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

单片机文档的时候一般寄存器是rw类型,还有一些是r或者w。对于一些特殊寄存器的置1是由硬件自动实现的,比如标志位flag、中断int;但清0还是需要通过软件进行操作。清0方式有两种,写1清0、写0清0。这两种方式有什么区别呢?在硬件实现上有什么不同?

单片机内部有各种功能的寄存器,比如PIC、C51系列8位的单片机,寄存器的宽度就是八个二进制位,一般是高位在前低位在后,例如:11000011,一共是八位,高四位数据是1100,低四位数据是0011。

“”

单片机是可以进行位操作的,一个8位的寄存器,我们可以只针对其中一个位或者某些位进行操作,将寄存器相应的位赋值1(高电平)为置位,相反赋值0(低电平)为清零。这是一种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

但对于写1清0有几种说法:

1)从电路角度去看,对某位写1,即输入一个高电平,使内部的一个三极管导通接地,电容放电进行清0。

2)写1是在硬件上产生一个复位脉冲。能写0清除就很可能也可以写1进去,而这与功能要求不符。如要控制只能写0而不能写1,则硬件比较复杂。

3)从应用便捷性角度来说,读了寄存器数据以后,照着写回去就可以清0,不用再更改一次数据。

“”

还有寄存器一般支持的是byte、half word、word操作,对于寄存器上有几个标志位的情况下,完成对单一标志位的清0,又不影响其他标志位,但又必须对其他位进行写,因此也就只能是写1或者写0清0才有效,只能一种方式。

本文转载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进行处理(联系邮箱:
cathy@eetrend.com)。

围观 71

前言

单片机编程者需要知道自己的程序需要花费多长时间、while周期是多少、delay延时是否真如函数功能描述那样精确延时。

很多时候,我们想知道这些参数,但是由于懒惰或者没有简单的办法,将这件事推到“明天”。笔者提出了一种简便的测试方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测试代码的运行时间的两种方法:

  • 使用单片机内部定时器,在待测程序段的开始启动定时器,在待测程序段的结尾关闭定时器。为了测量的准确性,要进行多次测量,并进行平均取值。
  • 借助示波器的方法是:在待测程序段的开始阶段使单片机的一个GPIO输出高电平,在待测程序段的结尾阶段再令这个GPIO输出低电平。用示波器通过检查高电平的时间长度,就知道了这段代码的运行时间。显然,借助于示波器的方法更为简便。

以下内容为这两种方案的实例,以STM32为测试平台。如果读者是在另外的硬件平台上测试,实际也不难,思路都是一样的,自己可以编写对应的测试代码。

借助示波器方法的实例

Delay_us函数使用STM32系统滴答定时器实现:

#include "systick.h"

/* SystemFrequency / 1000    1ms中断一次
 * SystemFrequency / 100000     10us中断一次
 * SystemFrequency / 1000000 1us中断一次
 */

#define SYSTICKPERIOD                    0.000001
#define SYSTICKFREQUENCY            (1/SYSTICKPERIOD)

/**
  * @brief  读取SysTick的状态位COUNTFLAG
  * @param  无
  * @retval The new state of USART_FLAG (SET or RESET).
  */
static FlagStatus SysTick_GetFlagStatus(void) 
{
    if(SysTick->CTRL&SysTick_CTRL_COUNTFLAG_Msk) 
    {
        return SET;
    }
    else
    {
        return RESET;
    }
}

/**
  * @brief  配置系统滴答定时器 SysTick
  * @param  无
  * @retval 1 = failed, 0 = successful
  */
uint32_t SysTick_Init(void)
{
       /* 设置定时周期为1us  */
    if (SysTick_Config(SystemCoreClock / SYSTICKFREQUENCY)) 
    { 
        /* Capture error */ 
        return (1);
    }

    /* 关闭滴答定时器且禁止中断  */
    SysTick->CTRL &= ~ (SysTick_CTRL_ENABLE_Msk | SysTick_CTRL_TICKINT_Msk);                                                  
    return (0);
}

/**
  * @brief   us延时程序,10us为一个单位
  * @param  
  *        @arg nTime: Delay_us( 10 ) 则实现的延时为 10 * 1us = 10us
  * @retval  无
  */
void Delay_us(__IO uint32_t nTime)
{     
    /* 清零计数器并使能滴答定时器 */  
    SysTick->VAL   = 0;  
    SysTick->CTRL |=  SysTick_CTRL_ENABLE_Msk;     

    for( ; nTime > 0 ; nTime--)
    {
     /* 等待一个延时单位的结束 */
     while(SysTick_GetFlagStatus() != SET);
    }

    /* 关闭滴答定时器 */
    SysTick->CTRL &= ~ SysTick_CTRL_ENABLE_Msk;
}

检验Delay_us执行时间中用到的GPIO(gpio.h、gpio.c)的配置:

#ifndef __GPIO_H
#define    __GPIO_H

#include "stm32f10x.h"

#define     LOW          0
#define     HIGH         1

/* 带参宏,可以像内联函数一样使用 */
#define TX(a)                if (a)    \
                                            GPIO_SetBits(GPIOB,GPIO_Pin_0);\
                                        else        \
                                            GPIO_ResetBits(GPIOB,GPIO_Pin_0)
void GPIO_Config(void);

