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

1.按键分类与输入原理

按键按照结构原理科分为两类,一类是触点式开关按键,如机械式开关、导电橡胶式开关灯;另一类是无触点式开关按键,如电气式按键,磁感应按键等。前者造价低,后者寿命长。目前,微机系统中最常见的是触点式开关按键。

在单片机应用系统中,除了复位按键有专门的复位电路及专一的复位功能外,其他按键都是以开关状态来设置控制功能或输入数据的。当所设置的功能键或数字键按下时,计算机应用系统应完成该按键所设定的功能,键信息输入时与软件结构密切相关的过程。

对于一组键或一个键盘,总有一个接口电路与CPU相连。CPU可以采用查询或中断方式了解有无将按键输入,并检查是哪一个按键按下,将该键号送人累加器,然后通过跳转指令转入执行该键的功能程序,执行完成后再返回主程序。

2.按键结构与特点

微机键盘通常使用机械触点式按键开关,其主要功能式把机械上的通断转换为电气上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说,它能提供标准的TTL逻辑电平,以便于通用数字系统的逻辑电平相容。机械式按键再按下或释放时,由于机械弹性作用的影响,通常伴随有一定的时间触点机械抖动,然后其触点才稳定下来。其抖动过程如下图1所示,抖动时间的长短与开关的机械特性有关,一般为5-10ms。在触点抖动期间检测按键的通与断,可能导致判断出错,即按键一次按下或释放错误的被认为是多次操作,这种情况是不允许出现的。为了克服你、按键触点机械抖动所致的检测误判,必须采取消抖措施。按键较少时,可采用硬件消抖;按键较多式,采用软件消抖。

单片机独立按键和矩阵键盘概念及原理
图1 按键触点机械抖动

(1)按键编码

一组按键或键盘都要通过I/O口线查询按键的开关状态。根据键盘结构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编码。无论有无编码,以及采用什么编码,最后都要转换成为与累加器中数值相对应的键值,以实现按键功能程序的跳转。

(2)键盘程序

一个完整的键盘控制程序应具备以下功能:

a.检测有无按键按下,并采取硬件或软件措施消抖。

b.有可靠的逻辑处理办法。每次只处理一个按键,期间对任何按键的操作对系统不产生影响,且无论一次按键时间有多长,系统仅执行一次按键功能程序。

c.准确输出按键值(或键号),以满足跳转指令要求。

3.独立按键与矩阵键盘

(1)独立按键

单片机控制系统中,如果只需要几个功能键,此时,可采用独立式按键结构。

独立按键式直接用I/O口线构成的单个按键电路,其特点式每个按键单独占用一根I/O口线,每个按键的工作不会影响其他I/O口线的状态。独立按键的典型应用如图所示。独立式按键电路配置灵活,软件结构简单,但每个按键必须占用一个I/O口线,因此,在按键较多时,I/O口线浪费较大,不宜采用。独立按键如图2所示。

单片机独立按键和矩阵键盘概念及原理
图2 独立键盘

独立按键的软件常采用查询式结构。先逐位查询没跟I/O口线的输入状态,如某一根I/O口线输入为低电平,则可确认该I/O口线所对应的按键已按下,然后,再转向该键的功能处理程序。

(2)矩阵键盘

单片机系统中,若使用按键较多时如电子密码锁、电话机键盘等一般都至少有12到16个按键,通常采用矩阵键盘。

矩阵键盘又称行列键盘,它是用四条I/O线作为行线,四条I/O线作为列线组成的键盘。在行线和列线的每个交叉点上设置一个按键。这样键盘上按键的个数就为4*4个。这种行列式键盘结构能有效地提高单片机系统中I/O口的利用率。

矩阵键盘的工作原理

最常见的键盘布局如图3所示。一般由16个按键组成,在单片机中正好可以用一个P口实现16个按键功能,这也是在单片机系统中最常用的形式,4*4矩阵键盘的内部电路如图4所示。

单片机独立按键和矩阵键盘概念及原理
图3 矩阵键盘布局图

单片机独立按键和矩阵键盘概念及原理
图4 矩阵键盘内部电路图

当无按键闭合时,P3.0~P3.3与P3.4~P3.7之间开路。当有键闭合时,与闭合键相连的两条I/O口线之间短路。判断有无按键按下的方法是:第一步,置列线P3.4~P3.7为输入状态,从行线P3.0~P3.3输出低电平,读入列线数据,若某一列线为低电平,则该列线上有键闭合。第二步,行线轮流输出低电平,从列线P3.4~P3.7读入数据,若有某一列为低电平,则对应行线上有键按下。综合一二两步的结果,可确定按键编号。但是键闭合一次只能进行一次键功能操作,因此须等到按键释放后,再进行键功能操作,否则按一次键,有可能会连续多次进行同样的键操作。

识别按键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方法是扫描法

按键按下时,与此键相连的行线与列线导通,行线在无按键按下时处在高电平。如果所有的列线都处在高电平,则按键按下与否不会引起行线电平的变化,因此必须使所有列线处在电平。这样,当有按键按下时,改键所在的行电平才回由高变低。才能判断相应的行有键按下。

独立按键数量少,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编码。矩阵键盘,按键的位置由行号和列号唯一确定,因此可以分别对行号和列号进行二进制编码,然后两值合成一个字节,高4位是行号,低4位是列号。

4.键盘的工作方式

对键盘的响应取决于键盘的工作方式,键盘的工作方式应根据实际应用系统中的CPU的工作状况而定,其选取的原则是既要保证CPU能及时响应按键操作,又不要过多占用CPU的工作时间。通常键盘的工作方式有三种,编程扫描、定时扫描和中断扫描。

(1)编程扫描方式

编程扫描方式是利用CPU完成其它工作的空余时间,调用键盘扫描子程序来响应键盘输入的要求。在执行键功能程序时,CPU不再响应键输入要求,直到CPU重新扫描键盘为止。

(2)定时扫描方式

定时扫描方式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对键盘扫描一次,它利用单片机内部的定时器产生一定时间(例如10ms)的定时,当定时时间到就产生定时器溢出中断。CPU响应中断后对键盘进行扫描,并在有按键按下时识别出该键,再执行该键的功能程序。

