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

基本数字逻辑门电路

不管是数字电路,还是C语言,我们都会经常遇到逻辑运算和逻辑电路。

首先,在“逻辑”这个概念范畴内,存在真和假这两个逻辑值,而将其对应到数字电路或C语言中,就变成了“非0值”和“0值”这两个值,即逻辑上的“假”就是数字电路或C语言中的“0”这个值,而逻辑“真”就是其它一切“非0值”。

然后,来具体分析一下几个主要的逻辑运算符。假定有2个字节变量:A和B,二者进行某种逻辑运算后的结果为F。以下逻辑运算符都是按照变量整体值进行运算的,通常就叫做逻辑运算符:

  • &&: 逻辑与,F = A && B,当A、B的值都为真(即非0值,下同)时,其运算结果F为真(具体数值为1,下同);当A、B值任意一个为假(即0,下同)时,结果F为假(具体数值为0,下同)。

  • ||:逻辑或,F = A || B,当A、B值任意一个为真时,其运算结果F为真;当A、B值都为假时,结果F为假。

  • ! :逻辑非,F = !A,当A值为假时,其运算结果F为真;当A值为真时,结果F为假。

以下逻辑运算符都是按照变量内的每一个位来进行运算的,通常就叫做位运算符:

  • & :按位与,F = A & B,将A、B两个字节中的每一位都进行与运算,再将得到的每一位结果组合为总结果F,例如A = 0b11001100,B = 0b11110000,则结果F就等于0b11000000。

  • | :按位或,F = A | B,将A、B两个字节中的每一位都进行或运算,再将得到的每一位结果组合为总结果F,例如A = 0b11001100,B = 0b11110000,则结果F就等于0b11111100。

  • ~ :按位取反,F = ~A,将A字节内的每一位进行非运算(就是取反),再将得到的每一位结果组合为总结果F,例如,A = 0b11001100,则结果F就等于0b00110011;这个运算符我们在前面的流水灯实验里已经用过了,现在再回头看一眼,是不是清楚多了。

  • ^ :按位异或,F = A ^ B,异或的意思是,如果运算双方的值不同(即相异)则结果为真,双方值相同则结果为假。在C语言里没有按变量整体值进行的异或运算,所以我们仅以按位异或为例,F = A ^ B,A = 0b11001100,B = 0b11110000,则结果F就等于0b00111100。

要看资料或芯片手册的时候,会经常遇到一些电路符号,表1就是数字电路中的常用符号,知道这些符号有利于我们理解器件的逻辑结构,尤其重点认识以下表中的“国外流行图形符号”。在这里我们先简单看一下,后边遇到了知道到这里查阅就可以了。

“表1
表1 数字逻辑门电路

定时器

定时器是单片机的重点中的重点,但不是难点,大家一定要完全理解并且熟练掌握定时器的应用。

  • 时钟周期:时钟周期T是时序中最小的时间单位具体计算的方法就是1/时钟源,如果大家用的晶振是11.0592M,那么对于这个单片机系统来说,时钟周期=1/11059200秒。

  • 机器周期:我们的单片机完成一个操作的最短时间。机器周期主要针对汇编语言而言,在汇编语言下程序的每一条语句执行所使用的时间都是机器周期的整数倍,而且语句占用的时间是可以计算出来的,而C语言一条语句的时间是不可计算的。51单片机系列,在其标准架构下一个机器周期是12个时钟周期,也就是12/11059200秒。现在有不少增强型的51单片机,其速度都比较快,有的1个机器周期等于4个时钟周期,有的1个机器周期就等于1个时钟周期,也就是说大体上其速度可以达到标准51架构的3倍或12倍。

这两个概念了解即可,下边就来重头戏,定时器和计数器。定时器和计数器是单片机内部的同一个模块,通过配置SFR(特殊功能寄存器)可以实现两种不同的功能,大多数情况下是使用定时器功能,计数器功能大家自己了解下即可。

顾名思义,定时器就是用来进行定时的。定时器内部有一个寄存器,让它开始计数后,这个寄存器的值每经过一个机器周期就会加1一次,因此,可以把机器周期理解为定时器的计数周期。秒表每经过一秒,数字加1,而这个定时器就是每过一个机器周期的时间,也就是12/11059200秒,数字加1。

还有一个特别注意的地方,就是秒表是加到60后,秒就自动变成0了,这种情况在单片机和计算机里称之为溢出。那定时器加到多少才会溢出呢?定时器有几种模式,假如是16位的定时器,也就是2个字节,最大值就是65535,那么加到65535后,再加1就算溢出,如果有其他位数的话,道理是一样的,对于51单片机来说,溢出后,这个值会直接变成0。从某一个初值,经过计算确定的时间后溢出,这个过程就是其定时的含义。

定时器的寄存器描述

标准的51里边只有定时器0和定时器1这两个定时器,现在很多单片机也有多个定时器的,在这里先讲定时器0和1。前边提到过,对于单片机的每一个功能模块,都是由他的SFR,也就是特殊功能寄存器来控制。

而和定时器有关的特殊功能寄存器,有以下几个,大家不需要去记忆这些寄存器的名字和作用,你只要大概知道就行,用的时候,随时可以查手册,找到每个寄存器的名字和每个寄存器所起到的作用。

“表2
表2 定时值存储寄存器

表2中的寄存器,是存储计数器的计数值的,两个字节的用于定时器1,两个字节用于定时器0。

“表3
表3 TCON--定时器/计数器控制寄存器的位分配(地址:88H)

表3中有TF1、TR1、TF0、TR0这4位需要理解清楚。两位定时器1的,两位定时器0的,只解释定时器1的,定时器0的同理。先看TR1,当我们程序中写TR1 = 1以后,定时器值就会每经过一个机器周期加1,当程序中写TR1 = 0以后,定时器值就会保持不变化。TF1,这个是一个标志位,它的作用是告诉定时器溢出了。

比如定时器设置成16位的定时器,那么每经过一个机器周期,TL1加1一次,当TL1加到255后,再加1,TL1变成0,TH1会加1一次,如此一直加到TH1和TL1都是255(即TH1和TL1组成的16位整型数为65535)以后,再加1一次,那么就会溢出,TH1和TL1同时都变为0,只要一溢出,TF1马上自动变成1,告诉定时器溢出了,仅仅是提供给一个信号,让知道定时器溢出了,它不会对定时器是否继续运行产生任何影响。

“表4
表4 TCON--定时器/计数器控制寄存器的位描述

注意在表4中的描述中,只要写到硬件置1或者清0的,就是指一旦符合条件,单片机自动完成的动作,只要写软件置1或者清0的,是指用程序去完成这个动作。

“表5
表5 TMOD--定时器方式控制寄存器的位分配(地址:89H)

