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顺用3D异构实现1mm² MCU

在近期开幕的深圳国际电子展暨嵌入式展上,本土MCU领域“爱搞事”的航顺芯片展示了2024年已量产的1mm²M0内核HK32F005芯片,这个芯片比德州仪器(TI)今年6月推出的号称"全球最小MCU"还要小一些,TI的其外形尺寸为1.38mm²,如此小尺寸MCU让很多业者震惊!航顺是如何做出1mm²的MCU呢?

据悉,这颗MCU采用了3D异构集成技术,3D异构集成技术是将不同功能的芯片或芯片模块垂直堆叠在一起,通过先进的封装技术实现高度集成。这种技术可以显著减少芯片的平面面积,同时保持或提升性能。

HK32F005采用3D异构集成技术,通过晶圆级封装(WLP)实现了1mm²的超微型化,较竞品同类产品面积缩减28%。这种技术不仅减少了芯片的物理尺寸,还提高了单位面积的存储密度,达到64KB/mm²,是国际竞品的4倍。

在有限的芯片面积内集成更多的存储资源,需要先进的存储技术和工艺。HK32F005采用了高密度的NOR Flash存储技术,能够在1mm²的芯片面积内集成64KB的存储容量。这种高密度存储集成使得HK32F005能够存储完整的机器学习模型(如TinyML心率检测算法),满足复杂应用的需求。

此外,这颗MCU通过优化电路设计和采用先进的低功耗工艺,降低芯片的静态和动态功耗。HK32F005采用了多种低功耗设计技术,包括低功耗模式、睡眠模式等。HK32F005的静态功耗低至0.3μA,满足电池供电及低功耗节能需求。这种低功耗设计使得HK32F005特别适合对功耗要求较高的应用,如智能手表、运动手环等可穿戴设备。

1.jpg

8月28日上午10,航顺芯片创始人刘吉平发表了题目为《中国32位MCU过去现在未来及航顺HK32 MCU的奋斗史》的主题演讲,他认为当技术壁垒未破时,海外品牌凭借垄断攫取超额利润;而当本土企业实现突破,创业潮与量产潮接踵而至,成长红利消退后的内卷淘汰,本质是产业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跃升”的淬炼——这一过程,与欧美日韩台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路径高度契合,最终将筛选出具备核心壁垒的企业,推动中国MCU走向全球竞争舞台。

2.jpg

3.jpg

针对“内卷中如何破局”的核心命题,刘吉平提出“五维护城河”构建逻辑:以资金储备为战略底气,以核心人才与产品竞争力为技术内核,以渠道渗透与供应链韧性为市场支撑,以人才管理机制为组织保障。谈及创业本质,其分享更显沉潜:“九死一生是常态,然敬畏之心不可丢——成功时不贬损同行,受挫时不失英雄气,拒绝无效社交,守住产品与人才根本。”最终,他以“轻舟已过万重山”作结,既是对中国32位MCU历经淬炼的深刻感慨,亦是对产业破浪前行的笃定期许。(根据网络信息积极航顺微信公众号内容编辑)

4.jpg

来源:张国斌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进行处理(联系邮箱:cathy@eetren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