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ARM Linux启动过程分析是本文要介绍的内容,嵌入式 Linux 的可移植性使得我们可以在各种电子产品上看到它的身影。对于不同体系结构的处理器来说Linux的启动过程也有所不同。

本文以S3C2410 ARM处理器为例,详细分析了系统上电后 bootloader的执行流程及 ARM Linux的启动过程。

1、引 言

Linux 最初是由瑞典赫尔辛基大学的学生 Linus Torvalds在1991 年开发出来的,之后在 GNU的支持下,Linux 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虽然 Linux 在桌面 PC 机上的普及程度远不及微软的 Windows 操作系统,但它的发展速度之快、用户数量的日益增多,也是微软所不能轻视的。而近些年来 Linux 在嵌入式领域的迅猛发展,更是给 Linux 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个嵌入式 Linux 系统从软件角度看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引导加载程序(bootloader), Linux 内核,文件系统,应用程序。

其中 bootloader是系统启动或复位以后执行的第一段代码,它主要用来初始化处理器及外设,然后调用 Linux 内核。

Linux 内核在完成系统的初始化之后需要挂载某个文件系统做为根文件系统(Root Filesystem)。

根文件系统是 Linux 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可以做为Linux 系统中文件和数据的存储区域,通常它还包括系统配置文件和运行应用软件所需要的库。

应用程序可以说是嵌入式系统的“灵魂”,它所实现的功能通常就是设计该嵌入式系统所要达到的目标。如果没有应用程序的支持,任何硬件上设计精良的嵌入式系统都没有实用意义。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bootloader 和 Linux 内核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关系和作用。

Bootloader在运行过程中虽然具有初始化系统和执行用户输入的命令等作用,但它最根本的功能就是为了启动 Linux 内核。在嵌入式系统开发的过程中,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是花在bootloader 和 Linux 内核的开发或移植上。

如果能清楚的了解 bootloader 执行流程和 Linux的启动过程,将有助于明确开发过程中所需的工作,从而加速嵌入式系统的开发过程。而这正是本文的所要研究的内容。

2、Bootloader

(1)Bootloader的概念和作用

Bootloader是嵌入式系统的引导加载程序,它是系统上电后运行的第一段程序,其作用类似于 PC 机上的 BIOS。在完成对系统的初始化任务之后,它会将非易失性存储器(通常是 Flash或 DOC 等)中的Linux 内核拷贝到 RAM 中去,然后跳转到内核的第一条指令处继续执行,从而启动 Linux 内核。由此可见,bootloader 和 Linux 内核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要想清楚的了解 Linux内核的启动过程,我们必须先得认识 bootloader的执行过程,这样才能对嵌入式系统的整个启过程有清晰的掌握。

(2)Bootloader的执行过程

不同的处理器上电或复位后执行的第一条指令地址并不相同,对于 ARM 处理器来说,该地址为 0x00000000。对于一般的嵌入式系统,通常把 Flash 等非易失性存储器映射到这个地址处,而 bootloader就位于该存储器的最前端,所以系统上电或复位后执行的第一段程序便是 bootloader。而因为存储 bootloader的存储器不同,bootloader的执行过程也并不相同,下面将具体分析。

嵌入式系统中广泛采用的非易失性存储器通常是 Flash,而 Flash 又分为 Nor Flash 和Nand Flash 两种。 它们之间的不同在于: Nor Flash 支持芯片内执行(XIP, eXecute In Place),这样代码可以在Flash上直接执行而不必拷贝到RAM中去执行。而Nand Flash并不支持XIP,所以要想执行 Nand Flash 上的代码,必须先将其拷贝到 RAM中去,然后跳到 RAM 中去执行。

实际应用中的 bootloader根据所需功能的不同可以设计得很复杂,除完成基本的初始化系统和调用 Linux 内核等基本任务外,还可以执行很多用户输入的命令,比如设置 Linux 启动参数,给 Flash 分区等;也可以设计得很简单,只完成最基本的功能。但为了能达到启动Linux 内核的目的,所有的 bootloader都必须具备以下功能 :

初始化 RAM

因为 Linux 内核一般都会在 RAM 中运行,所以在调用 Linux 内核之前 bootloader 必须设置和初始化 RAM,为调用 Linux内核做好准备。初始化 RAM 的任务包括设置 CPU 的控制寄存器参数,以便能正常使用 RAM 以及检测RAM 大小等。

初始化串口

串口在 Linux 的启动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 Linux内核和用户交互的方式之一。Linux 在启动过程中可以将信息通过串口输出,这样便可清楚的了解 Linux 的启动过程。虽然它并不是 bootloader 必须要完成的工作,但是通过串口输出信息是调试 bootloader 和Linux 内核的强有力的工具,所以一般的 bootloader 都会在执行过程中初始化一个串口做为调试端口。

检测处理器类型

Bootloader在调用 Linux内核前必须检测系统的处理器类型,并将其保存到某个常量中提供给 Linux 内核。Linux 内核在启动过程中会根据该处理器类型调用相应的初始化程序。

设置 Linux启动参数

Bootloader在执行过程中必须设置和初始化 Linux 的内核启动参数。目前传递启动参数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即通过 struct param_struct 和struct tag(标记列表,tagged list)两种结构传递。struct param_struct 是一种比较老的参数传递方式,在 2.4 版本以前的内核中使用较多。从 2.4 版本以后 Linux 内核基本上采用标记列表的方式。但为了保持和以前版本的兼容性,它仍支持 struct param_struct 参数传递方式,只不过在内核启动过程中它将被转换成标记列表方式。标记列表方式是种比较新的参数传递方式,它必须以 ATAG_CORE 开始,并以ATAG_NONE 结尾。中间可以根据需要加入其他列表。Linux内核在启动过程中会根据该启动参数进行相应的初始化工作。