TCON是“可位寻址”,TMOD是“不可位寻址”。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比如TCON有一位TR1,我们可以在程序中直接进行TR1 = 1,这样操作。但是(T1)M1 = 1,这样的操作就是错误的,操作就必须一次操作一个字节,就是必须一次性对TMOD所有位操作,不能对其中某一位单独进行操作。

“表6
表6 TMOD--定时器方式控制寄存器M1/M0工作模式

以上这4种模式的配置,其中模式0是为了兼容老的8048单片机而设的,现在的51几乎不会用到这种模式,而模式3根据应用经验,他的功能模式2完全可以取代,所以基本上也是不用,重点就学习模式1和模式2。

  • 模式1:就是THn和TLn组成了一个16位的定时器,取值范围是0到65535,溢出后,只要不对THn和TLn重新赋值,则从0开始计数。

  • 模式2:的功能是自动装载,就是TLn溢出后,TFn就直接置1了,并且THn的值直接赋给TLn,然后TLn从新赋值的这个数字开始计数,这个功能可以用来产生串口的通信波特率。

理解定时器原理

为了加深大家理解这个定时器原理,来看一下模式1的电路示意图1。

“图1
图1 定时器/计数器模式1示意图

分析一下这个示意图,OSC框表示时钟频率,因为1个机器周期等于12个时钟周期,所以那个d就等于12。下边GATA右边的那个门是一个非门电路,再右侧是一个或门,再往右是一个与门电路。

图上可以看出来,下边部分电路是控制了上边部分,那我们先来看下边是如何控制的,我们以定时器0为例。

  • TR0和下边或门电路的结果要进行与门运算,TR0如果是0的话,与运算完了肯定是0,所以确定如果要让定时器工作,TR0 = 1。

  • 与门结果要想是1,那或门出来的信号必须也得是1才行。在GATE位为1的情况下,经过一个非门变成0,或门电路结果要想是1的话,那INT0即P3.2引脚必须是1的情况下,这个时候定时器才会工作,而INT0引脚是0的情况下,定时器不工作,这就是GATE位的作用。

  • 当GATE位为0的时候,经过一个非门变成1,不管INT0引脚是什么电平,经过或门电路后则肯定是1,定时器就会工作。

  • 要想让定时器工作,就是加1,从图上看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那个开关打到上边的箭头,就是C/T = 0的时候,一个机器周期TL就会加1一次,当开关打到下边的箭头,即C/T =1的时候,T0引脚即P3.4引脚来一个脉冲,TL就加1一次,这也就是计数器功能。(INT0引脚是P3.2,INT1引脚是P3.3,T0引脚是P3.4,T1引脚是P3.5。)

定时器程序应用

了解了定时器相关的寄存器,那么我们下面就来做一个定时器的程序,巩固一下我们学到的内容。我们这节课的程序先使用定时器0,在使用定时器的时候,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1、设置特殊功能寄存器TMOD,配置好工作模式;

2、设置计数寄存器TH0和TL0的初值;

3、设置TCON,通过打开TR0位来让定时器开始计数。

4、判断TCON寄存器的TF0位,监测定时器溢出情况。

写程序之前,要先来学会计算如何用定时器定时时间。以晶振是11.0592M为例讲解,时钟周期就是1/11059200,机器周期就是12/11059200,假如要定时20ms就是0.02秒,要经过x个机器周期得到0.02秒,算一下x*12/11059200 = 0.02,得到x = 18432。

那么现在16位的定时器溢出值是65536,可以这样,先给TH0和TL0一个初值,让他们经过18432个机器周期后刚好溢出,溢出后可以通过检测TF0位得知,就刚好是0.02秒。这个初值y = 65536 - 18432 = 47104,转成16进制就是0xB800,那么就是TH0 = 0xB8,TL0 = 0x00。

那0.02秒已经定时出来了,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如果初值直接给一个0x0000,一直到65536溢出,定时器定时值最大也就是71ms左右,那么想定时更长时间怎么办呢?用你小学学过的逻辑,倍数关系就可以解决此问题。

本程序实现的结果是小灯点亮持续一秒,熄灭持续一秒,也就是以0.5HZ的频率进行闪烁。那好了,我们下面就用程序来实现以下这个功能。

#include //包含寄存器的库文件

sbit LED = P0^0;

sbit ADDR0 = P1^0;

sbit ADDR1 = P1^1;

sbit ADDR2 = P1^2;

sbit ADDR3 = P1^3;

sbit ENLED = P1^4;

void main()

{

unsigned char counter = 0;

ENLED = 0; ADDR0 = 0; ADDR1 = 1;

ADDR2 = 1; ADDR3 = 1; LED = 1; //74HC138和LED灯初始化部分

TMOD = 0x01; //设置定时器0为模式1

TH0 = 0xB8;

TL0 = 0x00; //定时值初值

TR0 = 1; //打开定时器0

while(1)

{

if(1 == TF0) //判断定时器0是否溢出

{

TF0 = 0;

TH0 = 0xB8; //一旦溢出后,重新赋值

TL0 = 0x00;

counter++;

if(50 == counter) //判断定时器0溢出是否达到50次

{

counter = 0; //counter清0,重新计数

LED = !LED; //LED取反操作,0-->1,1-->0

}

}

}

}

程序都有注释,不难理解,这里要解释一个地方,就是两次if判断。细心的同学会发现,if(1 == TF0)这句,1写前边,因为如果写if(TF0 == 1),作为新手来说,不小心丢掉一个’=’号后,写成if(TF0 = 1),这样实际上在语法上是可以通过的,用的Keil4还会出一个警告说明一下,Keil以前的版本及一些其他软件,可能根本不会出任何错误或者警告提示,但这样产生的Hex文件下载到单片机里边,程序就错了,大家可以改改试试看。

来源:嵌入式ARM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进行处理(联系邮箱:cathy@eetrend.com)。

围观 50

学习STM32单片机的时候,总是能遇到“堆栈”这个概念。分享本文,希望对你理解堆栈有帮助。

对于了解一点汇编编程的人,就可以知道,堆栈是内存中一段连续的存储区域,用来保存一些临时数据。堆栈操作由PUSH、POP两条指令来完成。而程序内存可以分为几个区:

  • 栈区(stack)

  • 堆区(Heap)

  • 全局区(static)

  • 文字常亮区程序代码区

程序编译之后,全局变量,静态变量已经分配好内存空间,在函数运行时,程序需要为局部变量分配栈空间,当中断来时,也需要将函数指针入栈,保护现场,以便于中断处理完之后再回到之前执行的函数。