(3)中断扫描方式

上述两种键盘扫描方式,无论是否按键,CPU都要定时扫描键盘,而单片机应用系统工作时,并非经常需要键盘输入,因此,CPU经常处于空扫描状态。

为提高CPU工作效率,可采用中断扫描工作方式。其工作过程如下:当无按键按下时,CPU处理自己的工作,当有按键按下时,产生中断请求,CPU转去执行键盘扫描子程序,并识别键号。

本文转载自: 单片机精讲吴鉴鹰

围观 366

串行口是单片机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工具,8051单片机的通信方式有两种:

并行通信:数据的各位同时发送或接收。

串行通信:数据一位一位次序发送或接收。

单片机串行口介绍

串行通信的方式

• 异步通信

○ 用一个起始位0表示字符的开始,用停止位1表示字符的结束,中间夹着8个数据位,字符能一个接一个传送

○ CPU与外设之间必须有字符格式和波特率两项规定
    1.字符格式规定能使双方把0和1串理解成同一种意义,原则上自由制定,通用角度使用标准如ASCII
    2.波特率即数据传输速率,每秒传送的二进制位数,如120字符/s,每个字符10数位,则传送波特率为1200波特

• 同步通信

去掉了开始结束标志提高速度,但由于数据块传递开始要用同步字符来指示,同时要求由时钟来实现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同步,故硬件较复杂。

• 通信方向

在串行通信中,把通信接口只能发送或接收的单向传送办法叫单工传送;把数据能双向传递称为双工传送。半双工传送两机之间不能同时进行发送和接收,任一时该,只能发或者只能收信息。全双工传送是能同时发送接收。

串行接口结构

• 51单片机一个可编程的全双工串行通信接口。可用作异步通信方式(UART),与串行传送信息的外部设备相连接。或用于通过同步或异步标准通信协议进行全双工的8051多机系统,使用TTL或CMOS移位寄存器来扩充I/O口。

• 8051单片机通过管脚RXD(P3.0,串行数据接收端)和管脚TXD(P3.1,串行数据发送端)与外界通信。SBUF是串行口缓冲寄存器,包括发送寄存器和接收寄存器。它们有相同名字和地址空间,但不会出现冲突,因为它们两个一个只能被CPU读出数据,一个只能被CPU写入数据。

串行口的控制与状态寄存器

串行口控制寄存器 SCON

用于定义串行口的工作方式及实施接收和发送控制,字节地址为98H

单片机串行口介绍

SM0、SM1:串行口工作方式选择位
单片机串行口介绍

串行口的工作方式

• 方式0

  ○  为移位寄存器输入/输出方式。可外接移位寄存器以扩展I/O口,也能外接同步输入/输出设备。8位串行数据者是从RXD输入或输出,TXD用来输出同步脉冲。
  ○  输出:发送完毕后终端标志T1硬件置位。(同其他)
  ○  输入:当 RI =0和REN =1同时满足开始接收,接收到第八位后数据移至寄存器,硬件置位RI。

• 方式1

  ○  为波特率可变的10位异步通信方式。
  ○  输出:当执行一条指令将数据写入发送缓冲SBUF时,就启动发送,发送完一帧硬件置位T1
  ○  输入:检测1-0跳变,使用前用软件清零RI和SM2

• 方式2

  ○  为固定波特率的11位UART方式。它比方式1增加了一位可程控为1或0的第9位数据。
  ○  输出:11位,附加第九位是SCON的TB8位,可作为多机通信中地址/数据信息标志位、奇偶校正位。别的同其他
  ○  输入:123同

• 方式3

为波特率可变的11位UART方式。除波特率外,其余与方式2相同。

波特率选择

方式0:方式0的波特率固定为主振频率的1/12。

方式2:波特率由 PCON 中的SMOD位决定

    波特率=2SOMD/64*fosc,SMOD=0或1

方式1和3:

    波特率=单片机串行口介绍定时器T1溢出率

    T1溢出率= T1计数率/产生溢出所需的周期数

T1计数率取决于它工作在定时器状态还是计数器状态。

  ○  当工作于定时器状态时,T1计数率为fosc/12;
  ○  当工作于计数器状态时,T1计数率为外部输入频率,此频率应小于fosc/24。

产生溢出所需周期与定时器T1的工作方式、T1的预置值有关。

  ○  定时器T1工作于方式0:溢出所需周期数=8192-x
  ○  定时器T1工作于方式1:溢出所需周期数=65536-x
  ○  定时器T1工作于方式2:溢出所需周期数=256-x

因为方式2为自动重装入初值的8位定时器/计数器模式,所以用它来做波特率发生器最恰当。

转自: Real-Ying

围观 353

排阻的阻值读取

在三位数字中,从左至右的第一、第二位为有效数字,第三位表示前两位数字乘10的N次方(单位为Ω)。如果阻值中有小数点,则用“R”表示,并占一位有效数字。例如:标示为“103”的阻值为10&TImes;10=10kΩ;标示为“222”的阻值为2200Ω即2.2kΩ;标示为“105”的阻值为1MΩ。需要注意的是,要将这种标示法与一般的数字表示方法区别开来,如标示为220的电阻器阻值为22Ω,只有标志为221的电阻器阻值才为220Ω。

标示为“0”或…000”的排阻阻值为OΩ,这种排阻实际上是跳线(短路线)。

一些精密排阻采用四位数字加一个字母的标示方法(或者只有四位数字)。前三位数字分别表示阻值的百位、十位、个位数字,第四位数字表示前面三个数字乘10的N次方,单位为欧姆;数字后面的第一个英文字母代表误差(G=2%、F=1%、D=0.25%、B=O.1%、A或W=0.05%、Q=0.02%、T=0.01%、V=0.005%)。如标示为“2341”的排阻的电阻为234&TImes;10=2340Ω。

一文看懂单片机排阻的作用

排阻的作用

内存芯片下方均匀分布的“芝麻粒”,实际上是位于内存颗粒和金手指之间的“排阻”。排阻,是一排电阻的简称。我们知道,内存在处理、传输数据时会产生大小不一的工作电流。而在内存颗粒走线的必经之处安装一排电阻,则能够帮助内存起到稳压作用,让内存工作更稳定。从而提升内存的稳定性,增强内存使用寿命。而你说的内存右边角上的“小绿豆”。我们一般称之为SPD。SPD是一存储体,它存储了厂商对内存的详细配置信息:如内存的工作电压,位宽,操作时序等。每次开机后自检时,系统都会首先读取内存SPD中的相关信息,来自动配置硬件资源,以避免出错。上拉、限流。和普通电阻一样,相比而言简化了PCB的设计、安装,减小空间,保证焊接质量。

排阻引脚说明

一文看懂单片机排阻的作用

1与a2与b3与c4与d之间的电阻都是10欧,与其它的管脚没有任何关系.就是一排电阻,做在了一个原件上..