调用 Linux内核映像

Bootloader完成的最后一项工作便是调用 Linux内核。如果 Linux 内核存放在 Flash 中,并且可直接在上面运行(这里的 Flash 指 Nor Flash),那么可直接跳转到内核中去执行。但由于在 Flash 中执行代码会有种种限制,而且速度也远不及 RAM 快,所以一般的嵌入式系统都是将 Linux内核拷贝到 RAM 中,然后跳转到 RAM 中去执行。不论哪种情况,在跳到 Linux 内核执行之前 CUP的寄存器必须满足以下条件:r0=0,r1=处理器类型,r2=标记列表在 RAM中的地址。

3、Linux内核的启动过程

在 bootloader将 Linux 内核映像拷贝到 RAM 以后,可以通过下例代码启动 Linux 内核:call_linux(0, machine_type, kernel_params_base)。

其中,machine_tpye 是 bootloader检测出来的处理器类型, kernel_params_base 是启动参数在 RAM 的地址。通过这种方式将 Linux 启动需要的参数从 bootloader传递到内核。

Linux 内核有两种映像:一种是非压缩内核,叫 Image,另一种是它的压缩版本,叫zImage。

根据内核映像的不同,Linux 内核的启动在开始阶段也有所不同。

zImage 是 Image经过压缩形成的,所以它的大小比 Image 小。但为了能使用 zImage,必须在它的开头加上解压缩的代码,将 zImage 解压缩之后才能执行,因此它的执行速度比 Image 要慢。但考虑到嵌入式系统的存储空容量一般比较小,采用 zImage 可以占用较少的存储空间,因此牺牲一点性能上的代价也是值得的。所以一般的嵌入式系统均采用压缩内核的方式。

对于 ARM 系列处理器来说,zImage 的入口程序即为 arch/arm/boot/compressed/head.S。它依次完成以下工作:开启 MMU 和 Cache,调用 decompress_kernel()解压内核,最后通过调用 call_kernel()进入非压缩内核 Image 的启动。下面将具体分析在此之后 Linux 内核的启动过程。

(1)Linux内核入口

Linux 非压缩内核的入口位于文件/arch/arm/kernel/head-armv.S 中的 stext 段。该段的基地址就是压缩内核解压后的跳转地址。如果系统中加载的内核是非压缩的 Image,那么bootloader将内核从 Flash中拷贝到 RAM 后将直接跳到该地址处,从而启动 Linux 内核。不同体系结构的 Linux 系统的入口文件是不同的,而且因为该文件与具体体系结构有关,所以一般均用汇编语言编写。对基于 ARM 处理的 Linux 系统来说,该文件就是head-armv.S。该程序通过查找处理器内核类型和处理器类型调用相应的初始化函数,再建立页表,最后跳转到 start_kernel()函数开始内核的初始化工作。

检测处理器内核类型是在汇编子函数__lookup_processor_type中完成的。通过以下代码可实现对它的调用:bl __lookup_processor_type。__lookup_processor_type调用结束返回原程序时,会将返回结果保存到寄存器中。其中r8 保存了页表的标志位,r9 保存了处理器的 ID 号,r10 保存了与处理器相关的 struproc_info_list 结构地址。

检测处理器类型是在汇编子函数 __lookup_architecture_type 中完成的。与__lookup_processor_type类似,它通过代码:“bl __lookup_processor_type”来实现对它的调用。该函数返回时,会将返回结构保存在 r5、r6 和 r7 三个寄存器中。其中 r5 保存了 RAM 的起始基地址,r6 保存了 I/O基地址,r7 保存了 I/O的页表偏移地址。当检测处理器内核和处理器类型结束后,将调用__create_page_tables 子函数来建立页表,它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将 RAM 基地址开始的 4M 空间的物理地址映射到 0xC0000000 开始的虚拟地址处。对笔者的 S3C2410 开发板而言,RAM 连接到物理地址 0x30000000 处,当调用 __create_page_tables 结束后 0x30000000 ~ 0x30400000 物理地址将映射到0xC0000000~0xC0400000 虚拟地址处。

当所有的初始化结束之后,使用如下代码来跳到 C 程序的入口函数 start_kernel()处,开始之后的内核初始化工作:

b SYMBOL_NAME(start_kernel)

(2)start_kernel函数

start_kernel是所有 Linux 平台进入系统内核初始化后的入口函数,它主要完成剩余的与硬件平台相关的初始化工作,在进行一系列与内核相关的初始化后,调用第一个用户进程-init 进程并等待用户进程的执行,这样整个 Linux 内核便启动完毕。该函数所做的具体工作有:
调用 setup_arch()函数进行与体系结构相关的第一个初始化工作;
对不同的体系结构来说该函数有不同的定义。对于 ARM 平台而言,该函数定义在arch/arm/kernel/Setup.c。它首先通过检测出来的处理器类型进行处理器内核的初始化,然后通过 bootmem_init()函数根据系统定义的 meminfo 结构进行内存结构的初始化,最后调用paging_init()开启 MMU,创建内核页表,映射所有的物理内存和 IO空间。

a、创建异常向量表和初始化中断处理函数;

b、初始化系统核心进程调度器和时钟中断处理机制;

c、初始化串口控制台(serial-console);

d、ARM-Linux 在初始化过程中一般都会初始化一个串口做为内核的控制台,这样内核在启动过程中就可以通过串口输出信息以便开发者或用户了解系统的启动进程。

e、创建和初始化系统 cache,为各种内存调用机制提供缓存,包括;动态内存分配,虚拟文件系统(VirtualFile System)及页缓存。

f、初始化内存管理,检测内存大小及被内核占用的内存情况;

g、初始化系统的进程间通信机制(IPC);

当以上所有的初始化工作结束后,start_kernel()函数会调用 rest_init()函数来进行最后的初始化,包括创建系统的第一个进程-init 进程来结束内核的启动。Init 进程首先进行一系列的硬件初始化,然后通过命令行传递过来的参数挂载根文件系统。最后 init 进程会执行用 户传递过来的“init=”启动参数执行用户指定的命令,或者执行以下几个进程之一:

1 execve("/sbin/init",argv_init,envp_init);
2 execve("/etc/init",argv_init,envp_init);
3 execve("/bin/init",argv_init,envp_init);
4 execve("/bin/sh",argv_init,envp_init)。