栈是从高到低分配,堆是从低到高分配。

普通单片机与STM32单片机中堆栈的区别

普通单片机启动时,不需要用bootloader将代码从ROM搬移到RAM。

但是STM32单片机需要。

这里我们可以先看看单片机程序执行的过程,单片机执行分三个步骤:

  • 取指令

  • 分析指令

  • 执行指令

根据PC的值从程序存储器读出指令,送到指令寄存器。然后分析执行执行。这样单片机就从内部程序存储器去代码指令,从RAM存取相关数据。

RAM取数的速度是远高于ROM的,但是普通单片机因为本身运行频率不高,所以从ROM取指令慢并不影响。

而STM32的CPU运行的频率高,远大于从ROM读写的速度。所以需要用bootloader将代码从ROM搬移到RAM。

使用栈就象我们去饭馆里吃饭,只管点菜(发出申请)、付钱、和吃(使用),吃饱了就走,不必理会切菜、洗菜等准备工作和洗碗、刷锅等扫尾工作,他的好处是快捷,但是自由度小。使用堆就象是自己动手做喜欢吃的菜肴,比较麻烦,但是比较符合自己的口味,而且自由度大。

其实堆栈就是单片机中的一些存储单元,这些存储单元被指定保存一些特殊信息,比如地址(保护断点)和数据(保护现场)。

如果非要给他加几个特点的话那就是:

  • 这些存储单元中的内容都是程序执行过程中被中断打断时,事故现场的一些相关参数。如果不保存这些参数,单片机执行完中断函数后就无法回到主程序继续执行了。

  • 这些存储单元的地址被记在了一个叫做堆栈指针(SP)的地方。

结合STM32的开发讲述堆栈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得出来,在代码中是如何占用堆和栈的。可能很多人还是无法理解,这里再结合STM32的开发过程中与堆栈相关的内容来进行讲述。

如何设置STM32的堆栈大小?

在基于MDK的启动文件开始,有一段汇编代码是分配堆栈大小的。

“详解STM32单片机的堆栈"

这里重点知道堆栈数值大小就行。还有一段AREA(区域),表示分配一段堆栈数据段。数值大小可以自己修改,也可以使用STM32CubeMX数值大小配置,如下图所示。

“详解STM32单片机的堆栈"

STM32F1默认设置值0x400,也就是1K大小。

Stack_Size EQU 0x400

函数体内局部变量:

void Fun(void){ char i; int Tmp[256]; //...}

局部变量总共占用了256*4 + 1字节的栈空间。所以,在函数内有较多局部变量时,就需要注意是否超过我们配置的堆栈大小。

函数参数:

void HAL_GPIO_Init(GPIO_TypeDef *GPIOx, GPIO_InitTypeDef *GPIO_Init)

这里要强调一点:传递指针只占4字节,如果传递的是结构体,就会占用结构大小空间。提示:在函数嵌套,递归时,系统仍会占用栈空间。

堆(Heap)的默认设置0x200(512)字节。

Heap_Size EQU 0x200

大部分人应该很少使用malloc来分配堆空间。虽然堆上的数据只要程序员不释放空间就可以一直访问,但是,如果忘记了释放堆内存,那么将会造成内存泄漏,甚至致命的潜在错误。

MDK中RAM占用大小分析

经常在线调试的人,可能会分析一些底层的内容。这里结合MDK-ARM来分析一下RAM占用大小的问题。在MDK编译之后,会有一段RAM大小信息:

“详解STM32单片机的堆栈"

这里4+6=1640,转换成16进制就是0x668,在进行在调试时,会出现:

“详解STM32单片机的堆栈"

这个MSP就是主堆栈指针,一般我们复位之后指向的位置,复位指向的其实是栈顶:

“详解STM32单片机的堆栈"

而MSP指向地址0x20000668是0x20000000偏移0x668而得来。具体哪些地方占用了RAM,可以参看map文件中【Image Symbol Table】处的内容:

“详解STM32单片机的堆栈"

来源:STM32嵌入式开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进行处理(联系邮箱:
cathy@eetrend.com)。

围观 368

本文主要介绍在嵌入式开发中用来输出log的方法。

最常用的是通过串口输出uart log,这种方法实现简单,大部分嵌入式芯片都有串口功能。但是这样简单的功能有时候却不是那么好用,比如:

  • 一款新拿到的芯片,没有串口驱动时如何打印log

  • 某些应用下对时序要求比较高,串口输出log占用时间太长怎么办?比如USB枚举。

  •  某些bug正常运行时会出现,当打开串口log时又不再复现怎么办

  • 一些封装中没有串口,或者串口已经被用作其他用途,要如何输出log 

下文来讨论这些问题。

1、输出log信息到SRAM

准确来说这里并不是输出log,而是以一种方式不使用串口就可以看到log。在芯片开发阶段都可以连接仿真器调试,可以使用打断点的方法调试,但是有些操作如果不能被打断就没法使用断点调试了。

这时候可以考虑将log打印到SRAM中,整个操作结束后再通过仿真器查看SRAM中的log buffer,这样就实现了间接的log输出。

本文使用的测试平台是STM32F407 discovery,基于usb host实验代码,对于其他嵌入式平台原理也是通用的。首先定义一个结构体用于打印log,如下:

“不用串口,如何打印STM32单片机log"

定义一段SRAM空间作为log buffer:

static u8 log_buffer[LOG_MAX_LEN];

log buffer是环形缓冲区,在小的buffer就可以无限打印log,缺点也很明显,如果log没有及时输出就会被新的覆盖。Buffer大小根据SRAM大小分配,这里使用1kB。为了方便输出参数,使用printf函数来格式化输出,需要做如下配置(Keil):

“不用串口,如何打印STM32单片机log"

并包含头文件#include <stdio.h>, 在代码中实现函数fputc():

“不用串口,如何打印STM32单片机log"

写入数据到SRAM:

“不用串口,如何打印STM32单片机log"

为了方便控制log打印格式,在头文件中再添加自定义的打印函数。

“不用串口,如何打印STM32单片机log"

在需要打印log的地方直接调用DEBUG()即可,最终效果如下,从Memory窗口可以看到打印的log:

“不用串口,如何打印STM32单片机log"

2、通过SWO输出log

通过打印log到SRAM的方式可以看到log,但是数据量多的时候可能来不及查看就被覆盖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使用St-link的SWO输出log,这样就不用担心log被覆盖。查看原理图f407 discovery的SWO已经连接了,否则需要自己飞线连接:

“不用串口,如何打印STM32单片机log"

