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DS技术和单片机设计的射频信号干扰器


文中介绍的干扰器能够产生3种干扰信号:随机干扰、点频干扰和扫频干扰,其中点频干扰和扫频干扰是基于单片机对DDS芯片AD9852的控制产生,整个系统的控制灵活、高效。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能够准确产生所需要的干扰信号,满足抗干扰性能测试的需要。
文中介绍的干扰器能够产生3种干扰信号:随机干扰、点频干扰和扫频干扰,其中点频干扰和扫频干扰是基于单片机对DDS芯片AD9852的控制产生,整个系统的控制灵活、高效。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能够准确产生所需要的干扰信号,满足抗干扰性能测试的需要。
本系统以MSP430为控制核心设计并制作一个正弦波和脉冲波信号源。本 实验分为四大模块,分别是键盘扫描模块,正弦波产生模块,脉冲波产生模块和液晶显示模块。正弦产生部分采用DDS芯片AD9851产生频率可控的正弦波,在实践测试中得之从AD9851输出的正弦波幅值会随频率变化,最后通过软件编程明显减少了幅值误差。
第一次用RAM-M3的芯片,做一个学习笔记吧,希望能够帮助后来人。
软件平台: keil v4.72
MCU: GD32F130F8P6
一、SWD下载口
GD32F130F8P6支持SWD模式
VDD <------------->J-LINK V8 PIN1(V8需要连接)
SWDAT <------------->J-LINK V8 PIN7(建议上拉)
SWCLK <------------->J-LINK V8 PIN9(建议下拉)
RST <------------->J-LINK V8 PIN15
VSS <------------->J-LINK V8 PIN20
这个电路是可用的,没有问题。
二、keil v4.72
CAN总线采用的是异步串行通信,也就是没有单独的时钟线来保证各个收发器之间时钟的一致,每个收发器是按事先设置的波特率来对总线上的电平进行分位。因此波特率设置准确对CAN总线的稳定通信来说非常重要。
DDR布线在PCB设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设计成功的关键就是要保证系统有充足的时序裕量。要保证系统的时序,线长匹配又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来回顾一下,DDR布线,线长匹配的基本原则是:地址,控制/命令信号与时钟做等长。数据信号与DQS做等长。为啥要做等长?大家会说是要让同组信号同时到达接收端,好让接收芯片能够同时处理这些信号。
摘要:根据穿戴式医疗设备低成本、高性能、高集成度和续航时间长的特点,对比了当前主流的低功耗微控制器(MCU)系列,分析得出ARM Cortex M0+内核的MCU系列适合该领域的产品开发。在功耗水平、运算性能、外设集成和产品成本等方面,进一步将各大半导体公司基于Cortex M0+内核的MCU系列展开参数对比,为穿戴式医疗设备的MCU选型提供指南。
0 引言
近年来穿戴式医疗设备的市场需求在快速增长,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创新型产业。根据艾媒(iiMedia Research)公布的《2012-2013中国移动医疗市场年度报告》显示,在2012年我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到18.6亿元,其中穿戴式医疗设备占4.2亿元,较上一年增长20%。预计到2017年底,我国穿戴式医疗设备的市场规模将接近50亿元,在未来十年内呈现急速增长的态势。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和产品的普及,穿戴式医疗设备正在往低成本、高性能、续航时间长和体积小的方向发展,这就对设备的控制核心——微控制器(MCU)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可穿戴的趋向使得设备所选用的MCU必须具有低成本、低功耗、高运算能力、高集成度的特质,否则将会被市场和用户淘汰。
推出全新3D NAND SSD展示闪存领域的进步
西部数据公司(NASDAQ: WDC) 日前宣布推出64层3D NAND技术打造的移动固态硬盘。该技术使西部数据能够提供更低功耗、更高性能、耐用度更高且容量更大的新型移动固态硬盘,这是西部数据公司在闪存行业一标志性产品。
ARM公司自2004年推出ARMv7内核架构时,摒弃了以往”ARM+数字”这种处理器命名方法(ARM11之前的处理器统称经典处理器系列),重新启用Cortex来命名,并将Cortex系列细分为三大类:
作者:Øivind Loe,Silicon Labs微控制器产品高级营销经理
今天,联发科在国外举行发布会,正式发布旗下P系列新一代SoC P23和P30。两款新Soc都采用了“4+4”八核设计,四个大核+四个小核。GPU则使用了Mail-G71。另外,相关手机产品将会在今年第四季度面世,Helio P23主供全球手机厂商使用,P30则是国内“特供版”,由国内手机厂商独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