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举办的「STM32技术日 — 新品组合上市研讨会」为大家带来五款STM32新品及方案演示。同时,围绕MCU新趋势及市场战略,来自《半导体行业观察》的总编采访意法半导体中国区微控制器部市场与应用总监曹锦东先生。
本文是访谈精华实录,希望帮助蝶粉们更清晰地了解STM32的新品特性和战略布局。
Q1、ST今年会发布不少MCU,我想问一下ST MCU主要应用到哪些领域?有什么优势?从发布到现在有多少出货?您觉得ST能取得这样的成就,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A1、自从2007年我们发布第一颗STM32以来,到现在有五大产品系列二十个子线。这些产品系列包括主流型、超低功耗、高性能、无线型,以及微处理器MPU系列。
从工业控制本身来讲,以国内近期的典型应用为例,包括太阳能转换、数字电源、工业自动化、楼宇自动化,还有消费电子等应用领域。
从2007年至今,STM32全球出货量已经超过100亿颗,其中中国市场是很大的一个贡献者。中国客户的基数非常庞大,我们的全球客户超过60万,有约三分之一来自中国。除了耳熟能详的大客户以外,还有分布非常广泛的中小客户,甚至在一些高校里的老师、学生也是STM32的个人用户。
我们可以观察到市场对MCU的需求越来越大,这缘于越来越多的智能化升级以及数字化升级需求。很多产品应用中,过去没有用MCU,但产品的升级需要用到MCU,产品中的一些算法需要性能更强劲的MCU来做实施。
未来更大的可能性是在一些边缘端的人工智能算法,需要MCU提供更高的算力。特别是未来MCU需要提供更多的AI加速器。ST在这方面,不仅在MCU的硬件端会提升算力,集成AI加速器,软件也会提供更多的开发包,支持我们的用户进行AI设计开发。最近,基于云端的STM32Cube.AI开发云刚刚发布,可以让用户通过云端访问硬件板卡及工具,进行AI应用的开发和实践。
你刚才问为什么STM32能取得这样的成功?第一,这是由于STM32的不断创新,而这些创新的出发点是怎么更好地支持我们客户的创新。第二是产品生态,STM32生态强调产品的覆盖率,从低功耗、主流型、高性能、无线型到MPU;同时我们的软件生态很全面,有嵌入式软件,也有方便用户开发的PC软件。这两方面,我们能全方位支持用户开发。在更广泛的层面,第三方合作伙伴开发出基于PC、基于操作系统的一些软件,能更广泛的支持用户开发。
Q2、刚刚谈到中国是一个大市场,请问ST的MCU业务在国内有哪些规划?
A2、中国市场一直是ST全球非常重要的一个地区,未来也一直会是。当然,除了MCU以外,我们中国区的其他业务也非常出色。在这个应用广、品类多、规模大的市场中,STM32在工业控制领域有广大的用户群体。
从ST中国区MCU的整个业绩表现来看,自2007到2022年,我们的MCU中国业务一直持续成长。从整体技术支持和技术拓展来看,中国区团队也在快速拓宽业务,包括无线产品线、MPU处理器以及人工智能等方面。同时,我们还持续做一些拓展,来加强本土化的支持,比如面向本地用户,输出中文技术文稿、开发完善本地网站。
我们与国内高校积极开展大学计划,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向高校更切实地输出一些资源,更好地支持老师与学生的教学和学习。
我们有更进一步的计划,更快速地培养本地工程师,更高效地支持本地方案的开发,以及更完善地提供本地化资源,保证STM32中国区的用户能够更方便地获取相关中文资料,更容易去申请到我们的样品。
总而言之,中国区是我们一个很大、很重要的一个业务区域。我们在中国区的投入以及支持也是不遗余力的,一直在通过各种渠道做多样化拓展。
Q3、本次新品发布,有无线MCU,有关于MCU+AI方面的产品。请问您是如何看待这两个市场? ST又有什么方案可以更好地推动MCU+AI、MCU+无线的业务发展?
A3、ST的愿景中一直涵盖无线产品及嵌入式AI的开发应用,因为我们相信未来所有的设备都会联网或者连云,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今天在云端的AI处理、控制,未来会越来越多地渗透转移到边缘端、设备端。所以基于这样的未来愿景,我们持续大力开发、部署无线MCU,因为目前还有很多客户方案没有全部连网,或者说连网的比例较低。例如,在工业控制领域,还采用有线连接,我们提供基于STM32WB或STM32WBA的MCU产品,让客户很容易实现无线联网功能。
我举个例子,在太阳能转换领域,光伏(PV)太阳能面板设施有引发火灾风险的可能性,要求光伏系统必须具备电弧检测能力,还需要包含一种预测电弧发生的方法,以便在持续电弧发生之前或持续电弧的寿命极早阶段提供预警,并能关断电弧源,然后平稳地关断光伏逆变器,防止火灾和逆变器受损。过去的电弧检测算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应用需求,特别是面临海外各种新的安规,需要采取人工智能的方法预先检测到电弧风险。因此,我们建议客户采用基于STM32H7或STM32G4的方案,以便满足AFCI电弧检测的安规需求,最终减少或者降低电弧的发生风险。
综上,MCU+AI和MCU+无线,是基于我们未来市场发展作出的规划,也是我们产品的重要战略方向。
Q4、MCU厂商推出MCU+无线的SoC方案,而无线厂商也在拓展无线+MCU方案。这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对意法半导体或是整个产业来说,会带来什么变化?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些无线厂商在市场上带来的竞争?
