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Microcontroller, MCU)是一种集成了计算机功能的微型计算机,通常由一个微处理器(CPU)、存储器(ROM、RAM)、输入/输出接口、定时器/计数器等功能模块集成在同一芯片上。单片机是一种常用于嵌入式系统中的控制器,它被广泛应用于家电、汽车、工业自动化、医疗设备、消费电子、物联网(IoT)设备等多个领域。
单片机
硬件看门狗
硬件看门狗是利用了一个定时器,来监控主程序的运行,也就是说在主程序的运行过程中,我们要在定时时间到之前对定时器进行复位如果出现死循环,或者说PC指针不能回来。那么定时时间到后就会使单片机复位。常用的WDT芯片如MAX813,5045,IMP 813等,价格4~10元不等。
软件看门狗
软件看门狗技术的原理和这差不多,只不过是用软件的方法实现,我们还是以51系列来讲,我们知道在51单片机中有两个定时器,我们就可以用这两个定时器来对主程序的运行进行监控。我们可以对T0设定一定的定时时间,当产生定时中断的时候对一个变量进行赋值,而这个变量在主程序运行的开始已经有了一个初值,在这里我们要设定的定时值要小于主程序的运行时间,这样在主程序的尾部对变量的值进行判断,如果值发生了预期的变化,就说明T0中断正常,如果没有发生变化则使程序复位。
对于T1我们用来监控主程序的运行,我们给T1设定一定的定时时间,在主程序中对其进行复位,如果不能在一定的时间里对其进行复位,T1 的定时中断就会使单片机复位。在这里T1的定时时间要设的大于主程序的运行时间,给主程序留有一定的的余量。而T1的中断正常与否我们再由T0定时中断子程序来监视。这样就够成了一个循环,T0监视T1,T1监视主程序,主程序又来监视T0,从而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
系统软件"看门狗"的设计思路:
1. 看门狗定时器T0的设置。
在初始化程序块中设置T0的工作方式,并开启中断和计数功能。系统Fosc=12 MHz,T0为16位计数器,最大计数值为(2的16次方)-1=65 535,T0输入计数频率是.Fosc/12,溢出周期为(65 535+1)/1=65 536(μs)。
2. 计算主控程序循环一次的耗时。
考虑系统各功能模块及其循环次数,本系统主控制程序的运行时间约为16.6 ms。系统设置"看门狗"定时器T0定时30 ms(T0的初值为65 536-30 000=35 536)。主控程序的每次循环都将刷新T0的初值。如程序进入"死循环"而T0的初值在30 ms内未被刷新,这时"看门狗"定时器T0将溢出并申请中断。
3. 设计T0溢出所对应的中断服务程序。
此子程序只须一条指令,即在T0对应的中断向量地址(000BH)写入"无条件转移"命令,把计算机拖回整个程序的第一行,对单片机重新进行初始化并获得正确的执行顺序。
来源:电子发烧友网
单片机的ALU、ACC功能是什么?
demi 在 提交

单片机应用中11项易于疏忽的小常识
demi 在 提交

总结前人的经验,摸索着写一点实用的方法,供大家参考:在这里不讲加密算法,只讨论结合软硬件的加密方法,总结了一下大该有以下几种:
一、加密方法
1、烧断数据总线。这个方法我想应不错,但应有损坏的风险,听说也能破解。
2、芯片打磨改型,这个方法有一定作用,改了型号能误导,但同时也增加成本,解密者一般也能分析出来。
3、用不合格的单片机的的存储器:这个方法听起来不错,值得一试。很多单片机有这种情况,有的是小容量改为大容量来用,解密者应很难发现。例:8031/8052 单片机就是8731/8752掩模产品中的不合格产品,内部可能有ROM。可把8031/8052 当8751/8752 来用.但使用时要测试可靠。
4、其他还有添加外部硬件电路的加密方法。但那样增加成本,效果不一定好。
5、软件加密,是一些防止别人读懂程序的方法,单一的这种方法不能防止别人全盘复制。须配合其他的加密方法。
6、通过序列号加密,
这个方法当你的产品是连接PC时或网络,我想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方法。原理跟电话产品防伪标志相近。就是在你的单片机中生成一个唯一的随机长序列号,并加入复杂的特种算法,或加入你们重新编码的企业信息在里面,每个芯片内不同,复制者只能复制到一个序列号。这个方法不能防止复制,但能发现复制品,并可在升级或在网络状态控制它或让他自毁。如果产品不联机或不可升级,则这个方法完全无效,只能是在上法院时可当作证据,因为内含特种算法破解者是无法知道的。
