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

一、定义

1、上拉就是将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嵌位在高电平!“电阻同时起限流作用”!下拉同理!

2、上拉是对器件注入电流,下拉是输出电流。

3、弱强只是上拉电阻的阻值不同,没有什么严格区分。

4、对于非集电极(或漏极)开路输出型电路(如普通门电路)提升电流和电压的能力是有限的,上拉电阻的功能主要是为集电极开路输出型电路输出电流通道。

二、拉电阻作用

1、一般作单键触发使用时,如果IC本身没有内接电阻,为了使单键维持在不被触发的状态或是触发后回到原状态,必须在IC外部另接一电阻。

2、数字电路有三种状态:高电平、低电平、和高阻状态,有些应用场合不希望出现高阻状态,可以通过上拉电阻或下拉电阻的方式使处于稳定状态,具体视设计要求而定!

3、一般说的是I/O端口,有的可以设置,有的不可以设置,有的是内置,有的是需要外接,I/O端口的输出类似与一个三极管的C,当C接通过一个电阻和电源连接在一起的时候,该电阻成为上C拉电阻,也就是说,如果该端口正常时为高电平;C通过一个电阻和地连接在一起的时候,该电阻称为下拉电阻,使该端口平时为低电平,作用吗:比如:“当一个接有上拉电阻的端口设为输入状态时,他的常态就为高电平,用于检测低电平的输入”。

4、上拉电阻是用来解决总线驱动能力不足时提供电流的。一般说法是拉电流,下拉电阻是用来吸收电流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灌电流。

5、接电阻就是为了防止输入端悬空。

6、减弱外部电流对芯片产生的干扰。

7、保护cmos内的保护二极管,一般电流不大于10mA。

8、通过上拉或下拉来增加或减小驱动电流。

9、改变电平的电位,常用在TTL-CMOS匹配。

10、在引脚悬空时有确定的状态。

11、增加高电平输出时的驱动能力。

12、为OC门提供电流。

三、上拉电阻应用原则

1、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OM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2、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才能使用”。

3、为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4、在COM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5、芯片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高输出电平,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6、提高总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8、在数字电路中不用的输入脚都要接固定电平,通过1k电阻接高电平或接地。

四、上拉电阻阻值选择原则

1、从节约功耗及芯片的灌电流能力考虑应当足够大;电阻大,电流小。

2、从确保足够的驱动电流考虑应当足够小;电阻小,电流大。

3、对于高速电路,过大的上拉电阻可能边沿变平缓。综合考虑。

以上三点,通常在1k到10k之间选取。对下拉电阻也有类似道理。

对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选择应“结合开关管特性和下级电路的输入特性进行设定,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驱动能力与功耗的平衡。以上拉电阻为例,一般地说,上拉电阻越小,驱动能力越强,但功耗越大,设计是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均衡。

2、下级电路的驱动需求。同样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高电平时,开关管断开,上拉电阻应适当选择以能够向下级电路提供足够的电流。

3、高低电平的设定。不同电路的高低电平的门槛电平会有不同,电阻应适当设定以确保能输出正确的电平。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低电平时,开关管导通,上拉电阻和开关管导通电阻分压值应确保在零电平门槛之下。

4、频率特性。以上拉电阻为例,上拉电阻和开关管漏源级之间的电容和下级电路之间的输入电容会形成“RC延迟”,电阻越大,延迟越大。上拉电阻的设定应考虑电路在这方面的需求。

下拉电阻的设定的原则和上拉电阻是一样的。

OC门输出高电平时是一个高阻态,其上拉电流要由上拉电阻来提供,设输入端每端口不大于100uA,设输出口驱动电流约500uA,标准工作电压是5V,输入口的高低电平门限为0.8V(低于此值为低电平);2V(高电平门限值)。

选上拉电阻时:500uA x 8.4K= 4.2即选大于8.4K时输出端能下拉至0.8V以下,此为最小阻值,再小就拉不下来了。

如果输出口驱动电流较大,则阻值可减小,保证下拉时能低于 0.8V即可。当输出高电平时,忽略管子的漏电流,两输入口需200uA,200uA x15K=3V即上拉电阻压降为3V,输出口可达到2V,此阻值为最大阻值,再大就拉不到2V了。选10K可用。

COMS门的可参考74HC系列设计时管子的漏电流不可忽略,IO口实际电流在不同电平下也是不同的,上述仅仅是原理,一句话概括为:“输出高电平时要喂饱后面的输入口,输出低电平不要把输出口喂撑了”(否则多余的电流喂给了级联的输入口,高于低电平门限值就不可靠了)。

此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A、要看输出口驱动的是什么器件,如果该器件需要高电压的话,而输出口的输出电压又不够,就需要加上拉电阻。

B、如果有上拉电阻那它的端口在默认值为高电平,你要控制它必须用低电平才能控制如三态门电路三极管的集电极,或二极管正极去控制把上拉电阻的电流拉下来成为低电平。

C、尤其用在接口电路中,为了得到确定的电平,一般采用这种方法,以保证正确的电路状态,以免发生意外,比如,在电机控制中,逆变桥上下桥臂不能直通,如果它们都用同一个单片机来驱动,必须设置初始状态。防止直通!驱动尽量用灌电流。

电阻在选用时,选用经过计算后与标准值最相近的一个!

P0为什么要上拉电阻原因有:

1、 P0口片内无上拉电阻。

2、 P0为I/O口工作状态时,上方FET被关断,从而输出脚浮空,因此P0用于输出线时为开漏输出。

3、 由于片内无上拉电阻,上方FET又被关断,P0输出1时无法拉升端口电平。

P0是双向口,其它P1,P2,P3是准双向口。准双向口是因为在读外部数据时要先“准备”一下,为什么要准备一下呢?

单片机在读准双向口的端口时,先应给端口锁存器赋1,目的是使FET关断,不至于因片内FET导通使端口钳制在低电平。

上下拉一般选10k!

文章来源:嵌入式资讯精选

围观 291

data

固定指前面0x00-0x7f的128个RAM,可以用acc直接读写的,速度最快,生成的代码也最小。

idata

固定指前面0x00-0xff的256个RAM,其中前128和data的128完全相同,只是因为访问的方式不同。idata是用类似C中的指针方式访问的。汇编中的语句为:mox ACC,@Rx.(不重要的补充:c中idata做指针式的访问效果很好)

xdata

外部扩展RAM,一般指外部0x0000-0xffff空间,用DPTR访问。 pdata:外部扩展RAM的低256个字节,地址出现在A0-A7的上时读写,用movx ACC,@Rx读写。这个比较特殊,而且C51好象有对此BUG, 建议少用。但也有他的优点,具体用法属于中级问题,这里不提。

startup.a51的作用

和汇编一样,在C中定义的那些变量和数组的初始化就在startup.a51中进行,如果你在定义全局变量时带有数值,如unsigned char data xxx="100";那startup.a51中就会有相关的赋值。如果没有=100,startup.a51就会把他清0。(startup.a51 ==变量的初始化)。 这些初始化完毕后,还会设置SP指针。对非变量区域,如堆栈区,将不会有赋值或清零动作。

有人喜欢改 startup.a51,为了满足自己一些想当然的爱好,这是不必要的,有可能错误的。比如掉电保护的时候想保存一些变量, 但改startup.a51来实现是很笨的方法,实际只要利用非变量区域的特性,定义一个指针变量指向堆栈低部:0xff处就可实现。 为什么还要去改? 可以这么说:任何时候都可以不需要改startup.a51,如果你明白它的特性。

围观 463

本文将为您详解单片机控制板在设计过程中需遵循的三大原则及一些注意事项。

单片机控制板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如下原则:

1、在元器件的布局方面,应该把相互有关的元件尽量放得靠近一些,例如,时钟发生器、晶振、CPU的时钟输入端都易产生噪声,在放置的时候应把它们靠近些。对于那些易产生噪声的器件、小电流电路、大电流电路开关电路等,应尽量使其远离单片机的逻辑控制电路和存储电路(ROM、RAM),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将这些电路另外制成电路板,这样有利于抗干扰,提高电路工作的可靠性。

