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T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是指一种通过互联网连接和交互的方式,将各种物理设备、传感器、软件和其他技术互相连接,从而实现信息共享、数据收集和智能化控制的网络。物联网的核心概念是让物理世界中的设备和对象能够互相通信和协作,以实现更智能、更高效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简称ST;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STM)和LoRa联盟创办会员、法国首家全国提供LoRa®网络服务的电信运营商Objenious公司宣布技术合作,加快物联网(IoT)节点连接LoRa网络。获得Objenious网络认证的意法半导体开发工具套件即日上市,可大幅降低新LoRa设备的研发,缩短产品上市时间。

LoRAWAN是基于LoRa技术的低功耗广域物联网(LPWAN),为物联网设备联网创造了大量的机会。LoRa技术特别适用于功率受限、检修难、数据传输对带宽要求不高的网络节点,因此,目标应用十分广泛,包括资产跟踪、预知维护等。市调机构预测,到2020年,物联设备联机数量将达到数百亿。

Objenious开通了法国第一个LoRa网络,在全国部署的天线超过4,200副。凭借从Bouygues Telecom电信公司传承的网络技术和漫游协议,Objenious现在向国内外合作伙伴和客户提供自己的LoRa LPWAN网络、平台和服务。

从通用微控制器(MCU)、安全微控制器和传感器,到模拟器件、功率管理、混合信号和连接通信技术,意法半导体拥有开发物联网设备所需的全部关键技术。为简化STM32嵌入式设计,意法半导体还为开发者免费提供STM32开放式开发环境(ODE),其中包括开发工具和软件库。在STM32开放式开发环境上集成Objenious网络连接软件让物联网设备开发变得更容易。

Objenious首席执行官StéphaneAllaire表示:“意法半导体与Objenious的合作让客户能够轻松、快速地开发Objenious LPWAN物联网设备,推动物联网业务发展。”

意法半导体法国公司西欧销售总裁Thierry Tingaud表示:STM32LoRa开发套件已经取得Objenious网络认证,是一套非常实用的开发工具,帮助开发者直接跨过新LoRa设备研发挑战。除预装软件开发工具外,STM32 Objenious-LoRa解决方案可直接用于目前正在运营的网络,从面大幅降低研发投入,缩短产品上市时间。”

STM32 Nucleo LoRa开发套件现已取得相关入网认证,用户可从意法半导体销售渠道购买开发套件。

来源: ST社区

围观 440

Si72xx霍尔效应传感器提高工业、消费和汽车设计的电源效率、灵敏度、易用性和干扰保护能力

Silicon Labs(亦称“芯科科技”,NASDAQ:SLAB)日前推出磁性传感器产品组合,带领现代化霍尔效应传感技术进入21世纪,提供业内领先的电源效率、最佳的灵敏度、灵活的I2C配置,以及内置攻击检测和温度传感器。

Silicon Labs磁性传感器为物联网时代带来现代化霍尔效应开关和位置感应

Silicon Labs新型Si72xx产品系列包括当今最先进、功能丰富的磁性传感器,性能远远超越当前在各种开/关和位置感应(position-sensing)应用中使用的簧片开关和传统霍尔效应器件。Si72xx磁性传感器针对消费电子、工业报警、电机控制和门/窗安全应用,为白色家电、流量计、无绳电动工具、滚轮和指针式控制提供稳定的可靠性。该系列传感器符合汽车应用的AEC-Q100标准,并且可用于恶劣的工业环境。

在为电源和成本敏感应用选择正确的磁性传感解决方案时,可以基于多种原因考虑选择Silicon Labs的Si72xx传感器。簧片开关消耗的功率很小,但是体积大而且可靠性不是很高。传统霍尔效应传感器提供很好的可靠性,但功耗大。传统的霍尔效应设计在过去也是有局限性的,仅能提供部分编程能力和扩展特性,而在物联网应用中其他现代化类型传感器已经具有这些特性。Si72xx传感器结合了簧片开关的电源效率与霍尔效应传感器的可靠性,满足以上需求,同时增加更多高级特性、更高灵敏度和卓越的可配置性。

