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

极海在7.2号馆B123展台工业控制展区,为大家带来了智慧电力、工业互联、电网基建、楼宇自动化四大工业领域的诸多产品和量产级解决方案。工作人员的动态演示讲解,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观看。现场有哪些看点,随小编来一探究竟吧!

新品直击

高性能高适配型MCU —— APM32F411

本次展会,极海带来了多款新产品和APM32工业级MCU智能解决方案,其中就有面向能耗与成本敏感的中高端应用市场,即将推出的APM32F411系列高性能高适配型MCU以及其配套硬件开发工具,该系列产品基于Arm® Cortex®-M4F内核,具有高速运算能力、多种工作模式、以及丰富的高精度外设和通讯接口,可满足用户对产品功耗、性能、性价比等方面的综合需求。 

1.jpg

新品直击

超低功耗MCU —— APM32L072/083

无独有偶,面向能量采集及电池相关应用市场,极海还在本次展会中亮相APM32L072/083系列超低功耗MCU,该系列采用ULP稳定工艺,支持超低功耗和超快唤醒,并为用户提供了灵活的资源配置选择,现场同样可见展示有配套硬件开发工具,为用户提供高性价比产品与服务。 

2.jpg

智慧电力

节能高效的电力能源方案

实现“双碳”战略目标落地

智能发电、智慧电厂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和云计算等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成为了当今电力能源行业发展共识,安全、经济、高效的解决方案,将为产业的建设及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次展会,极海展出了绝对值编码器、通信电源、变频器、HMI、微型光伏逆变器等应用方案。极海APM32工业级MCU具备高效运算处理能力,支持多功能扩展;同时集成多个高精度12位ADC/DAC,支持多通道采样,有助于实现智慧电力产品数据的高效采集和位置的精准控制。

3.jpg

4.jpg

5.jpg

工业互联

低时延、高可靠的通信连接方案

助力工业自动化、数字化转型升级

工业互联网在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的过程,需要搭建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如何高效、安全、可靠地统合各类资源,监测采集、控制操作、管理计算等每一个环节都是关键。

在工业互联展区,极海带来了低压伺服控制器、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运动控制器、I/O远程控制器等多款应用方案,方案均基于APM32工业级MCU研发,主控芯片高主频、大存储,支持FPU及DSP指令,支持外部拓展功能,配备CAN、EtherNet、高速USB_OTG等丰富接口,带来稳定可靠、精准快速的控制性能。

6.jpg

7.png

8.png

9.png

电网基建

采集、通讯、控制高效协同

为基建电能产业提质增效

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电网基建产业高速发展,步入“能源网络+信息网络”新主题,要求更加智能化的控制及检测设备。极海APM32工业级MCU数显表、集中器、采集器、工业DTU模组等应用方案,支持多种高精度计量、高效稳定通讯及实时远程控制,充分发挥主控APM32系列产品性能及丰富资源特性,为电网基建产业添砖加瓦。

10.png

11.png

12.png

13.png

楼宇自动化

高效运算、多路控制、全面保护

助推楼宇智能化发展进程

为建筑的使用者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经济、高效、便捷的工作生活环境,是楼宇自动化发展的原初动力,具体至电力、照明、空调、通风、防护、库存管理等分有十分繁多且功能各异的应用系统。

楼宇自动化以监测、控制及互联为核心功能,极海APM32工业级MCU电梯外呼板、消防报警器、网关、智能断路器等解决方案,面对多样化的应用需求,从高性能系列到超低功耗系列,APM32系列产品均有高度适配的产品解决方案,满足各项高精度采样与控制功能需求,简化设计、优化成本,助力加速智慧城市发展进程。

14.png

15.png16.png

17.png

来源:Geehy极海半导体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进行处理(联系邮箱:cathy@eetrend.com)。

围观 29

工业4.0作为一场制造、产品及服务趋于智能化的技术革命,正在深刻改变传统工业形态。越来越多的高度集成器件参与到工业设备运行中。现代工业离不开具有计算、处理与控制能力的MCU,因其可在有限的空间及电力条件下应用于多种场景,如显示控制、动作控制、实时决策、能量转换等操作都需要MCU来实现。