A4、无论ST做或不做无线型产品,无线市场的竞争一直存在。STM32的长处在于我们拥有很强大的用户群以及丰富的生态系统,我们的市场策略是向现有用户群提供一个开发无线应用终端的可能性和灵活性,让他们能够在STM32产品系列中有可供选择的产品。
同时,STM32无线型产品线在差异化方面,提供了与其他厂商不一样的特性,特别是安全性方面。我们最新的产品线STM32WBA是基于Cortex®-M33内核、通过了SESIP Level3目标认证、基于BLE5.3、拥有ST独有低功耗性能的MCU平台。从内核的安全到整体的低功耗特性,这是我们与友商的差异化,也是我们产品的亮点。
我们希望提供给客户一种可能性,不需要跳转到其它厂商,基于STM32WBA 开发无线产品,复用已有产品软件生态,这样可为产品快速上市以及安全性能带来很好的保证。
Q5、STM32现在不仅有高性能MCU系列,也发布了MPU产品,您如何看待基于Cortex®-M7的高性能MCU?又如何解读MCU持续向高性能发展的产品路线?
A5、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因为今天不管是在嵌入式应用,还是未来边缘AI应用,我们的客户对性能的追求是无止尽的。除性能以外,对产品生态也有很高的要求。
嵌入式应用领域有两个方向:一个是MCU,一个是MPU。MPU可以配置更多、更广泛的软件。用户在高端应用中,或者特别强调算力、应用系统特别复杂的场景中,会采用Linux系统来开发。
我们还在诸如安全性能、图形化交互方面可以提供更多的差异化支持。
Q6、可否进一步介绍新发布的STM32高性能产品?及其市场策略和规划。
A6、我们新发布的高性能系列STM32H5,是基于Cortex®-M33内核的产品系列。它的性能跟STM32H7相比,没有那么高,但对于采用STM32F1和STM32F4产品线的客户,H5是一个非常好的升级版。
STM32H5基于Cortex®-M33、主频高达250MHz、采用40nm工艺。此外,ST还提供自有安全性能的解决方案,软件服务、后续维护等,都是由ST来管理和支持。因此,对于现在使用STM32F1或STM32F4的客户,在面对未来安全性挑战时,STM32H5是非常适合的选择。
同时H5产品线因为集成了以太网,可以满足在通讯方面有更高要求的客户需求。
Q7、STM32在MCU+AI方面,有哪些策略或是方案可以分享一下?
A7、我们可以预见,未来越来越多的AI会在设备端运行。ST在AI方面我们有以下维度的投入:STM32Cube.AI是一款能够让工程师基于STM32开发板,快速训练和评估神经网络模型的工具。这个工具让用户把训练好的模型,转换成可以在STM32上运行的代码。ST还可以提供一套基于云端的STM32Cube.AI平台,让用户不仅在PC端,还可以在云端,去评估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帮助客户快速做出决策。除了STM32Cube.AI,ST还有一款叫做NanoEdge™AI Studio的AI软件工具。这个工具大幅简化工程师的工作,不仅可以在STM32上做机器学习,还能帮用户简化一些回归算法库以及异常检测库的训练。利用这些工具,用户可以快速将机器学习集成到他们的设备当中,不需要复杂的数学知识。这个软件可以支持所有STM32开发板,开发者无需再为新的高速数据采集和管理功能的工业传感器编写代码。
Q8、可以详细介绍一下这次发布的几款新品特点?