2、尽量在关键元件,如ROM、RAM等芯片旁边安装去耦电容。实际上,印制电路板走线、引脚连线和接线等都可能含有较大的电感效应。大的电感可能会在Vcc走线上引起严重的开关噪声尖峰。防止Vcc走线上开关噪声尖峰的唯一方法,是在VCC与电源地之间安放一个0.1uF的电子去耦电容。如果电路板上使用的是表面贴装元件,可以用片状电容直接紧靠着元件,在Vcc引脚上固定。最好是使用瓷片电容,这是因为这种电容具有较低的静电损耗(ESL)和高频阻抗,另外这种电容温度和时间上的介质稳定性也很不错。尽量不要使用钽电容,因为在高频下它的阻抗较高。

在安放去耦电容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在印制电路板的电源输入端跨接100uF左右的电解电容,如果体积允许的话,电容量大一些则更好。

原则上每个集成电路芯片的旁边都需要放置一个0.01uF的瓷片电容,如果电路板的空隙太小而放置不下时,可以每10个芯片左右放置一个1~10的钽电容。

对于抗干扰能力弱、关断时电流变化大的元件和RAM、ROM等存储元件,应该在电源线(Vcc)和地线之间接入去耦电容。

电容的引线不要太长,特别是高频旁路电容不能带引线。

3、在单片机控制系统中,地线的种类有很多,有系统地、屏蔽地、逻辑地、模拟地等,地线是否布局合理,将决定电路板的抗干扰能力。在设计地线和接地点的时候,应该考虑以下问题:
逻辑地和模拟地要分开布线,不能合用,将它们各自的地线分别与相应的电源地线相连。在设计时,模拟地线应尽量加粗,而且尽量加大引出端的接地面积。一般来讲,对于输入输出的模拟信号,与单片机电路之间最好通过光耦进行隔离。

在设计逻辑电路的印制电路版时,其地线应构成闭环形式,提高电路的抗干扰能力。

地线应尽量的粗。如果地线很细的话,则地线电阻将会较大,造成接地电位随电流的变化而变化,致使信号电平不稳,导致电路的抗干扰能力下降。在布线空间允许的情况下,要保证主要地线的宽度至少在2~3mm以上,元件引脚上的接地线应该在1.5mm左右。

要注意接地点的选择。当电路板上信号频率低于1MHz时,由于布线和元件之间的电磁感应影响很小,而接地电路形成的环流对干扰的影响较大,所以要采用一点接地,使其不形成回路。当电路板上信号频率高于10MHz时,由于布线的电感效应明显,地线阻抗变得很大,此时接地电路形成的环流就不再是主要的问题了。所以应采用多点接地,尽量降低地线阻抗。

电源线的布置除了要根据电流的大小尽量加粗走线宽度外,在布线时还应使电源线、地线的走线方向与数据线的走线方身一致在布线工作的最后,用地线将电路板的底层没有走线的地方铺满,这些方法都有助于增强电路的抗干扰能力。

数据线的宽度应尽可能地宽,以减小阻抗。数据线的宽度至少不小于0.3mm(12mil),如果采用0.46~0.5mm(18mil~20mil)则更为理想。

由于电路板的一个过孔会带来大约10pF的电容效应,这对于高频电路,将会引入太多的干扰,所以在布线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减少过孔的数量。再有,过多的过孔也会造成电路板的机械强度降低。

来源:互联网

围观 483

MCU由于内部资源的限制,软件设计有其特殊性,程序一般没有复杂的算法以及数据结构,代码量也不大, 通常不会使用 OS (Operating System), 因为对于一个只有若干K ROM、一百多byte RAM 的MCU来说,一个简单OS 也会吃掉大部分的资源。

对于无OS的系统,流行的设计是主程序(主循环 )+(定时)中断,这种结构虽然符合自然想法,不过却有很多不利之处,首先是中断可以在主程序的任何地方发生,随意打断主程序。其次主程序与中断之间的耦合性(关联度)较大,这种做法 使得主程序与中断缠绕在一起,必须仔细处理以防不测。

那么换一种思路,如果把主程序全部放入(定时)中断中会怎么样?这么做至少可以立即看到几个好处:系统可以处于低功耗的休眠状态,将由中断唤醒进入主程序;如果程序跑飞,则中断可以拉回;没有了主从之分(其他中断另计),程序易于模块化。

为了把主程序全部放入(定时)中断中,必须把程序化分成一个个的模块,即任务,每个任务完成一个特定的功能,例如扫描键盘并检测按键。 设定一个合理的时基 (tick),例如 5、10 或 20 ms,每次定时中断,把所有任务执行一遍,为减少复杂性,一般不做动态调度(最多使用固定数组以简化设计,做动态调度就接近 OS了),这实际上是一种无优先级时间片轮循的变种。来看看主程序的构成:

void main()

{

…. // Initialize

while (true) {

IDLE; //sleep

}

}

这里的 IDLE 是一条sleep 指令,让MCU进入低功耗模式。中断程序的构成:

void Timer_Interrupt()

{

SetTimer();

ResetStack();

Enable_Timer_Interrupt;

….

进入中断后,首先重置Timer,这主要针对8051、8051 自动重装分频器只有 8-bit,难以做到长时间定时;复位 stack ,即把stack指针赋值为栈顶或栈底,用以表示与过去决裂,而且不准备返回到中断点,保证不会保留程序在跑飞时stack 中的遗体。Enable_Timer_Interrupt 也主要是针对8051。8051 由于中断控制较弱,只有两级中断优先级,而且使用了如果中断程序不用 reti 返回,则不能响应同级中断这种偷懒方法,所以对于 8051,必须调用一次 reti 来开放中断:

_Enable_Timer_Interrupt:

acall _reti

_reti: reti

下面就是任务的执行了,这里有几种方法。第一种是采用固定顺序,由于MCU程序复杂度不高,多数情况下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Enable_Timer_Interrupt;

ProcessKey();

RunTask2();

RunTaskN();

while (1) IDLE;

可以看到中断把所有任务调用一遍,至于任务是否需要运行,由程序员自己控制。另一种做法是通过函数指针数组:

#define CountOfArray(x) (sizeof(x)/sizeof(x[0]))

typedef void (*FUNCTIONPTR)();

const FUNCTIONPTR[] tasks = {

ProcessKey,

RunTask2,

RunTaskN

};

void Timer_Interrupt()

{

SetTimer();

ResetStack();

Enable_Timer_Interrupt;

for (i=0; i

(*tasks[i])();

while (1) IDLE;

}

使用const 是让数组内容位于 code segment (ROM) 而非 data segment (RAM) 中,8051 中使用 code 作为 const 的替代品。

(题外话:关于函数指针赋值时是否需要取地址操作符 & 的问题,与数组名一样,取决于 compiler. 对于熟悉汇编的人来说,函数名和数组名都是常数地址,无需也不能取地址。对于不熟悉汇编的人来说,用 & 取地址是理所当然的事情。Visual C++ 2005对此两者都支持)

这种方法在汇编下表现为散转,一个小技巧是利用 stack 获取跳转表入口:

mov A, state

acall MultiJump

ajmp state0

ajmp state1

...

MultiJump: pop DPH

pop DPL

rl A

jmp @A+DPTR

还有一种方法是把函数指针数组(动态数组,链表更好,不过在 mcu 中不适用)放在 data segment 中,便于修改函数指针以运行不同的任务,这已经接近于动态调度了:

FUNCTIONPTR[COUNTOFTASKS] tasks;

tasks[0] = ProcessKey;

tasks[0] = RunTaskM;

tasks[0] = NULL;

...