工业级MCU应用场景范围十分广泛,并对使用寿命、温度、湿度、电磁辐射等有着严格的品质要求。极海半导体长期深耕中高端工控市场,本期就以绝对值编码器、高性能伺服驱动器及变频器方案为例,详细介绍极海半导体32位APM32位工业级MCU在工控领域的出色表现。

智能型绝对值编码器前景可期

随着工业自动化的快速发展,国产编码器技术也不断成熟,绝对值编码器作为运动控制反馈位置回路的关键装置,能将机械运动转换为电信号,提供位置、旋转轴速度、加速度、距离和运动方向等数据,已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设备、过程控制、工业机器人、医疗设备、精密检测设备等领域中。

复杂的工作环境要求绝对值编码器性能表现优良、长期稳定可靠且耐用,使用MCU开发编码器可灵活设置绝对值编码器分辨率,提高位置精度,大大提升编码器的智能化水平。

根据应用需求、使用环境及成本考量,极海半导体可提供2种绝对值编码器方案:

1.  主要应用于光电式和磁电式绝对值编码器

在该方案中,APM32F103工业级MCU主要用于读取单圈位置、监测电压、计算圈数、实现编码器协议等功能,需要配合编码器单圈芯片使用。

1.png

方案1:MCU不做位置解算

2. 主要应用于光电式绝对值编码器

在该方案中,APM32F103工业级MCU主要负责采集光/磁传感器输出的正余弦模拟信号、监测电压、计算圈数、实现编码器协议等功能。

2.png

方案2:MCU做位置解算

APM32绝对值编码器方案

• 采用APM32F103工业级主流型MCU,基于Arm® Cortex®-M3内核

• 主频96MHz,Flash 16~512KB,SRAM 6~128KB

•  2个12位高精度ADC,支持16个输入通道,实现高精度动态实时采样

•  2个SPI(最大通信速度18Mbit/s),可快速读写编码器单圈芯片数据

•  3 个USART,其中USART1通信速率4.5Mbit/s,可实现高速可靠的编码器通信协议

• Flash页(1KB)擦除时间≤1.51ms,可替代片外EEPROM读写编码器寄存数据

•  已通过IEC 61508 SIL3功能安全认证,符合工业高可靠性标准

兼具高功率密度、低成本的一体化高性能伺服驱动器平台

伺服驱动器是现代运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位置、速度和力矩三种方式对伺服电机进行控制,实现高精度的传动系统定位,是传动技术的高端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设备中。

极海半导体高性能伺服驱动器平台,支持多种先进算法,包括谐振抑制、机械参数辨识、自适应陷波器、分数阶控制、PWM更新等;具备优异的业内性能表现,电流环带宽高达4KHz,速度环带宽大于800Hz;内置百兆EtherCAT,支持高同步周期、低时钟抖动;采用APM32F407+FPGA+IPM 架构,具有强大的二次开发和灵活的拓展空间;支持不同功能的程序分层,明确清晰,易于封装、协同开发和维护。

APM32高性能伺服驱动器方案

• 采用APM32F407工业级高性能MCU,基于Arm® Cortex®-M4内核

• 主频168MHz,Flash 1MB,SRAM 192+4KB,SDRAM 2MB(可选)

•  采用CAN总线实现电机控制指令传输

•  配套上位机调参软件,方便调节参数

•  内置EMMC接口满足与外围FPGA高效通信应用

•  丰富外围器件,支持电机/驱动器/减速机一体化设计,功率密度高

•  采用磁性编码器实现位置反馈,更具抗震、耐腐蚀、高可靠性,结构更简单

3.png

APM32F407在伺服驱动器平台中作为主站MCU的作用

•  开关检测,作为人机交互接口,控制伺服电机启停

•  计算生成伺服驱动器的位置给定,如低速/高速、正转/反转的正弦波和斜坡位置

•  担任EtherCAT通信主站,检测从站数量、生成数据帧并通过网口传输出去

•  作为串口通信,在调试时发送部分过程数据,方便数据分析及辅助调试

助力电机降耗节能的变频器

变频器是应用变频技术与微电子技术,通过改变电机工作电源频率方式来控制交流电动机的电力控制设备。在风机、水泵、中央空调等负载设备上使用变频调速装置有助于降低转速、减少能耗;同时变频器还可应用于传送、起重、挤压和机床等各种机械设备控制领域,有利于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减少设备的冲击和噪声,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变频器也得到广泛应用,极海半导体变频器方案可根据电机实际情况提供所需电源电压,进而达到节能、调速的目的。