在log结构体中添加SWO的操作函数集:

typedef struct
{
    u8 (*init)(void* arg);
    u8 (*print)(u8 ch);
    u8 (*print_dma)(u8* buffer, u32 len);
}log_func;

typedef struct 
{
    volatile u8     type;
    u8*             buffer;
    volatile u32    write_idx;
    volatile u32    read_idx;
    //SWO
    log_func*       swo_log_func;
}log_dev;

SWO只需要print操作函数,实现如下:

u8 swo_print_ch(u8 ch)
{
    ITM_SendChar(ch);
    return 0;
}

使用SWO输出log同样先输出到log buffer,然后在系统空闲时再输出,当然也可以直接输出。log延迟输出会影响log的实时性,而直接输出会影响到对时间敏感的代码运行,所以如何取舍取决于需要输出log的情形。

在while循环中调用output_ch()函数,就可以实现在系统空闲时输出log。

/*output log buffer to I/O*/
void output_ch(void)
{   
    u8 ch;
    volatile u32 tmp_write,tmp_read;
    tmp_write = log_dev_ptr->write_idx;
    tmp_read = log_dev_ptr->read_idx;

    if(tmp_write != tmp_read)
    {
        ch = log_dev_ptr->buffer[tmp_read++];
        //swo
        if(log_dev_ptr->swo_log_func)
            log_dev_ptr->swo_log_func->print(ch);
        if(tmp_read >= LOG_MAX_LEN)
        {
            log_dev_ptr->read_idx = 0;
        }
        else
        {
            log_dev_ptr->read_idx = tmp_read;
        }
    }
}

2.1 通过IDE输出

使用IDE中SWO输出功能需要做如下配置(Keil):

“不用串口,如何打印STM32单片机log"

在窗口可以看到输出的log:

“不用串口,如何打印STM32单片机log"

2.2 通过STM32 ST-LINK Utility输出

使用STM32 ST-LINK Utility不需要做特别的设置,直接打开ST-LINK菜单下的Printf via SWO viewer,然后按start:

“不用串口,如何打印STM32单片机log"

3、通过串口输出log

以上都是在串口log暂时无法使用,或者只是临时用一下的方法,而适合长期使用的还是需要通过串口输出log,毕竟大部分时候没法连接仿真器。添加串口输出log只需要添加串口的操作函数集即可:

typedef struct 
{
    volatile u8     type;
    u8*             buffer;
    volatile u32    write_idx;
    volatile u32    read_idx;
    volatile u32    dma_read_idx;
    //uart
    log_func*       uart_log_func;
    //SWO
    log_func*       swo_log_func;
}log_dev;

实现串口驱动函数:

“不用串口,如何打印STM32单片机log?"

添加串口输出log与通过SWO过程类似,不再多叙述。而下面要讨论的问题是,串口的速率较低,输出数据需要较长时间,严重影响系统运行。

虽然可以通过先打印到SRAM再延时输出的办法来减轻影响,但是如果系统中断频繁,或者需要做耗时运算,则可能会丢失log。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解决CPU与输出数据到串口同时进行的问题,嵌入式工程师立马可以想到DMA正是好的解决途径。

使用DMA搬运log数据到串口输出,同时又不影响CPU运行,这样就可以解决输出串口log耗时影响系统的问题。串口及DMA初始化函数如下:

u8 uart_log_init(void* arg)
{
    DMA_InitTypeDef DMA_InitStructure;
    u32* bound = (u32*)arg;
    //GPIO端口设置
    GPIO_InitTypeDef GPIO_InitStructure;
    USART_InitTypeDef USART_InitStructure;

    RCC_AHB1PeriphClockCmd(RCC_AHB1Periph_GPIOA,ENABLE); //使能GPIOA时钟
    RCC_APB1PeriphClockCmd(RCC_APB1Periph_USART2,ENABLE);//使能USART2时钟
    //串口2对应引脚复用映射
    GPIO_PinAFConfig(GPIOA,GPIO_PinSource2,GPIO_AF_USART2);
    //USART2端口配置
    GPIO_InitStructure.GPIO_Pin = GPIO_Pin_2;
    GPIO_InitStructure.GPIO_Mode = GPIO_Mode_AF;//复用功能
    GPIO_InitStructure.GPIO_Speed = GPIO_Speed_50MHz;   //速度50MHz
    GPIO_InitStructure.GPIO_OType = GPIO_OType_PP; //推挽复用输出
    GPIO_InitStructure.GPIO_PuPd = GPIO_PuPd_UP; //上拉
    GPIO_Init(GPIOA,&GPIO_InitStructure);
    //USART2初始化设置
    USART_InitStructure.USART_BaudRate = *bound;//波特率设置
    USART_InitStructure.USART_WordLength = USART_WordLength_8b;//字长为8位数据格式
    USART_InitStructure.USART_StopBits = USART_StopBits_1;//一个停止位
    USART_InitStructure.USART_Parity = USART_Parity_No;//无奇偶校验位
    USART_InitStructure.USART_HardwareFlowControl = USART_HardwareFlowControl_None;//无硬件数据流控制
    USART_InitStructure.USART_Mode = USART_Mode_Tx; //收发模式
    USART_Init(USART2, &USART_InitStructure); //初始化串口1
    #ifdef LOG_UART_DMA_EN  
    USART_DMACmd(USART2,USART_DMAReq_Tx,ENABLE);
    #endif  
    USART_Cmd(USART2, ENABLE);  //使能串口1 
    USART_ClearFlag(USART2, USART_FLAG_TC);
    while (USART_GetFlagStatus(USART2, USART_FLAG_TC) == RESET);
    #ifdef LOG_UART_DMA_EN
    RCC_AHB1PeriphClockCmd(RCC_AHB1Periph_DMA1, ENABLE);
    //Config DMA channel, uart2 TX usb DMA1 Stream6 Channel
    DMA_DeInit(DMA1_Stream6);
    DMA_InitStructure.DMA_Channel = DMA_Channel_4;
    DMA_InitStructure.DMA_PeripheralBaseAddr = (uint32_t)(&USART2->DR);
    DMA_InitStructure.DMA_DIR = DMA_DIR_MemoryToPeripheral;
    DMA_InitStructure.DMA_PeripheralInc = DMA_PeripheralInc_Disable;
    DMA_InitStructure.DMA_MemoryInc = DMA_MemoryInc_Enable;
    DMA_InitStructure.DMA_PeripheralDataSize = DMA_PeripheralDataSize_Byte;
    DMA_InitStructure.DMA_MemoryDataSize = DMA_PeripheralDataSize_Byte;
    DMA_InitStructure.DMA_Mode = DMA_Mode_Normal;
    DMA_InitStructure.DMA_Priority = DMA_Priority_High;
    DMA_InitStructure.DMA_FIFOMode = DMA_FIFOMode_Disable; 
    DMA_InitStructure.DMA_MemoryBurst = DMA_MemoryBurst_Single;
    DMA_InitStructure.DMA_PeripheralBurst = DMA_PeripheralBurst_Single;
    DMA_Init(DMA1_Stream6, &DMA_InitStructure);
    RCC_AHB1PeriphClockCmd(RCC_AHB1Periph_DMA1, ENABLE);
    #endif
    return 0;
}