7、通过单片机唯一的特性标识(不可修改)进行加密
这个方法最好,能很好的防止复制。但大多单片机没有唯一标识。STC单片机里面含唯一标识,但本人没用过,下次一定要研究使用一下。理论上只要含唯一标识是单片机都可实现,ATMEL AVR系列单片大部分型号有RC校正字节(几十个芯片才有一个相同,并且不可修改)能实现这个理想功能,可做到即使芯片内程序被读出也无法直接在另一个同型号的单片机上正常运行。并且如果用这个唯一标识来生成含有加密算法的序列号,结合第6种方法,哪应是最理想的加密方法。
以上方法应都是一种加密的思路,各种方法可接合着用,6、7两种方法是本人认为比较合适,实现起来比较容易的方法。后面将重点介绍两种加密方式的实现方法。
二、序列号加密实现方法
1、原理
就是在存储器某个区块放入一个唯一的序列号(长一点,无规律),每个芯片不同。原理跟电话产品防伪标志相近
| PC机 | <------------>| 带自定义算法序列号单片机系统 |
控制方法:
1、PC根据传回来的序列号根据算法判断是否合法,合法就运行,不合法处理它。当然,如果是加密的序列号,可自毁。
2、单片机内部的序列号经加密算法处理,单片机系统同样要防止软件被更改,可在单片机内部加入CRC等数据校验。一般情况下,序列号如果不合算法,单片机系统应让程序运行出错,这样解密者一般不会去修改序列号,如果修改了也没关系,因为PC还能判断是否合法。
3、序列号传送时可采用双向加密算法认证,相当于银卡的数据交换方式。
传送过程:
PC发送随机SEED数据---->单片机系统跟据随机SEED算出加密的序列号----->PC根据算法判断序列号是否合法这样在序列号的传送过程中,数据每次不同,解密者无法看到序列号的明码。这样PC软件他同样不容易更改。
注意:加密算法可以很简单理解一个为异或,当然算法由你自已随意定,反正目的不能上别人一看软件就懂。解密者只是破解一个产品只能得到一个序列号,即使序列号是明码,他也只能知道是一个。如他随便修改一个序列号一般情况就不符合算法,除非他看懂你的软件算法,我想这是一般解密者最不愿意做的事情。
单片机系统的量产:
产生这样的序列号,单片机系统如何生成?如果用手工一个个去计算调入,得重新编译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编写一个软件生成数据放入到HEX文件中,那样不说工作量好大,编程时还必须一次次装入HEX文件,量产同样无法完成。这个可于
MiniPro TL866 编程器完成。
编程器的介绍可查看:http://www.autoelectric.cn/minipro
TL866编程器有个自动编号功能,可利用DLL动态库调用实现任意的序列号.如何使用DLL设定序列号,可参考编程器安装包内的DLL实例,内有详细说明。后面讲的用单片机唯一的特性标识进行加密也用到DLL调用,基本大同小异。
经过这样的加密,达到一个目的,就是解密者必须修改你的软件后才能放心使用,但是每次升级同样会受你控制,好像微软随时可以黑你屏一样的道理,否则可能随时会被你宰了!!但这种方法只适合连接PC或网络的系统。
三、用单片机唯一的特征标识进行加密
加密原理:
单片机必须有唯一标志,单片机程序内只要判断是否是这个标志,就可防止程序直接复制使用。理论上可以做到很难破解,本人认为是最有效又实用的方法。
达到目的: 解密者最不愿意做的事让他必须做。
一般大部分搞单片机解密的都是暴力破解,因为这个最容易,只要牚握技巧,有设备,工艺熟练就可了,不用太强的专业知识。如果复制后,程序无法运行,那就蒙了,因为这个时候就要去看汇编语言了,我相信有很多汇编高手,能很容易破解。但我也同时认为,这么多型号的单片机,汇编指令差别好大,每一种单片机的汇编都很熟的人应不多了。所以这会大大增加破解难度。如果一个加密设计好的软件,根据单片机的唯一特征字来加密,有时他可能不得不看懂里面的加密算法。这样加密目的就达到了。
开发人员需要做的事:
有了唯一特征字,并不是加密万无一失了。如果你只是在程序中只用一条语句判断,是不是这个芯片的特征字,则程序被读出后,解密者只要简单的修改程序,直接跳过判断语句。可能只要几分钟就解决了。所以在程序要加入加密算法,尽量不用IF判断语句。可用子程序调用地址来参与特征字的加密运算等等方法,如何防反汇编及修改软件等不在这里讨论,网上可以找到有关这方面的很多资料。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联系删除,谢谢!