4.png

APM32变频器应用方案

• 采用APM32F407工业级高性能MCU,基于Arm® Cortex®-M4内核

•  主频168MHz,可超频至240MHz,高效运算处理能力

•  支持外部存储器扩展EMMC

•  支持PWM输出和死区保护

•  支持矢量控制、V/F控制

•  高速GPIO处理响应速度

•  3个12位高精度ADC,提高变频器响应速度,精准控制转矩

•  3个12位高精度ADC快速的转换速率,提高变频器响应速度

随着工业智能化、数字化发展,工业应用场景越来越复杂化,这就要求工业设备系统设计更具高效性、稳定性、安全性。极海半导体长期聚焦于工业领域,逐步形成了市场与技术的自身优势,并与合作伙伴在工业应用方案及验证方面实现了充分合作。

目前极海半导体32位APM32工业级MCU已在智能电网、光伏逆变器、充电桩、电梯控制、仪器仪表、工业打印机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来源:Geehy极海半导体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进行处理(联系邮箱:cathy@eetrend.com)。

围观 80

十年前,三位德国IT专家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开幕前夕发表了一篇题为《工业4.0:依靠物联网走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文章,畅想制造业的未来;紧接着,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开幕式上致辞时,特别提到了“工业4.0”这个新的概念,很快这个新名词便传遍了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都以此为蓝本制订了自己的智能制造产业升级计划,以期在新一轮的工业革命中抢得先机。

“”

转眼间十年过去了,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讲我们还没有达到工业4.0所描绘的理想境界,或者说刚刚摸到它的“门槛”,但是经过十年的探索,人们也逐渐发现,工业4.0真的是一个宝藏,其不断丰富的外延和内涵,让人越品越有滋味。无论处于这个产业链中的哪个环节,只要是置身其中,都会收获颇丰,芯片行业也不例外。

如何理解工业4.0

虽然人们对于工业4.0的概念有不同的解读,但是对其核心要义的理解都是相同,即与前三次工业革命的驱动力不同,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信息物理系统(CPS)的应用为特征的,也就是通过网络将整个工业价值链中的人和物都连接在一起,以流动的大数据作为核心资源对生产进行全流程管理,通过这样的数字化转型,既可以提升生产效率,也可以兼顾定制化和灵活性。由此也可以看出,工业4.0不仅是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升级,也是新的商业模式的孵化器,因此被寄予厚望。

“图1:从工业1.0到工业4.0(图源:趋势科技)"
图1:从工业1.0到工业4.0(图源:趋势科技)

想搭上工业4.0的顺风车,从中“淘金”,先要从信号链入手理解其运转方式,因为这个信号链实际上也就是数据流动和价值流转的路径。

“图2:工业4.0中的信号链(图源:ADI)"
图2:工业4.0中的信号链(图源:ADI)

一个典型的工业4.0信号链包括节点(Node)、网络连接(Connect)和云端(Cloud)三部分,通常来讲传感器节点获取数据,再经过通信链路上传到云端进行分析处理,最终的决策指令再下发到执行器节点,形成一个自动化实现的闭环。

如今这样的信号链也在发生改变,特别是很多工业应用对于实时性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就需要靠近网络边缘端的节点具备更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在本地将原始的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形成更智能的洞察力并及时做出决策,而且这种边缘智能还有利于降低系统整体功耗,减少带宽浪费,这也就促使工业4.0所依托的工业物联网(IIoT)正在从被动的“反应型”向主动的“预测型”和“实时型”转变。

从中也不难得出结论,能够满足这种边缘智能化需求的芯片产品和方案,才能够跟上工业4.0发展的节奏,与工业4.0一起共舞。

我们再具体到一个智能工厂的生产现场(图3),其中有不少可以让工业4.0施展拳脚的应用场景,它们虽然各不相同,但归根结底都具有四个共性特征,围绕着这些特征去打造产品,也就把握住了工业4.0发展的大趋势。

“图3:工业4.0在智能工厂中的应用场景(图源:ADI)"
图3:工业4.0在智能工厂中的应用场景(图源:ADI)