DMA输出到串口的函数如下:

“不用串口,如何打印STM32单片机log"

这里为了方便直接使用了查询DMA状态寄存器,有需要可以修改为DMA中断方式,查Datasheet可以找到串口2使用DMA1 channel4的stream6:

“不用串口,如何打印STM32单片机log"

最后在PC端串口助手可以看到log输出:

“不用串口,如何打印STM32单片机log"

使用DMA搬运log buffer中数据到串口,同时CPU可以处理其他事情,这种方式对系统影响最小,并且输出log及时,是实际使用中用的最多的方式。并且不仅可以用串口,其他可以用DMA操作的接口(如SPI、USB)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来打印log。

4、使用IO口模拟串口输出log

最后要讨论的是在一些封装中没有串口,或者串口已经被用作其他用途时如何输出log,这时可以找一个空闲的普通IO,模拟UART协议输出log到上位机的串口工具。常用的UART协议如下:

“不用串口,如何打印STM32单片机log"

只要在确定的时间在IO上输出高低电平就可以模拟出波形,这个确定的时间就是串口波特率。为了得到精确延时,这里使用TIM4定时器产生1us的延时。注意:定时器不能重复用,在测试工程中TIM2、3都被用了,如果重复用就错乱了。初始化函数如下:

u8 simu_log_init(void* arg)
{
    TIM_TimeBaseInitTypeDef TIM_InitStructure;  
    u32* bound = (u32*)arg;
    //GPIO端口设置
    GPIO_InitTypeDef GPIO_InitStructure;
    RCC_AHB1PeriphClockCmd(RCC_AHB1Periph_GPIOA,ENABLE); //使能GPIOA时钟
    GPIO_InitStructure.GPIO_Pin = GPIO_Pin_2;
    GPIO_InitStructure.GPIO_Mode = GPIO_Mode_OUT;
    GPIO_InitStructure.GPIO_Speed = GPIO_Speed_50MHz;   //速度50MHz
    GPIO_InitStructure.GPIO_OType = GPIO_OType_PP; //推挽复用输出
    GPIO_InitStructure.GPIO_PuPd = GPIO_PuPd_UP; //上拉
    GPIO_Init(GPIOA,&GPIO_InitStructure);
    GPIO_SetBits(GPIOA, GPIO_Pin_2);
    //Config TIM
    RCC_APB1PeriphClockCmd(RCC_APB1Periph_TIM4,ENABLE); //使能TIM4时钟
    TIM_DeInit(TIM4);
    TIM_InitStructure.TIM_Prescaler = 1;        //2分频
    TIM_InitStructure.TIM_CounterMode = TIM_CounterMode_Up;
    TIM_InitStructure.TIM_Period = 41;          //1us timer
    TIM_InitStructure.TIM_ClockDivision = TIM_CKD_DIV1;
    TIM_TimeBaseInit(TIM4, &TIM_InitStructure);
    TIM_ClearFlag(TIM4, TIM_FLAG_Update);
    baud_delay = 1000000/(*bound);          //根据波特率计算每个bit延时
    return 0;
}

使用定时器的delay函数为:

“不用串口,如何打印STM32单片机log"

最后是模拟输出函数,注意:输出前必须要关闭中断,一个byte输出完再打开,否则会出现乱码:

u8 simu_print_ch(u8 ch)
{
    volatile u8 i=8;
    __asm("cpsid i");
    //start bit
    GPIO_ResetBits(GPIOA, GPIO_Pin_2);
    simu_delay(baud_delay);
    while(i--)
    {
        if(ch & 0x01)
        GPIO_SetBits(GPIOA, GPIO_Pin_2);
        else
        GPIO_ResetBits(GPIOA, GPIO_Pin_2);
        ch >>= 1;
        simu_delay(baud_delay);
    }
    //stop bit
    GPIO_SetBits(GPIOA, GPIO_Pin_2);
    simu_delay(baud_delay);
    simu_delay(baud_delay);
    __asm("cpsie i");
    return 0;
}

使用IO模拟可以达到与真实串口类似的效果,并且只需要一个普通IO,在小封装芯片上比较使用。

来源:STM32嵌入式开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进行处理(联系邮箱:cathy@eetrend.com)。

围观 508

NorthFrame是基于非UML极简理念的状态机框架

配合NF_FsmDesigner图形化开发工具,可无负担替代传统switch-case状态机开发。

1、NorthFrame的组件

  • NF_FSM :

    极简非UML状态机框架

  • NF_FsmDesigner :

    基于C# Winform开发的状态机图形化开发工具,可直接生成C代码

  • NF_Signal :

    用于代替全局变量的动态信号机制

NF_Signal :代替全局变量,使用方便:

NF_Signal_Set("flag_connect", 1);
NF_Signal_Set("blink_cnt", 3);
NF_SignalValue flag_connect = NF_Signal_Get("flag_connect");

2、NorthFrame图形化状态机开发

以下例程在VS2012环境中运行一个判断QE组合键的状态机:

Step1 : 使用NF_FsmDesigner工具设计绘制状态转换图,并保存为XML文件

“基于单片机的极简图形化状态机框架NorthFrame"

Step2 : 点击生成代码,生成如下C语言代码

#include <n_frame.h>
#include <fsm_qande.h>

/* 转换执行的外部函数声明 */
extern void IDLE_TO_Q(void);
extern void Q_TO_QE(void);
extern void QE_TO_IDLE(void);
extern void QE_TO_Q(void);
extern void Q_TO_IDLE(void);

/* 状态处理函数声明 */
void FSM_QandE_IDLE(NF_FSM* me, NF_Event event);
void FSM_QandE_Q_DOWN(NF_FSM* me, NF_Event event);
void FSM_QandE_QE_DOWN(NF_FSM* me, NF_Event event);

/* 状态机对象 */
NF_FSM FSM_QandE = {
    FSM_QandE_IDLE
};

