

部分STM32系列支持带奇偶校验的SRAM。

奇偶校验可以用来检测SRAM的瞬时和永久性故障。比如由于电磁干扰导致的SRAM中的数据错误。由于奇偶校验的检测原理,使得它只能检测出奇数个的比特位错误,并且也不能对错误数据进行纠正。

STM32 MCU带奇偶校验的SRAM每个字节增加了一位奇偶校验位,所以SRAM的数据总线是36位。在对SRAM进行写操作时,硬件自动计算并存储奇偶校验;当进行读操作时,硬件自动进行校验。

如果检测到错误,会立刻产生不可屏蔽中断(NMI),并且可以配置成可以触发定时器的“刹车”功能。

硬件ECC

ECC全称Error Checking and Correcting,是一种错误检查和纠正的技术。跟奇偶校验一样,它也需要额外的空间来存储校验码。比奇偶校验更强的是,ECC可以做到单比特位错误校正和双比特位错误检测。对于由于电磁干扰等原因造成的内存瞬时故障或者永久性故障,ECC都可以检测。

ECC检测在读操作时进行,当检测到一个比特位的错误时,读出来的数据就是已经纠正后的数据,当检测到两个比特位的错误时,ECC无法纠正,但是可以告诉应用程序该位置的数据有错。

STM32部分MCU系列(STM32H7/L4/G0/G4/L5)支持Flash ECC,现在只有H7支持SRAM ECC和Cache ECC。

当检测到单比特/双比特ECC错误时,出错地址会被自动保存到寄存器中(需要使能该功能),并且可以通过寄存器配置产生对应的错误中断。

检测到双比特错误时,还将触发NMI中断,并可以将出错信号连接到TIMER的“刹车”功能。

请参考AN5342了解更多关于ECC的操作细节。

硬件CRC

在Flash自检的程序中会用到CRC来检测Flash内容的完整性。其检测思路一般是:在程序编译完成后,计算整个程序的CRC值(第一次计算CRC值),然后将这个CRC值添加到可执行文件末尾。再将带有CRC校验值的可执行文件烧录到MCU中。在程序启动后,由程序中的自检代码重新根据当前Flash里内容(不包括预存的CRC校验值)计算一次CRC值(第二次计算CRC值),再与之前预先计算并烧录到Flash中的CRC校验值(第一次计算的值)进行比较,如果一致就通过检测。

第二次计算CRC值的时候是由运行在MCU中的自检程序完成的,这部分工作可以利用软件代码完成,也可以利用MCU的硬件CRC完成。STM32的全系列都提供了硬件CRC的功能,默认使用CRC32多项式0x4C11DB7。

请参考AN4187了解更多关于CRC的使用细节。

存储器保护单元MPU

存储器保护单元MPU是Cortex-M内部的组件。Cortex-M0不支持MPU,所以除了基于Cortex-M0内核的STM32F0以外,其他STM32产品都支持存储器保护单元 (MPU)。

MPU可以用来设置部分数据只能被一些特权任务访问或者是只读;可以将SRAM空间定义为“不可执行代码”,从而防止注入攻击代码;可以用来检测堆栈溢出和数组越界;还可以通过MPU设置存储器的缓冲,缓存,共享等属性。

在功能安全的应用中,我们可以利用MPU来对安全相关的关键数据进行隔离,从而防止其被其他程序意外修改。

关于MPU的使用细节,请参考AN4838。

其他

除了前面介绍的这些硬件的功能外,还有: GPIO,Timer,比较器等外设的寄存器锁定功能,可以配置参数不会被软件意外修改;定时器PWM输出的“刹车”功能,它的目的是保护由PWM信号驱动的功率开关,就是当系统出现故障时,可以触发该功能,关闭PWM输出,保证系统处于安全状态。而触发“刹车”功能的输入信号,既可以是来自MCU内部的系统级故障(比如CSS检测到的时钟失效,SRAM的奇偶校验错误等),也可以是连接到特定引脚的外部信号。不同的STM32系列支持的输入信号来源不同,具体使用请见相应的参考手册。

部分STM32系列还支持“内核进入lockup状态”作为“刹车”功能的触发源。关于“内核进入lockup状态”是指,当MCU已经因为出错进入fault中断后,在fault中断服务程序中又触犯了fault条件,这时就会进入lockup状态。

