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半导体第二话:西南联大三剑客——黄昆(下)

每个人的一生总会遇到一些机遇,机遇或大或小,能不能抓住看一个人的准备,黄昆能进入到一个伟大的新兴领域,正是因为他在燕京大学自学量子力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在西南联大有名师指点,优秀同学激励和良好学风共同促成了这个机遇。所以,机遇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几个月后黄昆就完成了题为《稀固溶体的X光漫散射》论文,大胆提出了关于杂质和缺陷X光的散射理论模型。20年后德国科学家在实验室中证实了黄昆的预言,国际学术界称之为X光“黄散射”。完成博士论文后,黄昆受到爱丁堡大学玻恩教授(M.Born)的赏识,这又是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黄昆在写《晶格动力学理论》这本专著时,做了一系列创造性的工作,用严谨的体系和清晰的物理图像总结、发展和完善了这个领域,使该书成为该领域最具权威性的一部专著。几代固体物理学家都通过学习这本专著而了解晶格动力学这个领域。相信国内也有很多人看过这本专著。

黄昆不但在学术上大有成就,在爱情上更是顺风顺水,娶到了一位英国大美女,1948年黄昆获得博士学位后在利物浦大学物理系做研究工作,而刚刚毕业的艾夫·里斯小姐担任系主任秘书并兼黄昆助手,黄昆的才能与敬业吸引了里斯,而里斯的学识、勤奋和温柔美丽也给黄昆留下深刻印象。

中国半导体史第一话:西南联大三剑客——黄昆(上)

说起中国半导体,其实我们的起步几乎与美国同步,1956年,我国提出“向科学进军”,提出了中国也要研究半导体把半导体技术列为国家四大紧急措施之一。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请回国的专家黄昆、吴锡九、黄敞、林兰英、王守武、成众志等讲授半导体理论、晶体管制造和半导体线路。

下图就是我国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学的一位先驱-黄昆,1955年36岁的黄昆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称院士),1980年黄昆被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1985年黄昆成为刚成立的第三世界科学院首批院士中三位中国人之一,M.Born和黄昆合著"晶格动力学理论"被称为这一领域的圣经。

黄昆先后在北京蒙养园、北京师大附小、上海光华小学上学。在小学中学时他各门课都学的不好,唯独英语突出,初中阶段便能阅读英文小说。在上海光华小学五年级没读完,黄昆随家搬回北京。黄昆插班就读于燕京大学附中初中。他在这里只学习了半年,就转学到通县潞河中学。

外部监控芯片助力,多核MCU强化汽车/工业安全

每位汽车工程师都致力建构100%失效安全(Fail-safe)系统,但要以符合经济效益的方式实现目标却相当困难。因此,诸如ISO 26262和IEC 61508等标准在定义安全相关系统所需的功能安全等级时,一般多采用机率风险评估方法。

这些标准定义(汽车)安全完整性等级(ASIL/SIL),规定须遵守的系统属性及工程工艺严格度,以符合相关系统认证要求;同时,为长期维持系统正常运作,新标准也定义系统安全目标和容忍错误率的安全概念,以及软硬件功能安全架构。

满足汽车安全规范多核心MCU重装上阵

一般而言,安全软件、硬件及工具属于独立解决方案,可各自解决部分需求,却无法加以整合。不过,目前有一种提供完整解决方案的整合式PRO-SIL概念,能通过有效的设计方式,达成安全功能整合运作的目标,以充分降低汽车上路风险、简化开发成本及系统复杂度。

【深度好文】半导体行业并购狂潮的前世今生

最近两年,全球半导体行业进入了疯狂整合模式,这股并购热潮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其驱动力来自何方?该狂潮会对半导体产业的未来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1、并购狂潮:半导体行业发展趋势的历史性变革?
  
60岁半导体行业大规模整合正当时
  
2015年,一股并购狂潮席卷了全球半导体行业。据统计,达成意向的并购市值接近1600亿美元,其中超过1000亿美元的项目已经交割完成。这一数量是半导体行业史上最大年度并购金额的6倍之多。
  
对许多人来说,这种整合显得很自然,毕竟,半导体产业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行业,其增长速度正在放缓。在过去的20多年里,半导体销售额占总电子设备销售额的比例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整合并购会进一步提升产业的成熟度,就这一点来说,它和其它行业没有什么不同。
  
