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RISC-V芯片实现弯道超车,共启车芯架构新篇

2025年,中国汽车半导体产业迎来关键节点,南京紫荆半导体研发的车规级RISC-V MCU紫荆M100即将量产,标志着国产芯片在车规级RISC-V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这不仅是一次技术层面的里程碑式进展,更是全球芯片产业格局重构的起点!

01、破局四十年垄断,RISC-V成中国“换道超车”关键

1.png

回溯过去四十年,X86和ARM架构垄断了全球芯片市场,中国企业长期受制于高昂的专利授权和供应链风险。每颗ARM架构芯片需缴纳售价2.5%的"过路费",X86服务器芯片的专利抽成更是高达15%。而RISC-V的开源特性、永久免费的技术方案为中国半导体提供了"换道超车"的绝佳机会。2.png

截至2025年4月,中国 RISC-V 联盟的成员单位已增至 356 家。从物联网终端到汽车电子,从边缘计算到服务器,国产RISC-V芯片累计出货量已突破80亿颗‌,占全球总量的40%以上。其中微控制器(MCU)年出货量突破20亿颗,增速达42%。‌‌预计到2030年,全球RISC-V处理器出货量将达到170亿颗,中国将持续在这一领域保持主导地位。

02、汽车电子:RISC-V最具战略深度的突围战场

最具战略深度的突破发生在汽车电子领域。2024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均突破3100万辆,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一,庞大的汽车体量为车规级RISC-V MCU提供了绝佳的实践验证空间。

3.png

紫荆在2023年便押注RISC-V赛道,联合国内顶尖科研机构和产业链伙伴,攻克了车规级芯片的高可靠性、低功耗等关键技术,并于2024年9月,紫荆M100成功点亮;2025年6月,长城汽车、曼德光电、紫荆三方携手组建攻坚组,全力推进芯片量产上车,让技术突破真正落地产业。

03、共筑RISC-V车规生态:从技术同行到生态共赢

RISC-V的车规生态之路,从来不是孤军奋战,少不了行业内优秀同行者的并肩前行。东风汽车发布了 RISC-V 架构的高性能车规级 MCU 芯片 DF30,国芯科技启动基于 RISC-V 架构的高性能车规 MCU  CCFC3009PT 的设计开发工作。这些动态清晰地表明,越来越多企业投身于 RISC-V 车规芯片的研发与落地,RISC-V 在汽车市场的应用正在加速推进,从技术探索走向实际场景的规模化应用已成为可预见的趋势。国内成立的RISC-V汽车工作组,联合制定了《车用处理器标准》,覆盖了功能安全、通信协议等18项指标。这一标准的制定,促进了国内RISC-V汽车生态的协同发展,提高了国内汽车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4.png

国际巨头入局也纷纷入局。博世、大陆等Tier1厂商启动RISC-V车规芯片评估,探索其在动力、底盘等关键领域的应用;大众、宝马牵头组建 RISC-V汽车联盟(RVAA),推动行业标准化与供应链协同;特斯拉、高通等企业探索RISC-V在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的应用,SiFive等RISC-V IP供应商加速布局车规市场;英飞凌宣布基于RISC-V的全新AURIX系列MCU,覆盖从入门级到高性能汽车应用。

这一趋势表明,RISC-V正在成为全球汽车芯片的第三种主流架构,而生态共建将是其成功的关键。IAR、矽力杰、普华基础软件联合推出 “芯片+基础软件+开发工具” 全栈方案,支持ASIL-D级RISC-V芯片开发;华为鸿蒙系统原生支持RISC-V,统信UOS完成对国产芯片的深度适配,甚至微软都宣布Windows 12将兼容RISC-V指令集。AUTOSAR 标准逐步支持RISC-V,如经纬恒润的 EAS.OS 已适配国产芯片,推动国产基础软件自主可控。

RISC-V的车规生态建设已从“技术探索”迈向“规模化落地”,国内外企业的深度参与正加速这一进程。未来,随着标准统一、软硬件协同和供应链成熟,RISC-V有望在汽车电子领域实现真正的“三分天下”,而中国厂商将在这一变革中扮演关键角色。


RISC-V的崛起,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全球汽车芯片产业走向开放、协作、共赢的里程碑。RISC-V 架构的车芯时代,正由我们共同开启!让我们携手并进,在这场芯片产业的变革浪潮中,共同推动RISC-V成为汽车芯片的"世界架构",让智能汽车的未来,真正掌握在产业自己手中。


来源:紫荆半导体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进行处理(联系邮箱:cathy@eetren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