还有一些外设比如串口,I2C,CAN等,也内置有协议错误检测,CRC校验等功能,可以用于该外设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检测。

STM32内置安全属性还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请参考各个STM32系列的安全手册,来获取详细的信息。

来源:STM32单片机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进行处理(联系邮箱:cathy@eetrend.com)。

围观 131

很多STM32单片机初学者都是从裸机开始的,裸机确实也能开发出好的产品。但是,作为一个嵌入式软件工程师,况且用的并不是51那种低端单片机,如果只会用裸机开发产品,那肯定是不够的。

要从裸机的思维转变到RTOS(Real Time Operating System)的思维,其实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开始的一段时间会很痛苦。但过一段时间理解了一些内容,能写一些Demo之后,你会发现其实RTOS也不难。

现在FreeRTOS在CubeMX工具中可以直接配置并使用,相当方便。

为什么需要RTOS

为什么我们需要RTOS?就像最开始学C编程时,老师告诉我们,指针很重要,那时你肯定有一个大的疑问,指针到底有什么好?

心里一直犯嘀咕着:不用指针不一样把程序编出来了? 现在想想看C语言没了指针,是不是“寸步难行”呢。

回到正题,我们到底为什么需要RTOS?

一般的简单的嵌入式设备的编程思路是下面这样的:

“STM32单片机开发中的RTOS"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思路,对于简单的系统当然是够用了,但这样的系统实时性很差。

比如“事务1”如果是一个用户输入的检测,当用户输入时,如果程序正在处理事务1下面的那些事务,那么这次用户输入将失效,用户的体验是“这个按键不灵敏,这个机器很慢”,而我们如果把事务放到中断里去处理,虽然改善了实时性但会导致另外一个问题,有可能会引发中断丢失,这个后果有时候比“慢一点”更加严重和恶劣!

又比如事务2是一个只需要1s钟处理一次的任务,那么显然事务2会白白浪费CPU的时间。

改进思路

看到上面裸机开发的局限了吗?

这时,我们可能需要改进我们的编程思路,一般我们会尝试采用“时间片”的方式。这时候编程会变成下面的方式:

“STM32单片机开发中的RTOS"

可以看到,这种改进后的思路,使得事务的执行时间得到控制,事务只在自己的时间片到来后,才会去执行。但这种方式仍然不能彻底解决“实时性”的问题,因为某个事务的时间片到来后,也不能立即就执行,必须等到当前事务的时间片用完,并且后面的事务时间片没到来,才有机会获得“执行时间”。

这时候我们需要继续改进思路,为了使得某个事务的时间片到来后能立即执行,我们需要在时钟中断里判断完时间片后,改变程序的返回位置,让程序不返回到刚刚被打断的位置,而从最新获得了时间片的事务处开始执行,这样就彻底解决了事务的实时问题。

我们在这个思路上,进行改进,我们需要在每次进入时钟中断前,保存CPU的当前状态和当前事务用到的一些数据,然后我们进入时钟中断进行时间片处理,若发现有新的更紧急的事务的时间片到来了,则我们改变中断的返回的地址,并在CPU中恢复这个更紧急的事务的现场,然后返回中断开始执行这个更紧急的事务。

使用RTOS的好处

上面那段话,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有些不好理解。

事实上,这是因为要实现这个过程是有些复杂和麻烦的,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找一个操作系统(OS)帮我们做这些事了,如果你能自己用代码实现这个过程,事实上你就在自己写操作系统了。

其实从这里也可也看出,操作系统的原理其实并不那么神秘,只是一些细节你很难做好。我们常见的RTOS基本都是这样的一个操作系统,它能帮你完成这些事情,而且是很优雅的帮你完成!

事实上,RTOS的用处远不止帮你完成这个“事务时间片的处理”,它还能帮你处理各种超时,进行内存管理,完成任务间的通信等。

有了RTOS,程序的层次也更加清晰,给系统添加功能也更方便,这一切在大型项目中越发的明显!

来源:STM32嵌入式开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进行处理(联系邮箱:
cathy@eetrend.com)。

围观 175

页面

订阅 RSS - STM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