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M32

STM32是STMicroelectronics(意法半导体)推出的一系列基于ARM Cortex-M内核的32位微控制器(MCU)产品。这些微控制器提供了广泛的产品系列,覆盖了多种不同的性能和功能需求,适用于各种应用领域,包括工业控制、汽车电子、消费类电子、医疗设备等。

STM32系列微控制器以其高性能、低功耗、丰富的外设接口和灵活的开发工具而闻名。它们通常具有丰富的存储器、多种通信接口(如UART、SPI、I2C、CAN等)、模拟数字转换器(ADC)、定时器、PWM输出等功能,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需求。

STM32微控制器通常使用标准的ARM Cortex-M内核,包括Cortex-M0、M0+、M3、M4和M7等,这些内核具有不同的性能和功耗特性,可根据具体应用的需求进行选择。此外,STM32系列还提供了多种封装和引脚配置,以满足不同尺寸和集成度的要求。

STMicroelectronics为STM32系列提供了丰富的开发工具和支持资源,包括基于ARM开发环境的集成开发环境(IDE)、调试器、评估板和参考设计等。这些工具和资源有助于开发人员快速开发和部署他们的应用,并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和文档资料,帮助用户充分发挥STM32微控制器的性能和功能优势。

引言

客户在使用 STM32U5 时,想对外部 LSE 的起振情况和精度进行监测,于是使用 HSE 为时钟基准,对 LSE 进行测量。

Note : 本文中由于 Nucleo 开发板默认没有焊接 HSE 器件,因此,采用内部高速时钟替代 HSE作为 PLL 的时钟源。为保证测量精度,应用中可将时钟源替换为 HSE 。

测量的实现

使用 NUCLEO-U575 开发板的 Timer15 进行 LSE 的测量。Timer15 在 APB2 总线上, 配置为使用内部时钟,时钟 base 为 160MHz。使用 Timer15 对 256 个 LSE 周期进行测量,然后对比精确度。

“使用

测量的详细情况

TIM15 时钟源选择内部时钟,频率为 160MHz。设置为捕获模式。

通过配置 TIM15_SMCR.TS[4 :0]对应 bit21,20,6,5,4 位为 0x00101B,选择 Filtered Timer Input 1(tim_ti1fp1)做为启动 TIM15 开始计时的触发源,根据图 3 可以看到等待捕获的时钟源是 LSE。

“使用

“使用

通过 TIM15_CCMR1.CC1S[1:0]为 0x01,选择 CC1 通道输入信号,tim_ic1 连接到 tim_ti1,如下图黄色部分。

“使用

通过配置 TIM15_SMCR.TS[4 :0]为 0x00101B 选择 Filtered Timer Input 1(tim_ti1fp1)做为触发源。即 LSE 过来的信号为触发源。通过配置 TIM15_SMCR.SMS[3 :0]为 0x0110B 选择 Trigger Mode,在触发源的上升沿启动 TIM15。

“使用

“使用

“使用

“使用

开启 DMA 的时钟,因为 GPDMA1 是挂在 AHB1 总线上的,因此代码如下:

“使用

下面是 Timer15 的初始化代码:

“使用

“使用

对捕获和用时的计时的程序处理:

在 timer15 DMA 256 个数据存储完成的回调函数中做如下处理,并停止 Timer15 的更新中断和 DMA 中断,256 个 LSE 周期计时数据存储在 LES_buffer[256]中。

“使用

DMA 运行的同时需要使能 Timer15 溢出中断,并对计数器溢出进行计数。代码如下:

“使用

在 LES_Counter=256 时进行 LSE 频率的计算,代码如下:

“使用

标准值为:(255/32768)x10000000 = 77819 实际 255 个 LSE 周期值为:[(LSE_End_timer2-LSE_Start_timer1)+65536*(LSE_Timer15_overload_counter-1)]/16 = A, 255 LSE timer period. one LSE period average accuracy error is (A-77819)/255看 LSE 是否准确,只要比较上面的标准值和实际测量值就好。

小结

这个 LSE 的准确性测试程序采用的是 DMA 结合时钟溢出计数方式进行计算。使用 DMA 存储每个 LSE 周期的捕获值,同时配合 Timer15 溢出中断进行溢出次数计数,最后对取得的结果进行计算,对 255 个 LSE 周期累加在一起的计时结果进行判断,并同理想值进行比较得知实际的LSE 精度。

同时请留意把驱动能力调节大些,用 LOW 有时候测到的误差会偏大,代码如下:

__HAL_RCC_LSEDRIVE_CONFIG(RCC_LSEDRIVE_MEDIUMHIGH);

文档中所用到的工具及版本

NUCLEO-U575 开发板

STM32CubeMX Version:6.99.12-B1

来源:STM32单片机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进行处理(联系邮箱:cathy@eetrend.com)。

围观 36

CAN协议基础知识

I2C.SPI总线多用于短距离传输,协议简单,数据量少,主要用于IC之间的通讯,而 CAN 总线则不同,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 总线定义了更为优秀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并且拥有种类丰富、简繁不一的上层协议。与I2C、SPI有时钟信号的同步通讯方式不同,CAN通讯并不是以时钟信号来进行同步的,它是一种异步通讯,只具有CAN_High和CAN_Low两条信号线,共同构成一组差分信号线,以差分信号的形式进行通讯。