有的还有一个公脚,就是为了方便使用,拿万用表量一下就会发现所有脚对公共脚的阻值均是标称值,除公共脚外其它任意两脚阻值是标称值的两倍,很明显任意两脚通过公共脚脚串联的嘛!用在有很多上下拉电阻的场合应用特方便,比如并行通讯线上,还节省空间。

51单片机最小系统排阻作用

起上拉作用:

上拉就是将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嵌位在高电平,电阻同时起限流作用,下拉同理。上拉是对器件注入电流,下拉是输出电流,弱强只是上拉电阻的阻值不同,没有什么严格区分,对于非集电极(或漏极)开路输出型电路(如普通门电路)提升电流和电压的能力是有限的,上拉电阻的功能主要是为集电极开路输出型电路输出电流通道。

另外其他I/O口都是准双向口且都有驱动能力,P0口也是准双向口但是驱动能力小,加排阻说白了就是给P0加驱动电路,电源通过排阻向P0口供电,使其能够驱动与P0口相连的元件。

一文看懂单片机排阻的作用

单片机中排阻的焊接方法

先找出排阻的公共端。公共端在排阻标有小白点的一侧。也可以用万用表电阻档测量一下,任意选择一端,测量该端与其余引脚的电阻,若个引脚的电阻相等,该端为公共端,否则,另一端为公共端。公共端连接单片机电源,其它引脚分别连接单片机IO口。具体焊接方法与焊接普通电阻一样,只是引脚多一点而已。可先焊接两端,定位后,再焊接中间引脚。

如图:带点的一端为排阻的公共端。

一文看懂单片机排阻的作用

RP是排阻,J0就接数码管的段码。把排阻有字的一面对着自己,最左端有一个圆点右或方点,对应的管脚就是公共脚了。
一文看懂单片机排阻的作用

来源:电子发烧友

围观 348

1、软件方面

这应该是最大的区别了。引入了操作系统。为什么引入操作系统?有什么好处?

1)方便。主要体现在后期的开发,即在操作系统上直接开发应用程序。不像单片机一样一切都要重新写。前期的操作系统移植工作,还是要专业人士来做。

2)安全。这是LINUX的一个特点。LINUX的内核与用户空间的内存管理分开,不会因为用户的单个程序错误而引起系统死掉。这在单片机的软件开发中没见到过。

3)高效。引入进程的管理调度系统,使系统运行更加高效。在传统的单片机开发中大多是基于中断的前后台技术,对多任务的管理有局限性。

2、硬件方面

现在的8位单片机技术硬件发展的也非常得快,也出现了许多功能非常强大的单片机。但是与32arm相比还是有些差距吧。

arm芯片大多把SDRAM,LCD等控制器集成到片子当中。在8位机,大多要进行外扩。

总的来说,单片机是个微控制器,arm显然已经是个微处理器了。

引入嵌入式操作系统之后,可以实现许多单片机系统不能完成的功能。比如:嵌入式web服务器,java虚拟机等。也就是说,有很多免费的资源可以利用,上述两种服务就是例子。如果在单片机上开发这些功能可以想象其中的难度。

初学者如何选择ARM开发硬件?

1. 如果你有做硬件和单片机的经验,建议自己做个最小系统板:假如你从没有做过ARM的开发,建议你一开始不要贪大求全,把所有的应用都做好,因为ARM的启动方式和dsp或单片机有所不同,往往会碰到各种问题,所以建议先布一个仅有Flash,SRAM或SDRAM、CPU、JTAG、和复位信号的小系统板,留出扩展接口。使最小系统能够正常运行,你的任务就完成了一半,好在arm的外围接口基本都是标准接口,假如你已有这些硬件的布线经验,这对你来讲是一件很轻易的事情。

2. 动手写启动代码,根据硬件地址先写一个能够启动的小代码,包括以下部分:

初始化端口,屏蔽中断,把程序拷贝到SRAM中;完成代码的重映射;配置中断句柄,连接到C语言入口。也许你看到给你的一些示例程序当中,bootloader会有很多东西,但是不要被这些复杂的程序所困扰,因为你不是做开发板的,你的任务就是做段小程序,让你的应用程序能够运行下去

3.假如你是作硬件,每个厂家基本上都有针对该芯片的DEMO板原理图。先将原理图消化。这样你以后做设计时,对资源的分配心中有数。器件的DATSHEET一定要好好消化。

4. 仔细研究你所用的芯片的资料,尽管arm在内核上兼容,但每家芯片都有自己的特色,编写程序时必须考虑这些问题。尤其是女孩子,在这儿千万别有依靠心理,总想拿别人的示例程序修改,却越改越乱。

5. 多看一些操作系统程序,在arm的应用开放源代码的程序很多,要想提高自己,就要多看别人的程序,linux,uc/os-II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原码。

6.假如做软件最好对操作系统的机理要有所了解。当然这对软件工程师来说是小菜一碟。但假如是硬件出身的就有点费劲。

转自:Avatarx

围观 426

根据数据手册列出的电流消耗规格来比较和选择低功耗单片机(MCU)是一项比较困难的任务。在大多数情况下,选择MCU的开发人员会先初步看看数据手册第一页,作为快速获得器件信息的参考点,其中包括外设、运行速度、封装信息、GPIO引脚数量和供电特性等。这种方法对于获得器件的整体性能很有效,但是在评估低功耗特性时却不实用。

为了对低功耗操作有全面了解,开发人员还要考虑电流消耗、状态保持、唤醒时间、唤醒源,以及低功耗模式下可运行的外设等。开发人员在相同操作模式下对比同类低功耗MCU,以获得客观的逐项比较结果。另外,易用的评估工具也非常重要,因为能评估整体系统功耗的额外功能和外设,使工程师的工作更加容易。