FUNCTIONPTR pFunc;

for (i=0; i< COUNTOFTASKS; i++) {

pFunc = tasks[i]);

if (pFunc != NULL)

(*pFunc)();

}

通过上面的手段,一个中断驱动的框架形成了,下面的事情就是保证每个 tick 内所有任务的运行时间总和不能超过一个 tick的时间。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把每个任务切分成一个个的时间片,每个 tick 内运行一片。这里引入了状态机 (state machine)来实现切分。关于 state machine, 很多书中都有介绍, 这里就不多说了。

(题外话:实践升华出理论,理论再作用于实践。我很长时间不知道我一直沿用的方法就是state machine,直到学习UML/C++,书中介绍 tachniques for identifying dynamic behvior,方才豁然开朗。功夫在诗外,掌握 C++, 甚至C# JAVA, 对理解嵌入式程序设计,会有莫大的帮助)

状态机的程序实现相当简单,第一种方法是用 swich-case 实现:

void RunTaskN()

{

switch (state) {

case 0: state0(); break;

case 1: state1(); break;

case M: stateM(); break;

default:

state = 0;

}

}

另一种方法还是用更通用简洁的函数指针数组:

const FUNCTIONPTR[] states = { state0, state1, …, stateM };

void RunTaskN()

{

(*states[state])();

}

下面是 state machine 控制的例子:

void state0() { }

void state1() { state++; } // next state;

void state2() { state+=2; } // go to state 4;

void state3() { state--; } // go to previous state;

void state4() { delay = 100; state++; }

void state5() { delay--; if (delay <= 0) state++; } //delay 100*tick

void state6() { state=0; } // go to the first state

一个小技巧是把第一个状态 state0 设置为空状态,即:

void state0() { }

这样,state =0可以让整个task 停止运行,如果需要投入运行,简单的让 state = 1 即可。

以下是一个键盘扫描的例子,这里假设 tick = 20 ms,ScanKeyboard() 函数控制口线的输出扫描,并检测输入转换为键码,利用每个state 之间 20 ms 的间隔去抖动。

enum EnumKey {

EnumKey_NoKey = 0,

};

struct StructKey {

int keyValue;

bool keyPressed;

} ;

struct StructKeyProcess key;

void ProcessKey() { (*states[state])(); }

void state0() { }

void state1() { key.keyPressed = false; state++; }

void state2() { if (ScanKey() != EnumKey_NoKey) state++; } //next state if a key pressed

void state3()

{ //debouncing state

key.keyValue = ScanKey();

if (key.keyValue == EnumKey_NoKey)

state--;

else {

key.keyPressed = true;

state++;

}

}

void state4() { if (ScanKey() == EnumKey_NoKey) state++; } //next state if the key released

void state5() { ScanKey() == EnumKey_NoKey? state = 1 : state--; }

上面的键盘处理过程显然比通常使用标志去抖的程序简洁清晰,而且没有软件延时去抖的困扰。以此类推,各个任务都可以划分成一个个的state,每个state 实际上占用不多的处理时间。某些任务可以划分成若干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再划分成若干个状态。

(题外话:对于常数类型,建议使用 enum 分类组织,避免使用大量 #define 定义常数)

对于一些完全不能分割,必须独占的任务来说,比如我以前一个低成本应用中红外遥控器的软件解码任务,这时只能牺牲其他的任务了。两种做法:一种是关闭中断,完全的独占;

void RunTaskN()

{

Disable_Interrupt;

Enable_Interrupt;

}

第二种,允许定时中断发生,保证某些时基 register 得以更新;

void Timer_Interrupt()

{

SetTimer();

Enable_Timer_Interrupt;

UpdateTimingRegisters();

if (watchDogCounter = 0) {

ResetStack();

for (i=0; i

(*tasks[i])();

while (1) IDLE;

}

else

watchDogCounter--;

}

只要watchDogCounter 不为 0,那么中断正常返回到中断点,继续执行先前被中断的任务,否则,复位 stack,重新进行任务循环。这种状况下,中断处理过程极短,对独占任务的影响也有限。

中断驱动多任务配合状态机的使用,我相信这是mcu 下无os 系统较好的设计结构。对于绝大多数 mcu 程序设计来说,可以极大的减轻程序结构的安排,无需过多的考虑各个任务之间的时间安排,而且可以让程序简洁易懂。缺点是,程序员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考虑如何切分任务。

下面是一段用 C 改写的CD Player 中检测 disc 是否存在的伪代码,用以展示这种结构的设计技巧,原源代码为Z8 mcu 汇编,基于 Sony 的 DSP, Servo and RF 处理芯片,通过送出命令字来控制主轴/滑板/聚焦/寻迹电机,并读取状态以及 CD 的sub Q 码。这个处理任务只是一个大任务下用state machine切开的一个二级子任务,tick = 20 ms。

state1() { InitializeMotor(); state++; }

state2() {

if (innerSwitch != ON) {

SendCommand(EnumCommand_SlidingMotorBackward);

timeout = MILLISECOND(10000);

state++; // 滑板电机向内运动, 直至触及最内开关。

}

else

state += 2;

}

state3() {

if ((--timeout) == 0) { //note: some C compliers do not support (--timeout) ==

SendCommand(EnumCommand_SlidingMotorStop)

systemErrorCode = EnumErrorCode_InnerSwitch;

state = 0; // 10 s 超时错误,

}

else {

if (innerSwitch == ON) {

SendCommand(EnumCommand _SlidingMotorStop)

timeout = MILLISECOND(200); // 200ms电机停止时间

state++;

}

}

}

state4() { if ((--timeout) == 0) state++; } //等待电机完全停止

state5() {

SendCommand(EnumCommand_SlidingMotorForward);

timeout = MILLISECOND(2000);

state++;

} // 滑板电机向外运动,脱离inner switch

state6() {

if ((--timeout) == 0) {

SendCommand(EnumCommand_SlidingMotorStop)

systemErrorCode = EnumErrorCode_InnerSwitch;

state = 0; // 2 s 超时错误,

}

else {

if (innerSwitch == OFF) {

SendCommand(EnumCommand_SlidingMotorStop)

timeout = MILLISECOND(200); // 200ms电机停止时间

state++;

}

}

}

state7() { state4(); }

state8() { LaserOn(); state++; retryCounter = 3;} //打开激光器

state9() {

SendCommand(FocusUp);

state++;

timeout = MILLISECOND(2000);

} //光头上举,检测聚焦过零 3 次,判断cd 是否存在

state10() {

if (FocusCrossZero) {

systemStatus.Disc = EnumStatus_DiscExist;

SendCommand(EnumCommand_AutoFocusOn); //有cd, 打开自动聚焦。

state = 0; //本任务结束。

playProcess.state = 1; //启动 play 任务

}

else if ((--timeout) == 0) {

SendCommand(EnumCommand_ FocusClose); //光头聚焦复位

if ((--retryCounter) == 0) {

systemStatus.Disc = EnumStatus_Nodisc; //无盘

displayProcess.state = EnumDisplayState_NoDisc; //显示闪烁的无盘

LaserOff();

state = 0; //任务停止

}

else

state--; //再试

}

}

stateStop() {

SendCommand(EnumCommand_SlidingMotorStop);

SendCommand(EnumCommand_FocusClose);

state = 0;

}

文章来源: CDSN

围观 778

随着单片机的发展,单片机在家用电器、工业自动化、生产过程控制、智能仪器仪表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处于同一电力系统中的各种电气设备通过电或磁的联系彼此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由于运行方式的改变,故障,开关操作等引起的电磁振荡会波及很多电气设备。

随着单片机的发展,单片机在家用电器、工业自动化、生产过程控制、智能仪器仪表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处于同一电力系统中的各种电气设备通过电或磁的联系彼此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由于运行方式的改变,故障,开关操作等引起的电磁振荡会波及很多电气设备。这对我们单片机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单片机测控系统必须长期稳定、可靠运行,否则将导致控制误差加大,严重时会使系统失灵,甚至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单片机的抗干扰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1、干扰对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影响

1.1测量数据误差加大

干扰侵入单片机系统测量单元模拟信号的输入通道,叠加在测量信号上,会使数据采集误差加大。特别是检测一些微弱信号,干扰信号甚至淹没测量信号。

1.2 控制系统失灵

单片机输出的控制信号通常依赖于某些条件的状态输入信号和对这些信号的逻辑处理结果。若这些输入的状态信号受到干扰,引入虚假状态信息,将导致输出控制误差加大,甚至控制失灵。

1.3 影响单片机RAM存储器和E2PROM等

在单片机系统中,程序及表格、数据存在程序存储器EPROM或FLASH中,避免了这些数据受干扰破坏。但是,对于片内RAM、外扩RAM、E2PROM 中的数据都有可能受到外界干扰而变化。