CAN物理层的形式主要分为闭环总线及开环总线网络两种,一个适合于高速通讯,一个适合于远距离通讯。CAN闭环通讯网络是一种遵循ISO11898标准的高速、短距离网络,它的总线最大长度为40m,通信速度最高为1Mbps,总线的两端各要求有一个
“120欧”的电阻来做阻抗匹配,以减少回波反射。

闭环总线网络

“STM32中CAN总线接口发送和接收数据"

CAN开环总线网络是遵循ISO11519-2标准的低速、远距离网络,它的最大传输距离为1km,最高通讯速率为125kbps,两根总线是独立的、不形成闭环,要求每根总线上各串联有一个“2.2千欧”的电阻。

开环总线网络

“STM32中CAN总线接口发送和接收数据"

CAN总线上可以挂载多个通讯节点,节点之间的信号经过总线传输,实现节点间通讯。由于CAN通讯协议不对节点进行地址编码,而是对数据内容进行编码,所以网络中的节点个数理论上不受限制,只要总线的负载足够即可,可以通过中继器增强负载。

CAN通讯节点由一个CAN控制器及CAN收发器组成,控制器与收发器之间通过CAN_Tx及CAN_Rx信号线相连,收发器与CAN总线之间使用CAN_High及CAN_Low信号线相连。其中CAN_Tx及CAN_Rx使用普通的类似TTL逻辑信号,而CAN_High及CAN_Low是一对差分信号线,使用比较特别的差分信号。当CAN节点需要发送数据时,控制器把要发送的二进制编码通过CAN_Tx线发送到收发器,然后由收发器把这个普通的逻辑电平信号转化成差分信号,通过差分线CAN_High和CAN_Low线输出到CAN总线网络。而通过收发器接收总线上的数据到控制器时,则是相反的过程,收发器把总线上收到的CAN_High及CAN_Low信号转化成普通的逻辑电平信号,通过CAN_Rx输出到控制器中。

差分信号

差分信号又称差模信号,与传统使用单根信号线电压表示逻辑的方式有区别,使用差分信号传输时,需要两根信号线,这两个信号线的振幅相等,相位相反,通过两根信号线的电压差值来表示逻辑0和逻辑1。

相对于单信号线传输的方式,使用差分信号传输具有如下优点:

  • 抗干扰能力强,当外界存在噪声干扰时,几乎会同时耦合到两条信号线上,而接收端只关心两个信号的差值,所以外界的共模噪声可以被完全抵消。

  • 能有效抑制它对外部的电磁干扰,同样的道理,由于两根信号的极性相反,他们对外辐射的电磁场可以相互抵消,耦合的越紧密,泄放到外界的电磁能量越少。

  • 时序定位精确,由于差分信号的开关变化是位于两个信号的交点,而不像普通单端信号依靠高低两个阈值电压判断,因而受工艺,温度的影响小,能降低时序上的误差,同时也更适合于低幅度信号的电路。

  • 由于差分信号线具有这些优点,所以在USB协议、485协议、以太网协议及CAN协议的物理层中,都使用了差分信号传输。

CAN协议中的差分信号

CAN协议中对它使用的CAN_High及CAN_Low表示的差分信号做了规定。以高速CAN协议为例,当表示逻辑1时(隐性电平),CAN_High和CAN_Low线上的电压均为2.5v,即它们的电压差V H -V L =0V;而表示逻辑0时(显性电平),CAN_High的电平为3.5V,CAN_Low线的电平为1.5V,即它们的电压差为V H -V L =2V。

“STM32中CAN总线接口发送和接收数据"

CAN 总线的特点

CAN 总线网络是一种真正的多主机网络,在总线处于空闲状态时,任何一个节点单元都可以申请成为主机,向总线发送消息。其原则是:最先访问总线的节点单元可以获得总线的控制权;多个节点单元同时尝试获取总线的控制权时,将发生仲裁事件,具有高优先级的节点单元将获得总线控制权。

CAN 协议中,所有的消息都以固定的数据格式打包发送。两个以上的节点单元同时发送信息时,根据节点标识符(常称为 ID,亦打包在固定的数据格式中)决定各自优先级关系,所以 ID 并非表示数据发送的目的地址,而是代表着各个节点访问总线的优先级。如此看来,CAN 总线并无类似其他总线“地址”的概念,在总线上增加节点单元时,连接在总线的其他节点单元的软硬件都不需要改变。

CAN 总线的通信速率和总线长度有关,在总线长度小于 40m 的场合中,数据传输速率可以达到 1Mbps,而即便总线长度上升至 1000m,数据的传输速率仍可达到 50Kbps,无论在速率还是传输距离都明显优于常见的 RS232、RS485 和 I2C 总线。

对于总线错误,CAN 总线有错误检测功能、错误通知功能、错误恢复功能三种应对措施,分别应对于下面三点表述:所有的单元节点都可以自动检测总线上的错误;检测出错误的节点单元会立刻将错误通知给其他节点单元;若正在发送消息的单元检测到当前总线发生错误,则立刻强制取消当前发送,并不断反复发送此消息至成功为止。

CAN 总线上的每个节点都可以通过判断得出,当前总线上的错误是暂时的错误(如瞬间的强干扰)还是持续的错误(如总线断裂)。当总线上发生持续错误时,引起故障的节点单元会自动脱离总线。

CAN 总线上的节点数量在理论上没有上限,但在实际上受到总线上的时间延时及电气负载的限制。降低最大通信速率,可以增加节点单元的连接数;反之,减少节点单元的连接数,则最大通信速率可以提高。

CAN总线的数据通信是以数据帧的格式进行的,而数据帧又是由位场组成的,其中每一个位又被划分为四段.即SS(SYNC SEG),PTS(PROP SEG--传播时间段),PBS1(PHASE SEG1--相位缓冲段1),PBS2(PHASE SEG1--相位缓冲段2).