然而,最近几年出现的并购狂潮是半导体产业的新现象,这一行业已经保持了几十年的快速创新发展期,从历史发展情况来看,该行业没有出现过较大规模的并购。
  
离散化的半导体发展史
  

浅析单片机与嵌入式的区别

导读: 如果可以按照面向对象的思想理解的话:可以说嵌入式是父类,嵌入式系统是抽象继承类,银行自助取款机是具体子类,郑州轻院正门口旁工行自助1号取款机是对象。

细说半导体产业历史上那些远去的人 那段伟大的历史

1947年12月23日第一块晶体管在贝尔实验室诞生,从此人类步入了飞速发展的电子时代。在晶体管技术日新月异的60年里,有太多的技术发明与突破,也有太多为之作出重要贡献的人,更有半导体产业分分合合、聚聚散散的恩怨情仇,当然其中还记载了众多半导体公司的浮浮沉沉。

他们是半导体产业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位发明家,他们和众多天才的科学家一起,他们是半导体产业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位发明家,他们和众多天才的科学家一起,开创半导体产业历史上激动人心的“发明时代”。他们是集成电路之父,他们是硅谷的开创者,他们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如今,他们已经全部远去,然而,他们创造的半导体产业,年产值已经超过2100亿美元,并且仍在他们开辟的大路上高速前进,为这个世界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们的故事已经成为传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工程师和掘金者。

大数据解读2016年智能家居产业现状

传统制造业正进入发展瓶颈期,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广泛应用,推动包括智能家居在内的新兴产业的发展。互联网平台与传统企业的关注为智能家居技术发展全面助力,了解用户需求、把握产品方向成为越来越多业界企业关注的重点。

8位、16位、32位MCU大比拼?如何选择合适器件?

几十年前,8位单片机(MCU)席卷业界,但现在8位MCU有让位32位架构的趋势,有行业分析师指出,32位和8位单片机还在在不断成长。不过,最早使用MCU的人对BASIC以及Microchip PIC还念念不忘,不过以最新Arduino Uno来说,这就是一个从8位到32位架构转变的典型案例。即使你现在的应用程序只需要一个8位架构,但因为所谓的“智能”设备需求增长过些日子8位就不够用了,值得庆幸的是,现在有大量开源开发工具可以让那些渴望“冒险”的激进工程师使用。

“图1:寄存器大小是的区别系统架构的关键指标,同时也影响系统性能。”

图1:寄存器大小是的区别系统架构的关键指标,同时也影响系统性能。

科普---8,16,32性能大比拼

是什么偷走了MCU的功耗?

许多工程师在设计MCU低功耗的时候都会遇见这样的情况,使用原厂的开发板、原厂的例程,测得的功耗会非常低,几乎就是数据手册上写的那个数据。可是偏偏自己编写工程的时候,MCU的功耗仅仅是象征性的降一下,根本达不到理论的数据。到底是什么偷走了MCU的功耗呢?

低功耗是MCU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比如某些可穿戴的设备,其携带的电量有限,如果整个电路消耗的电量特别大的话,就会经常出现电量不足的情况,影响用户体验;

平时我们在做产品的时候,基本的功能实现很简单,但只要涉及低功耗的问题就比较棘手了,比如某些可以低到微安级的MCU,而自己设计的低功耗怎么测都是毫安级的,电流竟然能够高出标准几百到上千倍,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怕,只要认真你就赢了。下边咱们仔细分析一下这其中的原因。

第一条:掐断外设命脉——关闭外设时钟

先说最直观的,也是工程师都比较注意的方面,就是关闭MCU的外设时钟,对于现在市面上出现的大多数的MCU,其外设模块都对应着一个时钟开关。只需要打开这个外设的时钟,就可以正常的使用这个外设了,当然,此外设也就会产生相应的功耗;反之,如果想要让这个外设不产生功耗,只需关闭它的时钟即可。

第二条:让工作节奏慢下来——时钟不要倍频

为什么通用MCU领域需要新的中国玩家?

在半导体元器件中,MCU是一个很特殊的器件,这个市场每年都在保持增长,但是国外MCU厂商却在选择退出!据IC Insights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MCU市场规模达到168亿美元,较2014年增长5.6%,出货量255亿颗比2014年提升12.4%,预计2016年全球MCU市场出货量将突破300亿颗大关。对于32位MCU市场而言,2015年是具有重大标志性意义的一年,全球32位MCU出货量超过4/8位MCU与16位MCU出货量的总和,而且未来几年应该会保持30%左右的高速增长。
2016年全球MCU市场出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