/* IDLE状态处理函数 */
void FSM_QandE_IDLE(NF_FSM* me, NF_Event event)
{

    if (NF_FSM_NameIs(event.Name, "Q_DOWN"))
    {
        IDLE_TO_Q();
        NF_FSM_TRAN(FSM_QandE_Q_DOWN);
        return ;
    }

    if (NF_FSM_NameIs(event.Name, "test"))
    {
        NF_FSM_TRAN(FSM_QandE_IDLE);
        return ;
    }
}

/* Q_DOWN状态处理函数 */
void FSM_QandE_Q_DOWN(NF_FSM* me, NF_Event event)
{

    if (NF_FSM_NameIs(event.Name, "E_DOWN"))
    {
        Q_TO_QE();
        NF_FSM_TRAN(FSM_QandE_QE_DOWN);
        return ;
    }

    if (NF_FSM_NameIs(event.Name, "Q_UP"))
    {
        Q_TO_IDLE();
        NF_FSM_TRAN(FSM_QandE_IDLE);
        return ;
    }
}

/* QE_DOWN状态处理函数 */
void FSM_QandE_QE_DOWN(NF_FSM* me, NF_Event event)
{

    if (NF_FSM_NameIs(event.Name, "Q_UP"))
    {
        QE_TO_IDLE();
        NF_FSM_TRAN(FSM_QandE_IDLE);
        return ;
    }

    if (NF_FSM_NameIs(event.Name, "E_UP"))
    {
        QE_TO_Q();
        NF_FSM_TRAN(FSM_QandE_Q_DOWN);
        return ;
    }
}

Step3 : 在main.c文件中实现按键处理,并发送事件给状态机

备注 : 后续版本会加入发布-订阅机制,目前仅支持直接派发

#include "n_frame.h"

#include "windows.h"
#include "stdio.h"

#include "fsm_qande.h"

#define KEY_VALUE(_key) ((GetKeyState(_key) >= 0) ? NF_Bool_False : NF_Bool_True )

/* 信号产生者 */
void Test_Key_Process(void)
{
 static NF_Bool last_q_val = NF_Bool_False;
 static NF_Bool last_e_val = NF_Bool_False;

 NF_Bool then_q_val;
 NF_Bool then_e_val;

 then_q_val = KEY_VALUE('Q');
 then_e_val = KEY_VALUE('E');

 /* Q键事件处理 */
 if ((last_q_val == NF_Bool_False) && (KEY_VALUE('Q') == NF_Bool_True))
 {
  NF_FSM_Dispatch(&FSM_QandE, NF_FSM_Event("Q_DOWN"));
 } 
 else if ((last_q_val == NF_Bool_True) && (KEY_VALUE('Q') == NF_Bool_False))
 {
  NF_FSM_Dispatch(&FSM_QandE, NF_FSM_Event("Q_UP"));
 }

 /* E键事件处理 */
 if ((last_e_val == NF_Bool_False) && (KEY_VALUE('E') == NF_Bool_True))
 {
  NF_FSM_Dispatch(&FSM_QandE, NF_FSM_Event("E_DOWN"));
 } 
 else if ((last_e_val == NF_Bool_True) && (KEY_VALUE('E') == NF_Bool_False))
 {
  NF_FSM_Dispatch(&FSM_QandE, NF_FSM_Event("E_UP"));
 }

 last_q_val = then_q_val;
 last_e_val = then_e_val;
}

void IDLE_TO_Q(void)
{
 printf("state translate : IDLE -> Q_DOWN\n");
}

void Q_TO_QE(void)
{
 printf("state translate : Q_DOWN -> QE_DOWN\n");
}

void QE_TO_IDLE(void)
{
 printf("state translate : QE_DOWN -> IDLE\n");
}

void QE_TO_Q(void)
{
 printf("state translate : QE_DOWN -> Q_DOWN\n");
}

void Q_TO_IDLE(void)
{
 printf("state translate : Q_DOWN -> IDLE\n");
}

int main(void)
{
 for (;;)
 {
  Test_Key_Process();
 }
}

克隆链接:

git clone https://gitee.com/PISCES_X/NorthFrame.git

来源:嵌入式云IOT技术圈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进行处理(联系邮箱:cathy@eetrend.com)。

围观 76

对于从事单片机应用系统(软硬件)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说,掌握一定的EMC测试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关于EMC

EMC: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即电磁兼容性。指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符合要求运行并不对其环境中的任何设备产生无法忍受的电磁骚扰的能力。

它包括电磁干扰(EMI)和电磁敏感性(EMS)两部分。由于电器产品在使用时对其它电器有电磁干扰,或受到其它电器的电磁干扰,它不仅关系到产品工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还可能影响其它电器的正常工作,甚至导致安全危险。

EMC测试两大内容

1、对其向外界发送的电磁骚扰强度进行测试,以便确认是否符合有关标准规定的限制值要求;

2、对其在规定电磁骚扰强度的电磁环境条件下进行敏感度测试,以便确认是否符合有关标准规定的抗扰度要求。

单片机系统EMC测试

1、测试环境

为了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和可靠性,电磁兼容性测量对测试环境有较高的要求,测量场地有室外开阔场地、屏蔽室或电波暗室等。

2、测试设备

电磁兼容测量设备分为两类:一类是电磁干扰测量设备,设备接上适当的传感器,就可以进行电磁干扰的测量;另一类是在电磁敏感度测量,设备模拟不同干扰源,通过适当的耦合/去耦网络、传感器或天线,施加于各类被测设备,用作敏感度或干扰度测量。

3、测量方法

电磁兼容性测试依据标准的不同,有许多种测量方法,但归纳起来可分为4类;传导发射测试、辐射发射测试、传导敏感度(抗扰度)测试和辐射敏感度(抗扰度)测试。

4、测试诊断步骤

图1给出了一个设备或系统的电磁干扰发射与故障分析步骤。按照这个步骤进行,可以提高测试诊断的效率。

“单片机系统EMC测试和故障排除"

5、测试准备

①试验场地条件:EMC测试实验室为电波半暗室和屏蔽室。前者用于辐射发射和辐射敏感测试,后者用于传导发射和传导敏感度测试。

②环境电平要求:传导和辐射的电磁环境电平最好远低于标准规定的极限值,一般使环境电平至少低于极限值6dB。

③试验桌。

④测量设备和被测设备的隔离。

⑤敏感性判别准则:一般由被测方提供,并实话监视和判别,以测量和观察的方式确定性能降低的程度。

⑥被测设备的放置:为保证实验的重复性,对被测设备的放置方式通常有具体的规定。

6、测试种类

传导发射测试、辐射发送测试、传导抗扰度测试、辐射抗扰度测试。

7、常用测量仪

电磁干扰(EMI)和电磁敏感度(EMS)测试,需要用到许多电子仪器,如频谱分析仪、电磁场干扰测量仪、信号源、功能放大器、示波器等。由于EMC测试频率很宽(20Hz~40GHz)、幅度很大(μV级至kW级)、模式很多(FM、AM等)、姿态很多(平放、斜放等),因此正确地使用电子仪器非常重要。