当所有的初始化工作结束后,cpu_idle()函数会被调用来使系统处于闲置(idle)状态并等待用户程序的执行。至此,整个 Linux 内核启动完毕。

4. 结论

Linux 内核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它已从从最初的几百 KB 大小发展到现在的几百兆。清晰的了解它执行的每一个过程是件非常困难的事。但是在嵌入式开发过程中,我们并不需要十分清楚 linux 的内部工作机制,只要适当修改 linux 内核中那些与硬件相关的部分,就可以将 linux 移植到其它目标平台上。通过对 linux 的启动过程的分 析,我们可以看出哪些是和硬件相关的,哪些是 linux 内核内部已实现的功能,这样在移植linux 的过程中便有所针对。而 linux内核的分层设计将使 linux 的移植变得更加容易。

转自: 王小波的博客

围观 656

随着ARM处理器应用的范围的不断深入,根据需求的不同ARM提供的外设也越来越丰富,常用的通信接口有RS232、RS485、CAN、以太网等。RS485总线凭其传输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价格低廉等优点在各种工业场合得到广泛的应用。设计使用ARM9处理器S3C2440内部集成的UART外设和RSM485模块构建具有电源隔离、电气隔离、总线保护的RS485总线接口,通过对嵌入式Linux系统RS232驱动程序的修改,使的在通过该修改后的串口驱动程序发送数据时,自动控制IO来实现RS485通信的方向控制,从而简化了RS485通信的控制流程,Linux下RS485通信程序通过对该串口的读写,实现与RS485总线上的其他设备通信。

1通信接口的硬件设计

S3C2440处理器片内集成了丰富的外设资源,可以方便的实现嵌入式应用中的各种接口通信。设计中用到了Samsung-ARM9-S3C2440,其片内集成的3个UART,在设计中UART0用于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的控制台(console)接口,UART1作为RS232接口与其他RS232接口设备通信,UART3用作RS485的数据通信接口。由于ARM9处理器的IO电平与RS485的电气标准不同,RS485采用差分信号负逻辑,+2~+6V表示“0”,-6~-2V表示“1”。为了达到RS485总线的电气特性标准,所以必须要外接电平转换芯片[1,3-5],同时考虑工业应用环境恶劣等因素,需要考虑RS485总线的电源隔离、电气隔离、总线保护等因素,设计中用到广州周立功的RSM485模块。

RSM485隔离收发器模块,是集成电源隔离、电气隔离、RS485接口芯片,总线保护器件于一身。该模块采用灌封工艺,具有很好的隔离特性,隔离电压高达2500VDC,最多支持400个节点,最高通信波特率115200。

图1为系统中利用S3C2440中的UART2实现半双工的RS485总线的原理图,在同一时刻里数据只能往一个方向传输。其中的引脚CON为接收、发送控制脚,现在将其与S3C2440的IO引脚相连,由该引脚的电平控制芯片数据的方向。要发送数据时将其置0,接收数据时将其置1。

基于ARM9与LINUX的RS485总线的通信接口设计
图1S3C2440-485接口

2软件设计

2.1RS485通信设计

图2中首先打开驱动部分针对RS485通信修改过的串口2,设置其串口参数,此时串口2处于RS485总线接收模式,然后向总线上第一个设备节点发送数据读取指令,完成select函数调用图1S3C2440-485接口初始化后,select函数根据用户设定的超时时间,等待设备返回数据,若select函数返回异常,则重新进行初始化,若在设定时间内,未接受到从设备的数据,select函数返回超时,则重设下一从设备节点等待超时时间,并发送下一设备数据读取指令,重新进入select等待设备返回数据;若在设定时间内,接到从设备返回数据,则从串口接收缓冲读取数据,并完成用户协议数据解析,完成一次主从设备的数据通信,然后轮询到下一设备。

基于ARM9与LINUX的RS485总线的通信接口设计
图2RS485通信软件流程

2.2RS485驱动设计

设计中使用ARM9处理器S3C2440内部集成的UART外设和RSM485模块构建而成,其驱动程序与RS232驱动程序相比多了一个通信方向控制引脚的控制,所以在Linux操作系统中,完全可以借助内核的串口驱动添加方向控制IO相关代码即可实现[4,6,7]。在linux2.6.32内核源码中,串口驱动相关代码在文件linux-2.6.32.2/drivers/seria/samsung.c中,为了实现RS485的通信,修改部分主要包括3个部分:

(1)在串口驱动的初始化代码中加入RS485通信方向控制IO口设备的初始化工作,关键代码片段为:

if(port-》line==2){//如果初始化的是串口2

s3c2410_gpio_cfgpin(S3C2410_GPH0,S3C2410_GPH0_OUTP);//将GPG2,设为输出功能

s3c2410_gpio_setpin(S3C2410_GPH0,0);//设为高电平,使串口启动时处于接收数据状态。

RS485方向控制IO口初始化使用到了2个内核函数(在arch/arm/plat-s3c24xx/gpio.c),其函数原型为:

voids3c2410_gpio_cfgpin(unsignedintpin,unsignedintfunc-TIon)

此函数的功能是设置引脚的功能,参数pin是要设置的引脚,对应着是GPH0也即是S3C2410_GPH0引脚,参数funcTIon是要设置引脚的功能,设置中用到的是输出功能,所以该值是S3C2410_GPH0_OUTP.

voids3c2410_gpio_setpin(unsignedintpin,unsignedintx)

此函数的功能是设置引脚的输出值,参数pin是要设置的引脚,参数x是要设置引脚的输出值0或者1.