数据帧的结构图:

“STM32中CAN总线接口发送和接收数据"

图中D表示显性电平,R表示隐形电平.
ID:高位在前,低位在后。
基本ID,禁止高7位都为隐性,即不能:ID=1111111XXXX。
RTR,远程请求位。0,数据帧;1, 远程帧;
SRR,替代远程请求位。设置为1(隐性电平);
IDE,标识符选择位。0,标准标识符;1,扩展标识符;
r0,r1:保留位。必须以显现电平发送,但是接收可以是隐性电平。
DLC:数据长度码。0~8,表示发送/接收的数据长度(字节)。
IDE,标识符选择位。0,标准标识符;1,扩展标识符;

位时序分解

为了实现位同步,CAN协议把每一个数据位的时序分解成SS段、PTS段、PBS1段、PBS2段,这四段的长度加起来即为一个CAN数据位的长度。分解后最小的时间单位是Tq,而一个完整的位由8~25个Tq组成。

“STM32中CAN总线接口发送和接收数据"

STM32中的CAN接口

STM32的芯片中具有bxCAN控制器 (Basic Extended CAN),它支持CAN协议2.0A和2.0B标准。该CAN控制器支持最高的通讯速率为1Mb/s;可以自动地接收和发送CAN报文,支持使用标准ID和扩展ID的报文;外设中具有3个发送邮箱,发送报文的优先级可以使用软件控制,还可以记录发送的时间;具有2个3级深度的接收FIFO,可使用过滤功能只接收或不接收某些ID号的报文;可配置成自动重发;不支持使用DMA进行数据收发。

“STM32中CAN总线接口发送和接收数据"

1. CAN控制内核
2. CAN发送邮箱
3. CAN接收FIFO
4. 验收筛选器

STM32有两组CAN控制器,其中CAN1是主设备,框图中的“存储访问控制器”是由CAN1控制的,CAN2无法直接访问存储区域,所以使用CAN2的时候必须使能CAN1外设的时钟。

STM32至少配备一个bxCAN(basic extend can )控制器,支持2.0A和2.0B协议,最高数据传输速率可达1M bps,支持11位标准帧格式和29位扩展帧格式的接收和发送,具备三个发送邮箱和两个接收FIFO,此wa此外还有三级可编程滤波器,STM32的bxCAN非常适应CAN总线网络y网络应用发展需求,其主要主要特征如下 :

  • 支持CAN协议2.0A和2.0B主动模式

  • 波特率最高可达1Mbps

  • 支持时间触发通讯功能

数据发送特性:具备三个发送邮箱;发送报文的优先级可以通过软件配置,可记录发送时间的时间戳。

数据接收特性:具备三级深度和两个接收FIFO;具备可变的过滤器组,具备可编程标识符列表,可配置FIFO溢出处理方式,记录接收时间的时间戳。

报文管理:中断可屏蔽;邮箱单独占有一块地址空间,便于提高软件效率。

本文的实验设计将利用STM32 的bxCAN控制器的环回工作模式,实现bxCAN控制器的自收发过程,并使用串口设备跟踪监视数据收发情况。

程序流程如下图

“STM32中CAN总线接口发送和接收数据"

本程序设计主要围绕bxCAN控制器的初始化初始化配置展开,其要点罗列如下:

1. 初始化RCC寄存器,配置PLL输出72MHZ时钟,APB1总线频率为36MHZ,分别打开CAN,GPIO和USART1的设备时钟。

2. 设置CAN的Tx引脚(即PA12)为复用推挽模式,并设置Rx引脚(即PA1)为上拉输入模式,其中三个重要的参数如下配置:

CAN_InitStructure.CAN_SJW配置为CAN_SJW_1tq;
CAN_InitStructure.CAN_BS1配置为CAN_BS1_8tq;
CAN_InitStructure.CAN_BS2配置为CAN_BS2_7tq;

3. 最后分频数配置为5,配置接受接受缓冲区标识符为0x00AA0000,配置过滤器为32位屏蔽位模式,过滤器屏蔽标识符为0x00FF0000.

4. 初始化USART设备

5. 使用扩展帧shu帧数据格式,ID为0xAA,数据长度长度为8

STM32的CAN控制器设计的重点集中在CAN寄存器组的初始化过程中,而CAN初始化的重点在于波特率的设置,过滤器的设置和位时序的设置,以下作详细叙述。

(1)CAN波特率的计算

计算波特率是任何一种总线的zhon重要内容之一,CAN总线也不例外.从STM32微控制器的官方参考手册里可以查找到关于CAN波特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通过配置位时序寄存器CAN_BTR的TS1[3:0]及TS2[2:0]寄存器位设定BS1及BS2段的长度后,就可以确定每个CAN数据位的时间:

BS1段时间:

T S1 =Tq x (TS1[3:0] + 1),

BS2段时间:

T S2 = Tq x (TS2[2:0] + 1),

一个数据位的时间:

