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

国际数据公司(IDC)最新发布的手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略高于第二季度,但低于去年同期,同比下降约为1%。排名前五的中国手机厂商整体市场份额持续增长。其中,华为继续保持市场领军地位,同比增长23.4%;OPPO稳居第二;vivo排名第三;位居第四的小米,在经历了2017年的快速增长,第三季度实现了同比56.6%的增长(详见下图)。

IDC:2017年第三季度智能手机市场低迷与劣汰并存

IDC预计,2017年第四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将在“双十一”市场促销的影响下,有所增长,但难以达到去年同期水平。2017年全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将低于去年整体水平。

新产品的功能升级无法触动用户购买欲望

第三季度7、8月推出的手机新品中,中低端产品占比偏高,品牌旗舰新品均在九月后期走入市场。中低端产品的功能升级并不突出,在整体换机周期减缓的情况下,难以促进用户购买。同时,运营商对于终端补贴同比减少,缺少利好因素,整体智能手机出货相应有所减缓。

中国手机厂商面对低迷的消费需求,也相继调整了产品上市的节奏。在苹果推出十周年版iPhone X后,全面屏概念风靡手机市场,但当前市场中的全面屏手机更多是采用了窄边框,用来增加屏占比,仍与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屏有所不同。"炒概念"的市场推广策略并非能够打动理性型手机用户。因此,2017年第四季度,中国整体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仍将同比减少。

聚焦市场发展趋势,锁定目标客户群体,稳固品牌市场地位

2017年第三季度,位居前列的厂商品牌竞争格局未见大变化,但发展战略呈现鲜明的不同路径。

• 布局前沿技术,加快转型速度,华为稳居市场宝座。不同于其他的手机品牌厂商,华为快速布局人工智能领域并通过数据化服务提高了手机服务功能的体验。因此无论华为品牌或是其子品牌荣耀的手机产品,在产品技术的迭代方面均领先于国内手机厂商。除此之外,通过新零售布局,华为获得了运营效率的提升,其体验店模式不仅提升了品牌形象的认可度,更在精细化服务方面,获得了大众消费市场的长期认可。

• 聚焦战略的升级,粉丝经济的运作,OPPO年轻化品牌地位清晰。中国的智能手机消费市场是以年轻化为驱动的市场。年轻群体更加注重新产品的时尚设计,品牌形象,以及新技术功能升级。OPPO在R系列产品的升级与过渡中,长期聚焦提升年轻化品牌形象,紧扣产品市场定位,凸显年轻人对拍照使用的诉求与体验的苛求。同时,在聚集明星的粉丝效益方面,对于粉丝经济的理解与市场运作,助其稳固了时尚青春的品牌地位。

• 搭建生态化消费体验,着眼移动生态布局,小米持续增长。物联生态三位一体,移动产品与服务方面包罗万象。小米米家作为小米新零售的结合体,通过成百上千的产品品类,再次刷新了小米品牌形象。小米进一步打造了互通的消费与体验渠道,将手机消费者转化为物联产品体验官,又将物联产品的消费者,转化为小米手机的粉丝用户。无论在产品物联生态的布局,还是新零售的产品与服务的重构,小米的生态布局将促进小米手机业务发展。

把握手机技术的升级,明确用户体验升级的诉求,实现持续发展

IDC中国研究经理金迪表示:"中国手机厂商在全球的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但在产业链上游的核心技术发展,以及智能化移动生态的部署仍有很大欠缺。2017年,智能手机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有所建树,但实际应用与服务提升并不显著。中国手机厂商需要投入更多资源与精力,着力解决用户在移动生态中的痛点问题,结合生态伙伴的技术优势,开发应用服务,并且考虑AI手机的核心应用布局,以及结合AR行业应用,探索在2018年后逐渐落地发展的路径。需要强调的是,苹果作为智能手机市场领导者,技术应用与服务的设计,仍对广大中国手机厂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围观 257

IDC日前发布《中国人工智能市场生态体系研究报告,2017》,报告从AI基础支撑资源、关键技术及应用解决方案层面研究分析了中国市场的进展、机会和挑战。近五年大数据的发展提高了行业企业的信息化、数字化程度,数据的体量、价值密度不断提升,为人工智能模型训练提供了数据支撑。数据处理、模型训练需要有计算能力的支撑,能够加速数据处理的芯片是人工智能市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NVIDIA、Intel等芯片厂商提供硬件和软件平台,赋能开发者快速进入应用开发环节,推动了市场的发展。开源框架诸如Tensorflow, Caffe,以及国内BAT的开放平台则提供了大量的算法库,帮助开发者依托已有的积累快速进行优化。数据体量增长、算力快速提高,成为人工智能市场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因素。