#endif
#include "gpio.h"   

 /**
  * @brief  初始化GPIO
  * @param  无
  * @retval 无
  */
void GPIO_Config(void)
{        
        /*定义一个GPIO_InitTypeDef类型的结构体*/
        GPIO_InitTypeDef GPIO_InitStructure;

        /*开启LED的外设时钟*/
        RCC_APB2PeriphClockCmd( RCC_APB2Periph_GPIOB, ENABLE); 
                                                           
        GPIO_InitStructure.GPIO_Pin = GPIO_Pin_0;    
        GPIO_InitStructure.GPIO_Mode = GPIO_Mode_Out_PP;     
        GPIO_InitStructure.GPIO_Speed = GPIO_Speed_50MHz; 
        GPIO_Init(GPIOB, &GPIO_InitStructure);    
}

在main函数中检验Delay_us的执行时间:

#include "systick.h"
#include "gpio.h"

/**
  * @brief  主函数
  * @param  无  
  * @retval 无
  */
int main(void)
{    
    GPIO_Config();

    /* 配置SysTick定时周期为1us */
    SysTick_Init();

    for(;;)
    {
        TX(HIGH); 
        Delay_us(1);
        TX(LOW);
        Delay_us(100);
    }     
}

示波器的观察结果:

“”

“”

可见Delay_us(100),执行了大概102us,而Delay_us(1)执行了2.2us。

更改一下main函数的延时参数:

int main(void)
{    
    /* LED 端口初始化 */
    GPIO_Config();

    /* 配置SysTick定时周期为1us */
    SysTick_Init();

    for(;;)
    {
        TX(HIGH); 
        Delay_us(10);
        TX(LOW);
        Delay_us(100);
    }     
}

示波器的观察结果:

“”

“”

可见Delay_us(100),执行了大概101us,而Delay_us(10)执行了11.4us。

结论:此延时函数基本上还是可靠的。

使用定时器方法的实例

至于使用定时器方法,软件检测程序段的执行时间,程序实现思路见STM32之系统滴答定时器:

http://www.cnblogs.com/amanlikethis/p/3730205.html

笔者已经将检查软件的使用封装成库,使用方法在链接文章中也有介绍。我们这里只做一下简要的实践活动。

Delay_us函数使用STM32定时器2实现:

#include "timer.h"

/* SystemFrequency / 1000            1ms中断一次
 * SystemFrequency / 100000     10us中断一次
 * SystemFrequency / 1000000         1us中断一次
 */

#define SYSTICKPERIOD                    0.000001
#define SYSTICKFREQUENCY            (1/SYSTICKPERIOD)

/**
  * @brief  定时器2的初始化,,定时周期1uS
  * @param  无
  * @retval 无
  */
void TIM2_Init(void)
{
    TIM_TimeBaseInitTypeDef  TIM_TimeBaseStructure;

    /*AHB = 72MHz,RCC_CFGR的PPRE1 = 2,所以APB1 = 36MHz,TIM2CLK = APB1*2 = 72MHz */
    RCC_APB1PeriphClockCmd(RCC_APB1Periph_TIM2, ENABLE);
    
    /* Time base configuration */         
    TIM_TimeBaseStructure.TIM_Period = SystemCoreClock/SYSTICKFREQUENCY -1;
    TIM_TimeBaseStructure.TIM_Prescaler = 0;
    TIM_TimeBaseStructure.TIM_CounterMode = TIM_CounterMode_Up;
    TIM_TimeBaseInit(TIM2, &TIM_TimeBaseStructure);
    
    TIM_ARRPreloadConfig(TIM2, ENABLE);
    
    /* 设置更新请求源只在计数器上溢或下溢时产生中断 */
    TIM_UpdateRequestConfig(TIM2,TIM_UpdateSource_Global); 
    TIM_ClearFlag(TIM2, TIM_FLAG_Update);
}

/**
  * @brief   us延时程序,10us为一个单位
  * @param  
  *        @arg nTime: Delay_us( 10 ) 则实现的延时为 10 * 1us = 10us
  * @retval  无
  */
void Delay_us(__IO uint32_t nTime)
{     
    /* 清零计数器并使能滴答定时器 */  
    TIM2->CNT   = 0;  
    TIM_Cmd(TIM2, ENABLE);     

    for( ; nTime > 0 ; nTime--)
    {
     /* 等待一个延时单位的结束 */
     while(TIM_GetFlagStatus(TIM2, TIM_FLAG_Update) != SET);
     TIM_ClearFlag(TIM2, TIM_FLAG_Update);
    }

    TIM_Cmd(TIM2, DISABLE);
}

在main函数中检验Delay_us的执行时间:

#include "stm32f10x.h"
#include "Timer_Drive.h"
#include "gpio.h"
#include "systick.h"

TimingVarTypeDef Time;

int main(void)
{    
    TIM2_Init();    
    SysTick_Init();
    SysTick_Time_Init(&Time);
    
    for(;;)
    {
        SysTick_Time_Start(); 
        Delay_us(1000);
        SysTick_Time_Stop();
    }     
}

怎么去看检测结果呢?用调试的办法,打开调试界面后,将Time变量添加到Watch一栏中。然后全速运行程序,既可以看到Time中保存变量的变化情况,其中TimeWidthAvrage就是最终的结果。