(2)在串口数据开始发送前,将方向控制IO置0,使的RSM485处于发送状态,关键代码片段如下:

if(port-》line==2){s3c2410_gpio_setpin(S3C2410_GPH0,1);//设为低电平,使串口启动时处于接收数据状态。

udelay(30);//等待方向IO控制脚状态稳定}

在设置方向控制IO口状态后,加入一定延时,等待方向IO控制脚状态稳定,避免出现由于方向控制状态不稳定导致发送数据出错。

(3)在串口数据发送完成后,自动进入到数据接收模式,关键代码片段为:

if(port-》line==2){

while(!(rd_regl(port,S3C2410_UTRSTAT)&0x04));//等待串口发送完成,这句千万不能少

s3c2410_gpio_setpin(S3C2410_GPH0,0);}

由于S3C2440处理器自带串口带有硬件缓冲区,串口驱动中,数据发送完成是指数据已有驱动程序全部写入到发送缓冲中,但此时串口数据并为正在发送出去,所以必须等待数据完全发送完成后,再将方向控制IO口置1。

2.3Linux下RS485通信编程

RS485驱动程序修改完成后,可以像操作串口一样操作RS485接口。在嵌入式Linux系统下,串口的设备文件位于/dev目录下,可以使用文件打开、读写函数[2,8,9]直接操作RS485设备。设备打开和读写部分关键代码片段为:

intfd=open(Dev,O_RDWR|O_NOCTTY);//打开设备……

nread=read(fd,s1_buf,64);//读取设备数据……

write(fd,send_buff,6);//写入发送数据

在设计中,ARM9作为RS485通信的主控设备与个从设备进行通信,主控设备从每个从设备读取数据时,主设备先向该设备发送数据读取命令,然后设备等待从设备返回数据。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因合理设置等待从设备返回数据的等待时间。在设计中使用select函数来实现等待延时,关键代码为:

switch(select(max_fd,&fds,NULL,NULL,&TImeout))//select使用

{case-1:break;//select错误,退出程序

case0:Find_endp(&pth_endp_line1);

send_buff[1]=pth_endp_line1.index+1;

send_buff[4]=send_buff[1]+1;

write(fd1,send_buff,6);

TImeout.tv_sec=time1;

timeout.tv_usec=time2;break;//超时,再次轮询

default:if(FD_ISSET(fd1,&fds))//串口1数据

{nread=read(fd1,s1_buf,64);

if(nread》=20)

{i2c_led_set(8,1);

Value_t=myrount(Value_t,100);

Value_h=myrount(Value_h,100);

Value_p=myrount(Value_p,100);

Value_pt=myrount(Value_pt,100);

}}}//endswitch

3实验结果及应用

基于ARM9与LINUX的RS485总线的通信接口设计
图3RS485接口应用

设计成功应用到环境参数采集系统中,系统中主要有采集节点、采集终端、数据服务器组成,如图3所示。采集节点负责完成气压、温度、湿度参数的采集;采集终端通过RS485总线从分个采集节点读取采集数据,并通过以太网将采集数据上报到数据服务器;数据服务器完成数据的存储,并为其他形式的应用提供应用接口。在设计中主设备循环轮询RS485总线上所有设备,每间隔1s主控设备ARM发送1次数据读取指令,读取指令中包含了从设备识别码,符合识别码的从设备立即返回采集数据。如果数据出错主设备将丢弃该数据包,等待下一次轮询,所以在通信程序设计时未考虑数据包错误重发机制。设计达到预期目标。尽管偶尔有误码出现,但设计中避免了涉及linux内核复杂代码的的修改,仍不失为有实用价值的设计方法。

来源: 快易购

围观 615

针对ARM-Linux程序的开发,主要分为三类:应用程序开发、驱动程序开发、系统内核开发,针对不同种类的软件开发,有其不同的特点。今天我们来看看ARM-Linux开发和MCU开发的不同点,以及ARM-Linux的基本开发环境。

1、ARM-Linux应用开发和单片机开发的不同

这里先要做一个说明,对于ARM的应用开发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在ARM芯片上进行应用开发,不采用操作系统,也称为裸机编程,这种开发方式主要应用于一些低端的ARM芯片上,其开发过程非常类似单片机,这里不多叙述。还有一种是在ARM芯片上运行操作系统,对于硬件的操作需要编写相应的驱动程序,应用开发则是基于操作系统的,这种方式的嵌入式应用开发与单片机开发差异较大。ARM-Linux应用开发和单片机的开发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同:

• 应用开发环境的硬件设备不同
单片机:开发板、仿真器(调试器)、USB线;

ARM-Linux:开发板、网线、串口线、SD卡;

对于ARM-Linux开发,通常是没有硬件的调试器的,尤其是在应用开发的过程中,很少使用硬件的调试器,程序的调试主要是通过串口进行调试的;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对于ARM芯片也是有硬件仿真器的,但通常用于裸机开发。

• 程序下载方式不同
单片机:仿真器(调试器)下载,或者是串口下载;

ARM-Linux:串口下载、tftp网络下载、或者直接读写SD、MMC卡等存储设备,实现程序下载;

这个与开发环境的硬件设备是有直接关系的,由于没有硬件仿真器,故ARM-Linux开发时通常不采用仿真器下载;这样看似不方便,其实给ARM-Linux的应用开发提供了更多的下载方式。

• 芯片的硬件资源不同
单片机:通常是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包含片内RAM,片内FLASH,以及UART、I2C、AD、DA等各种外设;

ARM:通常只有CPU,需要外部电路提供RAM以供ARM正常运行,外部电路提供FLASH、SD卡等存储系统映像,并通过外部电路实现各种外设功能。由于ARM芯片的处理能力很强,通过外部电路可以实现各种复杂的功能,其功能远远强于单片机。

• 固件的存储位置不同
单片机:通常具备片内flash存储器,固件程序通常存储在该区域,若固件较大则需要通过外部电路设计外部flash用于存储固件。

ARM-Linux: 由于其没有片内的flash, 并且需要运行操作系统,整个系统映像通常较大,故ARM-Linux开发的操作系统映像和应用通常存储在外部的MMC、SD卡上,或者采用SATA设备等。

• 启动方式不同
单片机:其结构简单,内部集成flash, 通常是芯片厂商在程序上电时加入固定的跳转指令,直接跳转到程序入口(通常在flash上);开发的应用程序通过编译器编译,采用专用下载工具直接下载到相应的地址空间;所以系统上电后直接运行到相应的程序入口,实现系统的启动。