另外,云计算服务平台不仅提供了AI开发的基础存储资源,也在不断推出云化GPU/FPGA服务器,并通过云平台输出AI服务,是市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同时也是2017年以来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细分市场。截至2017年上半年,共有10家云计算服务厂商加入了这一市场,而到2017年底,这一数字可能会翻倍。

在关键技术领域,报告重点解读了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智能语音、计算机视觉在内的市场进展,典型的商业模式,应用场景以及典型厂商。

自然语言处理中的语义理解、分析,知识模型生成及预测,是上层应用能否真正实现智能的重要环节。机器需要读懂语言才能与人类实现多轮自然交互,图像、视频结构化后也需要基于知识模型去推理、预测。知识模型的生成离不开大量的语料库和精准的算法模型,当前能够在语义理解、分析领域投资并取得优势的仍以有大量语料库积累的大公司为主。

语义理解+语音交互的人工智能软件平台逐渐被广泛的应用在智能家电、儿童玩具、教育产品、车载系统中,用户既包括传统行业的巨头,又有各种开发者创新团队。这一领域厂商的关注点在于打造包括内容、渠道、开发者在内的整体生态。而终端用户通常会选择2到3家的单点技术合成一套解决方案,给技术提供商带来了更多机会也带来了一定挑战。

计算机视觉场景待深挖。广义的计算机视觉又分机器视觉和计算机图像识别,当前计算机图像识别领域的人脸识别应用最为成熟。在平安城市安防行业解决方案中,已落地多套人脸检测系统,并为公安破案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在航空业,国内也有近20家机场在探索使用人脸识别进行安检。在金融业远程身份认证环节,招商银行预计将于2017年底在所有ATM机使用刷脸取款。澳门今年5月宣布将推出ATM机先人脸识别再取钱的新规,要求中国大陆银联持卡人在澳门ATM机取款必须要先通过人脸识别才能取钱,以此来监控洗钱行为。另外,机器视觉也在不断的应用到机器人的感知系统中。尽管项目在不断落地,应用场景仍然比较单一,企业需克服技术挑战,在场景纵深方向继续发力。

此外,作为底层技术,机器学习逐渐被大数据厂商引入到分析架构中,进行高级预测分析;深度学习则被引入到有大量图像数据需要处理的场景中,如医疗服务业MRI图像等。

未来,所有B2B、B2C的业务都将全面的应用AI来获得更多收益。

AI+企业级运营管理,仍以企业级应用厂商为主,将机器学习融入到企业级解决方案中,以企业级应用厂商为主。未来,AI在企业中将全面应用到IT运营、OT运营自动化中,以数据和智能连接客户,连接产品,连接资产。

AI+行业,以金融、医疗最多。其中医疗行业处于A轮以上的创新企业最多,多以结合云计算、大数据、机器学习进行诊疗图像处理、辅助诊断应用为主,未来将从就诊前交互环节向下延伸至临床诊疗、精准用药,向上拓展至新药研发环节。金融行业应用场景以风险监测、反欺诈、信用评估为主,如SAS、国内的金融科技厂商同盾科技,明略数据等,智能投顾的落地应用相对较少。在制造行业,工业物联网+实时数据分析用于故障诊断、个性化定制为主,目前市面上厂商多处于探索阶段。

AI+B2B服务,包括跨行业通用的B2B产品或服务,如法律服务、服务机器人等。在这一分类下,应用案例相对较多的还是仓储及物流环节的无人车、社区摆渡车等。

AI+B2C产品,包括智能硬件、智能家居、消费级机器人、智能驾驶汽车等。在这一分类下,企业已经推出众多AI增强的产品,未来多模态的人机交互方式也将带来更多商机。

人工智能的应用,不仅是人工智能技术提供商的机会,也是众多IT厂商的机会:非结构化数据存储和处理为大数据厂商带来新机会;边缘计算为云计算、物联网的数据传输以及分析提供了新模式。对于传统行业,人工智能更是重要的数字化转型加速器,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企业能够为用户提供智能增强的产品、服务,促进数字化运营流程,改进用户体验。

IDC中国研究经理卢言霞认为:"未来,所有的企业都将是与AI相关的企业。新的人机交互方式、增强的数字化流程,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组织当前的业务流程、产品服务客户的形式。所有的企业,不论是IT企业还是传统行业,都需要积极的评估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围观 417

页面

订阅 RSS - I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