超低功耗:开发人员终于能够在电池供电的系统中增加可靠的基于霍尔效应传感器的应用,并且不会影响系统的电池寿命。Si72xx传感器消耗电流可以低于100nA(睡眠电流),工作是可以低至400nA以下(采用5Hz采样率),即使在极小容量电池供电的情况下,也能够帮助设计获得数年或长达十年的电池寿命。

高灵敏度:Si72xx传感器出色的灵敏度(1.19mT Bop),使得开发人员能够将其设计中的磁体尺寸减少50%-80%,或者感应范围扩展2倍或更多。

可配置性:Si72xx传感器可以通过I2C接口轻松配置、测量和控制,为设计过程或最终产品提供极大的灵活性。使用I2C接口可以使传感器根据需要而不是连续查询,显著降低位置感应应用的工作电流。

高级特性:Si72xx传感器包括许多有用的功能,例如干扰阈值特性,这使得系统能够检测试图绕过安全检测的行为。大多数簧片开关和霍尔效应传感器的安全系统可以被强大的外部磁场攻破。Si72xx传感器的抗干扰检测技术可以检测异常磁场,并且可以使用内置的自检模式来验证传感器在现场保持持续准确操作。Si72xx传感器也包括±1°C精确度的温度传感器,免除了通常所需的片外分立温度传感器件,进一步减少了系统尺寸和降低成本,增强了功能性。

Si72xx传感器组合包括三个产品家族

• Si720x家族:支持数字输出开关和闩锁功能,支持不同的采样率和灵敏度。这些传感器是检测周期性开关信号随磁场变化的应用的理想选择。

• Si721x家族:包括用于位置传感应用的线性输出器件,可产生与磁场强度成正比的信号。这些传感器支持不同的增益和输出类型,包括模拟、脉宽调制(PWM)和用于汽车通信的单边半字节传输(SENT)协议。

• Si7210家族:是I2C可配置的传感器,支持其他两个系列的所有特性和功能,同时提供无与伦比的设计灵活性和可编程性。

Silicon Labs物联网产品高级营销总监Tom Pannell表示:“Si72xx产品组合融合了超低功耗、高灵敏度、灵活性、可配置性等高级特性,在现有的霍尔效应传感器市场中,没有任何产品可以与其匹敌。Silicon Labs的完整产品组合使开发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应用需求选择正确的磁性传感器,这使得他们能够设计、测试和部署各种尖端的位置传感产品,不但更好、更快、更便宜,并具有更长的电池寿命。”

开发套件

Si72xx霍尔效应磁性传感器现已量产,可提供样片,提供工业标准的3引脚和5引脚SOT-23封装。Si72xx-WD-KIT滚轮演示开发套件现已上市,该套件能够完全展示Si72xx传感器的低功耗、高灵敏度和精确度,它包括预编程的EFM32Happy Gecko STK、滚轮演示扩展板,以及六个邮票大小的电路板,用于评估各种不同的Si72xx传感器型号。要订购Si72xx霍尔效应磁性传感器样片和演示开发套件,请浏览网站: www.silabs.com/magnetic-sensors

来源: SiliconLabs

围观 353

随着可穿戴与物联网的兴起,针对IoT装置小体积、极低功耗的需求,厂商纷纷开发强调超低功耗、整合Sub-GHz甚至2.4GHz Wi-Fi/BLE(Bluetooth Low Energy)等无线通讯技术的MCU及模组,IoT MCU市场规模在2022年预估可达35亿美元以上。

各MCU厂对物联网市场的MCU均会提供Linux/RTOS(Real TimeOperating System)或其它开放来源操作系统、驱动程序、Firmware,但开发策略有许多差异。

IC设计公司会以过去自己曾开发过的的MCU做整合,像恩智浦(NXP)的JN-516X MCU,德仪(TI)的SimpleLink CC430 MCU;也有些是购买ARM以外的MCU授权,如大陆乐鑫信息(Espressif Systems)的ESP8266/ESP32系列,采用的是已被Cadence并购的Tensilica公司的Xtensa MCU IP。

ARM Cortex-M锁定低功耗可穿戴及IoT市场,也成为各MCU厂竞相选用的内核。MCU厂会适度删减已有IP的运算能力,辅以多样化Wi-Fi射频芯片或整合功能,以做好市场区分,例如挪威Nordic Semi的nRF51与nRF52系列、德仪的3100/3200 MCU、芯科(Silicon Labs)的Wireless Gecko系列,至于联发科的LinkIt MTS2502A处理器则是采上一代ARM v7处理器架构。