RAM在单片机里究竟有什么用?
demi 在 提交

讲得很好!单片机中的高阻态就应该这么理解
demi 在 提交

在数字电路,我们经常会遇到逻辑电路,而在 C 语言中,我们则经常用到逻辑运算。二者在原理上是相互关联的,我们在这里就先简单介绍一下,随着学习的深入,再慢慢加深理解。
首先,在“逻辑”这个概念范畴内,存在真和假这两个逻辑值,而将其对应到数字电路或 C 语言中,就变成了“非 0 值”和“0 值”这两个值,即逻辑上的“假”就是数字电路或C 语言中的“0”这个值,而逻辑“真”就是其它一切“非 0 值”。
然后,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几个主要的逻辑运算符。我们假定有 2 个字节变量:A 和 B,二者进行某种逻辑运算后的结果为 F。
以下逻辑运算符都是按照变量整体值进行运算的,通常就叫做逻辑运算符:

以下逻辑运算符都是按照变量内的每一个位来进行运算的,通常就叫做位运算符:

我们今后要看资料或芯片手册的时候,会经常遇到一些电路符号,图 5-1 所示就是数字电路中的常用符号,知道这些符号有利于我们理解器件的逻辑结构,尤其重点认识图 5-1 中的国外流行图形符号。在这里我们先简单看一下,如果日后遇到了可以到这里来查阅。

来源:畅学单片机



有关51单片机有关晶振的问题一并总结出来,希望对学51的童鞋来说能有帮助。
一、为什么51单片机爱用11.0592MHZ晶振?
其一:因为它能够准确地划分成时钟频率,与UART(通用异步接收器/发送器)量常见的波特率相关。特别是较高的波特率(19600,19200),不管多么古怪的值,这些晶振都是准确,常被使用的。
其二:用11.0592晶振的原因是51单片机的定时器导致的。用51单片机的定时器做波特率发生器时,如果用11.0592Mhz的晶振,根据公式算下来需要定时器设置的值都是整数;如果用12Mhz晶振,则波特率都是有偏差的,比如9600,用定时器取0XFD,实际波特率10000,一般波特率偏差在4%左右都是可以的,所以也还能用STC90C516 晶振12M 波特率9600,倍数时误差率6.99%,不倍数时误差率8.51%,数据肯定会出错。这也就是串口通信时大家喜欢用11.0592MHz晶振的原因,在波特率倍速时,最高可达到57600,误差率0.00%。用12MHz,最高也就4800,而且有0.16%误差率,但在允许范围,所以没多大影响。
二、在设计51单片机系统PCB时,晶振为何被要求紧挨着单片机?
原因如下:晶振是通过电激励来产生固定频率的机械振动,而振动又会产生电流反馈给电路,电路接到反馈后进行信号放大,再次用放大的电信号来激励晶振机械振动,晶振再将振动产生的电流反馈给电路,如此这般。当电路中的激励电信号和晶振的标称频率相同时,电路就能输出信号强大,频率稳定的正弦波。整形电路再将正弦波变成方波送到数字电路中供其使用。
问题在于晶振的输出能力有限,它仅仅输出以毫瓦为单位的电能量。在 IC(集成电路) 内部,通过放大器将这个信号放大几百倍甚至上千倍才能正常使用。
晶振和 IC 间一般是通过铜走线相连的,这根走线可以看成一段导线或数段导线,导线在切割磁力线的时候会产生电流,导线越长,产生的电流越强。现实中,磁力线不常见, 电磁波却到处都是,例如:无线广播发射、电视塔发射、手机通讯等等。晶振和IC之间的连线就变成了接收天线,它越长,接收的信号就越强,产生的电能量就越强,直到接收到的电信号强度超过或接近晶振产生的信号强度时,IC内的放大电路输出的将不再是固定频率的方波了,而是乱七八糟的信 号,导致数字电路无法同步工作而出错。
所以,画PCB(电路板)的时候,晶振离它的放大电路(IC管脚)越近越好。
三、单片机电路晶振不起振原因分析
遇到单片机晶振不起振是常见现象,那么引起晶振不起振的原因有哪些呢?