ARM-Linux:由于采用ARM芯片,执行效率高,功能强大,外设相对丰富,是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系统,并且需要运行操作系统,所以其启动方式和单片机有较大的差别,但是和家用计算机的启动方式基本相同。其启动一般包括BIOS,bootloader,内核启动,应用启动等阶段。

(a)启动BIOS
BIOS是设备厂家(芯片或者是电路板厂家)设置的相应启动信息,在设备上电后,其将读取相应硬件设备信息,进行硬件设备的初始化工作,然后跳转到bootloader所在位置(该位置是一个固定的位置,由BIOS设置)。(根据个人理解,BIOS的启动和单片机启动类似,需要采用相应的硬件调试器进行固件的写入,存储在一定的flash 空间,设备上电启动后读取flash空间的指令,从而启动BIOS程序。)

(b)启动bootloader
该部分已经属于嵌入式Linux软件开发的部分,可以通过代码修改定制相应的bootloader程序,bootloader的下载通常是采用直接读写SD卡等方式。即编写定制相应的bootloader,编译生成bootloader映象文件后,利用工具(专用或通用)下载到SD卡的MBR区域(通常是存储区的第一个扇区)。此时需要在BIOS中设置,或者通过电路板的硬件电路设置,选择bootloader的加载位置;若BIOS中设置从SD卡启动,则BIOS初始化结束后,将跳转到SD卡的位置去执行bootloader,从而实现bootloader的启动。

Bootloader主要作用是初始化必要的硬件设备,创建内核需要的一些信息并将这些信息通过相关机制传递给内核,从而将系统的软硬件环境带到一个合适的状态,最终调用操作系统内核,真正起到引导和加载内核的作用。

(c)启动内核
bootloader启动完成初始化等相关工作之后,将调用内核启动程序。这就进入了实际的操作系统相关内容的启动了,包括相应的硬件配置,任务管理,资源管理等内核程序的启动。

(d)启动应用
在操作系统内核启动之后,就可以开始启动需要的应用,去完成真正的业务操作了。

2、ARM-Linux 基本开发环境

前面介绍了ARM-Linux应用开发和单片机开发的不同之处,相信你已经对ARM-Linux应用开发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了,下面将介绍一下ARM-Linux的基本开发环境。其主要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个部分,这里以iMX53和Ubuntu为例进行说明。

• 硬件环境

开发板:ARM运行的硬件环境,或者是相应项目的ARM电路板。

计算机:作为开发主机使用,安装Linux(如Ubuntu)),或者采用虚拟机安装Ubuntu。

串口线:用于开发过程中采用终端进行串口调试或下载程序。

网线:用于连接arm-board和开发主机,实现tftp下载内核(程序等),通过网络nfs运行程序等。

SD卡(及读卡器)或者其他存储设备:用于存储bootloader、内核映像等,以及最终的软件系统的存储;开发过程中,通常用于保存bootloader,引导系统启动。

• 软件环境

Ubuntu: 作为操作系统,是整个软件开发环境的载体,相应的开发工具都布置在此系统中。

LTIB: 这是freescale的提供的一个编译工具链,能够很方便的将源代码文件编译为适合的程序代码,并对程序进行调试;用户也可以通过下载源码构建自己的编译工具链。

tftp: 用于从开发主机Ubuntu上向arm-board 下载内核文件、应用文件等。

nfs网络文件系统:用于在开发主机上建立网络nfs文件根系统,arm-board通过nfs网络文件系统读取开发主机上的虚拟根文件系统,完成系统的启动;方便系统的开发与调试。

minicom:串口调试工具,用于在开发主机上与arm-board通信,实现对arm-board上应用程序的操作与调试。

Eclipse:集成开发环境,主要方便代码的编辑、编译等,也可采用DS5,RealView等;或者采用gedit进行编辑,通过LTIB进行编译和管理。

转自: 嵌入式资讯精选

围观 676

来源:嵌入式资讯精选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初学者在单片机论坛中询问他们是否可以在他们微不足道的小的8位微机中运行Linux。这些问题的结果通常是带来笑声。我们也经常看到,在Linux论坛中,询问Linux运行的最低要求是什么。常见的答案是Linux需要一个32位架构和一个MMU(存储器管理单元),并至少1MB的RAM来满足内核的需求。

本项目旨在(并且成功)粉碎这些概念。下图中您所看到的开发板基于ATmega1284P。我(歪果仁)还制作了一块基于ATmega644a的开发板,也同样获得了成功。该开发板没有使用其他处理器,启动Linux 2.6.34内核。事实上,它甚至可以运行一个完整的Ubuntu栈,包括X(如果你有时间等它启动)和gnome。

RAM(随即存取存储器)

是的,没错,完整的Linux安装需要数兆字节的RAM和32位带有MMU的CPU。本项目拥有这一切。首先,让我们访问RAM。正如您所看到的,在电路中有一块古董级的30引脚SIMM内存模块。这些是基于80286的PC曾经使用的。它通过接口和ATmega连接,我写代码来访问它并按照规格刷新它(SDRAM需要恒定速率刷新以避免丢失数据)。它到底有多快呢?刷新中断每62ms发生一次,占用时间1.5ms,因此占用3%以下的CPU。访问RAM,为了便于编程,一次访问一个字节。这样产生的最大带宽约为300KBps。

存储

对于RAM需要工作在休眠状态,我们有两件事要处理。存储并不是太难解决的问题。使用SPI可以十分容易的与SD卡交互,我的项目中做到了这一点。一个1GB的SD卡可以工作的很好,虽然512MB就已经满足这一特殊的文件系统(Ubuntu Jaunty)。ATmega拥有一个硬件SPI模块,但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它工作的不是十分顺畅,因此我将这个接口进行位拆裂。它仍然足够块——大约200KBps。这对项目来说还非常有意义——它能够在有足够管脚的任何微控制器上实现,而不用使用其他硬件模块。

CPU(中央处理单元)