1、灵活性

向更灵活的架构转变,以实现更大的容量、更快的重新配置,这是工业4.0的一个基本特征。特别是基于数字和软件的可配置性,是未来利用AI和数字孪生技术实现虚拟化应用创新的基础。

2、效率

提高效率,是工业革命一以贯之的目标。在工业4.0中效率的提升,一方面体现在降低单位产出的能耗和成本;另一方面则是要利用智能化技术,引入基于状态的机器监控分析,实现所谓的可预测性维护,最大限度地降低设备故障和安全风险。

3、通信

实施工业4.0的核心之一是安全可靠的有线和无线通信,基于以太网的时间敏感网络(TSN)以及各类适用于工业现场的无线通信技术都是发展的重点。

4、安全

不安全的系统,就谈不上“智能”。在工业4.0的自动化系统中对于功能安全的要求将更为严苛,必须满足相关的标准和认证。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颗符合工业4.0要求的工业之“芯”——这实际上也是过去十年工业IC的演进方向——除了要保持性能、可靠性、鲁棒性等工业产品的“本色”,还要符合灵活性、高效率、互联互通、安全要求等新调性。

经过十年的打磨,符合工业4.0要求的工业之“芯”越来越多,我们今天就来认识几颗由Analog Devices Inc.(ADI)出品的有代表性的产品。

高性能ADC:为PLC和DCS而打造

作为沟通现实物理世界和虚拟数字世界的桥梁,数模转换器(ADC)在工业应用中是不可或缺的,ADI为适应智能工厂中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与分布式控制系统(DCS)模块的要求,推出了AD411x系列ADC。

“图4:AD4111模数转化器框图(图源:ADI)"
图4:AD4111模数转化器框图(图源:ADI)

这款具有集成模拟前端的24位ADC的主要性能优势包括:

  • 集成了关键的模拟和数字信号调理模块,可针对所用的模拟输入通道配置8种独立设置。对于完全稳定的数据,其最大通道扫描速率为6.21kSPS(161μs)。

  • 采用ADI公司专有的iPassives™技术集成无源元件,实现了高精度,出厂时已进行校准,降低了系统设计难度。

  • 具有嵌入式2.5V、低漂移(5ppm/°C)带隙内部基准电压源(带输出基准电压缓冲器),减少了外部元件数量。

  • 数字滤波器支持灵活的设置,包括以27.27SPS输出数据速率实现50Hz和60Hz同时抑制。用户可根据应用中每个通道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滤波器设置。自动通道序列器支持ADC转接每个使能的通道。

  • 支持+/-10V的标称输入电压范围,同时在满足性能规格下输入电压范围可达+/-20V,增加了超范围裕量。可接受-0.5至24mA的电流,同时仍满足性能规格,可以实现接近0mA的可靠测量,并提供超过20mA的超范围裕量。

  • 具有独特的电压输入开路检测功能,支持采用5V或3.3V单电源的系统级诊断,在外部传感器或信号源与系统输入断开时实现脱线检测。

  • 采用单电源供电,适用于电气隔离应用。额定工作温度范围为-40°C至+105°C。

可见,AD411x既具有智能工厂应用所需的高性能、高精度特性,也具有适应工业环境的可靠性和鲁棒性,还兼具灵活性,是在为工业4.0应用选料时一颗不容错过的器件。

可配置I/O:实现更大的灵活性

在工厂自动化中PLC和DCS模块的设计中,根据最终客户差异化的要求去定义和配置不同的产品,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工业4.0的出现,使得制造商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不再是需要那种基于可预测的需求而设计的适应大批量生产的固定系统,而是需要能够快速重新配置的智能灵活的系统,快速响应市场的变化以及满足用户定制化的需求。

传统的工业控制系统采用一组复杂的通道模块、模拟和数字信号转换器以及与操作端的机器、仪器和传感器进行通信的单独有线输入/输出(I/O),对其进行重新设计和定义,需要工作强度极大的手动配置,成本非常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ADI推出了软件可配置的I/O,利用这个器件,制造商可用一个可软件定义的平台来代替多个固定功能I/O模块,或者满足那些在每次安装时都要动态变化I/O配置的多客户应用的需求。对于传统上依赖于带多个I/O模块的控制柜且每个通道类型需采用指定布线的系统,软件可配置的I/O可以让最终用户可以仅使用一种类型的模块即可满足多种要求,配置工作可以在控制室通过远程编程实现,硬件的需求随之减少,从而也有助于降低物流、制造和支持成本。