1.4 程序运行失常

外界的干扰有时导致机器频繁复位而影响程序的正常运行。若外界干扰导致单片机程序计数器PC值的改变,则破坏了程序的正常运行。由于受干扰后的PC 值是随机的,程序将执行一系列毫无意义的指令,最后进入“死循环”,这将使输出严重混乱或死机。

2、如何提高我们设备的抗干扰能力

2.1 解决来自电源端的干扰

单片机系统中的各个单元都需要使用直 流电源,而直流电源一般是市电电网的交流电经过变压、整流、滤波、稳压后产生的,因此电网上的各种干扰便会引入系统。除此之外,由于交流电源共用,各电子设备之间通过电源也会产生相互干扰,因此抑制电源干扰尤其重要。电源干扰主要有以下几类:

2.1.1电源线中的高频干扰(传导骚扰)

供电电力线相当于一个接受天线,能把雷电、电弧、广播电台等辐射的高频干扰信号通过电源变压器初级耦合到次级,形成对单片机系统的干扰;解决这种干扰,一般通过接口防护;在接口增加滤波器、或者使用隔离电源模块解决。

2.1.2 感性负载产生的瞬变噪音(EFT)

切断大容量感性负载时,能产生很大的电流和电压变化率,从而形成瞬变噪音干扰,成为电磁干扰的主要形式;解决这种干扰,一般通过屏蔽线与双胶线,或在电源接口、信号接口进行滤波处理。这二种方法都需要在系统接地良好的情况下进行,滤波器、接口滤波电路都必须良好的接地,这样才能有效的将干扰泄放。

2.2 模拟信号采样抗干扰技术

单片机应用系统中通常要对一个或多个模拟信号进行采样,并将其通过A/D转换成数字信号进行处理。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和稳定性,不仅要保证传感器本身的转换精度、传感器供电电源的稳定、测量放大器的稳定、A/D转换基准电压的稳定,而且要防止外部电磁感应噪声的影响,如果处理不当,微弱的有用信号可能完全被无用的噪音信号淹没。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用具有差动输入的测量放大器,采用屏蔽双胶线传输测量信号,或将电压信号改变为电流信号,以及采用阻容滤波等技术。

2.3 数字信号传输通道的抗干扰技术

数字输出信号可作为系统被控设备的驱动信号(如继电器等),数字输入信号可作为设备的响应回答和指令信号(如行程开关、启动按钮等)。数字信号接口部分是外界干扰进入单片机系统的主要通道之一。在工程设计中,对数字信号的输入/输出过程采取的抗干扰措施有:传输线的屏蔽技术,如采用屏蔽线、双胶线等;采用信号隔离措施;合理接地,由于数字信号在电平转换过程中形成公共阻抗干扰,选择合适的接地点可以有效抑制地线噪声。

2.4 硬件监控电路

在单片机系统中,为了保证系统可靠、稳定地运行,增强抗干扰能力,需要配置硬件监控电路,硬件监控电路从功能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上电复位:保证系统加电时能正确地启动;

(2)掉电复位:当电源失效或电压降到某一电压值以下时,产生复位信号对系统进行复位;

(3)电源监测:供电电压出现异常时,给出报警指示信号或中断请求信号;

(4)硬件看门狗:当处理器遇到干扰或程序运行混乱产生“死锁”时,对系统进行复位。

2.5 PCB电路合理布线

PCB板设计的好坏对抗干扰能力影响很大。因此,在进行PCB 设计时,必须遵守PCB 设计的一般原则,并应符合抗干扰设计的要求。下面着重说明两点:

2.5.1关键器件放置

在器件布置方面与其它逻辑电路一样,应把相互有关的器件尽量放得靠近些,这样可以获得较好的抗噪声效果。时钟发生器、晶振和CPU 的时钟输入端都易产生噪声,要相互靠近些;CPU 复位电路、硬件看门狗电路要尽量靠近CPU相应引脚;易产生噪声的器件、大电流电路等应尽量远离逻辑电路。

2.5.2 D/A、A/D 转换电路地线的正确连接

D/A、 A/D 芯片及采样芯片均提供了数字地和模拟地,分别有相应的管脚。在线路设计中,必须将所有器件的数字地和模拟地分别相连,但数字地与模拟地仅在一点上相连。另外,也可以采用屏蔽保护,屏蔽可用来隔离空间辐射。对噪声特别大的部件(如变频电源、开关电源)可以用金属盒罩起来以减少噪声源对单片机的干扰,对容易受干扰的部分,可以增加屏蔽罩并接地,使干扰信号被短路接地。

2.6 软件抗干扰原理及方法

尽管我们采取了硬件抗干扰措施,但由于干扰信号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且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很难保证系统完全不受干扰。因此,往往在硬件抗干扰措施的基础上,采取软件抗干扰技术加以补充,作为硬件措施的辅助手段。软件抗干扰方法具有简单、灵活方便、耗费低等特点,在系统中被广泛应用。

2.6.1 数字滤波方法

数字滤波是在对模拟信号多次采样的基础上,通过软件算法提取最逼近真值数据的过程。数字滤波的的算法灵活,可选择权限参数,其效果往往是硬件滤波电路无法达到的。

2.6.2 输入信号重复检测方法

输入信号的干扰是叠加在有效电平信号上的一系列离散尖脉冲,作用时间很短。当控制系统存在输入干扰,又不能用硬件加以有效抑制时,可用软件重复检测的方法,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直到连续两次或连续两次以上的采集结果完全一致时方为有效。若信号总是变化不定,在达到最高次数限额时,则可给出报警信号。对于来自各类开关型传感器的信号,如限位开关、行程开关、操作按钮等,都可采用这种输入方式。如果在连续采集数据之间插入延时,则能够对付较宽的干扰。

2.6.3 输出端口数据刷新方法

开关量输出软件抗干扰设计,主要是采取重复输出的方法,这是一种提高输出接口抗干扰性能的有效措施。对于那些用锁存器输出的控制信号,这些措施很有必要。在尽可能短的周期内,将数据重复输出,受干扰影响的设备在还没有来得及响应时,正确的信息又到来,这样就可以及时防止误动作的产生。在程序结构的安排上,可为输出数据建立一个数据缓冲区,在程序的周期性循环体内将数据输出。对于增量控制型设备不能这样重复送数,只有通过检测通道,从设备的反馈信息中判断数据传输的正确与否。在执行重复输出功能时,对于可编程接口芯片,工作方式控制字与输出状态字一并重复设置,使输出模块可靠地工作。

2.6.4 软件拦截技术

当窜入单片机系统的干扰作用在CPU 部位时,后果更加严重,将使系统失灵。最典型的故障是破坏程序计数器PC 的状态,导致程序从一个区域跳转到另一个区域,或者程序在地址空间内“乱飞”,或者陷入“死循环”。使用软件拦截技术可以拦截“乱飞”的程序或者使程序摆脱“死循环”,并将运行程序纳入正轨,转到指定的程序入口。

2.6.5 “软件看门狗”技术

PC 受到干扰而失控,引起程序“乱飞”,也可能使程序陷入“死循环”。当软件拦截技术不能使失控的程序摆脱“死循环”的困境时,通常采用程序监视技术WDT TIMER(WDT),又称“看门狗”技术,使程序脱离“死循环”。WDT 是一种软、硬件结合的抗程序跑飞措施,其硬件主体是一个用于产生定时T 的计数器或单稳,该计数器或单稳基本独立运行,其定时输出端接至CPU 的复位线,而其定时清零则由CPU 控制。在正常情况下,程序启动WDT 后,CPU 周期性的将WDT 清零,这样WDT 的定时溢出就不会发生,如同睡眠一般不起任何作用。在受到干扰的异常情况下,CPU 时序逻辑被破坏,程序执行混乱,不可能周期性的将WDT 清零,这样当WDT 的定时溢出时,其输出使系统复位,避免CPU因一时干扰而陷入瘫痪的状态。