单片机选型有诀窍:根据数值选择低功耗MCU

MCU供应商通常会在数据手册第一页列出最低功耗值。虽然器件可能实现数据手册中提到的规格,但是实际的操作模式可能在应用中不一致。某些不利的低功耗特性并未列出,包括极慢的唤醒时间、无状态保持或RAM保持功能,或者操作电压范围缩小。为了深入了解各种低功耗特性,开发人员需定义相同的操作模式,其中包括两部分:电气规格和低功耗功能。

电气规格比较

电气性能规格罗列在数据手册中,通过仔细研究才能判断哪种规格更加重要。通常电气规范依据供应商定义的电源模式组织分类,这将使评估更加困难,因为需要熟悉每种电源模式的功能。一般情况下,定义一系列操作条件并对应到一种电源模式更有意义。例如,开发人员可能会定义下面一组操作条件:

• 状态保持和RAM保持条件下的休眠模式电流消耗

o 所有其他外设禁用

• RTC启用且状态保持和RAM保持条件下的休眠模式电流消耗

o RTC启用,所有其他外设禁用

• 唤醒时间

• 供电电压范围

  一旦操作条件有明确的定义,那么就很容易判定属于何种电源模式。

  额外的低功耗特性

第二部分是低功耗特性,这在供应商文档中很难找到,其散布在数据手册和参考手册中。低功耗功能的示例包括:

• 可用的唤醒源。

• 如何恢复代码执行。

• 在休眠模式下可操作的外设。

一旦相同的操作模式明确定义,开发人员可以开始研究文档中的更多细节。

经过收集数据的过程之后,还可以通过MCU相关的特性针对应用进一步降低功耗。这些特性优化可以减少BOM成本、提供更长的产品生命周期或者提供更好的设计灵活性。例如,片上DC-DC转换器能够有效为系统提供电能,从而减少功耗,并且允许使用更小的电池、降低整体BOM成本,或者提高功率预算的灵活性。多种唤醒源可以提升设计灵活性,允许MCU尽量停留在最低功耗模式,进一步降低应用的平均电流消耗。

开发人员的另一种优化方式是允许固件改变片内电源电压范围。当MCU在低频率下运行时,可以减少供电电压,从而节省功耗。可选的时钟门控使硬件模块与活动电路断开连接,从而避免不工作的外设消耗电能。以上特性没有列举在衡量低功耗MCU的供电电流规格中,但其实是实现最低整体系统功耗的关键。

使用工具降低设计复杂度

为实现最低功耗,MCU具有越来越高的配置度,但是也导致设计越来越复杂。为了应对增加的复杂性,开发人员应当关注MCU的评估平台和易于实现的解决方案。例如,用于编程MCU的开发板和软件工具应当是直观和方便使用的。使用不便的硬件将增加固件开发难度。而从固件的角度来看,MCU供应商应该提供可以实现数据手册上规格的固件示例。如果列举的电流消耗规格无法在评估板上实现,那在定制的硬件上配置MCU来获得这些数据更加困难。为客户提供可用于代码开发起点的各种代码示例能够帮助工程师更好的学习如何使用器件,并加快产品上市时间。

图形化配置工具能够辅助开发,帮助开发人员更深入的理解MCU。在开发低功耗应用时,需要了解整体功耗的分布。只有熟悉这些信息,才能明确哪些设计可以进一步优化,也能更好理解整体架构。理想情况下,低功耗配置工具能够给出进一步降低功耗的提示,也包括配置过程中检测到的任何配置错误。例如,Silicon Labs AppBuilder图形配置工具中的功耗评估器能够显示提供配置指导的功耗提示,并且也提供功耗预算的饼图,显示有多少电能消耗,以及哪些外设正消耗电能;当配置更改时,饼图将自动更新。

为了简化MCU的比较过程,下表中列出几种常见操作模式,以及Silicon Labs基于ARM Cortex-M3内核的SiM3L1xx MCU系列产品可提供的系统级优化功能和开发工具。

小结

为低功耗应用评估和选择MCU,仅了解数据手册第一页是远远不够的。开发人员深入分析器件的供电电流规格,由此决定哪个MCU可提供最低整体系统功耗,以及减少整体电源电流的系统级优化功能。

通常各个MCU供应商指定的操作条件不同,在一些情况下,列出的低功耗数据仅出现在不实用的模式中。在相同操作模式下对比MCU将避免开发人员被供应商宣称的超低功耗数据所误解。

一旦理解和确定器件的电气特性,开发人员还应关注合适的评估平台和软件工具。MCU的选择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上因素,因为这对于工程团队的快速运作非常重要。

Silicon Labs公司单片机产品经理Evan Schulz

Evan Schulz是Silicon Labs公司单片机产品经理,专注于公司的32位单片机系列产品,此前担任公司MCU团队应用工程师。Evan先生于2008年作为助理应用工程师加入 Silicon Labs公司。他拥有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电机工程学士学位。

来源: 电子发烧友

围观 426

在单片机编程的过程中,如果一名设计者能够同时掌握多门编程语言,那么这名设计者肯定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人才。但是想要同时精通汇编、C语言、C++这三门语言实在是太难了,很多初学者在其中一门的学习中就已经到处碰壁,苦不堪言。本文特意为大家整理了拥有嵌入式编程领域多年工作经验的工程师意见,汇总成了一篇能够对嵌入式编程经验有着指导意义的注意事项,感兴趣的朋友快来看一看吧。

在单片机嵌入式编程中,最难的两部分是interrupt和MM(memory manage),之所以有人觉得并不困难,那是因为太多数情况下芯片制造商都已经直接写好,但是如果设计者本身就在为芯片制造商工作,那就必须自己会写配置文件。

这两个东西之所以比较难是因为要用汇编或类C来写,属于比较低层的东西,中断有外部中断和内部中断,外部中断有两种实现模式,硬件中断模式和软件中断模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属于应用层面的,相比之下,内部中断就要复杂得多,内部中断主要是发生重起,总线出错、溢出、校验出错等情况产生的,很多软件开发人员基本上不写对应的中断服务程序,因为它太难了而且一般也用不到。但是一旦发生,那就是致命错误,因此从整个系统健壮性来考虑必须要有相应的ISR才行,这也是freescale的专家建议的,因所以下面就谈一下嵌入式编程应该注意的问题。