“”

可以看到TimeWidthAvrage的值等于0x119B8,十进制数对应72120,滴答定时器的一个滴答为1/72M(s),所以Delay_us(1000)的执行时间就是72120*1/72M (s) = 0.001001s,也就是1ms。验证成功。

备注:定时器方法输出检测结果有待改善,你可以把得到的TimeWidthAvrage转换成时间(以us、ms、s)为单位,然后通过串口打印出来,不过这部分工作对于经常使用调试的人员来说也可有可无。

两种方法对比

软件测试方法:

操作起来复杂,由于在原代码基础上增加了测试代码,可能会影响到原代码的工作,测试可靠性相对较低。由于使用32位的变量保存systick的计数次数,计时的最大长度可以达到2^32/72M = 59.65 s。

示波器方法

操作简单,在原代码基础上几乎没有增加代码,测试可靠性很高。由于示波器的显示能力有限,超过1s以上的程序段,计时效果不是很理想。但是,通常的单片机程序实时性要求很高,一般不会出现程序段时间超过秒级的情况。

综合对比,推荐使用示波器方法。

本文转载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进行处理(联系邮箱:cathy@eetrend.com)。

围观 130

一、五大内存分区

内存分成5个区,它们分别是堆、栈、自由存储区、全局/静态存储区和常量存储区。

1、栈区(stack):FIFO就是那些由编译器在需要的时候分配,在不需要的时候自动清除的变量的存储区。里面的变量通常是局部变量、函数参数等。

2、堆区(heap):就是那些由new分配的内存块,它们的释放编译器不去管,由我们的应用程序去控制,一般一个new就要对应一个delete。如果程序员没有释放掉,那么在程序结束后,操作系统会自动回收。

3、自由存储区:就是那些由malloc等分配的内存块,它和堆是十分相似的,不过它是用free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4、全局/静态存储区: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被分配到同一块内存中,在以前的C语言中,全局变量又分为初始化的和未初始化的,在C++里面没有这个区分了,他们共同占用同一块内存区。

5、常量存储区:这是一块比较特殊的存储区,它们里面存放的是常量,不允许修改(当然,你要通过非正当手段也可以修改,而且方法很多)

code/data/stack

内存主要分为代码段,数据段和堆栈。代码段放程序代码,属于只读内存。数据段存放全局变量,静态变量,常量等,堆里存放自己malloc或new出来的变量,其他变量就存放在栈里,堆栈之间空间是有浮动的。数据段的内存会到程序执行完才释放。调用函数先找到函数的入口地址,然后计算给函数的形参和临时变量在栈里分配空间,拷贝实参的副本传给形参,然后进行压栈操作,函数执行完再进行弹栈操作。字符常量一般放在数据段,而且相同的字符常量只会存一份。

二、C语言程序的存储区域

1、由C语言代码(文本文件)形成可执行程序(二进制文件),需要经过编译-汇编-连接三个阶段。编译过程把C语言文本文件生成汇编程序,汇编过程把汇编程序形成二进制机器代码,连接过程则将各个源文件生成的二进制机器代码文件组合成一个文件。

2、C语言编写的程序经过编译-连接后,将形成一个统一文件,它由几个部分组成。在程序运行时又会产生其他几个部分,各个部分代表了不同的存储区域:

1)代码段(Code或Text)

代码段由程序中执行的机器代码组成。在C语言中,程序语句执行编译后,形成机器代码。在执行程序的过程中,CPU的程序计数器指向代码段的每一条机器代码,并由处理器依次运行。

2)只读数据段(RO data)

只读数据段是程序使用的一些不会被更改的数据,使用这些数据的方式类似查表式的操作,由于这些变量不需要更改,因此只需要放置在只读存储器中即可。

3)已初始化读写数据段(RW data)

已初始化数据是在程序中声明,并且具有初值的变量,这些变量需要占用存储器的空间,在程序执行时它们需要位于可读写的内存区域内,并且有初值,以供程序运行时读写。

4)未初始化数据段(BBS)

未初始化数据是在程序中声明,但是没有初始化的变量,这些变量在程序运行之前不需要占用存储器的空间。

5)堆(heap)

堆内存只在程序运行时出现,一般由程序员分配和释放。在具有操作系统的情况下,如果程序没有释放,操作系统可能在程序(例如一个进程)结束后会后内存。

6)栈(statck)

堆内存只在程序运行时出现,在函数内部使用的变量,函数的参数以及返回值将使用栈空间,栈空间由编译器自动分配和释放。

“”

3、代码段、只读数据段、读写数据段、未初始化数据段属于静态区域,而堆和栈属于动区域。代码段、只读数据段和读写数据段将在连接之后产生,未初始化数据段将在程序初始化的时候开辟,而对堆和栈将在程序饿运行中分配和释放。

4、C语言程序分为映像和运行时两种状态。在编译-连接后形成的映像中,将只包含代码段(Text)、只读数据段(R0 Data)和读写数据段(RW Data)。在程序运行之前,将动态生成未初始化数据段(BSS),在程序的运行时还将动态生成堆(Heap)区域和栈(Stack)区域。

注:

1、一般来说,在静态的映像文件中,各个部分称之为节(Section),而在运行时的各个部分称之为段(Segment)。如果不详细区分,统称为段。

2、C语言在编译连接后,将生成代码段(TEXT),只读数据段(RO Data)和读写数据段(RW Data)。在运行时,除了上述三个区域外,还包括未初始化数据段(BBS)区域和堆(heap)区域和栈(Stack)区域。

三、C语言程序的段

1、段的分类

每一个源程序生成的目标代码将包含源程序所需要表达的所有信息和功能。目标代码中各段生成情况如下:

1)代码段(Code)

代码段由程序中的各个函数产生,函数的每一个语句将最终经过编译和汇编生成二进制机器代码

2)只读数据段(RO Data)

只读数据段由程序中所使用的数据产生,该部分数据的特点在运行中不需要改变,因此编译器会将数据放入只读的部分中。C语言的一些语法将生成只读数据数据段。

2、只读数据段(RO Data)

只读数据段(RO Data)由程序中所使用的数据产生,该部分数据的特点是在运行中不需要改变,因此编译器会将数据放入只读的部分中。以下情况将生成只读数据段。

1)只读全局变量

定义全局变量const char a[100]=”abcdefg”将生成大小为100个字节的只读数据区,并使用字符串“abcdefg”初始化。如果定义为const char a[]=”abcdefg”,没有指定大小,将根据“abcdefgh”字串的长度,生成8个字节的只读数据段。

2)只读局部变量

例如:在函数内部定义的变量const char b[100]=”9876543210”;其初始化的过程和全局变量。

3)程序中使用的常量

例如:在程序中使用printf("informationn”),其中包含了字串常量,编译器会自动把常量“information n”放入只读数据区。

注:在const char a[100]={“ABCDEFG”}中,定义了100个字节的数据区,但是只初始化了前面的8个字节(7个字符和表示结束符的‘0’)。在这种用法中,实际后面的字节米有初始化,但是在程序中也不能写,实际上没有任何用处。因此,在只读数据段中,一般都需要做完全的的初始化。

3、读写数据段(RW Data)

读写数据段表示了在目标文件中一部分可以读也可以写的数据区,在某些场合它们又被称为已初始化数据段。这部分数据段和代码,与只读数据段一样都属于程序中的静态区域,但是具有科协的特点。

1)已初始化全局变量

例如:在函数外部,定义全局的变量char a[100]=”abcdefg”

2)已初始化局部静态变量

例如:在函数中定义static char b[100]=”9876543210”。函数中由static定义并且已经初始化的数据和数组将被编译为读写数据段。

说明:

读写数据区的特点是必须在程序中经过初始化,如果只有定义,没有初始值,则不会生成读写数据区,而会定义为未初始化数据区(BSS)。如果全局变量(函数外部定义的变量)加入static修饰符,写成static char a[100]的形式,这表示只能在文件内部使用,而不能被其他文件使用。

4、未初始化数据段(BSS)

未初始化数据段常被称之为BSS(英文名为Block start by symbol的缩写)。与读写数据段类似,它也属于静态数据区。但是该段中数据没有经过初始化。因此它只会在目标文件中被标识,而不会真正称为目标文件中的一个段,该段将会在运行时产生。未初始化数据段只有在运行的初始化阶段才会产生,因此它的大小不会影响目标文件的大小。

四、在C语言的程序中,对变量的使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1、在函数体中定义的变量通常是在栈上,不需要在程序中进行管理,由编译器处理。

2、用malloc,calloc,realoc等分配分配内存的函数所分配的内存空间在堆上,程序必须保证在使用后使用后freee释放,否则会发生内存泄漏。

3、所有函数体外定义的是全局变量,加了static修饰符后的变量不管在函数内部或者外部存放在全局区(静态区)。

4、使用const定义的变量将放于程序的只读数据区。

说明:

在C语言中,可以定义static变量:在函数体内定义的static变量只能在该函数体内有效;在所有函数体外定义的static变量,也只能在该文件中有效,不能在其他源文件中使用;对于没有使用 static修饰的全局变量,可以在其他的源文件中使用。这些区别是编译的概念,即如果不按要求使用变量,编译器会报错。使用static 和没使用static修饰的全局变量最终都将放置在程序的全局去(静态去)。

五、程序中段的使用

C语言中的全局区(静态区),实际上对应着下述几个段:

只读数据段:RO Data

读写数据段:RW Data

未初始化数据段:BSS Data

一般来说,直接定义的全局变量在未初始化数据区,如果该变量有初始化则是在已初始化数据区(RW Data),加上const修饰符将放置在只读区域(RO Data).