① PCB板布线错误;②单片机质量有问题;③ 晶振质量有问题;④负载电容或匹配电容与晶振不匹配或者电容质量有问题;⑤PCB板受潮,导致阻抗失配而不能起振;⑥ 晶振电路的走线过长;⑦晶振两脚之间有走线;⑧外围电路的影响。
解决方案,建议按如下方法逐个排除故障:
① 排除电路错误的可能性,因此可以用相应型号单片机的推荐电路进行比较。② 排除外围元件不良的可能性,因为外围零件无非为电阻,电容,很容易鉴别是否为良品。③ 排除晶振为停振品的可能性,因为不会只试了一二个晶振。④试着改换晶体两端的电容,也许晶振就能起振了,电容的大小请参考晶振的使用说明。⑤在PCB布线时晶振电路的走线应尽量短且尽可能靠近IC,杜绝在晶振两脚间走线。
四、51单片机时钟电路用12MHZ的晶振时那电容的值是怎样得出来的?拿内部时钟电路来说明吧!
其实这两个电容没人能够解释清楚到底怎么选值,因为22pF实在是太小了。这个要说只能说和内部的振荡电路自身特性有关系,搭配使用,用来校正波形,没有人去深究它到底为什么就是这么大的值。
五、单片机晶振电路中两个微调电容不对称会怎样?相差多少会使频率怎样变化?在检测无线鼠标的接受模块时,发现其频率总是慢慢变化(就是一直不松探头的手,发现频率慢慢变小)晶振是新的!
电容不对称也不会引起频率的漂移,说的频率漂移可能是因为晶振的电容的容量很不稳定引起的,可以换了试,换两电容不难,要不就是的晶振的稳定性太差了,或者测量的方法有问题。
六、单片机晶振与速度的疑问,执行一条指令的周期不是由晶振决定的吗。那么比如51单片机和MSP430,给51接高速晶振,430接低速的,是不是51跑的要快?是不是速度单片机速度仅仅与晶振有关,关键是单片机能不能支持那么大的晶振?
每个单片机的速度是受到内部逻辑门电平跳变速度限制的。两个芯片同时使用同样的晶振,比如12M的。因为AVR是RISC指令集,它在同样外部晶振频率下,比51要快。
比如,51最快能接40M,AVR是16M的晶振。
STC89C52大都用12MHz晶振,但由于其12个时钟周期才是一个机器周期,相当于其主频只有1MHz。
MSP430采用RISC精简指令集, 430单片机若采用内部DCO震荡可达21MHz主频。单个时钟周期就可以执行一条指令,相同晶振,速度较51快12倍。
对于一个51,给它用更高的晶振,速度会快些。但是对于高级的单片机就不一样了。高级单片机内部,一般都是有频率控制寄存器的,所以,简单的增加晶振,可能达到单片机的极限,导致跑飞。
七、请问:有什么方法可以确定某一款单片机在某一大小的晶振下是否能正常工作?
晶振选择太高不太合适,具体晶振上限是多少,恐怕测不出来,只能按照人家单片机的要求,一般STC系列单片机上限是35M或40M,stc单凭上写的有,如STC11F16XE 35I-LQFP44G其中35I就是晶振最高35M的工业级芯片。
超过上限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没有测试过,一般晶振选择12M的比较多,如果选择STC 1T指令的,就相当于12*12=144M的晶振。如果用于串口通信,建议选用11.0592M的或22.184M,选择晶振最主要还是参照人家的说明书。
八、4个AT89C51单片机能否用一个12M的晶振使其都正常工作?一个采用内部时钟方式,其余三个用外部方式...那四个都用内部方式可以不(将4个单片机都并联在一个晶振上)?
可以,其中一个正常接晶振,他的XTAL2输出接到另外三个的XTAL1输入上。
九、单片机的运行速度和晶振大小的关系,若单片机的最高工作频率是40M,晶振是否可以选择24M或更高,但不超过40M,这样单片机的运行速度是否大增?长期在此工作频率下对单片机是否有不良影响?单片机对晶振的选择的原则是怎样的?
当然是有影响的,单片机的工作速度越快,功耗也越大,受干扰也会越厉害,总之最高能跑40M的,跑不超过40M的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对相关的技术(如PCB的设计元件的选取等)会高去很多。
十、89c51单片机的复位电路中常采用12MHZ的晶振,实际上市场上稍小于12MHZ,为什么呢?
答:需要串口通讯时一般是用11.0582MHZ的,这样波特率才好算。
用12MHZ的工作周期就容易计算。
十一、单片机晶振上电不起振,但是手碰一下晶振就起振了,为什么?怎么判断单片机晶振是否起振呀?