拥有晶圆厂的IDM如英特尔、三星则设计取向完全不同。英特尔从Atom处理器后,是针对可穿戴和物联网设备重新打造QuarkSoC,并积极推动IoT平台Open ConnectivityFoundation (OCF)标准。三星则除手中掌握ARM处理器架构外,也向Imagination Technologies取得MIPS授权以实现多样化选择,并构建其ARTIK IoT模组家族。

顺应未来数年IoT联网设备数量指数性增长的趋势,业界也提出低功耗长距离无线技术LPWAN(LowPower Wide Area Network),例如NBIOT、Sigfox、LoRa(Long Range)或正在制定阶段的LTE-M等,将成为下一波IoT MCU搭配甚至整合的观察重点。

来源:上海微技术工研院

围观 451

我们知道设计师每天都面临着一系列紧张的设计挑战,以不断的将产品推向市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充满激情的原因,因为我们可以发布真正先进的,行业领先的创新解决方案,以帮助我们的客户– 正如我们的新的BGM12x系统级封装(SiP)模块。欢迎了解详细的BGM12x蓝牙SiP模块的各项功能优势。

作为业界最小的具有集成天线的蓝牙低功耗SiP模块,BGM12x为设计人员提供了一种有效地将许多物联网应用小型化的终极方式,其既具有成本效益,又不牺牲性能。我们认为BGM12x有望改进许多应用类型的创新,包括运动和健身可穿戴设备,智能手表,个人医疗设备,无线传感器节点和其他空间受限的连接设备。

BGM12x的最大优势之一就是通过集成天线,无线电,MCU和软件堆栈,帮助减少传统开发周期,从而减轻设计人员的压力。借助BGM12x,工程部门不必花费任何时间进行天线设计和认证测试。而且很简单,市场上没有任何其他具有类似的与尺寸和性能组合的产品,结合了高性能天线和一个保持更新的蓝牙堆栈。除此之外,设计师可以利用最受欢迎的ARM Cortex-M4处理器。

此外,使用无线模块减少了设计时间和降低了长期成本和风险,这只是所有好处的一部分。通过成熟的即开即用系统,设计人员可以跳过复杂的RF设计,并继续为其核心应用增加价值– 也就是所有对IoT开发有意义的事物。而且其尺寸非常小,使其非常容易用于电路板间隙仍然是一个关键问题的双层PCB设计。

我们也很高兴,像所有的Blue Gecko模块,设计师可以以基于模块的设计开始,但很容易的,以最小的系统重新设计需求和重复使用全部软件,转移到Blue Gecko SoC,因为非常相似的技术和相同的API。其次,它可以帮助设计师节省大量的时间,增加灵活性,减少长期的问题。

就灵活性而言,我们也很高兴BGM12x得到我们高效的无线软件开发套件(SDK)的支持,使设计人员能够使用主机或BGScript完全独立的操作。我们的Bluegiga BGScript工具可让设计人员快速创建蓝牙应用,而无需使用外部MCU来运行应用逻辑,从而最终降低系统成本和电路板成本,加快上市时间。

BGM12x蓝牙SiP模块特性概述:
● 同类最佳SiP模块尺寸:6.5 mm x 6.5 mm x 1.5 mm
● 集成芯片天线具有出色的射频性能(70%的天线效率)和射频选项,用于连接外部天线
● 输出功率:+3 dBm至+8 dBm,支持范围为10米至200米
● 基于Silicon Labs的Blue Gecko SoC,结合2.4 GHz收发器与40 MHz ARM Cortex-M4处理器内核以及256 kB闪存和32 kB RAM
● 节能蓝牙解决方案消耗9.0 mA(峰值接收模式)和8.2 mA @ 0 dBm(峰值发射模式)
● 硬件加密加速器,支持高级AES,ECC和SHA算法
● 行业验证的Silicon Labs蓝牙4.2堆栈,和经常性的功能增强
● 通过全球RF认证快速推向市场
● 易于使用的开发工具:Simplicity Studio,Energy Profiler,BGScript
● 全球应用工程支持

如何获得该模块
我们总鼓励人们通过入门套件或示例模块来探索我们的新技术,BGM12xBlue Gecko也不例外。点击下方链接了解如何获得第一手的技术资料。
http://cn.silabs.com/products/wireless/bluetooth/Pages/bluegecko-bluetoo...