所有剩下的就是那个32位CPU和MMU需求。不过AVR没有MMU,并且它是8位的。为了克服这一困难,我编写了一款ARM仿真器。ARM是我最熟悉的架构,并且它足够简单,可以让我很舒服的为它编写出一个仿真器。为什么要编写一个,而不是移植一个呢?好吧,移植别人的代码是没有乐趣的,再加上我看到没有将仿真器轻松移植到8位设备上的书面资料。原因之一:AVR编译器坚持16位处理整数将会给你带来麻烦,如简单的“(1<<20)”,产生0。你需要用“1UL<<20”。不必要的说,困扰其他人的未知基本代码寻遍所有的地方,整数都被假定并将会失败,这将是一个灾难。另外,我想用这个机会编写一款很好的模块化ARM仿真器。所以我付诸行动。

其他功能

电路板通过一个串行端口和真实世界进行通信。目前,它通过串行端口连接到我PC运行的minicom上,但是它可测的替代连接是连接到电路上的一个键盘和一个字符LCD,可以使其完全独立。电路板上还有两个LED。它们指示SD卡的访问情况。一个代表读操作,一个代表写操作。电路板上还有一个按钮。当按下并按住1秒时它将使串行端口脱离仿真的CPU的当前有效速度。AVR的主频是24MHz(超过原有20MHz的轻微超频)。

它的速度有多快?

uARM肯定没有速率守护进程。它花了大约2个小时启动到BASH提示符("init=/bin/bash"内核命令行)。然后用4个多小时启动整个Ubuntu("exec init"然后登陆)。启动X将消耗更长时间。有效的仿真CPU速度约为6.5KHz,这与你期望的在一个可怜的8位微控制器上仿真一个32位CPU和MMU是同等的水平。奇怪的是,一旦启动,该系统是有些可用的。您可以输入一个命令,并在一分钟之内得到答复。也就是说实际上你是可以使用它的。比如,今天我还用它来格式化我的SD卡。这绝对不是最快的,但我觉得它可能是最便宜、最慢、最简单的手工组装、最低的部件数量以及最低端的Linux PC。电路板是使用导线手工焊接的,甚至没有使用印刷电路板(PCB)的必要。

仿真器的细节?

仿真器是相当模块化的,允许它随意扩展仿真其他SoC(片上系统)和硬件配置。仿真的CPU是ARMv5TE。前一段时间,我开始进行支持ARMv6的工作,但是一直没有完成(从代码中可以看出来),因为不是很需要。仿真的SoC是PXA255。由于模块化的设计,你可以替换SoC.c文件,并使用相同的ARMv5TE核心编译一个完整的新的SoC,或者替换核心,或者按照意愿替换外设。这是有目的的,我的意思是这个代码也是一个关于ARM SoC如何工作的相当整洁的范例。CPU仿真器自身的代码并不是太整洁,那么,好吧,它是一个CPU模拟器。这是几年前花了超过6个月的空闲时间写的,然后就放在一边了。它最近复活是专门为了这个项目。仿真器实现了i-cache来提高速度。这给予了AVR很多帮助,使内部存储器能够以超过每秒5MB的速率访问,而不像我的外部RAM。我还没有抽出时间去实现d-cache(数据缓存),但是这已经在我的待办事项列表上了。访问块设备没有被仿真为SD设备。事实证明这太慢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准虚拟化磁盘设备(pvdisk,参见pvDisk.tar.bz2,GPL许可证),我编写的时候使用了一个无效的操作码来调入仿真器并访问磁盘。我的镜像中的ramdisk(虚拟磁盘)加载这个pvdisk,然后改变根目录到/dev/pvd1。
ramdisk被包含在了“rd.img”中。我使用的“机器类型”是PalmTE2。为什么?因为我非常熟悉这款硬件,它是我见到的第一款PXA255机器类型。

Hypercall(超级调用)?

有一些服务你可以通过使用一个特殊的操作码向仿真器发出请求。在ARM中它是0xF7BBBBBB,在Thumb中它是0xBBBB。挑选这些是由于它们所在的范围ARM保证是未定义的。超级调用号码通过寄存器R12被传递,参数通过寄存器R0-R3被传递,返回值被放置在R0中。

调用:
· 0 = 停止仿真
· 1 = 打印十进制数
· 2 = 打印字符
· 3 = 获取RAM大小
· 4 = 块设备操作(R0 = 操作,R1 = 扇区(sector)号)。请注意,这些不写入仿真的RAM,它们使用另一个超级调用填充了仿真用户访问的仿真器内部缓冲区,一次一个字。我的意思是实现DMA,但是还没有抽出时间去做。

操作:
· 0 = 获取信息(如果扇区号是0,返回扇区的数量;如果扇区号是1,以字节位单位返回扇区大小)
· 1 = 扇区读取
· 2 = 扇区写入
· 5 = 块设备缓冲区访问(R0 = 值输入/值输出,R1 = 字数,R2 = 如果写入为1,其他情况为0)

Thumb支持?

完全支持Thumb。我欺骗了一下,解码每个Thumb指令字符串(instr)为等价的ARM指令字符串并执行,以此代替使用ARM仿真器函数。它不像它原来一样快,但是它简单并且代码小巧。可以使用256KB的查找表,但是我感觉256KB对于微控制器的闪存来说太大了。一些Thumb指令不能被转换为ARM指令,它们被正确处理代替。

我想要建立一个!

用于非商业目的,你肯定可以做到这一点。接线方式如下:

· RAM的DQ0-DQ7连接AVR的C0-C7;
· RAM的A0-A7连接AVR的A0-A7;
· RAM的A8-A11连接AVR的B0-B3;
· RAM的nRAM nRAS nCAS nWE连接AVR的D7 B4 B5;
· SD的DI SCK DO连接AVR的B6 B7 D6;
· LED的read write连接AVR的D2 D3(LED的其他管脚接地);
· 按钮连接AVR的D4(其他管脚接地)。

RAM可以是任何30引脚的16MB的SIMM,可以运行在每64毫秒4000个周期的CAS-before-RAS刷新频率下。我使用的(OWC)可以花几块钱在网上买到。原理图显示在这里,点击可以放大。

源代码?