由于无需进行大规模的重新布线,即可快速、轻松地实现远程系统重构,这种方案极大地提高了制造商和工业运营商的实现速度和灵活性,并使其能够在不大量增加成本和停机时间的情况下对原有系统进行更改。

该方案一个代表性的产品就是ADI的AD74413R,该器件包括一个16位Σ-ΔADC和四个可配置的13位数模转换器(DAC),可提供四个可配置的I/O通道。每个通道均采用通过时钟高达24MHz的SPI总线写入配置寄存器的方式来配置,这些可配置的模式包括电压输出、电流输出、电压输入、外部供电的电流输入、环路供电的电流输入、外部RTD测量、数字输入逻辑和环路供电的数字输入。

“图5:AD74413R软件可配置I/O框图(图源:ADI)"
图5:AD74413R软件可配置I/O框图(图源:ADI)

由于工业环境的特殊性,AD74413R在设计时还特别加强了稳健性和可靠性。比如AD74413R片内线路保护装置,螺丝端子连接到比AVDD引脚更高的电位时不会将电源输入IC;可使用额外的TVS二极管承受I/O端子上的高浪涌;同时将循环冗余校验(CRC)内置在SPI接口中。此外,多个诊断功能可监测电源电压、基准电压、裸片温度(报警或关断)和螺丝端子,并针对大多数常见故障场景提供警报,以确保AD74413R正常运行。

灵活的软件可配置的I/O通道、内置诊断和报警特性、可靠的架构——这些特性都使得AD74413R能够充分满足工业4.0系统的设计要求,十分值得关注。

低噪声MEMS:让传感节点更智能

上文曾经提到过,工业4.0提高效率的一个关键举措,就是要实现基于状态的监控(CbM)的可预测性维护。

传统维护一般是预防性或纠正性的维护,通常会占用很大一部分生产成本。而在工业4.0的体系中,人们可以利用传感器实时监控设备的状态,并通过IIoT完成数据的传输和分析,及时掌握设备的“健康”状况。在这种预测性维护框架内,只有在出现某些早期预警症状时,操作者才需要进行干预,与传统的基于固定时间表的系统型维护系统相比,能够有效控制维护成本。此外,这也有助于尽早发现问题,合理安排停机检修时间,避免意外停机,让生产管理更为有序。

在机器设备维护中,振动是一个需要监测的关键物理量,因为振动频谱能够反映出旋转机器(马达、发电机等)工作状态中的很多信息,滚珠轴承故障、轴偏差、不平衡、过度松散等都会导致异常的振动且对应的频谱各不相同,据此就可以准确地分析判断出机器这些“特有症状”的根源。

比如,滚珠轴承发生故障时,每次滚珠碰触到开裂处,或者触碰到内环或外环的缺陷位置,就会发生撞击,引起振动,甚至导致旋转轴轻微移位。撞击发生的频率由转动速度,以及滚珠的数量和直径决定,很多表现为低能量谱分量和相对较高的频率(通常大于5kHz)而且总是远远超过基本的旋转频率。

以往对于振动的测量,通常采用的是压电式加速度计,这类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线性度、SNR、高温工作性能和高带宽(典型范围为3Hz至30kHz,甚至高达数百kHz),技术也比较成熟。不过近年来,随着MEMS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路径,与压电式传感器相比,MEMS器件不仅可以在低频率下提供更好的响应,而且体积小巧,适于大批量生产,也有利于集成智能分析电路,为传感器节点提供更多的边缘智能。

不过,以往MEMS传感器的一个弱点阻碍了其在工业振动监测领域的广泛应用,那就是其噪声特性不佳,使得MEMS的可靠性、高质量和可重复性的特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通过技术创新,ADI的ADXL100x低噪声、高带宽加速度计打破了人们对于MEMS器件固有的认识,这些单轴加速度计在较宽的频率范围内具有25μg/√Hz至125μg/√Hz的超低噪声密度,其高频范围的噪声性能与现有压电传感器技术已经不相上下。