测量电磁干扰的合适仪器是频谱分析仪。频谱分析仪是一种将电压幅度随频率变化的规律显示出来的仪器,它显示的波形称为频谱。频谱分析仪克服了示波器在测量电磁干扰中的缺点,能够精确测量各个频率上的干扰强度,用频谱分析仪可以直接显示出信号的各个频谱分量。

电磁兼容故障排除技术

1、传导型问题的解决

①通过串联一个高阻抗来减少EMI电流。

②通过并联一个低阻抗将EMI电流短路到地或引到其它回路导体。

③通过电流隔离装置切断EMI电流。

④通过其自身作用来抑制EMI电流。

2、电磁兼容的容性解决方案

一种常见的现象是不把滤波电容的一侧看成直接与一个分离的阻抗相连,而看成与传输线相连。典型的情况是,当一条输入输出线的长度达到或超过1/4波长时,该传输线变“长”。

实际可以用下式近似表示这种变化:l≥55/f

式中:l单元为m,f单位为MHz。这个公式考虑了平均传播速度,它是自由空间理论的0.75倍。

a. 电介质材料及容差

电磁干扰滤波使用的大部分电容是无极性电容。

b. 差模(线到线)滤波电容性电容。

c. 共模(线到地/机壳)滤波电容

共模(CM)去耦通常使用小电容(10~100nF)。小电容可以将不期望的高频电流在其进入敏感电路之前或在其离噪声电路较远时就将其短路到机壳上去。为了得到良好的高频衰减电路,减小或消除寄生电感是关键之所在。因此有必要使用超短导线,尤其希望使用无引线元器件。

3、感性、串联损耗电磁兼容解决方案

就电容而言,Zs和Z1如果不是纯电阻的话,在计算频率时,要使用它们的实际值。电容器串联在电源或信号电路时,必须满足:

①流过的工作电流不应该引起电感过热或过大的有过之而无不及降;

②流过的电流不能引起电感磁饱和,尤其是对高导磁材料是毫无疑问的。

解决方案有以下几种:

  • 磁芯材料;

  • 铁氧体和加载铁氧体的电缆;

  • 电感、差模和共模;

  • 接地扼流圈;

  • 组合式电感电容元件。

4、辐射型问题的解决

在很多情况下,辐射电磁干扰问题可能在传导阶段产生并被排除,还有些解决方案是可以抑制干扰装置在辐射传输通道上,就像场屏蔽那样工作。根据屏蔽理论,这种屏蔽的效果主要取决于电磁干扰源的频率、与屏蔽装置之间的距离以及电磁干扰场的特性——电场、磁场或者平面波。

结语

在实际EMC测试应用中,除了通过标准资格实验室的鉴定测试以外,还有两种可行的方法也是被业界所认可的:TCF(Technical ConstrucTIon File)和Self CeriTIfication(自检证明)。

抗干扰能力测试是十分实用的测试项目。实现电磁兼容的最好办法是,将所有的数字及模拟电路均视为对高频信号响应的电路,用高频设计方法来处理电费屏蔽、PCB布线和共模滤波。采用整块地平面和电源面也很重要,对模拟电路也该如此,这样做有利于限制高频共模环环。大多数瞬态干扰均属高频,并产生很强的辐射能量。

来源:ST中文论坛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进行处理(联系邮箱:cathy@eetrend.com)。

围观 37

在编写单片机程序的时候,由于中断服务程序写的不好,导致单片机程序总是跑飞,最后费了好长时间,花了很大功夫才找到问题原因,由此总结了单片机程序跑飞的三种现象、原因及解决方法。

1、数组越界/溢出

现象:

单片机程序在函数中运行时,总是在运行到函数末尾,要跳出函数时,程序跑飞。

原因:

数组越界(数组溢出),函数中定义的数组元素的个数小于程序中实际使用的数组元素的个数,例如在函数中定义了一个数组ucDataBuff[10],这个数组只有10个元素,但是在函数中却有这样的语句ucDataBuff[10]=0x1a,这个语句是给数组的第11个元素赋值,:由于定义的数组只有10个元素,从而导致赋值语句中不知道把0x1a放到什么地方,从而导致程序跑飞。

解决方法:

如果在调试程序时,发现程序总是在函数执行完毕时跑飞,多数情况是发生了数组越界(数组溢出)的错误,仔细检查函数中调用的数组是否存在越界(溢出)的情况。

2、中断服务程序缺失

现象:

程序运行过程中总是跑飞。

原因:

程序中打开了某个中断,但是却没有相应的中断服务程序,从而导致在中断发生后,找不到中断服务程序入口,从而导致程序跑飞。

解决方法:

检查程序中是否存在打开了某个中断,但是没有相对应的中断服务程序。

3、看门狗复位

现象:

在执行一段较为耗费时间的程序时,程序跑飞,并且总是跳到复位位置处。

原因:

程序中使用了看门狗,但是没有及时“喂狗”,从而导致看门狗复位,使程序直接跳到复位位置。

解决方法:

根据程序运行时间,尤其是一定要计算清楚最耗时的那段程序的运行时间,然后准确设置看门狗的复位时长,定时“喂狗”,尤其是如果有死循环的情况,一定要在死循环中记得“喂狗”。

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进行处理(联系邮箱:
cathy@eetrend.com)。

围观 580

三极管在数字电路里的开关特性,最常见的应用有 2 个:一个是控制应用,一个是驱动应用。所谓的控制就是,我们可以通过单片机控制三极管的基极来间接控制后边的小灯的亮灭,用法大家基本熟悉了。

还有一个控制就是进行不同电压之间的转换控制,比如我们的单片机是 5V 系统,它现在要跟一个 12V 的系统对接,如果 IO 直接接 12V电压就会烧坏单片机,所以我们加一个三极管,三极管的工作电压高于单片机的 IO 口电压,用 5V 的 IO 口来控制 12V 的电路,如图 1 所示。

“图1
图1 三极管实现电压转换

图1中,当 IO 口输出高电平 5V 时,三极管导通,OUT 输出低电平 0V,当 IO 口输出低电平时,三极管截止,OUT 则由于上拉电阻 R2 的作用而输出 12V 的高电平,这样就实现了低电压控制高电压的工作原理。