白皮书:最小化物联网设计
为了更好地理解BGM12x对无线应用开发的影响,我们强烈建议您查看我们的白皮书,该白皮书由Silicon Labs Tom Nordman和Pasi Rahikkala撰写,概述了有价值的信息,以供设计师了解,因为他们是推动物联网开发的主动力,白皮书包括天线集成和系统级封装模块。我们很高兴看到帮助客户使用BGM12x模块在自己的产品组合中发现和实施的创新,以使物联网领域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动态化。

来源: Siliconlabs

围观 332

在高科技产业往智能化与物联网应用的发展进程中,可看到各式智能终端产品、穿戴式装置、智能家居、工商业智能化生财工具,都已朝向智能互连的应用迈进,以建构出物物相连的全新世界。然在物联网的应用中,由于终端装置纷纷走向更轻薄短小、续航力更长、支持度更广的趋势下,促使微控制器(MCU)所扮演的角色愈来愈吃重,规格与功能要求上也愈来愈多而复杂。

不管是成本考量、功能导向、节能低耗、效能优先,还是从I/O传输到网通连结、从8位元到32位元,MCU芯片厂商在产品策略的规划上,也各自发展出多元化的产品组合,以差异化的产品功能、诉求、定位、价位,来锁定各自的目标客群,并各自有各自的拥护者。

ICT厂商跨足IoT市场 应审慎评估企业资源与自身角色

如今MCU市场朝向提供更宽广的MCU产品组合、模块化产品以及云端开发平台等趋势下,开发者在开发智能物联产品时,虽说有更琳琅满目的产品可供选择,但建议最好先检视新产品发展策略与设计方案,掌握客户需要的功能需求与使用重点,再来开发对的产品,才能在众多物联网应用产品中脱颖而出。

过去以来,ICT厂商都是仰赖在Wintel(或是ARM+Android/iOS)的开放、收敛平台来开发各式3C产品。这样的营运模式,是上游芯片厂商订好一两种软硬件开发平台,搭配几种规格与标准,让下游开发商透过Mass Production(大量生产)的方式,生产出多功能、少样式的各式ICT产品,以让客户与消费者买单。

但是,IoT的营运方式,就跟ICT完全不相同。IoT是发散的平台。标准非常多,OS平台多,有些是开放、有些是独断的标准。例如开发平台方面,就多达10几款,而且Profile和Middleware部份,也有各阵营所拥护的通讯标准。就连最终端的公有云服务,也有不同的供应商等等。因此,IoT是属于Mass Customization(大量客制)的少量多样、高度客制化的分众市场(B2B多于B2C)。

因此,正当产业与市场界线越来越模糊之际(ICT厂商跨足IoT,家电业者也跨足IoT,上下游互相抢生意),公司应审视企业价值定位与核心竞争力,通盘考量市场需求,以弹性的设计架构、生产模式、生意模式,并掌握企业的本身优势,以利进军IoT市场。

ICT大厂在IoT市场的布局

由于PC市场式微,智能应用与物联网正夯,使得Intel(英特尔)在往年偏重于PC运算与智能型手机平台的发展方向,也积极拓展其IoT的业务。其在8月16日举办的IDF开发者论坛中,就锁定在VR(虚拟实境)、AR(扩增实境)头戴装置、自驾车,以及未来的机器人开发上,整体讨论方向皆以物联网应用为主。

而Apple方面,除在Mac/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有完整的产品规划之外,其在智能家居(HomeKit)、智能车(Car Kit)都有布局,以便进军3C/穿戴式产品之外更大的IoT市场。至于Google则是持续提供智能行动、穿戴式装置、VR、以及IoT等应用产品的更好开放式开发平台(Android、Daydream、Brillo、WEAVE等),搭配众ARM芯片厂商们,一同为ICT、IoT市场建构各式开放标准联盟。