T 1bit =1Tq+T S1 +T S2 =1+ (TS1[3:0] + 1)+ (TS2[2:0] + 1)= N Tq

其中单个时间片的长度Tq与CAN外设的所挂载的时钟总线及分频器配置有关,CAN1和CAN2外设都是挂载在APB1总线上的,而位时序寄存器CAN_BTR中的BRP[9:0]寄存器位可以设置CAN外设时钟的分频值 ,所以:

Tq = (BRP[9:0]+1) x T PCLK

其中的PCLK指APB1时钟,默认值为36MHz。

最终可以计算出CAN通讯的波特率:

BaudRate = 1/N Tq

程序设计要点中强调的三个重要参数,其实是can总线物理层中所要求的位时序。共三个阶段,分别为SJW,BS1和BS2阶段,这三个阶段的时间长度都是以长度为tq的时间单元为单位的。这样可以逐步计算出CAN总线的波特率。因此要点提示中所要求的参数,实际上将CAN的波特率设置为450kdps。

过滤器的设置

can总线没有所谓地址的概念。总线上的每个报文都可以被各个节点接收。这是一种典型的广播式网络。在实际应用中。某个节点往往只希望接收到特定类型的数据, 这就要借助过滤器来实现。顾名思义,过滤器的作用就是把节点不希望接收到的数据过滤掉。只将希望接收到的数据给予通行。

stm32的CAN控制器,提供14个过滤器。可以设置为屏蔽模式和列表模式对can总线上的报文进行过滤。当节点希望接收到一种报文时。可以用屏蔽位模式对can总线上的报文进行过滤。反之,当节点希望接受到单一类型报文时。则应该配置为列表模式。本机程序中使用了32位的屏蔽位模式。

下面仅对这种模式进行解析。can控制器的每个过滤器都具备一个寄存器。称为屏蔽寄存器。其中标识符寄存器的每一位都有屏蔽寄存器的每一位所对应。事实上,这也对应着can数据。事实上,这也对应着看标准数据帧中的标识符段。

如下图所示。

“STM32中CAN总线接口发送和接收数据"

此处重点在于屏蔽寄存器的作用。通过查阅stm32微控制器参考文档可以知道。当过滤器工作在屏蔽模式下时。屏蔽寄存器被置为1的每一位都要求can接收到的数据帧标识符段必须和对应的接收缓冲区标识位相同。否则予以滤除。以本程序为例。要点中要求将节点接收缓冲标识符配置为0x00AA0000。过滤器屏蔽标识符为0x00FF0000。

该节点接收到的数据帧的标识符段的位[23:16],必须和接收缓冲区标识符中的[23:16]匹配。否则予以滤除。但若满足了这一条件而即便如下的位不匹配。则该数据帧仍不会被滤除。正如本程序而言。即can接口仅仅接收标识符段的位[23:16]为0xAA的数据帧。

根据can总线物理层的要求。can总线的波特率和传输距离成反比关系。传输距离变化时,要根据位时序来调整can总线的波特率。

“STM32中CAN总线接口发送和接收数据"

“STM32中CAN总线接口发送和接收数据"

程序代码如下:

void RCC_Config(void)
{

RCC_APB2PeriphClockCmd(RCC_APB2Periph_GPIOA|RCC_APB2Periph_USART1,ENABLE)
 
RCC_APB1PeriphClockCmd(RCC_APB1Periph_CAN1,ENABLE)
 
}
void GPIO_for_can_and_uart_Config(void)
{
/*定义一个GPIO_InitTypeDef类型的结构体*/
GPIO_InitTypeDef GPIO_InitStructure;
 

/*设置can的RX--pa.11引脚*/
GPIO_InitStructure.GPIO_Pin = GPIO_Pin_11;

GPIO_InitStructure.GPIO_Mode = GPIO_Mode_IPU;

GPIO_Init(GPIOA, &GPIO_InitStructure);

/*设置can的TX--pa.12引脚*/
GPIO_InitStructure.GPIO_Pin = GPIO_Pin_12;
GPIO_InitStructure.GPIO_Mode = GPIO_Mode_AF_PP;
GPIO_InitStructure.GPIO_Speed= GPIO_Speed_50MHz;
GPIO_Init(GPIOA, &GPIO_InitStructure);
/*设置usart1 的RX 脚 -PA.10为父浮空输入脚*/
GPIO_InitStructure.GPIO_Pin = GPIO_Pin_10;

GPIO_InitStructure.GPIO_Mode = GPIO_Mode_IN_FLOATING;

GPIO_Init(GPIOA, &GPIO_InitStructure);
 



}
 
void Can_Config(void)
{
CAN_InitTypeDef          CAN_InitStructure;
CAN_FilterInitTypeDef  CAN_FilterInitStructure;
 
CAN_DeInit(CAN1);
 
CAN_StructInit(&CAN_InitStructure);
CAN_InitStructure.CAN_TTCM=DISABLE;
CAN_InitStructure.CAN_ABOM=DISABLE;
CAN_InitStructure.CAN_AWUM=DISABLE;
CAN_InitStructure.CAN_NART=DISABLE;
CAN_InitStructure.CAN_RFIM=DISABLE;
CAN_InitStructure.CAN_TXFP=DISABLE;
 
CAN_InitStructure.CAN_Mode=CAN_Mode_LoopBack;
CAN_InitStructure.CAN_SJW=CAN_SJW_1tq;
CAN_InitStructure.CAN_BS1=CAN_BS1_8tq;
CAN_InitStructure.CAN_BS2=CAN_BS2_7tq;
 