所谓的驱动,主要是指电流输出能力。我们再来看如图2中两个电路之间的对比。

“图2
图2 LED 小灯控制方式对比

图2中上边的 LED 灯,和我们第二课讲过的 LED 灯是一样的,当 IO 口是高电平时,小灯熄灭,当 IO 口是低电平时,小灯点亮。那么下边的电路呢,按照这种推理,IO 口是高电平的时候,应该有电流流过并且点亮小灯,但实际上却并非这么简单。

单片机主要是个控制器件,具备四两拨千斤的特点。就如同杠杆必须有一个支点一样,想要撑起整个地球必须有力量承受的支点。

单片机的 IO 口可以输出一个高电平,但是他的输出电流却很有限,普通 IO 口输出高电平的时候,大概只有几十到几百 uA 的电流,达不到1mA,也就点不亮这个 LED 小灯或者是亮度很低,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想用高电平点亮 LED,就可以用上三极管来处理了,我们板上的这种三极管型号,可以通过 500mA 的电流,有的三极管通过的电流还更大一些,如图 3所示。

“图3
图3 三极管驱动 LED 小灯

图3中,当 IO 口是高电平,三极管导通,因为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c 极电流就可以达到 mA 以上了,就可以成功点亮 LED 小灯。

虽然我们用了 IO 口的低电平可以直接点亮 LED,但是单片机的 IO 口作为低电平,输入电流就可以很大吗?

这个我想大家都能猜出来,当然不可以。单片机的 IO 口电流承受能力,不同型号不完全一样,就 STC89C52 来说,官方手册的 81 页有对电气特性的介绍,整个单片机的工作电流,不要超过 50mA,单个 IO 口总电流不要超过 6mA。

即使一些增强型 51 的IO 口承受电流大一点,可以到 25mA,但是还要受到总电流 50mA 的限制。那我们来看电路图的 8 个 LED 小灯这部分电路,如图4所示。

“图4
图4 LED 电路图(一)

这里我们要学会看电路图的一个知识点,电路图右侧所有的 LED 下侧的线最终都连到一根黑色的粗线上去了,大家注意,这个地方不是实际的完全连到一起,而是一种总线的画法,画了这种线以后,表示这是个总线结构。

而所有的名字一样的节点是一一对应的连接到一起,其他名字不一样的,是不连在一起的。比如左侧的 DB0 和右侧的最右边的 LED2 小灯下边的DB0 是连在一起的,而和 DB1 等其他线不是连在一起的。

那么我们把图4中现在需要讲解的这部分单独摘出来看,如图5所示。

“图5
图5 LED 电路图(二)

现在我们通过5的电路图来计算一下,5V 的电压减去 LED 本身的压降,减掉三极管e 和 c 之间的压降,限流电阻用的是 330 欧,那么每条支路的电流大概是 8mA,那么 8 路 LED如果全部同时点亮的话电流总和就是 64mA。这样如果直接接到单片机的 IO 口,那单片机肯定是承受不了的,即使短时间可以承受,长时间工作就会不稳定,甚至导致单片机烧毁。

有的同学会提出来可以加大限流电阻的方式来降低这个电流。比如改到 1K,那么电流不到 3mA,8 路总的电流就是 20mA 左右。

首先,降低电流会导致 LED 小灯亮度变暗,小灯的亮度可能关系还不大,但因为我们同样的电路接了数码管,后边我们要讲数码管还要动态显示,如果数码管亮度不够的话,那视觉效果就会很差,所以降低电流的方法并不可取。

其次,对于单片机来说,他主要是起到控制作用,电流输入和输出的能力相对较弱,P0 的 8 个口总电流也有一定限制,所以如果接一两个 LED 小灯观察,可以勉强直接用单片机的 IO 口来接,但是接多个小灯,从实际工程的角度去考虑,就不推荐直接接 IO 口了。那么我们如果要用单片机控制多个 LED 小灯该怎么办呢?

除了三极管之外,其实还有一些驱动 IC,这些驱动 IC 可以作为单片机的缓冲器,仅仅是电流驱动缓冲,不起到任何逻辑控制的效果,比如我们板子上用的 74HC245 这个芯片,这个芯片在逻辑上起不到什么别的作用,就是当做电流缓冲器的,我们通过查看其数据手册,74HC245 稳定工作在 70mA 电流是没有问题的,比单片机的 8 个 IO 口大多了,所以我们可以把他接在小灯和 IO 口之间做缓冲,如图6所示。

“图6
图6 74HC245 功能图

从图6我们来分析,其中 VCC 和 GND 就不用多说了,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这里有个0.1uF 的去耦电容哦。

74HC245 是个双向缓冲器,1 引脚 DIR 是方向引脚,当这个引脚接高电平的时候,右侧所有的 B 编号的电压都等于左侧 A 编号对应的电压。比如 A1 是高电平,那么 B1 就是高电平,A2 是低电平,B2 就是低电平等等。如果 DIR 引脚接低电平,得到的效果是左侧 A 编号的电压都会等于右侧 B 编号对应的电压。

因为我们这个地方控制端是左侧接的是 P0 口,我们要求 B 等于 A 的状态,所以 1 脚我们直接接的 5V 电源,即高电平。图 3-13 中还有一排电阻 R10 到 R17 是上拉电阻,这个电阻的用法我们在后边介绍。

还有最后一个使能引脚 19 脚 OE,叫做输出使能,这个引脚上边有一横,表明是低电平有效,当接了低电平后,74HC245 就会按照刚才上边说的起到双向缓冲器的作用,如果 OE接了高电平,那么无论 DIR 怎么接,A 和 B 的引脚是没有关系的,也就是 74HC245 功能不能实现出来。

从下面的图7可以看出来,单片机的 P0 口和 74HC245 的 A 端是直接接起来的。

这个地方,有个别同学有个疑问,就是我们明明在电源 VCC 那地方加了一个三极管驱动了,为何还要再加 245 驱动芯片呢?

这里大家要理解一个道理,电路上从正极经过器件到地,首先必须有电流才能正常工作,电路中任何一个位置断开,都不会有电流,器件也就不会参与工作了。

其次,和水流一个道理,从电源正极到负极的电流水管的粗细都要满足要求,任何一个位置的管子过细,都会出现瓶颈效应,电流在整个通路中细管处会受到限制而降低,所以在电路通路的每个位置上,都要保证通道足够畅通,这个 74HC245 的作用就是消除单片机IO 这一环节的瓶颈。

“图7
图7 单片机与 74HC245 的连接

本文转载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进行处理(联系邮箱:
cathy@eetrend.com)。

围观 538

页面

订阅 RSS - 单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