3、结束语

随着单片机系统的广泛应用和技术的进步,电磁干扰问题越来越突出,推广现有的、成熟的抗干扰技术,研究抗干扰的新技术、新方向是单片机应用技术的当务之急。在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及应用中,只要充分考虑设备的电磁兼容性,并通过各种技术措施来消除干扰,就可以大大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来源:互联网

围观 373

大家都用过计算器,有没有想过它是怎么实现的呢?这里我不详述计算器的原理,而只对思路进行简单介绍。等我们学会了单片机,也可以亲手制作一个计算器。

用电路进行数学计算

通过电路进行数学计算,应该怎么做呢?为了便于理解,下面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在这个电路中,电阻R1=R2,我给A、B两点分别接入3V和5V电压,这个时候,C点的电压则为(5+3)/2=4V。这个电路完成了一个求平均值的操作,如果我们用1V表示数字1,它计算出来3和5的平均值是4;如果我们定义1mV表示数字1,这个电路就计算出了3000和5000的平均值是4000。如果我能通过巧妙的方法,利用电阻电容乃至晶体管等元器件的特性,设计出很多类似这样的电路,它就可以完成很复杂的四则运算,以及平方、开方、对数等运算。这就是通过电路来帮助我们进行数学计算的简单例子。在这个例子中,并不见得能体现到电路计算相比于我们用笔纸计算的优势。但是如果我们把电路做的足够复杂,它的计算速度是相当快的,并且只要有电能供应,它就永远不知疲倦的计算,而且不容易出错。

上面我们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模拟电路计算器,它能计算两个数的平均值,我们用电压值直接表示数字。但是这个电路在实际中工作并没有那么理想。做基本电学实验测量电压的时候,大家会发现,电压的测量总是有误差的,电压表有误差,读数也有误差,并且基本上无法避免。自然界中很多东西都是有误差的。在这里除了电压表测出来的值和实际值不同,实际C点电压值也并不完全等于AB电压值的平均,因为我们很难保证R1和R2阻值完全一致,并且导线也有电阻。于是我们计算出来的结果,更可能是3.99或者4.01而不是精确的4.00,这就导致我们的计算出了误差。如果电路复杂了,误差会逐步累积,越来越大,最后导致计算结果完全没有意义,而减小电路的误差也是相当不容易的。

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十进制与二进制

于是数字电路诞生了。相较于模拟电路的不精确,数字电路就有很大优势了。注意,数字电路是相对于模拟电路而言的,数字电路的本质也是模拟电路。通常我们所说的模拟电路,指的是除数字电路以外的电路。

我们人类用十进制计数法表示数字,原因是我们有十个手指。而数字电路中使用二进制数字来进行运算,因为很多电子器件往往会有两种很确定的状态,比如开关的“开”和“关”,灯的“亮”和“灭”。二进制数其实比十进制数简单多了。十进制中,从0到9,满10就向高位进位,即9+1=10;而二进制满二进一,所以二进制中1+1=10。一开始我们会感觉这样很别扭,实际上并非二进制有多难,只是我们习惯了十进制而已。

数字电路中,我们使用的比较多的一种用电压表示二进制数字的方式,称为TTL电平(TTL = Transistor-Transistor Logic,原意为逻辑门电路)。它规定+5V电压为高电平,表示数字“1”,0V电压为低电平,表示数字“0”。由于电路自身特点,实际上这种TTL电平电路输出的电压,并非绝对准确的5V和0V,而是规定将>2.4V的电压视为高电平, 电压<0.4V则视为低电平。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特点,我们根本不需要将电压控制的很准确,就能很准确的表示出我们想要表示的数字。和前面的模拟平均数计算电路相比,明显很有优势。而这也正是数字电路得以广泛应用的根本原因。

传统数字电路和单片机

数字电路的介绍就到此为止,在原理篇中会有更详细的介绍。事实上,单片机的本质也是数字电路。下面我们要说的传统数字电路,指的是除单片机这类可编程器件以外的数字电路。下面我们来看看单片机和传统数字电路的区别。

利用一些常用的传统数字电路器件(一般都是集成电路芯片),我们可以设计出如下图的电路。它是一个电子表,有六个数码管显示时间,图中正显示的就是00:00:18。可以看出来这个电路还是挺复杂的,设计起来也是很费时间的。

但是单片机的出现,使得实现相同功能的电路设计难度大大降低。下图就是使用单片机设计的电路。同样是电子表,不仅显示效果比前面的那个要好,而且功能更强大了,两个按键可以像市面上常见的两个按键的手表一样调整时间和日期;而电路却简单了很多。我们只需要给单片机写进去特定的程序,就可以让它按照我们设计好的方式工作。

如果某天,我们想要给这个电子表增加马表计时的功能,对于前面的那个数字电路,恐怕整个电路都得重新设计制作;但是对于单片机制作的这个电路,我们只需要修改程序代码,然后重新写进去就可以了,就像在电脑上安装软件一样,根本不需要修改电路,十分方便。

传统数字电路和单片机的关系就像非智能手机和智能手机的关系一样,智能手机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安装各种软件游戏,而非智能手机就没有这么强大的功能。单片机也是如此,同样的电路,你可以给它下载各种程序,让它按照你的想法去工作。对于单片机来说,硬件电路是单片机的躯体,而程序才是它的灵魂,而写程序的你,就是它的上帝。

文章来源: Hainter

围观 300

对电磁干扰的设计我们主要从硬件和软件方面进行设计处理,下面就是从单片机的PCB设计到软件处理方面来介绍对电磁兼容性的处理。

一、影响EMC的因数
  
1、电压
  
电源电压越高,意味着电压振幅越大,发射就更多,而低电源电压影响敏感度。
  
2、频率
  
高频产生更多的发射,周期性信号产生更多的发射。在高频单片机系统中,当器件开关时产生电流尖峰信号;在模拟系统中,当负载电流变化时产生电流尖峰信号。
  
3、接地
  
在所有EMC题目中,主要题目是不适当的接地引起的。有三种信号接地方法:单点、多点和混合。在频率低于1MHz时,可采用单点接地方法,但不适宜高频;在高频应用中,最好采用多点接地。混合接地是低频用单点接地,而高频用多点接地的方法。地线布局是关键,高频数字电路和低电平模拟电路的接地电路尽不能混合。
  
4、PCB设计
  
适当的印刷电路板(PCB)布线对防止EMI是至关重要的。
  
5、电源往耦
  
当器件开关时,在电源线上会产生瞬态电流,必须衰减和滤掉这些瞬态电流。来自高di/dt源的瞬态电流导致地和线迹“发射”电压,高di/dt产生大范围的高频电流,激励部件和线缆辐射。流经导线的电流变化和电感会导致压降,减小电感或电流随时间的变化可使该压降最小。
  
二、对干扰措施的硬件处理方法
  
1、印刷线路板(PCB)的电磁兼容性设计
  
PCB是单片机系统中电路元件和器件的支撑件,它提供电路元件和器件之间的电气连接。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PCB的密度越来越高。PCB设计的好坏对单片机系统的电磁兼容性影响很大,实践证实,即使电路原理图设计正确,印刷电路板设计不当,也会对单片机系统的可靠性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假如印刷电路板的两条细平行线靠的很近,会形成信号波形的延迟,在传输线的终端形成反射噪声。因此,在设计印刷电路板的时候,应留意采用正确的方法,遵守PCB设计的一般原则,并应符合抗干扰的设计要求。要使电子电路获得最佳性能,元器件的布局及导线的布设是很重要的。
  
2、输入/输出的电磁兼容性设计
  
在单片机系统中输进/输出也是干扰源的传导线,和接收射频干扰信号的拾检源,我们设计时一般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①采用必要的共模/差模抑制电路,同时也要采取一定的滤波和防电磁屏蔽措施以减小干扰的进进。
  
②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采取各种隔离措施(如光电隔离或者磁电隔离),从而阻断干扰的传播。
  
3、单片机复位电路的设计
  
在的单片机系统中,看门狗系统对整个单片机的运行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由于所有的干扰源不可能全部被隔离或往除,一旦进进CPU干扰程序的正常运行,那么复位系统结合软件处理措施就成了一道有效的纠错防御的屏障了。常用的复位系统有以下两种:
  