CAN_InitStructure.CAN_Prescaler=5;
CAN_Init(CAN1,&CAN_InitStructure);
 
CAN_FilterInitStructure.CAN_FilterNumber=0;
CAN_FilterInitStructure.CAN_FilterMode=CAN_FilterMode_IdMask;
CAN_FilterInitStructure.CAN_FilterScale=CAN_FilterScale_32bit;
CAN_FilterInitStructure.CAN_FilterIdHigh=0x00AA<<3;
CAN_FilterInitStructure.CAN_FilterIdLow=0x0000;
CAN_FilterInitStructure.CAN_FilterMaskIdHigh=0x00FF<<3;
CAN_FilterInitStructure.CAN_FilterMaskIdLow=0x0000;
CAN_FilterInitStructure.CAN_FilterFIFOAssignment=0;
CAN_FilterInitStructure.CAN_FilterActivation=ENABLE;
CAN_FilterInit(&CAN_FilterInitStructure);
 
}
 
void main(void)
{
u8 TransmitMailbox=0;
CanTxMsg   TxMessage;
CanRxMsg   RxMessage;
RCC_Config();
GPIO_for_can_and_uart_Config();
USART_Config();
Can_Config();
 
TxMessage.ExtId=0x00aa0000;
TxMessage.RTR=CAN_RTR_Data;
TxMessage.IDE=CAN_ID_EXT;
TxMessage.DLC=8;
TxMessage.Data[0]=0x00;
TxMessage.Data[1]=0x12;
TxMessage.Data[2]=0x34;
TxMessage.Data[3]=0x56;
TxMessage.Data[4]=0x78;
TxMessage.Data[5]=0xab;
TxMessage.Data[6]=0xcd;
TxMessage.Data[7]=0xef;
 
TransmitMailbox=CAN_Transmit(CAN1,&TxMessage);
while((CAN_TransmitStatus(CAN1,TransmitMailbox))!=CANTXOK);
printf("rnThe CAN has send data :0x%x,0x%x,0x%x,0x%x,0x%x,0x%x,0x%x,0x%x,rn",
TxMessage.Data[0],TxMessage.Data[1],TxMessage.Data[2],TxMessage.Data[3],
TxMessage.Data[4],TxMessage.Data[5],TxMessage.Data[6],TxMessage.Data[7],);
 
while((CAN_MessagePending(CAN1,CAN_FIFO0)==0));

RxMessage.StdId=0x00;
RxMessage.IDE=CAN_ID_EXT;
RxMessage.DLC=0;
RxMessage.Data[0]=0x00;
RxMessage.Data[1]=0x12;
RxMessage.Data[2]=0x34;
RxMessage.Data[3]=0x56;
RxMessage.Data[4]=0x78;
RxMessage.Data[5]=0xab;
RxMessage.Data[6]=0xcd;
RxMessage.Data[7]=0xef;
 
CAN_Receive(CAN1,CAN_FIFO0,&RxMessage);
printf("rnThe CAN has received data :0x%x,0x%x,0x%x,0x%x,0x%x,0x%x,0x%x,0x%x,rn",
RxMessage.Data[0],RxMessage.Data[1],RxMessage.Data[2],RxMessage.Data[3],
RxMessage.Data[4],RxMessage.Data[5],RxMessage.Data[6],RxMessage.Data[7],);
while(1);
 
 
}

来源:STM32嵌入式开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进行处理(联系邮箱:
cathy@eetrend.com)。

围观 2885

STM32外部晶振频率设置

cathy的头像

之前申请了一个STM32免费的迷你板,调试串口通信时总是弄不好。后来发现大多数stm32采用的是8M的晶振,但是手里这块迷你版采用的是12M的晶振,其实STM32支持4—16MHz之内任何频点的晶振。于是想到了两个解决方案:

第一个是改程序,第二个是换晶振。本着不乱改硬件的原则,决定开始更改程序。

“STM32外部晶振频率设置"

经过查资料得知,其实就是把system_stm32f10x.c里面的时钟设置改一下就行了,原本8*9=72。12M的晶振72/12=6。但是把响应位置改过了之后并没有成功。后来查倒stm32f10x.h里面也有时钟的设置。再次更改,依旧失败。最终到处查询后找到了问题所在——keil自身设置。

参考链接:

https://blog.st.com/stm32cubeprogrammer-stm32cubemonitor/

“”STM32CubeProgrammer

行而不辍,履践致远。为了给嵌入式工程师带来全新的STM32开发调试体验,大幅提升开发感受,ST在生态建设和开发工具创新上的努力从未间断。

STM32Cube系列大家族,相信大家用得很顺手。该系列软件开发工具大家族,提供了从MCU配置、代码生成、编译以及调试,到程序烧录和监测整个软件开发流程需要的全部功能。它们各司其职,也有功能交叠,大家合力,共同给STM32开发者搭建了一个完整的开发平台。

ST 近期推出新版本的 STM32CubeProgrammer、STM32CubeMonitor、STM32CubeMonitor-RF 和 STM32CubeMonitor-UCPD。许多 STM32 开发人员通过使用它们更快地将产品推向市场。所有嵌入式系统工程师都需要面对这样的挑战,为选用的微控制器或微处理器寻找功能全面的开发平台。一个设备可能有很多特性需求,设计人员如何有效地实现这些性能非常关键。因此,泛生态软件工具在推动基于 STM32 的嵌入式系统开发至关重要。让我们一起探索STM32CubeProgrammer 和 STM32CubeMonitor的新功能。