这个代码有点儿乱,但是它可以工作(代码国内无法下载)。要在PC上建立仿真器并进行尝试输入“make”。要运行使用“./uARM DISK_IMAGE”。要建立优化的PC版本使用“make BUILD=opt”。要建立AVR运行的版本使用“make BUILD=avr”。现在,它的编译目标是ATmega1284P。要以ATmega644为编译目标,除了要修改makefile,减少icache.h中的数字以便于i-cache足够小来配合644内部的RAM。在归档文件中还包括用于1284p最终的hex文件。

启动过程

要在AVR中保留代码空间,几乎没有启动代码存在于仿真器中。事实上,“ROM”总共50字节:8字节用来选择Thumb模式,一些Thumb代码要读取SD卡的第一个扇区并跳到Thumb模式(参看embeddedBoot.c)。SD卡的MBR有另一个bootloader(在Thumb模式下写入)。这个bootloader看着MBR,找到活动分区并加载它的内容到RAM的末尾。然后,它跳到目的RAM地址+512(参看mbrBoot.c)。这里运行着第三个,也是最大的bootloader,ELLE(参看ELLE.c)。这个bootloader重新定位了ramdisk,建立ATAGS,并调用内核。我提供了所有的二进制文件和源代码以便于大家能够按照意愿制作您自己镜像。启动过程会让人回忆起PC开机。:)包含的mkbooting.sh工具可以用来制作用于启动分区的工作镜像。

围观 924

通过本文来记录下我在Linux系统的学习经历,聊聊我为什么离不了Linux系统,同时也为那些想要尝试Linux而又有所顾忌的用户答疑解惑,下面将为你介绍我所喜欢的Linux系统,这里有一些你应该知道并为之自豪的事实。

这里你应该首先抛开Windows系统,小编也并没有说windows系统不好,只是这里单纯的谈一些Linux的优势,让你彻底的认清楚Linux系统特性,希望这些能够成为你爱上Linux的完美理由。

1、我眼中的Linux系统?

谈起Linux系统,既陌生又熟悉。几年前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系统”二字,更不要说Linux了,简直是一脸懵逼,直到老师讲到Linux系统,心里面才有一点点概念,只知道是能够运行在电脑上的高级“软件”,真正到深入学习时,才明白是一款比Windows更优秀的操作系统,而且是开源的,也许初学者误认为开源即免费,错!反过来是可以这样说的(免费即开源)。他是一种自由和开放源代码的类UNIX操作系统,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完全不受任何限制,以至于全世界60%的人都在使用。在现在的今天,不管你在哪,都不可能不用Linux,据统计,有超过20亿人每天都随身携带Android手机出门,他的底层就是Linux系统,现今的Linux系统已经无处不在了,接触的多了,慢慢的也就熟悉了。

目前Linux也广泛应用在嵌入式系统上,如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Tablet)、路由器(Router)、电视(TV)和电子游戏机等,在移动设备上广泛使用的Android操作系统就是建立在Linux内核之上,同时还提供众多Linux发行版,供桌面用户和服务器用户选择。

2、 “投资大脑”— 学习Linux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当我们知道Linux一系列的优越性时,没有理由不去了解他,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需要进一步探索Linux世界。不介意推荐一本Linux教程读物《Linux就该这么学》, 这也是最近我在读的好书,这本书中能够进一步提升对Linux系统的认知,扩展您的视野。

也正是因为这些理由,让我喜欢上了Linux系统,读完以后,希望你也能喜欢Linux、喜欢开源。

3、“劲爆”的多用户、多任务、多线程

Linux系统同时可以支持多个用户,每个用户对自己的文件设备有特殊的权利,能够保证各用户之间互不干扰,就像手机开了助手一样,同时登陆多个qq账号,当硬件配置非常高时,每个用户还可以同时执行多个任务、多个线程同时工作、提高效率,简直是完美的一塌糊涂,但凭多用户而言就完爆其他操作系统。

4、“坚如磐石”—稳定性和高效性

你也许会听到Windows服务器长时间运行而突然宕机,但你绝不会听到Linux系统服务器因为长时间不关机会卡死,在Linux上几乎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Linux服务器可以无休止的运行下去不宕机,因为他继承了Unix卓越的稳定性和高效性。正因为他的稳定才获得了众多用户的青睐,因为他的高效,它的使用范围更加广阔,然而Linux还可以提供一些高可靠性的服务,比如:LNMP、虚拟化、数据库服务等等。

5、“固若金汤”—安全性和SELinux

其安全性相比其他系统也要安全很多,由于Linux拥有相当庞大的用户和开源社区支持,因此能很快发现系统漏洞,并迅速发布安全补丁及时更新,同时还具有很强的“免疫力”特点,很少受到病毒攻击,对于一个开放式系统而言,在方便用户的同时,很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不过,利用Linux自带防火墙(iptables,firewalld)、入侵检测和安全认证等工具,及时修补系统的漏洞,就能大大提高Linux系统的安全性,让黑客们无机可乘,同时还有安全增强机制SElinux,在linux内核中提供强制访问控制,功能非常全面,能够很好保护系统和服务,不过很多人喜欢把它关闭,这相对安全性就不是很好了。还有Tcp_wrappers也能够提供很好的网络服务访问控制,Linux系统对于用户和文件管理权限的管理也是相当出色的,能够很好的控制权限,保证文件的机密性,也是其他系统无法比拟,所以Linux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是坚不可摧的。

6、“就是这么任性”—性能优势

由于Linux要保证其稳定性,所以并没有像其它操作系统一样内核如此臃肿庞大、漏洞百出,随着Linux内核的不断更新,不断提升着优势,Linux操作系统能把服务器的硬件优势体现的淋漓尽致,因为Linux系统吸取了Unix系统近1/4世纪发展的经验,最主要的是Linux开放源代码,保证系统稳定性,更好的调用硬件功能,同时还提供了丰富的系统资源工具top,freee,df,vmstat,dmesg,iostat,sar,uptime等,方便查看资源的利用率,Linux命令大全:http://www.linuxprobe.com/chapter-02.html