延时

嵌入式编程经常会涉及到硬件的操作,如ADC,打开或者关闭一个电流源,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因此当在发出这些指令的时候立即读取寄存器的值是得不到想要的结果的,而且还找不出原因,有时候需要的延时还比较长,达到ms级,一般情况下us级就够了,根据各芯片的时钟频率而定,不单指MCU的总线时钟频率。

变量

一般来说如果非常明确某个变量的作用域和生命周期就应该定义相对的变量,如const、static等,这样不容易出错,不建议将所有变量都定义成全局变量,这样管理起来比较麻烦,程序一旦出错,破坏性也比较大,函数也是如此,全局变量和通用函数一定要申明,这样在调用的时候不容易出错,而且有些编译器对于未申明的函数是不会报错的,但在调用的时候又会发出类型隐含转换的警告,在这里就不举例子了,总之这点要特别小心。

宏定义

在程序编写过程对于一些特定的数字应该尽量使用宏定义,这样做有个好处就是比较直观,便于日后维护,要不然时间久了看到那个数字根本就想不起它代表什么意思,宏定义并不会给程序带来任何负担,因为它在编译的时候就已经全部替代了,所以尽可以广而用之。值得一提的是宏定义并不局限于使用常量,它可以定义函数,因为它是直接替换,因此避免了入栈和出栈,提高了程序执行的效率,但是同时增加了代码量,因此一般用比较简单的函数,它还有一个缺点是在替换的过程不检查参数类型是否正常,从而增加了安全隐患,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是使用一个称之为inline的内联函数,它继承了宏定义的优点,又弥补了它的缺点,是个最佳的选择,但是这个属于C++的范畴,有一定的难度,在这里也不多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相关资料。

浮点运算

大多数低档次的单片机都是不支持浮点运算的,因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很少用到,因此为了降低成本,一般都去掉了浮点运算模块,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如果万一要用到浮点运算怎么办?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即使不具有浮点运算的单片机在仿真调试过程依然可以使用float or double的数据类型进行计算,而且结果也很准确,这是为什么呢?这个因为编译器自动调用了库函数来实现的,一般是通过迭代的方法,因此它的执行效率非常慢,不建议采用此方法,而通常采用的是“定点”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说一个32bit的数据,可以假定它的低8位是小数位,然后移位计算,类似于整数运算,这种方法比较复杂,但是可以非常精确,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直接放大10的N次方倍进行整数的计算,可以得出近似值,因此为了不增加不必要的麻烦,应该总是尽量避免使用浮点运算,一般情况也都是可以避免的。

watch dog

以三重watch dog为例,watch dog1检查时钟频率,watch dog2监视一小段代码,它必须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里喂一次,一般要求在250us到650us之间喂一次,watch dog3监视一大段代码,要求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喂一次,一般是100ms以内,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才行,这要求对代码的执行过程非常清楚,或者将导致喂狗出错重起。

这里需要向大家强调的是,在单片机嵌入式的编程过程中程序的好坏往往是由细节决定的,一个程序写的是否详细、灵活,是与日积月累的知识积累与实际磨练成正比的。虽然编程是意见非常枯燥甚至乏味的过程,但成功后的喜悦能够让大家相信这份付出是值得的。

来源:互联网

围观 353

单论单片机硬件系统设计解决方案,一般从三个方面分析:优选设计方案、增加冗余和容错率、采用硬件抗干扰。本文详细的介绍了优化这三个方面对单片硬件可靠性带来的好处。

1、选优设计

在系统硬件设计和加工时,应该选用质量好的接插件,设计好工艺结构;选用合格的元器件,进行严格的测试、筛选和老化;设计时技术参数(如负载)要留有一定的余量或降额使用元器件;提高印制板和组装的质量。

2、采用硬件抗干扰措施

来自供电系统以及通过导线传输、电磁耦合等产生的电磁干扰信号,是单片机系统工作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在系统硬件设计时必须采取有效的干扰抑制措施。单片机应用系统中还常使用系统监视电路检测系统发生的错误或故障,自动报警或使系统自动恢复正常工作状态。如采用电源故障监视、看门狗定时器等采用89C51单片机和X25045组成的看门狗电路,X25045硬件连接图如图所示。X25045芯片内包含有一个看门狗定时器,可通过软件预置系统的监控时间。在看门狗定时器预置的时间内若没有总线活动,则X25045将从RESET输出一个高电平信号,经过微分电路C2、R3输出一个正脉冲,使CPU复位。如图1所示电路中,CPU的复位信号共有3个:上电复位(C1、R2),人工复位(S、R1、R2)和Watchdog复位(C2、R3),通过或门综合后加到RESET端。C2、R3的时间常数不必太大,有数百微秒即可,因为这时CPU的振荡器已经在工作。

利用单片机系统可靠性设计

看门狗电路的定时时间长短可由具体应用程序的循环周期决定,通常比系统正常工作时最大循环周期的时间略长即可。编程时,可在软件的合适地方加一条喂狗指令,使看门狗的定时时间永远达不到预置时间,系统就不会复位而正常工作。当系统跑飞,用软件陷阱等别的方法无法捕捉回程序时,则看门狗定时时间很快增长到预置时间,迫使系统复位。需要注意的是,在程序正常运行的时候,应该在适当的地方加一条喂狗指令,使系统正常运行时的定时时间达不到预置时间。系统就不会复位。

3、冗余与容错设计

保证单片机应用系统100%无故障是不可能的。容错是指当系统的某个部件发生故障时,系统仍能完全正常地工作,即给系统增加容忍故障的能力。为使系统具有 容错能力,必须在系统中增加适当的冗余单元,以保证当某个部件发生故障时能由冗余部件接替其工作,原部件修复后再恢复出错前的状态。硬件冗余设计可以在元 件级、子系统或系统级上进行。

4、指令冗余

CPU取指令过程是先取操作码,再取操作数。在程序的关键地方人为的插入一些单字节指令,或将有效单字节指令重写称为指令冗余,通常是在双字节指令和三字节指令后插入两个字节以上的NOP指令。这样即使跑飞程序飞到双字节指令和三字节指令操作数上。由于窄操作指令NOP的存在,避免了后面的指令被错误地执行,为程序纳入正轨做好准备。此外,对系统流向起重要作用的指令,如RET、RETI、LCALI.、LJMP,JC等,可以在这些指令之后插入两条NOP指令,可将跑飞程序纳入正轨,以确保这些重要指令的执行。指令冗余只能使CPU不再将操作数当作操作码错误地执行,却不能主动地将程序的错误执行方向扭转过来,要想纠止程序的错误执行方向,就需要下面的技术。

5、设计软件“陷阱”

通常在程序存储器中未使用的EPROM空间填入窄操作指令NOP,最后再填入一条跳转指令,跳转到跑飞处理程序,或者直接填入指令LJMP 0000H,当跑飞程序落到此区域。即可在执行一段空操作后转入正轨。如果未使用的EPROM空间比较大,可以均匀地填入几条空操作指令和跳转指令,这种几条空操作指令加一条跳转指令的结构我们称之为“软件陷阱”.