STM32CubeProgrammer关键词

统一的体验

STM32CubeProgrammer 旨在统一用户体验。ST 将 ST-LINK Utility、DFU 等实用程序的所有功能引入 STM32CubeProgrammer,使其成为嵌入式系统开发人员的一站式解决方案。ST还将它设计为适用于所有主要操作系统,甚至集成 OpenJDK8-Liberica, 以方便安装。在体验 STM32CubeProgrammer 之前,用户无需自己安装 Java ,也不用为兼容性问题烦恼。该实用程序有两个关键组件:图形用户界面和命令行界面。用户既可以选择直观的图形用户界面进行工作,也可以选择使用命令行工具来编写脚本文件。

STM32 Flasher 和调试器

STM32CubeProgrammer 的核心是帮助调试和烧写 STM32 微控制器。因此,它也包括优化这两个过程的功能。例如,2.6 版引入了导出整个寄存器内容和动态编辑任何寄存器的能力。以往,更改寄存器的值意味着更改源代码、重新编译并刷新固件。如今,测试新参数或确定某个值是否导致错误要简单得多。同样,工程师现在可以使用 STM32CubeProgrammer 一次烧写所有外部存储器。但在以前,烧写外部嵌入式存储和 SD 卡需要开发人员单独启动每个进程。而STM32CubeProgrammer 可以一步完成。

开发人员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解析通过 STM32CubeProgrammer 传递的大量信息。刷过固件的人都知道跟踪所有日志有多么困难。因此,我们带来了自定义跟踪功能,允许开发人员为不同的日志信息设置不同的颜色。它确保开发人员可以快速将特定输出与日志的其余部分区分开来,从而使调试变得更加直接和直观。此外,它可以帮助开发人员使用与 STM32CubeIDE 一致的配色方案,STM32CubeIDE 是我们独特的生态系统的另一个成员,旨在为开发者提供支持。

STM32 上的安全门户

STM32CubeProgrammer 是 STM32Cube 生态系统中安全解决方案的核心部分。该实用程序附带 Trusted Package Creator,它使开发人员能够将 OEM 密钥上传到硬件安全模块并使用相同的密钥加密他们的固件。然后,OEM 使用 STM32CubeProgrammer 将固件安全地安装到支持SFI的 STM32 微控制器上。开发人员甚至可以使用 I2C 和 SPI 接口,这为他们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此外,STM32L5 和 STM32U5 还支持外部安全固件安装 (SFIx),使 OEM 可以在微控制器外部的内存模块上刷新加密的二进制文件。

Sigfox 规定

使用 STM32WL 微控制器时,开发人员可以使用 STM32CubeProgrammer 提取嵌入到 MCU 中的 Sigfox 证书。首先,开发人员将这个 136 字节的字符串复制到他们的剪贴板或将其保存在二进制文件中。 其次,他们访问 my.st.com/sfxp,在那里粘贴证书并立即以 ZIP 文件的形式下载 Sigfox 凭据。第三,他们通过 STM32CubeProgrammer 将下载包的内容加载到 MCU,并使用 AT 命令获取 MCU 的 Sigfox ID 和 PAC。最后,开发者去 https://buy.sigfox.com/activate/ 进行注册。激活后两年有效,开发者可以在一年内每天免费发送 140 条消息。

“▲
▲ STM32CubeProgrammer

STM32CubeProgrammer 的新功能

双重认证

最新版本 STM32CubeProgrammer 2.9 现在支持双重身份验证系统,通过 JTAG 或引导加载程序为 STM32WB 上的蓝牙协议栈配置OEM的密钥。简而言之,该功能使制造商能够保护其蓝牙协议栈防止最终用户随意更新协议栈。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开发人员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们就可以使用 ST 的安全固件更机制升级新蓝牙协议栈。但是,制造商可能会希望使用特定版本的协议栈配置,希望对其进行保护。因此,双重身份验证系统会阻止最终用户随意使用更新机制。ST 已发布了AN5185 应用笔记以提供更多详细信息。

脚本模式

新软件对其命令行界面 (CLI) 进行了更新,以支持创建脚本。由于脚本管理器是应用程序的一部分,因此它不依赖于操作系统或其外壳环境。因此,脚本是高度可共享的。另一个优点是脚本管理器可以保持与目标的连接。使用传统的批处理文件时,STM32CubeProgrammer CLI 需要在每一步都重新连接。另一方面,新的脚本管理器可以在整个会话期间保持连接。它还可以处理局部变量,甚至支持对这些变量的算术或逻辑运算。因此,开发人员可以创建强大的宏更好地实现复杂流程的自动化。

PKCS#11 支持

现在,STM32CubeProgrammer 2.9在为 STM32MP1 加密固件时可支持 PKCS#11。公钥加密标准 (PKCS) 11,也称为 Cryptoki,是一种在低级别管理加密过程的标准。PCKS#11标准化的API 方便嵌入式系统开发人员使用相关机制,因而越来越受流行。在 STM32MP1 上,PKCS#11 允许工程师分离私钥的存储和安全秘密配置 (SSP) 的加密过程。

