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八步练成单片机能手


学习使用就是理解单片机硬件结构,以及内部资源的应用,在汇编或C语言中学会各种功能的初始化设置,以及实现各种功能的程序编制。以下是小编的一些经验:
第一步:数字I/O的使用
学习使用就是理解单片机硬件结构,以及内部资源的应用,在汇编或C语言中学会各种功能的初始化设置,以及实现各种功能的程序编制。以下是小编的一些经验:
第一步:数字I/O的使用
同级最好的存储器和新图形处理功能让智能穿戴产品给用户更好的使用体验
先进的图形控制器为小的圆形显示器优化设计,提升像素处理效率
经过市场检验的节能架构,让应用设计拥有更丰富的功能和更长的电池续航时间
意法半导体(简称ST)推出最新的超低功耗微控制器,让每天与人们交互的智能电子产品更好用,电池续航时间更长。
从1990年Manz等人首次提出了微型全分析系统的概念,到2003年Forbes杂志将微流控技术评为影响人类未来15件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微流控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中的微流控芯片技术作为当前分析科学的重要发展前沿,在生物、化学、医药等领域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成为科学家手中流动的“ 芯”。
我以前一直用的是51,不过一直是C51,对C语言已经有10多年的经验,汇编用的很少,后来因为项目需要转到了ARM。一开始对ARM什么都不懂,看了本《ARM体系结构与编程》也是云里雾里的,但是也许是因为无知者无畏吧,我直接就在MDK中建立一个工程,添加了自带的启动文件,然后做了个main函数,里面一个死循环没有操作任何硬件,居然跑起来了。然后以此为基础,慢慢的开始控制GPIO和串口通信,当时突然发现,我的项目不就是搞搞这些吗?其他的什么运行模式、什么链接寄存器、什么PC寄存器关我鸟事,我只要能控制外设就行了。至于它是怎么实现的,那是编译器和链接器的事情。
现在回头想想开发ARM还是很简单的,特别是使用MDK的话,会C也就能做一些简单的开发了。不要被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给搞糊涂了。边开发边学习,项目做深了,那些东西自然就懂了。我们公司来了新人,我一般就叫他做个简单的东西,比如按键、串口等,做完也就差不多会了。
罗嗦这么久说几点建议吧:
1.ARM的汇编没必要去精通的,能够大概看懂就行了。我一般在调试的时候才需要看看。如果一个速度要求苛刻到需要你使用汇编的话,我认为可能你更需要的是转变思路,修改算法。比如使用查表代替计算等。我做了5年ARM开发,完成了n个项目,至今没写过一句汇编。
扩充16位MCU产品线,服务智能家居和工业市场
单片机的拉电流和灌电流都是对单片机的输出而言的,是单片机驱动能力的具体体现。
灌电流
如上图所示,当单片机输出低电平时,允许电路向单片机引脚内灌入电流,这个电流就叫做“灌电流”,从而发光二极管被点亮,发光二极管所在的电路可以叫做“灌电流负载”。
拉电流
如上图所示,当单片机输出高电平时,允许电路从单片机的引脚拉出电流,这个电流就叫做“拉电流”,从而发光二极管被点亮,发光二极管所在的电路可以叫做“拉电流负载”。
Microcontroller(微控制器)简称MCU,也有人称为单芯片微控制器(Single Chip Microcontroller),将ROM、RAM、CPU、I/O集合在同一个芯片中,为不同的应用场合做不同组合控制。微控制器在经过这几年不断地研究,发展,历经4位,8位,到现在的16位及32位,甚至64位。产品的成熟度,以及投入厂商之多,应用范围之广,真可谓之空前。
本用户手册介绍了STM32Cube的STM32 Microsoft® Azure IoT(物联网)云软件扩展包的内容。
本文向大家介绍低成本的A/D转换的一种方法,只是这种方法成本会更低,而且外部无需使用比较器。此种方法的A/D转换精度不高,只有6~7bit,并且被测电压范围较为有限,但在某些精度要求不高,且被测电压值变化不大的场合也很有实用价值,比如温度测量方面。
其电路如图一所示:
前言
前段时间接到一个客户的问题。客户描述在使用 STM32H7 的 FMC 时,如果使能了 DCACHE,就运行不正常。数据没有写到 FMC 外部的存储器里,测量 FMC 接口也没有波形跳变。而不使能 DCACHE 工作就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