软件陷阱的一般结构为:
NOP
NOP
LJMP FLY

FLY为跑飞处理子程序,如果程序正常执行,软件陷阱部分是永远也执行不到的,只有在程序跑飞到陷阱里,软件陷阱会立刻将程序跳转到正常轨道。即使程序没有跑飞到陷阱里,也可以在程序执行一段错误操作后遇到一个软件陷阱,从而转入正轨。除了程序存储器的空白区域,程序的数据表结尾也应该设置软件陷阱,如果数据表比较大,应该在数据表的中间也设置软件陷阱,以保证程序跑飞到数据区能及时转入正轨。另外,如果程序存储器的空间足够大的话,可以在每两个子程序中间设 置一个软件陷阱。当使用的中断因干扰而开放时,在对应的中断服务程序中设置软件陷阱,能及时捕获错误的中断。软件陷阱的数量要根据实际受到干扰的情况和程序存储器的容量来确定,如果太少不能进行有效的跑飞拦截,如果太多又会占用大量的程序存储器空间。

6、软件“看门狗”技术

跑飞的程序在执行一些错误操作之后,经常会进入“死循环”,也就足常说的“死机”。通常采用“软件看门狗”技术使程序脱离“死循环”,软件“看门狗”技术的原理是通过不断检测程序循环运行时间,若发现程序循环时间超过最大循环运行时间,则认为系统陷入“死循环”,需要进行出错处理。在实际应用中,通常用定时中断服务程序定时地检查主程序的运行情况。例如,在RAM区选择一个字节作为软件看门狗寄存器,主程序每循环一次将该寄存器加l,定时器TO的中断服务程序每中断一次将该寄存器减l并检查一次,如果程序执行正常。看门狗寄存器不会改变或改变不大,如果看门狗寄存器发生了改变或改变很大,则说明系统陷入“死循环”。需要进行出错处理。在工业应用中,严重的干扰有时会破坏中断方式控制字,关闭中断,造成看门狗失效,这时可以采用环形中断监视系统。用定时器TO监视定时器Tl,用定时器Tl监视丰程序,主程序监视定时器T0。

采用这种环形结构的软件“看门狗”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能,大大提高了系统可靠性。对于需经常使用Tl定时器进行串口通讯的测控系统,则定时器Tl不能进行中断,可改由串口中断进行监控。当然,对主程序最大循环周期、定时器T0和Tl定时周期应于全盘合理考虑。软件“看门狗”技术需要使用定时器,而在大多数的控制程序中,定时器都是紧俏的资源。这就使“软件看门狗”技术的实际应用受到了限制,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技巧性的处理,将软件“看门狗”程序与其它定时程序复用同一个定时器,这样既完成定时功能又完成软件“看门狗”的功能。

7、检查RAM区标志数据及时发现严重干扰

这种方法是在RAM区中选择几个固定单元,在初始化程序中将其设置成固定的数据,只要程序正常运行,这些单元的内容是不会改变的。如果因为程序“跑飞”或其它干扰导致这些RAM单元中的任何单元的数据发生了变化,说明单片机系统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干扰,不能可靠地运行下去了。我们可以在程序执行的过程中适时地检查这些RAM单元的内容,一旦发现有数据改变,立刻执行LJMP 0000 H语句,强制单片机复位。

8、刷新输出端口

排除严重干扰,当单片机系统受到严重干扰时,输出端口的状态也可能因干扰而改变,在程序的执行过程中适时地根据相关程序模块的运算结果刷新输出端口,可以排除干扰对输出端口状态的影响,使错误的输出状态及时得到纠正。

9、进行多次输入采样

避免严重干扰,强烈的干扰会影响单片机的输入信号,造成输入信号瞬间采样的误差或误读,要避免干扰的影响,通常采取重复采样,加权平均的方法。

总结

提高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可靠性要从软硬件入手,提高系统的自身防御行为,以上所提到几种提高可靠性的方法,都不是单独使用的,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将这些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抗干扰效果,使我们的单片机系统稳定可靠地工作。当然,单片机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也会受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干扰。

转自: www.eeworld.com

围观 440

对于每个单片机爱好者及工程开发设计人员,在刚接触单片机的那最初的青葱岁月里,都有过点亮跑马灯的经历。从看到那一排排小灯按着我们的想法在跳动时激动心情。到随着经验越多,越来又会感觉到这个小灯是个好东西,尤其是在调试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有时会帮上大忙。

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我们在最最初让灯闪烁起来时大约都会用到阻塞延时实现,会像如下代码的样子:
精妙的单片机非阻塞延时程序设计
然后,在我们接触到定时器,我们会发现,原来用定时中断来处理会更好。比如我们可以500ms中断一次,让灯亮或灭,其余的时间系统还可以做非常之多的事情,效率一下提升了很多。

这时我们就会慢慢意识到,第一种(阻塞延时)方法效率很低,让芯片在那儿空运行几百毫米,什么也不做,真是莫大的浪费,尤其在芯片频率较高,任务又很多时,这样做就像在平坦宽阔的高速公路上挖了一大坑,出现事故可想而知。

但一个单片机中的定时器毕竟有限,如果我需要几十个或者更多不同时间的定时中断,每一个时间到都完成不同的处理动作,如何去做呢。一般我们会想到在一个定时中断函数中再定义static 变量继续定时,到了所需时间,做不同的动作。而这样又会导致在一个中断里做了很多不同的事情,会抢占主轮询更多时间,有时甚至喧宾夺主,并也不是很如的思维逻辑。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实现呢,答案是肯定的。下面介绍我在一个项目中偶遇,一个精妙设计的非阻塞定时延时软件的设计(此设计主要针对于无操作系统的裸机程序)。

如果我要设置其10ms中断一次,如何实现呢?