SSP 相当于 MPU 的安全固件安装SFI。开发人员在将代码发送给 OEM 之前,可以通过STM32CubeProgrammer 使用公私钥系统对其固件进行加密。第三方无法读取OEM的软件代码。在生产过程中,OEM 将使用硬件安全模块 (HSM),将解密的固件加载到 MPU 内部,HSM中包含固件加密密钥,这个密钥无法保护在HSM中无法被读出。到目前为止,加密 MPU 代码的开发人员可以访问私钥。但一些组织必须限制对此类关键信息的访问。解决这个问题的新方法是使用新版 STM32CubeProgrammer 和 PKCS#11,即使在开发人员的加密过程中,私钥仍然可隐藏在 HSM 中。

来源:STM32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进行处理(联系邮箱:cathy@eetrend.com)。

围观 58

早在2017年,国网就提出过“双芯”智能电表的研发。从2019年开始,包括国家电网在内的多个行业相关方密集讨论了有关下一代智能电表的技术、功能、标准等细则。2020年8月份,国家电网出台了智能电表新标准IR46,有望推动现有电表的升级改造和存量大规模轮换。

中国的电能表经历了机械式电表、普通电子式电表、预付费电表、智能电表四代的发展,下一代智能电表将在传统的计量业务之外,搭载更多的功能,可实现系统内业务(运维支撑、计量、有序用电管理)和泛在业务(全域电气消防、新能源接入、能效管理、水气数据采集、居室防盗、储能管理、其他应用等)。

“STM32

目前,我国2010-2017年投运的电表已开始进入密集更换时期。2021年,国网智能电表招标量达到6720多万台,较2020年增长29%。

泛在电力物联网驱动,新一代智能电表开启“双芯”模式

IR46新标准取消了不带通信模块、电池不可换的表型,同时增加通信(无线、蓝牙)、遥控(部分将增加微型断路器)等功能与要求。新电表不仅有计量功能,还需要支持一些管理功能。基于IR46理念的“双芯”智能电表,要求新一代智能电表采用“计量芯”和“管理芯”的双芯模式。

“▲
▲ 图1:IR46双芯智能电表设计结构

新一代智能电表为何要在新一代智能电表中,加入计量和管理功能?其背后的巨大驱动力量是势不可挡的泛在电力物联网。

“▲
▲ 图2:智能电表在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中的应用场景

国家电网提出,2021年初步建成泛在电力物联网,第二阶段到2024年建成泛在电力物联网。感知层是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基础层和数据源,对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等多个能源体系环节实现全面感知,进行精细化管理,便于定点监控,以提高新能源消纳、发电效率,工商业用户用能效率,加快实现电器和家电制造商节能降耗。电网智能化与信息化对电表等终端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智能电表是典型的感知层终端,是故障抢修、电力交易、客户服务、配网运行、电能质量监测等各项业务的基础数据来源。双芯的设计实现了电能计量与电能管理在硬件上的分离,这为未来新需求下软件升级留足了操作空间。

新一代智能电表在保证基本计量功能稳定、准确、可靠的前提下,从技术角度进行增强,增加了更多的灵活性、安全性以及可扩展性,以此来满足智能设备的接入,实现设备数据的感知、采集和控制功能,从而不断适应能源互联网的建设需求以及日益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从多个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大数据支撑。

新一代智能电表对用电信息进行精细化分解,提升用户安全智慧用电水平,指导用户科学有序用电、节电,跟进国家在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整体方针,促进用户与电网的友好互动。

电表行业巨变,新一代智能电表焕新颜

未来的智能电表已远非现在的模样,它更像个小型电脑,更加智能,有更多的存储、通信和感知、监测和管理能力,可归纳为以下七大特点:

首先,对大容量存储的需求激增。每个独立的模组都需要分配相应的存储空间,保存关键计量数据,能够存储长达一年的分钟级计量数据。

第二,实现低功耗与高性能的平衡。随着智能电表的功能增多,势必会需要更高性能的控制芯来处理这些功能,但是智能电表的基数如此之大,对于低功耗性能同样也需要严格要求,以期实现高性能与低功耗之间的平衡,实现节能减排的要求。

2021年新上市的超低功耗系列STM32U5拥有优异的低功耗性能,是STM32的低功耗旗舰产品,采用ARM-V8架构的Cortex-M33®内核,在安全性以及高性能上表现出色。

“▲
▲ 图3:基于STM32U5的IR46智能电表控制芯框图示例

“▲
▲ 图4:STM32U5的低功耗及安全性能适合计量仪表场景

第三,支持更多样化的无线通信技术。除了以往常用的RS485, CAN等有线通信,还增加了更多的无线物联网通信技术,比如:

  • BLE实现了数据的读取、无线配置等功能。

  • NB-IOT,LoRa实现了远程的抄表,指令下达等功能。

  • 增强了智能电表的实时数据处理和传输能力,能够更好的实现能耗分配优化。

STM32五大系列中的无线型微控制器包括STM32WB和STM32WL两个系列,可以无缝支持智能电表的 BLE和LoRa通信。

适用于无线短距离通信的STM32WB系列支持2.4GHz频段,包含BLE5.2®, ZIGBEE3.0® ,Openthread®等多种通信协议。该系列采用双核架构,Cortex-M4®控制核用来处理事件,特有射频协处理器Cortex-M0+®核则“专职”处理射频相关功能,双核架构除了可以带来更好的实时处理能力之外,还可以实现更好的安全性能(双核硬件隔离)以及更低的功耗性能。得益于BLE技术的导入,STM32WB系列产品可实现OTA升级、缴费、参数配置等多方面的扩展服务,被智能电表行业用户广泛认可。