与ARM架构兼容之32位元MCU产品布局

ARM挟其低功耗的优势,在行动装置市场攻城掠地,近年来更成立了IoT事业群,并建构其mbed开放平台,广邀各兼容于ARM Cortex-M架构的MCU芯片供应商,来共同推广其嵌入式开发平台,采用了ARM Cortex-M架构的MCU,都可以使用mbed的软件工具来开发。

不少MCU厂商在32位元产品上,都有规划与ARM Cortex-M架构兼容的产品组合,搭配自家开发工具。

非ARM架构之MCU产品布局

在低成本的8或16位元MCU市场部份,因各厂商的产品指令架构不同,也催生出不同的市场与应用。

更多样化MCU选择 创意与价值并重以满足IoT需求

由于从单纯提供MCU产品解决方案,到建构整个完整的物联网平台,这些都不是传统MCU厂商比较无法完整覆盖到的服务,因此近年来不少MCU厂商之间透过并购的策略,让自己的产品线与服务范围变得更宽广,以求在高度竞争的MCU市场发挥1+1>2的综效,提供更多样化的MCU产品与更广泛的服务范围。

不过,有些厂商则是透过与策略伙伴或下游厂商合作,共同推广自家MCU应用产品或开发模块,一改过去的成本或功能导向,而是以高度集成与更宽广的应用,甚至开发平台的概念,来吸引客户选择。

当然,除了在MCU技术集成上更强之外,创新与创意的经营也非常重要。因为IoT属于B2B2C模式,其中80%价值是来自于应用,要先有客人,才有对的产品。因此建议想进军物联网市场的企业们,事先做好市场调查,透过访谈、观察、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并针对使用者接口(UI)做好前后端的服务规划,从客户使用过程中,了解每个使用阶段的使用需求,以及会碰到的痛点,一一去帮客户解决掉各种问题。

总而言之,IoT的产品必须针对主打重点与强项,从硬件到软件,再到云端服务,都能提供一条龙的完整服务,为客户创造出价值,才是IoT产品是否致胜的关键。

文章来源:电子时报

围观 483

8048的面世标志着控制专用CPU MCU(Microcontroller Unit)的延生,而作为互联网基石的PC,其CPU8088却是在3年以后的1979年才出现。自1979年以后,PC的CPU从16位、4.77MHz时钟、单核发展到了今天的64位、常见的3GHz时钟和多核。而比PC的CPU历史悠久的MCU,其字节停止在32位已有10多年了。相对于芯片,MCU软件技术进展更慢,在PC机软件开发已由工厂化发展到全社会协同的今天,MCU软件技术仍停留在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时代。

尽管MCU的应用领域和市场规模都要比PC大得多,其MCU软件技术进展仍然十分缓慢,其中原因包括应用领域的碎片化导致公有技术抽象困难,开发力量难以聚焦。软件技术进展缓慢直接影响MCU芯片技术的发展,芯片的性能又反过来阻碍软件技术的发展。随着物联网(IOT)在人们生活中的渗透,高性能MPU的价格已下降接近MCU的价格区间,互联网软件技术不断向MCU领域浸入,加速MCU软件技术发展的时机已到来。

由无规则向OOA及OOD转化

MCU软件的前期分析设计将由无规则向OOA及OOD转化。传统的MCU软件开发,其分析设计和实施通常是由封闭的团队,甚至一个人独立完成。尽管团队内部成员理念一致、配合默契,项目实施敏捷。但整个开发过程都在同一团队进行,几乎不涉及团队外的协同开发,因此分析设计简陋,甚至只停留在口头上。随着IOT时代的到来,其封闭单一的团队难以适应今天的发展,团队外的协同是MCU软件开发的必然趋势,但前期分析设计的不足,会使问题变得更复杂。

将PC软件开发成熟的方法论引入MCU软件领域,则是促进MCU软件技术发展的捷径。OOA(Object Oriented Analyzing)和OOD(Object Oriented Design)是系统工程理论在PC软件技术中的体现,它们是支撑软件技术工厂化和社会化的重要理论基础。OOA及其OOD通过对应用进行分层、分类抽象处理,将部分层与类从应用中剥离出来,从而使协同者不需要了解应用就能进行软件开发。从1997年开始,作者以系统工程理论为基础开始探索OOA及OOD在MCU软件开发中的应用,并于2005年将初步成果应用于继电保护装置开发。其方法是将继电保护装置分层分类封装在4个不同的MCU之中,在不具备独立开发继电保护装置的团队中实施,其开发时间和开发投入远低于当时同行业经验丰富的开发团队。该系列继电保护装置已经应用10多年了,不仅维护升级方便,而且至今竞争力不减。