①外部复位系统。外部“看门狗”电路可以自己设计也可以用专门的“看门狗”芯片来搭建。然而,他们各有优缺点,大部分专用“看门狗”芯片对低频“喂狗”信号不能响应,而高频“喂狗”信号都能响应,使其在低频“喂狗”信号下产生复位动作而在高频的“喂狗”信号下不产生复位动作,这样,假如程序系统陷进一个死循环,而该循环中恰巧有着“喂狗”信号的话,那么该复位电路就无法实现它的应有的功能了。然而,我们自己可以设计一个具有带通的“喂狗”电路和其他复位电路构成的系统就是一个很有效外部监控系统了。
  
②现在越来越多的单片机都带有自己的片上复位系统,这样用户就可以很方便的使用其内部的复位定时器了,但是,有一些型号的单片机它的复位指令太过于简单,这样也会存在象上述死循环那样的“喂狗”指令,使其失往监控作用。有一些单片机的片上复位指令就做的比较好,一般他们把“喂狗”信号做成固定格式的多条指令依顺序来执行,假如有一定错误则该“喂狗”操纵无效,这样就大大进步了复位电路的可靠性。
  
4、振荡器
  
大部分的单片机都有一个耦合于外部晶体或陶瓷谐振器的振荡器电路。在PCB上,要求外接是电容、晶体或陶瓷谐振器的引线越短越好。RC振荡器对干扰信号有潜伏的敏感性,它能产生很短的时钟周期,因而最好选晶体或陶瓷谐振器。另外,石英晶体的外壳要接地。
  
5、防雷击措施
  
室外使用的单片机系统或从室外排挤引进室内的电源线、信号线,要考虑系统的防雷击题目。常用的防雷击器件有:气体放电管、TVS(Transient Voltage Suppression)等。气体放电管是当电源的电压大于某一数值时,通常为数十V或数百V,气体击穿放电,将电源线上强冲击脉冲导进大地。TVS可以看成两个并联且方向相反的齐纳二极管,当两端电压高于某一值时导通。其特点是可以瞬态通过数百乃上千A的电流。

来源:互联网

围观 349

“分层思想”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事实上很多做项目的工程师本身自己也会在用。看了不少帖子都发现没有提及这个东西,然而分层结构确是很有用的东西,参透后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如果说我不懂LCD怎么驱动,那好办,看一下datasheet,参考一下别人的程序,很快就可以做出来。但是如果不懂程序设计的思想的话,会给你做项目的过程中带来很多很多的困惑。

参考了市面上各种各样的嵌入式书籍,MCS-51,AVR ,ARM 等都有看过,但是没有发现有哪本是介绍设计思想的,就算有也是凤毛麟角。写程序不难,但是程序怎么样才能写的好,写的快,那是需要点经验积累的。结构化模块化的程序设计的思想,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怎么将这个抽象的概念运用到工程实践当中呢?那需要在做项目的过程中经历磨难,将一些东西总结出来,抽象升华为理论,对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传播都大有裨益。所以在下出来献丑一下,总结一些东西。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谈,有两个设计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就是“时间片轮的设计思想”,这个对实际中解决多任务问题非常有用,通常可以用这个东西来判断一个人是单片机学习者,还是一个单片机工程师。这个必须掌握。由于网上介绍这个的帖子也不少,所以这里就不多说了。

第二个就是我今天想说的主题“分层屏蔽的设计思想”。下面用扫描键盘程序例子作为引子,引出今天说的东西。

问题的提出 :单片机学习板一般为了简单起见,将按键分配的很好,例如整个 4*4 的键盘矩阵分配到P1口上面,8条控制线,刚好。这样的话程序也非常好写。只需要简单的

KEY_DAT = P1;

端口的数据就读进来了。诚然,现实中没有这么好的事情。在实际的项目应用当中,单片机引脚的复用相当厉害,这跟那些所谓的单片机学习板就有很大的差别了。

另外一个原因,一般设计来说,是“软件配合硬件”的设计流程,简单点说就是,先确定好硬件原理图,硬件布线,最后才是软件的开发,因为硬件修改起来比较麻烦,相对来说软件修改的时候比较好改。这个就是中国传统的阴阳平衡哲学原理。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本来就是鱼和熊掌的关系,两者不可兼得。方便了硬件设计,很可能给写软件带来很大的麻烦。反过来说,方便了软件设计,硬件设计也会相当的麻烦。如果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同时方便了,那只有两种可能,一是这个设计方案非常简单,二是设计师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我们不考虑那么多情况,单纯从常用的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问题。 硬件为了布线的方便,很多时候会可能将IO口分配到不同的端口上面,例如上面说的4*4键盘,8根线分别分配到 P0 P1 P2 P3 上面去了。那么,开发板的那些扫描键盘程序可以去见鬼了。怎么扫按键?我想起了我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分成3段非常相似的程序,一个一个按键的扫描的经历...... 或许有人不甘心,“那些东西我花了很长时间学习的,也用的好好的,怎么能说一句不用就不用?”虽然有点残忍,但是我还是想说“兄弟,接受现实吧,现实是残酷的......”

不过,人区别于低等动物的差别,是人会创造,在碰到困难的时候会想办法解决,于是我们开始了沉思...... 后我们引入初中数学学的“映射”的概念来解决问题。基本思想就是,将不同端口的按键映射到相同端口上面。

这样按键扫描程序就分成3个层次了。

(1)最底层的是硬件层,完成端口扫描,20ms延时消抖,将端口的数据映射到一个KEY_DAT寄存器上面,KEY_DAT作为对上层驱动层的一个接口。

(2)中间的一层是驱动层,驱动层只对 KEY_DAT 寄存器的数值进行操作。简单点说,我们无论底层的硬件是怎么接线的,在驱动层都不需要关心,只需要关心 KEY_DAT 这个寄存器的数值是什么就可以了。这样出来的间接效果就是“屏蔽了底层硬件的差异”,所以驱动层写的程序就可以通用了。驱动层的另外一个功能是为了上层提供消息接口。我们用了类似window程序的消息的概念。这里可以提供一些按键消息,例如:按下消息,松开消息,长按键消息,长按键的时候的步进消息,等等。

(3)应用层。这里就是根据项目的不同分别写按键功能程序,属于最上层的程序。它使用的是驱动层提供的消息接口。在应用层写程序的思想就是,我不管下层是怎么工作的,我只关心按键消息。有按键消息来的时候我就执行功能,没有消息来的时候,我就什么也不做。

下面用一个简单的常用的例子,说明我们这个设计思想的用法。秒表调整时间的时候,要求按着某个按键不放,时间能连续的向上增加。这个东西很实用,实际的家电中用途很广泛。在看下面的东西之前,大家可以想一下,这东西难吗?相信大家都会很响亮的回答,“不难!!”,然而我再问:“这东西麻烦吗?”我相信很多人肯定会说“很麻烦!!” 这不禁让我想起开始学单片机的时候写这种按键的那程序,乱七八糟的结构。如果不相信的话,可以自己用51写一下哦,那样就更加能体会本文说的分层结构的优越性。

项目要求:两个按键,分别分配在P10 和P20,分别是“加”“减”按键,要求长按键的时候实现连续加和连续减的功能。

实战:假设:按键上拉,没有按键的时候高电平,有按键的时候低电平,另外,为了突出问题,这里没有将延时消抖的程序写上去,在实际项目中应该加上。C语言函数参数的传递多种多样,这里作为例子,用了最简单的全局变量来传递参数,当然你也可以用 unsigned char ReadPort(void) 返回一个读键结果,甚至还可以 void ReadPort(unsigned char *pt) 用一个指针变量传递地址而达到直接修改变量的目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个决定于每个人的程序风格。

(1)开始写硬件层程序,完成映射

#define KYE_MIN 0X01

#define KEY_PLUS 0X01

unsigned char KeyDat;

void ReadPort(void)

{

if (P1 & KEY_PLUS == 0 ){

KeyDat |= 0x01 ;

}

if (P2 & KEY_MIN == 0 ){

KeyDat |= 0x02 ;