“▲
▲ 图5:STM32WB系列架构图解

“▲
▲ 图6:STM32WB系列可支持多种短距离通信协议

面向无线远程通信的STM32WL系列支持Sub-GHz频段,包含LoRa®,Sigfox®,M-bus®等多种通信协议。作为全球首款支持LoRa®的SoC解决方案,得益于STM32WL系列在集成度,频段覆盖,内部资源等方面的优异特性,不仅可大大降低了PCB的占用面积,因其支持全球全频段的覆盖、内置的双路PA等优势,也可大幅降低BOM成本。

“▲
▲ 图7:STM32WL系列架构图解

“▲
▲ 图8:STM32WL系列支持多种长距离通信协议,其中LoRa应用

第四,对宽范围负载电流进行精准计量,以满足新能源电动汽车等大功率、宽范围负载的计量需求。

第五,拥有对用电异常感知的监测功能,增加了更多的传感器来实现对电网、电表以及用电的异常事件的故障定位、主动上报功能。

这一功能与嵌入式AI应用场景高度耦合。STM32Cube.AI是广泛使用的STM32CubeMX配置与代码生成工具,可在STM32微控制器及微处理器上使用,可以自动转换和优化预先训练的神经网络模型并将生成的优化库集成到用户项目中。NanoEdge AI Studio是一款面向嵌入式开发人员的实用程序,可以在同一设备上进行学习和推理。这两款AI工具,为STM32在无线抄表和设备异常检测等应用场景中赋能。

“▲
▲ 图9:STM32Cube.AI 可支持边缘AI应用场景

第六,功能可扩展性以及操作系统的应用,满足了对终端处理能力、性能以及冗余设计的要求。

第七,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的需求提高。

一方面,智能电表需要对敏感信息、敏感数据的传输进行防护,STM32提供了大量的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方面的功能特性,可以为设备性能和数据安全保驾护航;

“▲
▲ 图10:STM32Trust为信息安全赋能

另一方面,智能电表7*24小时的长时间运行需要更高可靠性,STM32工业级MCU的品质保证得到了完美诠释。

“▲
▲ 图11:STM32功能安全检测为产品可靠性保驾护航

保电护航,STM32深入电表延伸场景

新一代智能电表应用中,除了电表本身,还有大量的采集器,集中器,DTU,微型断路器等产品,都属于新一代智能电表的范围之内。STM32通过其广泛的产品线、强大的生态系统以及为电表度身定制的解决方案和服务,在推动新型智能电表应用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依据国网电科院13规约中的集中器型式规范,低压集中器按功能分为集中器I型和集中器II型。两种型号在尺寸、显示、通信接口等性能要求不同。

STM32在集中器I型和集中器II型均有适用解决方案:

STM32MP1系列是“可以跑Linux的STM32”,在集中器和DTU/FTU市场上应用广泛。该系列具备双核/三核异构架构,主频高达800MHz,Cortex-A7核运行Linux,主频为209MHz的Cortex-M4内核进行实时应用处理,高度契合 I型集中器的应用需求。

“▲
▲ 图12:基于STM32MP1的I型集中器框图

“▲
▲ 图13:STM32MP1产品系列选型

针对II型集中器的规范需求,STM32可提供基于STM32F4的成熟解决方案。

“▲
▲ 图14:基于STM32F4的II型集中器框图

微型断路器可为电气设备提供可靠的过载和短路保护,确保设备安全可靠运行。

超高性价比的STM32G0系列采用了全新的设计平台,减少电源对的使用,在相同封装下可以提供更高的GPIO使用率(高达93%);其SON-8, TSSOP-20的小型封装,非常适合小型化产品的使用需求;支持最高环境温度125°,完全可以满足断路器的使用要求。

“▲
▲ 图15:基于STM32G0的微型断路器框图

“▲
▲ 图16:STM32G0选型指南

STM32生态助力电表开发设计快速迭代

产品全、生态好、本地资源丰富,一直以来是STM32拓展市场的三大法宝。

STM32历经15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坚持多平台迭代更新,各平台之间即互相补充又具备可移植性的产品策略,拥有5大产品系列、18个子系列、近2000个产品,涵盖微处理器、高性能MCU、主流MCU,超低功耗MCU以及无线MCU,可满足电表行业多种应用场景。

“▲
▲ 图17:STM32产品全景图

电表新标准IR46提升了行业门槛,新一代智能电表的功能模块更多、技术难度更高,STM32通过丰富、可延续的生态系统帮助表计客户快速实现技术迭代。

从软件生态来说,STM32的多平台演进始终基于STM32生态系统,代码的复用性、延续性及易用性很高,减少客户开发周期和难度,降低重复工作量。

从硬件生态来说,STM32提供了大量硬件开发板资源。从简单灵活的Nucleo板,到关键功能验证的DK板,再到全功能评估的Evaluation板,应有尽有。

“▲
▲ 图18:STM32生态概览

STM32中国团队非常重视本地化资源建设,为用户提供了大量技术资料,通过年度STM32峰会和全国研讨会、线下面对面的培训和动手实验、线上培训视频课程、社区/技术论坛等多种方式,最大程度地贴近用户。

“▲
▲ 图19:STM32本地化资源

来源:STM32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进行处理(联系邮箱:cathy@eetrend.com)。

围观 322

页面

订阅 RSS - STM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