7、”—我承认他有缺点

尽管Linux再优秀也会有不足的地方,这不可否认!大家认为图形界面不够友好,我并不这么认为,因为很少用到图形界面。不过目前各大Linux发行版已经对桌面已经改善很多了,比如RHEL7以后的桌面就有很大的改进。

本文来源:嵌入式资讯精选

围观 284

首先你应该了解intel汇编语言,熟悉寄存器的组成和功能。你必须有堆栈和存储分配方面的基础知识,有关这方面的计算机书籍很多,我将知识简单阐述原理,着重在应用。其次,你应该了解linux,本讲中我们的例子将在linux上开发。

1、首先复习一下基础知识。

从物理上讲,堆栈是就是一段连续分配的内存空间。在一个程序中,会声明各种变量。静态全局变量是位于数据段并且在程序开始运行的时候被加载。而程序的动态的局部变量则分配在堆栈里面。

从操作上来讲,堆栈是一个先入后出的队列。他的生长方向与内存的生长方向正好相反。我们规定内存的生长方向为向上,则栈的生长方向为向下。压栈的操作 push=ESP-4,出栈的操作是 pop=ESP+4.换句话说,堆栈中老的值,其内存地址,反而比新的值要大。

请牢牢记住这一点,因为这是堆栈溢出的基本理论依据。

在一次函数调用中,堆栈中将被依次压入:参数,返回地址,EBP。如果函数有局部变量,接下来,就在堆栈中开辟相应的空间以构造变量。函数执行结束,这些局部变量的内容将被丢失。但是不被清除。在函数返回的时候,弹出 EBP,恢复堆栈到函数调用的地址,弹出返回地址到 EIP 以继续执行程序。

在 C 语言程序中,参数的压栈顺序是反向的。比如 func(a,b,c)。在参数入栈的时候,是:先压 c,再压 b,最后 a.在取参数的时候,由于栈的先入后出,先取栈顶的 a,再取 b,最后取c。

(PS:如果你看不懂上面这段概述,请你去看以看关于堆栈的书籍,一般的汇编语言书籍都会详细的讨论堆栈,必须弄懂它,你才能进行下面的学习)

2、好了,继续,让我们来看一看什么是堆栈溢出。

点击下载

围观 492

win常用的分区格式有三种,分别是FAT16、FAT32、NTFS格式。在Linux操作系统里有Ext2、Ext3、Linux swap和VFAT四种格式。

FAT16:

作为一种文件名称,FAT(File Allocation Table,文件分配表)自1981年问世以来,已经成为一个计算机术语。由于时代的原因,包括Windows、MacOS以及多种Unix版本在内的大多数操作系统均对FAT提供支持。

这是MS-DOS和最早期的Windows 95操作系统中使用的磁盘分区格式。它采用16位的文件分配表,是目前获得操作系统支持最多的一种磁盘分区格式,几乎所有的操作系统都支持这种分区格式,从DOS、Windows 95、Windows OSR2到现在的Windows 98、Windows Me、Windows NT、Windows 2000、Windows XP都支持FAT16,但只支持2GB的硬盘分区成为了它的一大缺点。

FAT16分区格式的另外一个缺点是:磁盘利用效率低(具体的技术细节请参阅相关资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微软公司在Windows 95 OSR2中推出了一种全新的磁盘分区格式——FAT32。

FAT32:

这种格式采用32位的文件分配表,对磁盘的管理能力大大增强,突破了FAT16下每一个分区的容量只有2GB的限制。由于现在的硬盘生产成本下降,其容量越来越大,运用FAT32的分区格式后,我们可以将一个大容量硬盘定义成一个分区而不必分为几个分区使用,大大方便了对磁盘的管理。而且,FAT32与FAT16相比,可以极大地减少磁盘的浪费,提高磁盘利用率。目前,Windows 95 OSR2以后的操作系统都支持这种分区格式。但是,这种分区格式也有它的缺点。首先是采用FAT32格式分区的磁盘,由于文件分配表的扩大,运行速度比采用FAT16格式分区的磁盘要慢。另外,由于DOS和Windows 95不支持这种分区格式,所以采用这种分区格式后,将无法再使用DOS和Windows 95系统。

NTFS:

为了弥补FAT在功能上的缺陷,微软公司创建了一种称作NTFS的文件系统技术。它的优点是安全性和稳定性方面非常出色,在使用中不易产生文件碎片。并且能对用户的操作进行记录,通过对用户权限进行非常严格的限制,使每个用户只能按照系统赋予的权限进行操作,充分保护了系统与数据的安全。Windows 2000、Windows NT、以及Windows XP都支持这种分区格式。

Ext2:

Ext2是GNU/Linux系统中标准的文件系统。这是Linux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文件系统,它是专门为Linux设计的,拥有极快的速度和极小的CPU占用率。Ext2既可以用于标准的块设备(如硬盘),也被应用在软盘等移动存储设备上。

Ext3:

Ext3是Ext2的下一代,也就是保有Ext2的格式之下再加上日志功能。Ext3是一种日志式文件系统(Journal File System),最大的特点是:它会将整个磁盘的写入动作完整的记录在磁盘的某个区域上,以便有需要时回溯追踪。当在某个过程中断时,系统可以根据这些记录直接回溯并重整被中断的部分,重整速度相当快。该分区格式被广泛应用在Linux系统中。

Linux swap:

它是Linux中一种专门用于交换分区的swap文件系统。Linux是使用这一整个分区作为交换空间。一般这个swap格式的交换分区是主内存的2倍。在内存不够时,Linux会将部分数据写到交换分区上。

VFAT:

VFAT叫长文件名系统,这是一个与Windows系统兼容的Linux文件系统,支持长文件名,可以作为Windows与Linux交换文件的分区。

围观 579

页面

订阅 RSS - LINU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