}

}

C语言应该很容易看懂吧?如果 KEY_PLUS 按下,P10口读到低电平,则 P1 & KEY_PLUS 的结果为 0 ,满足if 的条件,进入KeyDat |= 0x01 是将 KeyDat 的bit0 置一,也就是说,将 KEY_PLUS 映射到 KeyDat 的 bit0

KEY_MIN 是同样的道理映射到 KeyDat 的 bit1

如果 KeyDat 的 bit0 为 1 ,则说明 KEY_PLUS 按下,反则亦然。

不需要想的很神秘,映射就是这么一回事。如果还有其他按键的话,用同样办法,将他们全部映射到 KeyDat 上面。

(2)驱动层程序编写

硬件层给驱动层提供最基本的一些屏蔽掉底层的一些硬件的相关数据,这样可以把硬件层的数据结构(比如这里是KeyDat)提供给驱动层,驱动层负责调用硬件层,应用层负责调用驱动层

如果将 KeyDat想象成 P1 口,那么这个跟学习板那标准的扫描程序不就是一样了吗?对的,这个就是底层映射的目的了。

(3)应用层程序编写

根据消息,硬件层是必须分离出来,然而驱动层和应用层的要求就不那么严格了,事实上一些简单的项目没有必要将这两层分离开来,根据实际应用灵活应对就可以了。其实这样写程序是很方便移植的,根据板子的不同而适当的修改一下硬件层那个 ReadPort 函数就完成了,驱动层和应用层很多代码可以不经过修改直接用,很能提高开发效率的。当然这个按键程序会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遇到常闭按键和点触按键的混合使用的场合。这个留给大家自己去想了,反正问题总是能找到解决办法的,尽管方法有好有坏。

结束语

以按键为媒介,介绍了程序设计当中的“分层屏蔽”的思想的原理和应用,按键只是一个例子,其实分层的思想普遍存在着程序设计当中。细心留意一下的话发现其实window,linux,网络的tcp/ip 结构全部都是分层的。这东西不是绣花枕头,而是实际用在工程上面的,只是平时不多见帖子介绍,或者没有人特意这样来总结,又或者是有经验的工程师作为藏在心中的法宝吧,这个就不得而知。不过好东西应该共享,菜鸟应该共勉,一起来学飞吧。

来源:互联网

围观 461

很多学习电子电路设计的朋友都会涉及到单片机的开发,网络上有很多关于单片学习开发的资料,但是这些资料当中或多或少都会涉及一些比较专业的名词和概念,电路设计初学者看不明白,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本篇文章就对单片机开发过程中所要涉及到的几个概念进行介绍,希望能对新手有所帮助。

1、什么是DSP中的“内部上拉”和“内部下拉”?

DSP中介绍引脚时,注明PU,PD说是“内部上拉”和“内部下拉”,就是说内部已经配置了接电源的上拉电阻或是接地的下拉电阻。这样,当作为输入端口连接OC或COMS芯片或浮空时。信号线平是确定的高/低电平。而不是不确定的浮地电平。内部上拉,相当于输入和电源之间接了一个几十K的电阻;下拉,相当于用电阻和地相连。

2、VCC,VDD,VSS是什么?

在电子电路中,VCC是电路的供电电压,C = circuit,表示电路的意思;VDD是芯片的工作电压,D = device,表示器件的意思;VSS是接地或是负极,S = series,表示公共连接的意思。

3、时钟周期、指令周期、机器周期、总线周期都是什么东东?

时钟周期:

也称为振荡周期,定义为时钟脉冲的倒数(时钟周期就是单片机外接晶振的倒数,例如12M的晶振,它的时钟周期就是1/12us),是计算机中的最基本的、最小的时间单位。在一个时钟周期内,CPU仅完成一个最基本的动作。时钟脉冲是计算机的基本工作脉冲,控制着计算机的工作节奏。时钟频率越高,工作速度就越快。

指令周期:

执行一条指令所需要的时间,一般由若干个机器周期组成。指令不同,所需的机器周期也不同。

机器周期:

计算机中,常把一条指令的执行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完成一项工作。每一项工作称为一个基本操作,完成一个基本操作所需要的时间称为机器周期。

总线周期:

微处理器是在时钟信号CLK控制下按节拍工作的。8086/8088系统的时钟频率为4.77MHz,每个时钟周期约为200ns。由于存贮器和I/O端口是挂接在总线上的,CPU对存贮器和I/O接口的访问,是通过总线实现的。通常把CPU通过总线对微处理器外部(存贮器或 I/O接口)进行一次访问所需时间称为一个总线周期。一个总线周期一般包含4个时钟周期,这4个时钟周期分别称4个状态即T1状态、T2状态、T3状态和 T4状态。

本篇文章针对新手,讲解了涉及单片机设计之初的一些概念。希望能够帮助新手们更容易的入门,早日对单片机涉及得心应手。

围观 400

作者:NK_test

通过采用C#语言实现的上位机控制单片机的步进电机模块、LED灯和蜂鸣器模块,使步进电机进行正、反转和停止并控制转速;LED灯模块进行有选择的呼吸式表达;蜂鸣器模块的开始和终止。

上位机通过串口和自定义的通信协议(8字节)控制单片机的步进电机、LED灯和蜂鸣器模块。其中在控制步进电机的过程中,为了使操作能够及时响应,使用了INT0中断来进行及时性速度响应;LED灯使用位运算控制灯的闪烁位置,合理利用了单片机的模块和操作。

注意:由于定时器个数的限制,没能控制更多的模块。

#include

sbit WEI=P2^7;
sbit DUAN=P2^6;
#define DataPort P0

unsigned char code dofly_DuanMa[]={0x3f,0x06,0x5b,0x4f,0x66,0x6d,0x7d,0x07,0x7f,0x6f,0x77,0x7c,0x39,0x5e,0x79,0x71,0x40};// 显示段码值0~9
unsigned char code dofly_WeiMa[]={0xfe,0xfd,0xfb,0xf7,0xef,0xdf,0xbf,0x7f};//分别对应相应的数码管点亮,即位码
unsigned char TempData[8]; //存储显示值的全局变量
sbit SPK1=P1^4;

void delay(int t)
{
while(t--);
}

sbit A1=P1^0; //定义步进电机连接端口
sbit B1=P1^1;
sbit C1=P1^2;
sbit D1=P1^3;

#define Coil_AB1 {A1=1;B1=1;C1=0;D1=0;}//AB相通电,其他相断电
#define Coil_BC1 {A1=0;B1=1;C1=1;D1=0;}//BC相通电,其他相断电
#define Coil_CD1 {A1=0;B1=0;C1=1;D1=1;}//CD相通电,其他相断电
#define Coil_DA1 {A1=1;B1=0;C1=0;D1=1;}//D相通电,其他相断电
#define Coil_A1 {A1=1;B1=0;C1=0;D1=0;}//A相通电,其他相断电
#define Coil_B1 {A1=0;B1=1;C1=0;D1=0;}//B相通电,其他相断电
#define Coil_C1 {A1=0;B1=0;C1=1;D1=0;}//C相通电,其他相断电
#define Coil_D1 {A1=0;B1=0;C1=0;D1=1;}//D相通电,其他相断电
#define Coil_OFF {A1=0;B1=0;C1=0;D1=0;}//全部断电

unsigned char Speed;
unsigned char dir=0;
unsigned char code rst[]={0xe4,0xc0,0xe0,0xc0,0xe0,0x32}; // 复位代码
void Init_Timer0(void);
void DelayUs2x(unsigned char t)
{
while(--t);
}

void DelayMs(unsigned char t)
{

while(t--)
{
//大致延时1mS
DelayUs2x(245);
DelayUs2x(245);
}
}

void Display(unsigned char FirstBit,unsigned char Num)
{
static unsigned char i=0;

DataPort=0; //清空数据,防止有交替重影
DUAN=1; //段锁存
DUAN=0;

DataPort=dofly_WeiMa[i+FirstBit]; //取位码
WEI=1; //位锁存
WEI=0;

DataPort=TempData[i]; //取显示数据,段码
DUAN=1; //段锁存
DUAN=0;

i++;
if(i==Num)
i=0;