“图6:ADXL100x系列MEMS加速度计框图(图源:ADI)"
图6:ADXL100x系列MEMS加速度计框图(图源:ADI)

ADXL100x系列MEMS加速度计具有集成的全静电自检(ST)功能和超范围(OR)指示特性。当发生超过指定g值范围约2倍的严重超量程事件时,该电路可报警,还可以在持续发生超量程事件时运用某种内部时钟智能禁用机制保护传感器元件——在智能测量和监控系统的开发中,这项功能非常关键,这种智能化的能力是传统压电加速计所不具备的特性。

这些器件的额定工业温度范围为-40°C至+125°C,还具有稳定和可重复的灵敏度,不受高达10,000g外部冲击的影响。它们采用3.3V至5.25V单电源供电,功耗低,有助于无线传感产品的设计。这些特性都令其可以在更广阔的工业4.0应用中大显身手。

总之,工业4.0作为人类发展历史上又一次重要的技术升级,对于制造业产业链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作为芯片行业,如何顺势而为,打造未来智能制造所需的芯片,是帮助工业客户实现更大价值的关键所在,也是芯片厂商在工业4.0中淘金的“财富密码”。

来源:贸泽电子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进行处理(联系邮箱:cathy@eetrend.com)。

围观 43

来源:TI微信公众号

工业机器人的兴起是让您感到高兴,还是有些焦虑?人们可以从工厂自动化中涉及的不同类型机器人交互中受益,但与他们合作时仍然存在安全因素的考虑。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说法,到2018年,大约有130万个工业机器人将被引入世界各地的工厂,欧洲工厂的比例最高。行业在以下五个领域考虑使用工业机器人:

TI 专家:对工业4.0机器人热的几点冷思考

工业机器人类别

介绍人机交互的示例之前,让我们看看今天在工厂自动化中使用的前三种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处理焊接、码垛和提升等任务。它们固定在地板、天花板或墙上。位于控制柜内部的控制单元控制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与人的交互示例如下:工业机器人在产品上完成工作步骤后,人类开始取货并因此需要进入机器人的工作区域。

物流机器人用于仓库,其中机器人取货并将其带到包装站,或者机器人将货物从公司所在的一栋建筑物运输到另一栋建筑物。这些机器人在特定环境中移动,并且需要用于定位和映射的大量传感器以及用于防止碰撞的传感器。

协作机器人旨在与人类直接交互。与工业机器人的区别在于机器人和人类同时在同一对象上工作。一个示例是协作机器人在操作者的工作台上方握持对象,如此以来,它可以移动并任意转动对象用于视觉检查,并在必要时执行微调任务。协作机器人通常固定在桌子上,并且像工业机器人一样由控制单元控制。

人机交互的挑战

对于人类来讲,如何保持这种交互的安全性。并肩工作的同时,如何防止碰撞或事故?每个机器人类型的挑战可能完全不同。

TI 专家:对工业4.0机器人热的几点冷思考

工业机器人设计旨在快速、准确地执行任务。机器人手臂内的电机接收信号并执行。通常,机器人手臂不具备用于感测其环境的特征。它只是执行命令并移动到编程位置,不管途中是否存在一个对象。因此,为了防止事故,工业机器人通常在受保护的环境中操作。一个常见的设置是在机器人手臂周围放置光栅。光栅的输出连接到控制柜,其将检测光栅是否穿过并关闭机器人臂。另一种设置是在机器人手臂周围放置围栏并监视围栏门的锁。

物流机器人通常在人类可能在其周围的环境中操作。因此,机器人不仅需要用于定位和映射的传感器,而且需要用于检测人的传感器。可以使用超声波、红外或LIDAR等感测技术。除了用于防止碰撞的传感器之外,还需要备用传感器。如果机器人碰到物体,机器人内部的开关机械打开,关闭机器人,直到操作者再次进入操作模式。这对确保机器人停止,以防电子传感器内部出现故障很有必要。

最复杂的交互发生在人和协作机器人之间。必须确保在机器人手臂与人或任何物体之间发生碰撞的情况下,机器人手臂中集成的传感器立即关闭机器人。如果一个传感器或其后的电子电路发生故障,机器人也会关闭。因此,机器人制造商必须在机器人系统中实现冗余,以快速检测并防止任何可能的碰撞情况。

围观 266
订阅 RSS - 工业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