例如:

const char ro[ ]=”this is a readonlydata”; //只读数据段,不能改变ro数组中的内容,ro存放在只读数据段。

char rw1[ ]=”this is global readwrite data”; //已初始化读写数据段,可以改变数组rw1中的内容。应为数值/是赋值不是把”this is global readwrite data” 地址给了rw1,不能改变char rw1[ ]=”this is global readwrite data”; //已初始化读写数据段,可以改变数组rw1中的内容。应为数值/是赋值不是把”this is global readwrite data” 地址给了rw1,不能改变”this is global readwrite data”的数值。因为起是文字常量放在只读数据段中

char bss_1[100];//未初始化数据段

const char *ptrconst = “constant data”; //”constant data”放在只读数据段,不能改变ptrconst中的值,因为其是地址赋值。ptrconst指向存放“constant data”的地址,其为只读数据段。但可以改变ptrconst地址的数值,因其存放在读写数据段中。

实例讲解:

int main( )
{
short b;//b放置在栈上,占用2个字节
char a[100];//需要在栈上开辟100个字节,a的值是其首地址
char s[]=”abcde”;
//s在栈上,占用4个字节,“abcde”本身放置在只读数据存储区,占6字节。s是一个地址
//常量,不能改变其地址数值,即s++是错误的。
char *p1;//p1在栈上,占用4个字节
char *p2 ="123456";//"123456"放置在只读数据存储区,占7个字节。p2在栈上,p2指向的内容不能更
//改,但是p2的地址值可以改变,即p2++是对的。
static char bss_2[100]; //局部未初始化数据段
static int c=0 ; //局部(静态)初始化区
p1 = (char *)malloc(10*sizeof(char)); //分配的内存区域在堆区
strcpy(p1,”xxx”); //”xxx”放置在只读数据存储区,占5个字节
free(p1); //使用free释放p1所指向的内存
return 0;
}

说明:

1、只读数据段需要包括程序中定义的const型的数据(如:const char ro[]),还包括程序中需要使用的数据如“123456”。对于const char ro[]和const char * ptrconst的定义,它们指向的内存都位于只读数据据区,其指向的内容都不允许修改。区别在于前者不允许在程序中修改ro的值,后者允许在程序中修改ptrconst本身的值。对于后者,改写成以下的形式,将不允许在程序中修改ptrconst本身的值:

const char * const ptrconst = “const data”;

2、读写数据段包含了已经初始化的全局变量static char rw1[]以及局部静态变量static char
rw2[]。rw1和rw2的差别在于编译时,是在函数内部使用的还是可以在整个文件中使用。对于前者,static修饰在于控制程序的其他文件时候可以访问rw1变量,如果有static修饰,将不能在其他的C语言源文件中使用rw1,这种影响针对编译-连接的特性,但无论有static,变量rw1都将被放置在读写数据段。对于后者rw2,它是局部的静态变量,放置在读写数据区;如果不使用static修饰,其意义将完全改变,它将会是开辟在栈空间局部变量,而不是静态变量。

3、未初始化数据段,事例1中的bss_1[100]和 bss_2[200]在程序中代表未初始化的数据段。其区别在于前者是全局的变量,在所有文件中都可以使用;后者是局部的变量,只在函数内部使用。未初始化数据段不设置后面的初始化数值,因此必须使用数值指定区域的大小,编译器将根据大小设置BBS中需要增加的长度。

4、栈空间包括函数中内部使用的变量如short b和char a[100],以及char *p1中p1这个变量的值。

1)变量p1指向的内存建立在堆空间上,堆空间只能在程序内部使用,但是堆空间(例如p1指向的内存)可以作为返回值传递给其他函数处理。

2)栈空间主要用于以下3类数据的存储:

a、函数内部的动态变量
b、函数的参数
c、函数的返回值

3)栈空间主要的用处是供函数内部的动态变量使用,变量的空间在函数开始之前开辟,在函数退出后由编译器自动回收。看一个例:

int main( )
{
char *p = "tiger";
p[1] = 'I';
p++;
printf("%sn",p);
}

编译后提示:段错误

分析:

char *p = "tiger";系统在栈上开辟了4个字节存储p的数值。"tiger"在只读存储区中存储,因此"tiger"的内容不能改变,*p="tiger",表示地址赋值,因此,p指向了只读存储区,因此改变p指向的内容会引起段错误。但是因为p是存放在栈上,因此p的数值是可以改变的,因此p++是正确的。

六、const的使用

1、前言:

const是一个C语言的关键字,它限定一个变量不允许被改变。使用const在一定程序上可以提高程序的健壮性,另外,在观看别人代码的时候,清晰理解const所起的作用,对理解别人的程序有所帮助。

2、const变量和常量

1)const修饰的变量,其值存放在只读数据段中,其值不能被改变。称为只读变量。

其形式为 const int a=5;此处可以用a代替5

2)常量:其也存在只读数据段中,其数值也不能被改变。其形式为"abc" ,5

3、const 变量和const限定的内容,先看一个事例:

typedef char* pStr;
int main( )
{
char string[6] = “tiger”;
const char *p1 = string;
const pStr p2 = string;
p1++;
p2++;
printf(“p1=%snp2=%sn”,p1,p2);
}

程序经过编译后,提示错误为

error:increment of read-only variable ‘p2’

1)const 使用的基本形式为:const char m;

//限定m 不可变

2)替换1式中的m,const char *pm;

//限定*pm不可变,当然pm是可变的,因此p1++是对的。

3)替换1式中的char,const newType m;

//限定m不可变,问题中的pStr是一种新类型,因此问题中p2不可变,p2++是错误的。

4、const 和指针

类型声明中const用来修饰一个常量,有如下两种写法:

1)const在前面

const int nValue;//nValue是const
const char *pContent;//*pContent是const,pConst可变
const (char *)pContent;//pContent是const,*pContent可变
char *const pContent;//pContent是const,*pContent可变
const char * const pContent;//pContent和*pContent都是const