也很简单,只需调用core_cm3.h文件中 SysTick_Config函数 ,当系统时钟为72MHZ,则设置成如下即可SysTick_Config(720000); (递减计数720000次后中断一次) 。此时SysTick_Handler中断函数就会10ms进入一次;

任务定时用软件是如何设计的呢 ?

且先看其数据结构,这也是精妙所在之处,在此作自顶向下的介绍:

其定义结构体类型如:
精妙的单片机非阻塞延时程序设计
其中Char_Field 为一联合体,设计如下:
精妙的单片机非阻塞延时程序设计
而它内部的Timer_Bit是一个可按位访问的结构体:
精妙的单片机非阻塞延时程序设计
此联合体的这样设计的目的将在后面的代码中体现出来。

如此结构体的设计就完成了。

然后我们定义的一全局变量,Timer_Struct gTimer;

并在头文件中宏定义如下:
精妙的单片机非阻塞延时程序设计
另外为了后面程序清晰,再定义一状态指示:
精妙的单片机非阻塞延时程序设计
至此,准备工作就完成了。下面我们就开始大显神通了!

首先,10ms定时中断处理函数如,可以看出,每到达10ms 将把bTemp10Msec置1,每50ms 将把bTemp50Msec置1,每100ms 将把bTemp100Msec置1,每1s 将把bTemp1Sec置1,
精妙的单片机非阻塞延时程序设计
而这又有什么用呢 ?

这时,我们需在主轮询while(1)内最开始调用一个定时处理函数如下:
精妙的单片机非阻塞延时程序设计
此函数开头与结尾两句:
精妙的单片机非阻塞延时程序设计
就分别巧妙的实现了bSystemXXX (低4位) 和 bTempXXX(高4位)的清零工作,不用再等定时到达后还需手动把计数值清零。此处清零工作用到了联合体中的变量共用一个起始存储空间的特性。

但要保证while(1)轮询时间要远小于10ms,否则将导致定时延时不准确。这样,在每轮询一次,就先把bSystemXXX ,再根据bTempXXX判断是否时间到达,并把对应的bSystemXXX 置1,而后面所有的任务就都可以通过bSystemXXX来进行定时延时,在最后函数退出时,又会把bTempXXX清零,为下一次时间到达后查询判断作好了准备。

说了这么多,举例说明一下如何应用:
精妙的单片机非阻塞延时程序设计
以上示例四个任务进程,

在主轮询里可进行如下处理:
精妙的单片机非阻塞延时程序设计
这样,就可以轻松且清晰实现了多个任务,不同时间内处理不同事件。(但注意,每个任务处理中不要有阻塞延时,也不要处理过多的事情,以致处理时间较长。可设计成状态机来处理不同任务。)

转自: 畅学单片机

围观 469

MCS—51系列单片机内部只有两个外部中断源输入端,当外部中断源多于两个时,就必须进行扩展,下面介绍两种简单的扩展方法:

一、采用硬件请求和软件查询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把各个中断源通过硬件“或非(高有效,如CD4002)”(与,低有效)门引入到单片机外部中断源输入端(INT0或INT1),同时再把外部中断源送到单片机的某个输入输出端口,这样当外部中断时,通过“或非”(与)门引起单片机中断,在中断服务程序中再通过软件查询,进而转相应的中断服务程序。显然,这种方法的中断优先级取决于软件查询的次序。其硬件连接和软件编程如下:

Void zhongduan (void) interrupt 0 using 3 //中断函数

{

EX0=0;//关中断

If(P0_0=1) { *****}//中断查询

If(P0_1=1) { *****}//中断查询

If(P0_2=1) { *****}//中断查询

EX0=1;开中断

}

二、用普通二极管构成中断选择

单片机扩展中断的4种方法

扩展的8个外部中断源均通过二极管向I N T(x=0或I)请求中断。当某个外部中断源请求中断服务时输出低电平,单片机的I NT 经二极管接地电平,单片机满足响应外部中断(I N T)请求条件,响应中断,程序立即转向I NT 对应的中断入口地址处开始执行中断服务程序,通过软件查询PI.0~P1.7口外中断源的状态,以识别提出请求的外扩中断源,并转向中断服务程序为其服务,其查询顺序即为外部扩展中断源的中断优先级顺序。在图中,是选用PI.0~PI.7作为外扩中断源请求的状态信息输入端口。

有点类似第一种方法。

三、用定时器/计数器作外部中断

单片机的定时器/计数器是一个加一计数器,每当计数输入端有一个“1—0”的负跳变时,计数器加一,当加一计数器溢出时,就向CPU发出中断,利用这个特性来扩展中断的方法是:首先把定时器/计数器设置成计数方式,并预置满值,把外部中断源输入到P3口第4引脚或第5引脚(计数器输入端),这样就可以利用定时器/计数器作为单片机外部中断了。注意这种方法的中断服务的入口地址应在000BH或001BH。

四、用专用中断扩展芯片8259A

8259A是可编程中断控制接口,单片机控制八级中断。在系统中还可采用级联方式,一个主片可级联8个从片,构成64级中断处理系统。

这样在程序小于8K的情况,就可以用一片单片机实现了,而不需要用两片单片机控制,还要进行单片机点对点通讯。

转自 http://www.21ic.com/jichuzhishi/mcu/interrupt/2014-03-20/216130.html

围观 400

ucos ii是由Labrosse先生编写的一个开放式内核,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源码公开。这一点对于用户来说可谓利弊各半,好处在于,一方面它是免费的,另一方面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它进行修改。缺点在于它缺乏必要的支持,没有功能强大的软件包,用户通常需要自己编写驱动程序,特别是如果用户使用的是不太常用的单片机,还必须自己编写移植程序。