看看晶振配的电容焊了没有,值有没有错误?
最简单是用示波器,另外可以看一下电源是否正常。
十二、怎样判断单片机外部晶振有没有起振?STC89C52单片机本来是好好的后来不行了,换了个晶振就好了。但是过了几个小时后又不行了,是怎么回事。还有就是怎样判断晶振是否起振?
①先换一块单片机试试,问题还在则排除单片机;②可能是虚焊造成的,这点要注意;③用STC89C52也碰到过类似的问题,换了块晶振就OK 了,好像STC起振不橡AT89S52那么顺。其实对于STC89C52可以直接看30脚(ALE),接个灯,起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了。
十三、51单片机晶振上接的电容大小该如何选择?是晶振越大,电容值也要大一些吗,一般常用多大的。有人说常用的从15-33pf,具体如何选择效果最好?比如分别用一个6M和12M的晶振,用多大电容更合适?
15-33pf都可以,一般用的是15P和30P 晶振,大小影响不大。常用的4M 和12M 以及11.0592M和20M 24M 都用的30P,单片机内部有相应的整形电路,不必担心。
十四、没有程序的空白单片机,外部晶振能起振么?
没有内部晶振的单片机,外部晶振可以起振,如传统类MS51系列单片机有内部晶振的单片机,外部晶振不会起振,需要对外部晶振进行配置后才会起振,如果不对外部晶振进行配置仍使用内部晶振,如silicon lab系列C8051F020单片机。
十五、为什么at89c52 P1.0输出2.5v电压,单片机好像未工作,晶振波形是不规则的正弦波可不可以?线路板没有达到预想效果,发光二极管一直亮,感觉还是单片机的问题,P1.0输出2.5v电压,看门狗用的X5045,怎么回事?
将看门狗拿掉,暂时做成最小系统,既只有电源、8952、晶振和两只30P左右的电容。
①将P1.0口置1,测试该口的电压是否在2.5V以上;
②将P1.0口置0,测试改口电压是否约为0V。
是的话就是OK的,否则就要看看电源电压、晶振、8952了。电源电压是5+、-0.25V,且纹波一定要小
十六、制作max232下载单片机,工作电压都正常,要外加晶振嘛?
当然要加,如果没有外加晶振,那么单片机的时钟电路就没有了,导致单片机串口就不能进行数据传输了,最终这个下载器具就不能下载程序了。
十七、若89c52单片机使用外接晶振,应如何设置?
晶振的两个管脚各接一个20~30pf的电容后分别接入单片机的XTAL1和XTAL2,两个电容的另一端并接后接地即可,不再需要任何设置
十八、晶振的原理,如何产生正弦信号的,详细一点,从电路方面分析?
晶体可以等效为一个电感,与里面的电容形成振荡回路,能量从电感慢慢到电容,再从电容慢慢到电感,周而复始形成振荡。正半周是电容的充放电过程,负半周是电感的充放电过程。
十九、现在要用52单片机做一个交通灯电路。要求是红灯,绿灯30s,黄灯3s。循环变化。那么外界晶振怎样选择?单指令周期多少比较合适?图中外接的两个电容的作用是什么?大小多少合适?
如果选择晶振的话,那两个电容值可以选择:30加减10PF左右的(频率在0~33MHZ之间);
如果选择陶瓷晶振的话,电容值可以选择:40加减10PF左右的(频率在1.2~12MHZ)振荡器应尽量靠近电容。指令周期是可以算的,这个是有公式的!
二十、89c52单片机 晶振频率才12兆,太小了,怎样能改大晶振频率?
外接18.432或者24MHz的晶振。或者换4T的W77E58单片机,这样相当于把工作频率提高3倍。或者换1T的DS89C4XX单片机,这相当于把工作频率提高8倍!用1T的STC12C5A60S2单片机也有这样的效果。
二十一、单片机不能正常工作,晶振问题?如何去检查晶振正常还是不正常?另外看到说晶振跟两个小电容要离得很近,几乎都没剪引脚(就是买回来多长就多长)就插上去了,这个也有关系吗?
用万用表测量单片机连接晶振的两个引脚,正常起振的状态下电压大概比供电电压的1/2略低一些,如果其中一个或全部引脚为电源电压或零就表明没起振。那个引脚长些一般不会有什么影响,相比之下接地更关键些,两个谐振电容接地端到单片机的电源地要尽量近些。
来源:玩转单片机
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