编程方法由FP向OOP融合

编程方法由FP向OOP融合是另一个发展趋势。在编程方法上,FP(Functional programming)与OOP(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之间的战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作者认为脱离应用背景,讨论FP与OOP是毫无意义的,因为FP强调的是精英技术,它是开发人员的综合个人能力的体现,是一门精致而美的艺术,艺术的特点就是难以复制;OOP则是实施软件开发工厂化与社会化的一门技术,其不足在于CPU及其资源利用率低,但高速发展的芯片产业弥补了它的不足。MCU软件技术是FP的代表者之一,但它实在是无奈之举。因为直到2000年,主流MCU还停止8位、256Byte内部RAM和12MHz的时钟,在这样低的资源下进行软件开发,不仅仅是FP编程方法,更有C与汇编的交融,它已超越技术,升华为一门艺术。

2000年以后,OOP己成为PC软件开发的主流技术,现在主流MCU内核ARM cortexM3/M4与2000年时PC的资源配置接近,在MCU软件开发中实施OOP的条件已具备。PC软件开发成功的经验证明:实施OOP,是降低软件研发的门槛,是将软件开发从精英模式走向工厂化和社会化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解决软件开发人员短缺的唯一手段。作者于两年前通过对OOP编程语言JAVA的归零学习,已感悟OOP之真谛。然后亲自编程将OOP技术应用于MCU软件开发中,并向同行、同事介绍OOP在MCU软件开发中的体会,让目前的MCU软件开发人员拓展思路,使他们从封闭的思维方式中解脱出来,走向社会化,其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

软件开发的分离与成熟

中间件成熟,推动驱动软件与应用软件开发分离。过去因MCU性能和资源的限制,MCU软件开发与硬件开发是密不可分的,驱动软件是联接MCU硬件与软件之间的桥梁,它是MCU开发最重要的环节。因为驱动软件涉及软件和硬件技术,要求开发人员同时具备硬件和软件知识,所以驱动软件开发是MCU开发中最难的一个环节,它是MCU开发的主要成本。

2010年与ARM cortex M系列MCU先后出现的还有CMSIS(Cortex Microcontroller Software Interface Standard)。CMSIS是ARM公司制定的ARM Cortex-M系列MCU软件接口标准,它将MCU外设与软件无关抽象化。自此,MCU驱动软件由MCU制造商或MCU开发软件商提供,从而降低了MCU开发的难度,提高了MCU软件的重用性。

Ethernet、WiFi和Bluetooth是主要通信标准。作为IOT前端的MCU也必需具备信息交互功能。Ethernet、WiFi和Bluetooth等协议软件经过多年发展,已成熟、规范和专业,作为MCU的公有技术把它们植入到MCU软件之中是十分必要的。将它们封装成中间件,MCU软件开发时,在硬件的支持下只需要将这些中间件集成到MCU软件之中就能使MCU与互联网实现灵活的信息交互。例如ucTCPIP、CMX-TCP/IP、IwIP等是MCU软件开发常用的Ethernet中间件。在MCU开发时,不需要了解TCP/IP的细节,仅需将这些中间件集成到MCU软件中就能实现Ethernet功能。目前除了上述互联网信息功能外,还有大量的其他中间件,如MCU图形中间件emWin、USB中间件ecc-USB等。同时,MCU软件开发主流平台KEIL将自己的和第三方提供的中间件集成在同一开发平台上。MCU软件开发时,只需要将这些中间件集成到自己的软件中,就可实现相应的功能。

总之,MCU中间件的广泛应用,标志作MCU软件开发由封闭走向开放。在原生市场本来就广阔的MCU应用领域,借助IOT的推动,MCU软件技术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浪潮。作为经历了电子管时代,并且电路设计和代码编写己成为人生一大爱好的作者,将激情满怀地迎接MCU软件技术的又一次变革。

(作者唐晓泉博士,供职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来源:中国电子报、电子信息产业网

围观 381

页面

订阅 RSS - I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