2)const 在后面与上面的声明对等

int const nValue;// nValue是const
char const *pContent;//*pContent是const, pContent可变
(char *) constpContent;//pContent是const, *pContent可变
char* const pContent;// pContent是const, *pContent可变
char const* const pContent;//pContent和*pContent都是const

说明:const和指针一起使用是C语言中一个很常见的困惑之处,下面是两天规则:

1)沿着*号划一条线,如果const位于*的左侧,则const就是用来修饰指针所指向的变量,即指针指向为常量;如果const位于*的右侧,const就是修饰指针本身,即指针本身是常量。你可以根据这个规则来看上面声明的实际意义,相信定会一目了然。

2)对于const (char *) ; 因为char *是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类型(如char),因此,这是限定指针是const。

七、单片机C语言中的data,idata,xdata,pdata,code

从数据存储类型来说,8051系列有片内、片外程序存储器,片内、片外数据存储器,片内程序存储器还分直接寻址区和间接寻址类型,分别对应code、data、xdata、idata以及根据51系列特点而设定的pdata类型,使用不同的存储器,将使程序执行效率不同,在编写C51程序时,最好指定变量的存储类型,这样将有利于提高程序执行效率(此问题将在后面专门讲述)。与ANSI-C稍有不同,它只分SAMLL、COMPACT、LARGE模式,各种不同的模式对应不同的实际硬件系统,也将有不同的编译结果。

在51系列中data,idata,xdata,pdata的区别:

data:固定指前面0x00-0x7f的128个RAM,可以用acc直接读写的,速度最快,生成的代码也最小。

idata:固定指前面0x00-0xff的256个RAM,其中前128和data的128完全相同,只是因为访问的方式不同。idata是用类似C中的指针方式访问的。汇编中的语句为:mox ACC,@Rx.(不重要的补充:c中idata做指针式的访问效果很好)

xdata:外部扩展RAM,一般指外部0x0000-0xffff空间,用DPTR访问。

pdata:外部扩展RAM的低256个字节,地址出现在A0-A7的上时读写,用movx ACC,@Rx读写。这个比较特殊,而且C51好象有对此BUG,建议少用。但也有他的优点,具体用法属于中级问题,这里不提。
单片机C语言unsigned char code table[]code 是什么作用?

code的作用是告诉单片机,我定义的数据要放在ROM(程序存储区)里面,写入后就不能再更改,其实是相当与汇编里面的寻址MOVX(好像是),因为C语言中没办法详细描述存入的是ROM还是RAM(寄存器),所以在软件中添加了这一个语句起到代替汇编指令的作用,对应的还有data是存入RAM的意思。

程序可以简单的分为code(程序)区,和data (数据)区,code区在运行的时候是不可以更改的,data区放全局变量和临时变量,是要不断的改变的,cpu从code区读取指令,对data区的数据进行运算处理,因此code区存储在什么介质上并不重要,象以前的计算机程序存储在卡片上,code区也可以放在rom里面,也可以放在ram里面,也可以放在flash里面(但是运行速度要慢很多,主要读flash比读ram要费时间),因此一般的做法是要将程序放到flash里面,然后load到 ram里面运行的;DATA区就没有什么选择了,肯定要放在RAM里面,放到rom里面改动不了。

bdata如何使用它呢?

若程序需要8个或者更多的bit变量,如果你想一次性给8个变量赋值的话就不方便了,(举个例子说说它的方便之处,想更深入的了解请在应用中自己琢磨)又不可以定义bit数组,只有一个方法

char bdata MODE;
sbit MODE_7 = MODE^7;
sbit MODE_6 = MODE^6;
sbit MODE_5 = MODE^5;
sbit MODE_4 = MODE^4;
sbit MODE_3 = MODE^3;
sbit MODE_2 = MODE^2;
sbit MODE_1 = MODE^1;
sbit MODE_0 = MODE^0;

8个bit变量MODE_n 就定义好了

这是定义语句,Keilc 的特殊数据类型。记住一定要是sbit

不能 bit MODE_0 = MODE^0;

赋值语句要是这么写C语言就视为异或运算。

Flash相对单片机里的RAM属于外部存取器,虽其结构位置装在单片机中,其实xdata是放在相对RAM的外面,而flash正是相对RAM外面。

inta变量定义在内部RAM,xdatainta定义在外部RAM或flash,uchar codea定义在flash。

uchar code duma[]={0x3f,0x06,0x5b,0x4f,0x66,0x6d,0x7d,0x07,0x7f,0x6f,0x40,0x00}; //共阴的数码管段选,P2口要取的数值

若定义 uchar aa[5],aa[5]中的内容是存放在数据存储区(RAM)中的,在程序运行工程中各个数组元素的值可以被修改,掉电后aa[5]中的数据无法保存。

若定义 uchar code bb[5]中的内容是存放在程序存储区(如flash)中的,只有在烧写程序时,才能改变bb[5]中的各元素的值,在程序运行工程中无法修改,并且掉电后bb[5]中的数据不消失。

八、C语言中堆和栈的区别

C语言程序经过编译连接后形成编译、连接后形成的二进制映像文件由栈、堆、数据段(由三部分部分组成:只读数据段,已经初始化读写数据段,未初始化数据段即BBS)和代码段组成,如下图所示:

“”