}

void Rorate()
{
unsigned int i=512;//旋转一周时间
Init_Timer0();

EA=1; //全局中断开
EX0=1; //外部中断0开
IT0=1; //1表示边沿触发

//Speed=speed;
TempData[0]=dofly_DuanMa[Speed/10];//分解显示信息,如要显示68,
TempData[1]=dofly_DuanMa[Speed%10];//则68/10=6 68%10=8
Coil_OFF
while(i--&&dir==0) //正向
{
Coil_A1
DelayMs(Speed);
P3=0xeb;
P3=0xff;
Coil_AB1 //遇到Coil_AB1 用{A1=1;B1=1;C1=0;D1=0;}代替
DelayMs(Speed); //改变这个参数可以调整电机转速 ,
P3=0xeb;
P3=0xff; //数字越小,转速越大,力矩越小
Coil_B1
DelayMs(Speed);
P3=0xeb;
P3=0xff;
Coil_BC1
DelayMs(Speed);
P3=0xeb;
P3=0xff;
Coil_C1
DelayMs(Speed);
P3=0xeb;
P3=0xff;
Coil_CD1
DelayMs(Speed);
P3=0xeb;
P3=0xff;
Coil_D1
DelayMs(Speed);
P3=0xeb;
P3=0xff;
Coil_DA1
DelayMs(Speed);
P3=0xeb;
P3=0xff;
}
Coil_OFF
i=512;

while((i--)&&dir)//反向
{
Coil_A1
DelayMs(Speed);
P3=0xeb;
P3=0xff;
Coil_DA1 //遇到Coil_AB1 用{A1=1;B1=1;C1=0;D1=0;}代替
DelayMs(Speed); //改变这个参数可以调整电机转速 ,
P3=0xeb;
P3=0xff; //数字越小,转速越大,力矩越小
Coil_D1
DelayMs(Speed);
P3=0xeb;
P3=0xff;
Coil_CD1
DelayMs(Speed);
P3=0xeb;
P3=0xff;
Coil_C1
DelayMs(Speed);
P3=0xeb;
P3=0xff;
Coil_BC1
DelayMs(Speed);
P3=0xeb;
P3=0xff;
Coil_B1
DelayMs(Speed);
P3=0xeb;
P3=0xff;
Coil_AB1
DelayMs(Speed);
P3=0xeb;
P3=0xff;
}

}

/*------------------------------------------------
串口初始化
------------------------------------------------*/
void InitUART (void)
{
SCON = 0x50; // SCON: 模式 1, 8-bit UART, 使能接收
TMOD |= 0x20; // TMOD: timer 1, mode 2, 8-bit 重装
TH1 = 0xFD; // TH1: 重装值 9600 波特率 晶振 11.0592MHz
TR1 = 1; // TR1: timer 1 打开
EA = 1; //打开总中断
ES = 1; //打开串口中断
}

/*------------------------------------------------
主函数
------------------------------------------------*/

unsigned int judge[8];
int cnt=0;

void main (void)
{

InitUART();

ES= 1;//打开串口中断
while (1)
{

if(judge[0]==0xFF&&judge[1]==0xFE&&judge[6]==0xFD&&judge[7]==0xFC)
{
//(*((void (*)())(rst)))(); // ,将rst数组当函数调用,进行复位
if(judge[2]==0x00)//指定步进电机
{
P3=0xeb;
P3=0xff;
if(judge[5]!=0)
Rorate();
}
else if(judge[2]==0x01)//指定LED
{

unsigned int CYCLE=600,PWM_LOW=0;//定义周期并赋值

while (1) //主循环
{

WEI=0; //位锁存置0电平,防止LED亮的时候数码管亮
DUAN=0; //段锁存置0电平,防止LED亮的时候数码管亮
P0=0xFF;
delay(60000); //特意加延时,可以看到熄灭的过程
for(PWM_LOW=1;PWM_LOW //电平时间,这个循环中低电平时长从1累加到CYCLE(周期)的值,即600次

P0=judge[3]; //点亮LED
delay(PWM_LOW);//延时长度,600次循环中从1加至599
P0=0xFF; //熄灭LED
delay(CYCLE-PWM_LOW);//延时长度,600次循环中从599减至1

}
P0=judge[3];
for(PWM_LOW=CYCLE-1;PWM_LOW>0;PWM_LOW--){ //与逐渐变亮相反的过程

P0=judge[3];
delay(PWM_LOW);
P0=0xFF;
delay(CYCLE-PWM_LOW);

}

}

}
else if(judge[2]==0x02)
{
while(1)
{

DelayMs(1); //发出大约500Hz的方波 频率越大声音越尖
SPK1=!SPK1;

}
}
}
}
}

/*------------------------------------------------
串口中断程序
------------------------------------------------*/
void UART_SER (void) interrupt 4 //串行中断服务程序
{
unsigned char Temp; //定义临时变量

if(RI) //判断是接收中断产生
{
RI=0; //标志位清零
Temp=SBUF; //读入缓冲区的值

judge[cnt++]=Temp;
if(cnt==8||judge[0]!=0xFF)
cnt=0;

SBUF=Temp; //把接收到的值再发回电脑端
}
if(TI) //如果是发送标志位,清零
TI=0;
}

/*------------------------------------------------
定时器初始化子程序
------------------------------------------------*/
void Init_Timer0(void)
{
TMOD |= 0x01; //使用模式1,16位定时器,使用"|"符号可以在使用多个定时器时不受影响
//TH0=0x00; //给定初值
//TL0=0x00;
EA=1; //总中断打开
ET0=1; //定时器中断打开
TR0=1; //定时器开关打开
PT0=1; //优先级打开
}
/*------------------------------------------------
定时器中断子程序
------------------------------------------------*/
void Timer0_isr(void) interrupt 1
{
TH0=(65536-2000)/256; //重新赋值 2ms
TL0=(65536-2000)%256;

Display(0,8);

}

//外部中断程序
void ISR_INT0(void) interrupt 0
{

Speed=judge[4];
dir=judge[3];
TempData[0]=dofly_DuanMa[Speed/10];//分解显示信息,如要显示68,
TempData[1]=dofly_DuanMa[Speed%10];//则68/10=6 68%10=8

}

C#端:

namespace 单片机
{
public partial class frm : Form
{
public frm()
{
InitializeComponent();

}

private SerialPort com;

//通信协议
///


/// FF FE 00(电机) 00(方向) 00(速度) 00(停止) FD FC
///

///
///

private void btn_LED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com = new SerialPort();
com.BaudRate = 9600;
com.PortName = "COM4";
com.DataBits = 8;
com.Open();
Byte[] data = new Byte[8];
data[0] = 0xFF;
data[1] = 0xFE;
if(rb_R.Checked==true)
{
data[2] = 0x00;
if (rb_clock.Checked == true)
{
data[3] = 0x00;
}
else if (rb_anclock.Checked == true)
{
data[3] = 0x01;
}
if (cmb_speed.Text.ToString() == "停止")
{
data[4] = 0x00;
data[5] = 0x00;
}
else
{
data[4] = Byte.Parse(cmb_speed.Text);
data[5] = 0x01;
}
}
else if (rb_LED.Checked == true)
{
data[2] = 0x01;
uint num = 255;
if (checkBox1.Checked == true)
{
num = num & 254;
}
if (checkBox2.Checked == true)
{
num = num & 253;
}
if (checkBox3.Checked == true)
{
num = num & 251;
}
if (checkBox4.Checked == true)
{
num = num & 247;
}
if (checkBox5.Checked == true)
{
num = num & 239;

}
if (checkBox6.Checked == true)
{
num = num & 223;
}
if (checkBox7.Checked == true)
{
num = num & 191;
}
if (checkBox8.Checked == true)
{
num = num & 127;
}

byte[] c = System.BitConverter.GetBytes(num);
data[3] = c[0];

if (led_s.Text.ToString() == "启用")
data[2] = 0x02;
data[4] = 0x00;
data[5] = 0x00;
}

data[6] = 0xFD;
data[7] = 0xFC;
com.Write(data, 0, 8);
com.Close();
}
}
}

文章来源: CSDN

围观 292

页面

订阅 RSS - 单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