A8、我们这次新品上市会发布了五款新品,是过去2年,我们研发团队不断创新的结果。他们包括:
1. 首先是新产品线STM32H5系列,基于40nm工艺、Cortex®-M33内核,目的是提升STM32主流MCU系列的性能,同时提供ST自定义的一个安全支持。
2. 第二个是STM32MP13系列,这条产品线的定位是低成本、面向工业控制的一个高性价比的MPU产品系列。
3. 第三是STM32WBA,这是基于BLE5.3的新一代无线产品线,集成ST的独有低功耗技术、采用40nm工艺的无线产品线。
4. 第四是STM32U5产品线推出两款新品,集成4MHz嵌入式Flash的STM32U599和内置512K Flash 的STM32U535。
STM32U599产品线是面向低功耗应用,同时提供强大的图形显示功能的产品线,内置集成2.5D的Graphic,开发者在开发智能手表或智能家居时,可以游刃有余地设计出更炫酷的人机界面。这个产品主要面向智能穿戴式产品,集成很大的内置Flash、用于图形显示的GPU – NeoChrom,这款产品我们已经成功地应用到目前国内主流的采用MCU方案的超长待机可穿戴手表中。
STM32U535内置512K Flash,是一个简化版,主要定位是提供一个更高性价比、高安全性、低功耗的产品,对使用STM32L4和STM32L0、L1产品线的的客户来说,是一个适合的升级版本。以往这些应用面向工业,如表计、工业现场总线的传感器节点、POS应用等。这条产品线将是我们面向工业以及部分消费电子产品的一个主流平台。我们希望用户能够更好地用这款产品开发兼顾低功耗和安全性能的产品。
5. 最后一款新品是STM32C0产品系列,面向成本敏感型应用而推出。作为8位MCU平替,STM32C0具有更强大的性能,质量可靠性和稳定性。
以上这5款新产品线的推出,相信能为我们的客户带来更多的选择,无论是侧重于低成本应用还是高性能产品,或者想拓展无线性能,我们都能一一满足。STM32的优势就是全方位满足客户的产品性能需求。
Q9、国内有其他友商都推出M0或M0+内核的MCU,STM32C0是基于什么考虑?它的机会会在哪些方面?
A9、STM32C0的产品优势主要体现在成本及设计优化方面,这一直是我们追求的方向。对多数中国客户来说,他们的产品应用对成本非常敏感,同时也非常关注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对质量要求也很高。
STM32基于M0或M0+内核的产品有STM32F0、STM32L0、STM32G0,以及新上市的STM32C0,我们已经拥有一大批用户,在为他们提供高性价比产品的同时,也确保产品的质量稳定。STM32C0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即可以满足客户对质量不妥协的需求,又同时保证客户优化成本的诉求。
STM32C0基于STM32G0优化设计,整个产品的软件设计、移植和生态,都可以充分利用。
STM8是我们的8位微控制器产品,应用广泛。在价格方面,STM32C0与STM8旗鼓相当;但它是一颗32位MCU,性能超过STM8,相信STM32C0会快速赢得市场的广泛青睐。
Q10、您谈到STM32C0相对于STM8性价比更高,以后STM32C0会取代STM8的市场? 能否具体讲一下STM32C0更适合哪些市场?
A10、ST近两年一直在优化我们的产能,但由于一些原因,我们对STM8的整体产能不会再做扩充。STM32C0采用主流工艺,STM8采用相对传统的工艺,而我们不会去扩传统工艺的产能。而对于STM32C0,我们有更充足的产能来满足客户需求。
我们是在主动引导客户用STM32C0替代8位MCU,希望以前STM8产品的用户能够快速升级切换到STM32C0。C0主要应用于一些传统应用,如小家电、无线充子烟、烟感、玩具等应用。
Q11、最近大家对国内的电子行业发展给予高度关注。今年ST会更看重国内哪些市场?
A11、对整个ST来讲,我们未来的策略集中在两个方向:汽车电子和工业控制。正如我刚才介绍,STM32在上市之初,工业控制就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应用领域。
但是今天的工业控制需求与10年前的工业控制需求有很大的区别。今天的工业控制应用与能源转换、与工业自动化、数字化转型、自动化产业升级等高度相关。
STM32在这个汹涌而来的工业升级浪潮中,占得了先机,我们的产品性能、供应以及生态的丰富度赢得了客户的青睐。我们相信随着更多新产品的加入和更新更丰富的生态,我们有能力进一步满足客户在产品性能、供应链管理、及创新方面的需求。
过去2年,产业界确实面临很多困难,特别是供应短缺。ST在2022年及今年,投入了相当多的资源扩充产能。2022年ST投入了超过30亿,今年计划投入超过40亿美金扩充产能,特别在意大利以及法国自有工厂,提升我们的产品供应能力。
同时,我们也与代工厂更紧密地合作,提升在90nm以及40nm工艺节点的供应能力。此外,我们也将进一步去寻求更多代工厂的合作,确保STM32长期供货的能力。
Q12、ST作为一个高市占率的MCU厂商,对MCU的未来趋势或国内需求,是否有可分享的观点?
A12、中国目前的工业升级、能源转换以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为全球做了很好的示范。疫情期间,国内加快了这些方面的推进。ST在中国的工业控制、新能源汽车方面,我们很积极地参与其中。我们努力支持这些行业发展,与每一位客户深入接触、紧密合作。
对MCU业务来讲,我们在工业自动化产业升级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积极与客户探讨未来特定产品的合作与开发。我们希望STM32不仅是一个全球性的产品,更希望能够进一步满足中国客户的需求。因为中国客户在全球的工业自动化以及工业设计方面的重要性和参与度越来越高。所以,中国客户以及中国市场是我们持续高度关注并重点支持的,这意味着我们与中国客户的合作会越来越深入。
来源:STM32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进行处理(联系邮箱:cathy@eetren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