1、栈区(stack):由编译器自动分配释放,存放函数的参数值,局部变量等值。其操作方式类似于数据结构中的栈。

2、堆区(heap):一般由程序员分配释放,若程序员不释放,则可能会引起内存泄漏。注堆和数据结构中的堆栈不一样,其类是与链表。

3、程序代码区:存放函数体的二进制代码。

4、数据段:由三部分组成:

1)只读数据段:

只读数据段是程序使用的一些不会被更改的数据,使用这些数据的方式类似查表式的操作,由于这些变量不需要更改,因此只需要放置在只读存储器中即可。一般是const修饰的变量以及程序中使用的文字常量一般会存放在只读数据段中。

2)已初始化的读写数据段:

已初始化数据是在程序中声明,并且具有初值的变量,这些变量需要占用存储器的空间,在程序执行时它们需要位于可读写的内存区域内,并且有初值,以供程序运行时读写。在程序中一般为已经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已经初始化的静态局部变量(static修饰的已经初始化的变量)

3)未初始化段(BSS):

未初始化数据是在程序中声明,但是没有初始化的变量,这些变量在程序运行之前不需要占用存储器的空间。与读写数据段类似,它也属于静态数据区。但是该段中数据没有经过初始化。未初始化数据段只有在运行的初始化阶段才会产生,因此它的大小不会影响目标文件的大小。在程序中一般是没有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没有初始化的静态局部变量。

堆和栈的区别

1、申请方式

(1)栈(satck):由系统自动分配。例如,声明在函数中一个局部变量int b;系统自动在栈中为b开辟空间。

(2)堆(heap):需程序员自己申请(调用malloc,realloc,calloc),并指明大小,并由程序员进行释放。容易产生memory leak.

eg:charp;
p = (char *)malloc(sizeof(char));//但是,p本身是在栈中。

2、申请大小的限制

1)栈:在windows下栈是向底地址扩展的数据结构,是一块连续的内存区域(它的生长方向与内存的生长方向相反)。栈的大小是固定的。如果申请的空间超过栈的剩余空间时,将提示overflow。

2)堆:堆是高地址扩展的数据结构(它的生长方向与内存的生长方向相同),是不连续的内存区域。这是由于系统使用链表来存储空闲内存地址的,自然是不连续的,而链表的遍历方向是由底地址向高地址。堆的大小受限于计算机系统中有效的虚拟内存。

3、系统响应:

1)栈:只要栈的空间大于所申请空间,系统将为程序提供内存,否则将报异常提示栈溢出。

2)堆:首先应该知道操作系统有一个记录空闲内存地址的链表,但系统收到程序的申请时,会遍历该链表,寻找第一个空间大于所申请空间的堆结点,然后将该结点从空闲链表中删除,并将该结点的空间分配给程序,另外,对于大多数系统,会在这块内存空间中的首地址处记录本次分配的大小,这样,代码中的free语句才能正确的释放本内存空间。另外,找到的堆结点的大小不一定正好等于申请的大小,系统会自动的将多余的那部分重新放入空闲链表中。

说明:对于堆来讲,对于堆来讲,频繁的new/delete势必会造成内存空间的不连续,从而造成大量的碎片,使程序效率降低。对于栈来讲,则不会存在这个问题,

4、申请效率

1)栈由系统自动分配,速度快。但程序员是无法控制的

2)堆是由malloc分配的内存,一般速度比较慢,而且容易产生碎片,不过用起来最方便。

5、堆和栈中的存储内容

1)栈:在函数调用时,第一个进栈的主函数中后的下一条语句的地址,然后是函数的各个参数,参数是从右往左入栈的,然后是函数中的局部变量。注:静态变量是不入栈的。

当本次函数调用结束后,局部变量先出栈,然后是参数,最后栈顶指针指向最开始存的地址,也就是主函数中的下一条指令,程序由该点继续执行。

2)堆:一般是在堆的头部用一个字节存放堆的大小。

6、存取效率

1)堆:char *s1=”hellowtigerjibo”;是在编译是就确定的

2)栈:char s1[]=”hellowtigerjibo”;是在运行时赋值的;用数组比用指针速度更快一些,指针在底层汇编中需要用edx寄存器中转一下,而数组在栈上读取。

补充:

栈是机器系统提供的数据结构,计算机会在底层对栈提供支持:分配专门的寄存器存放栈的地址,压栈出栈都有专门的指令执行,这就决定了栈的效率比较高。堆则是C/C++函数库提供的,它的机制是很复杂的,例如为了分配一块内存,库函数会按照一定的算法(具体的算法可以参考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在堆内存中搜索可用的足够大小的空间,如果没有足够大小的空间(可能是由于内存碎片太多),就有可能调用系统功能去增加程序数据段的内存空间,这样就有机会分到足够大小的内存,然后进行返回。显然,堆的效率比栈要低得多。

7、分配方式:

1)堆都是动态分配的,没有静态分配的堆。

2)栈有两种分配方式:静态分配和动态分配。静态分配是编译器完成的,比如局部变量的分配。动态分配由alloca函数进行分配,但是栈的动态分配和堆是不同的。它的动态分配是由编译器进行释放,无需手工实现。

本文转载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为用户转载的文章,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进行删除(联系邮箱:
cathy@eetrend.com)。