ucos ii是一个占先式的内核,即已经准备就绪的高优先级任务可以剥夺正在运行的低优先级任务的CPU使用权。这个特点使得它的实时性比非占先式的内核要好。通常我们都是在中断服务程序中使高优先级任务进入就绪态(例如发信号),这样退出中断服务程序后,将进行任务切换,高优先级任务将被执行。拿51单片机为例,比较一下就可以发现这样做的好处。假如需要用中断方式采集一批数据并进行处理,在传统的编程方法中不能在中断服务程序中进行复杂的数据处理,因为这会使得关中断时间过长。所以经常采用的方法是置一标志位,然后退出中断。由于主程序是循环执行的,所以它总有机会检测到这一标志并转到数据处理程序中去。但是因为无法确定发生中断时程序到底执行到了什么地方,也就无法判断要经过多长时间数据处理程序才会执行,中断响应时间无法确定,系统的实时性不强。如果使用μC/OS-II的话,只要把数据处理程序的优先级设定得高一些,并在中断服务程序中使它进入就绪态,中断结束后数据处理程序就会被立即执行。这样可以把中断响应时间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对于一些对中断响应时间有严格要求的系统,这是必不可少的。但应该指出的是如果数据处理程序简单,这样做就未必合适。因为ucos ii要求在中断服务程序末尾使用OSINTEXIT函数以判断是否进行任务切换,这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

ucos ii和大家所熟知的Linux等分时操作系统不同,它不支持时间片轮转法。ucos ii是一个基于优先级的实时操作系统,每个任务的优先级必须不同,分析它的源码会发现,ucos ii把任务的优先级当做任务的标识来使用,如果优先级相同,任务将无法区分。进入就绪态的优先级最高的任务首先得到CPU的使用权,只有等它交出CPU的使用权后,其他任务才可以被执行。所以它只能说是多任务,不能说是多进程,至少不是我们所熟悉的那种多进程。显而易见,如果只考虑实时性,它当然比分时系统好,它可以保证重要任务总是优显患有CPU。但是在系统中,重要任务毕竟是有限的,这就使得划分其他任务的优先权变成了一个让人费神的问题。另外,有些任务交替执行反而对用户更有利。例如,用单片机控制两小块显示屏时,无论是编程者还是使用者肯定希望它们同时工作,而不是显示完一块显示屏的信息以后再显示另一块显示屏的信息。这时候,要是ucos ii即支持优先级法又支持时间片轮转法就更合适了。

ucos ii对共享资源提供了保护机制。正如上文所提到的,ucos ii是一个支持多任务的操作系统。一个完整的程序可以划分成几个任务,不同的任务执行不同的功能。这样,一个任务就相当于模块化设计中的一个子模块。在任务中添加代码时,只要不是共享资源就不必担心互相之间有影响。而对于共享资源(比如串口),ucos ii也提供了很好的解决办法。一般情况下使用的是信号量的方法。简单地说,先创建一个信号量并对它进行初始化。当一个任务需要使用一个共享资源时,它必须先申请得到这个信号量,而一旦得到了此信号量,那就只有等使用完了该资源,信号量才会被释放。在这个过程中即使有优先权更高的任务进入了就绪态,因为无法得到此信号量,也不能使用该资源。这个特点的好处显而易见,例如当显示屏正在显示信息的时候,外部产生了一个中断,而在中断服务程序中需要显示屏显示其他信息。这样,退出中断服务程序后,原有的信息就可能被破坏了。而在μC/OS-II中采用信号量的方法时,只有显示屏把原有信息显示完毕后才可以显示新信息,从而可以避免这个现象。不过,采用这种方法是以牺牲系统的实时性为代价的。如果显示原有信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系统只好等待。从结果上看,等于延长了中断响应时间,这对于未显示信息是报警信息的情况,无疑是致命的。发生这种情况,在μC/OS-II中称为优先级反转,就是高优先级任务必须等待低优先级任务的完成。在上述情况下,在两个任务之间发生优先级反转是无法避免的。所以在使用ucos ii时,必须对所开发的系统了解清楚,才能决定对于某种共享资源是否使用信号量。

ucos ii在单片机使用中的一些特点

1.在单片机系统中嵌入ucos ii将增强系统的可靠性,并使得调试程序变得简单。以往传统的单片机开发工作中经常遇到程序跑飞或是陷入死循环。可以用看门狗解决程序跑飞问题,而对于后一种情况,尤其是其中牵扯到复杂数学计算的话,只有设置断点,耗费大量时间来慢慢分析。如果在系统中嵌入 ucos ii的话,事情就简单多了。可以把整个程序分成许多任务,每个任务相对独立,然后在每个任务中设置超时函数,时间用完以后,任务必须交出 CPU的使用权。即使一个任务发生问题,也不会影响其他任务的运行。这样既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同时也使得调试程序变得容易。

2.在单片机系统中嵌入ucos ii将增加系统的开销。现在所使用的51单片机,一般是指87C51或者89C51,其片内都带有一定的RAM和 ROM。对于一些简单的程序,如果采用传统的编程方法,已经不需要外扩存储器了。如果在其中嵌入ucos ii的话,在只需要使用任务调度、任务切换、信号量处理、延时或超时服务的情况下,也不需要外扩ROM了,但是外扩RAM是必须的。由于ucos ii是可裁减的操作系统,其所需要的RAM大小就取决于操作系统功能的多少。举例来说,μC/OS-II允许用户定义最大任务数。由于每建立一个任务,都要产生一个与之相对应的数据结构TCB,该数据结构要占用很大一部分内存空间。所以在定义最大任务数时,一定要考虑实际情况的需要。如果定得过大,势必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嵌入ucos ii以后,总的RAM需求可以由如下表达式得出:

RAM总需求=应用程序的RAM需求+内核数据区的RAM需求+(任务栈需求+最大中断嵌套栈需求)·任务数

所幸的是,μC/OS-II可以对每个任务分别定义堆栈空间的大小,开发人员可根据任务的实际需求来进行栈空间的分配。但在RAM容量有限的情况下,还是应该注意一下对大型数组、数据结构和函数的使用,别忘了,函数的形参也是要推入堆栈的。

3.ucos ii的移植也是一件需要值得注意的工作。如果没有现成的移植实例的话,就必须自己来编写移植代码。虽然只需要改动两个文件,但仍需要对相应的微处理器比较熟悉才行,最好参照已有的移植实例。

另外,即使有移植实例,在编程前最好也要阅读一下,因为里面牵扯到堆栈操作。在编写中断服务程序时,把寄存器推入堆栈的顺序必须与移植代码中的顺序相对应。

转自: ChunJian-YANG

围观 522

页面

订阅 RSS - 单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