围观 86

概述

CH549是一款兼容MCS51的增强型E8051内核单片机,79%的指令是单字节单周期指令,运行速度快,内置60KB Flash-ROM,2K+256B RAM。

CH549 内嵌USB控制器和USB收发器支持 USB-Host 主机模式和 USB-Device 设备模式,支持 USB 2.0 全速 12Mbps 或者低速 1.5Mbps,支持USB PD和Type-C。支持最大 64 字节数据包,内置 FIFO,支持 DMA。

CH549提供丰富的接口资源,包括4组异步串口、8路PWM和16通道电容触摸按键,其它包括1路主从SPI,16路12位ADC,支持电压比较;内置3组定时器和3路信号捕捉;支持最多44个GPIO。

系统框图

CH549

产品特点
增强型E8051内核CPU,速度比标准MCS51快8-15倍,特有XRAM数据快速复制指令;
内置60KB Code Flash、1KB Data Flash和3KB BootLoader,支持USB和串口ISP;
内置2KB XRAM和内部256B RAM;
内嵌USB控制器和USB收发器,支持USB2.0全速和低速主机或设备,支持DMA;
内嵌Type-C CC控制器,支持USB PD;
提供支持 FAT12/FAT16/FAT32 文件系统的 U 盘文件级子程序库,实现读写 U 盘文件;
提供3组定时器/计数器,支持3路引脚信号捕捉和8路PWM输出;
提供4个全双工异步串口;
提供1个SPI通信接口,支持主/从模式;
提供与GPIO复用的16通道12位ADC模数转换器;
提供16通道电容触摸按键;
内置时钟和PLL,也可支持外部晶振。
封装:SOP16、QFN28、LQFP48

开发资料

程序下载方式:USB接口或串口下载

CH549DS1.PDF
② 程序下载软件,WCHISPTool_Setup.exe
CH549EVT.ZIP,包含:

  • CH549示例程序(C语言)
  • CH549开发板原理图及使用说明

来源:南京沁恒微电子

围观 65

总线: 指能为多个部件服务的信息传送线,在微机系统中各个部件通过总线相互通信。

地址总线(AB):地址总线是单向的,用于传送地址信息。地址总线的宽度为16位,因此基外部存储器直接寻址64K,16位地址总线由P0口经地址锁存器提供低8位地址(A0~A7),P2口直接提供高8位地址(A8~A15)。

数据总线(DB):一般为双向,用于CPU与存储器,CPU与外设、或外设与外设之间传送数据信息(包括实际意义的数据和指令码)。数据总线宽度为8位,由P0口提供。

控制总线(CB):是计算机系统中所有控制信号的总称,在控制总线中传送的是控制信息。由P3口的第二功能状态和4根独立的控制总线,RESET、EA、ALE、PSEN组成。

存储器:用来存放计算机中的所有信息:包括程序、原始数据、运算的中间结果及最终结果等。

只读存储器(ROM):只读存储器在使用时,只能读出而不能写入,断电后ROM中的信息不会丢失。因此一般用来存放一些固定程序,如监控程序、子程序、字库及数据表等。ROM按存储信息的方法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1、掩膜ROM:

掩膜ROM也称固定ROM,它是由厂家编好程序写入ROM(称固化)供用户使用,用户不能更改内部程序,其特点是价格便宜。

2、可编程的只读存储器(PROM):

它的内容可由用户根据自已所编程序一次性写入,一旦写入,只能读出,而不能再进行更改,这类存储器现在也称为OTP(Only Time Programmable)。

3、可改写的只读存储器EPROM:

前两种ROM只能进行一次性写入,因而用户较少使用,目前较为流行的ROM芯片为EPROM。因为它的内容可以通过紫外线照射而彻底擦除,擦除后又可重新写入新的程序。

4、可电改写只读存储器(EEPROM):

EEPROM可用电的方法写入和清除其内容,其编程电压和清除电压均与微机CPU的5V工作电压相同,不需另加电压。它既有与RAM一样读写操作简便,又有数据不会因掉电而丢失的优点,因而使用极为方便。现在这种存储器的使用最为广泛。

5、随机存储器(RAM):

这种存储器又叫读写存储器。它不仅能读取存放在存储单元中的数据,还能随时写入新的数据,写入后原来的数据就丢失了。断电后RAM中的信息全部丢失。因些,RAM常用于存放经常要改变的程序或中间计算结果等信息。

RAM按照存储信息的方式,又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

①静态SRAM:其特点是只要有电源加于存储器,数据就能长期保存。

②动态DRAM:写入的信息只能保存若干ms时间,因此,每隔一定时间必须重新写入一次,以保持原来的信息不变。

6、可现场改写的非易失性存储器:

这种存储器的特点是:从原理上看,它们属于ROM型存储器,从功能上看,它们又可以随时改写信息,作用又相当于RAM。所以,ROM、RAM的定义和划分已逐渐的失去意义。

①快擦写存储器(FLASH)

这种存储器是在EPROM和EEPROM的制造基础上产生的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其集成度高,制造成本低于DRAM,既具有SRAM读写的灵活性和较快的访问速度,又具有ROM在断电后可不丢失信息的特点,所以发展迅速。

②铁电存储器FRAM

它是利用铁电材料极化方向来存储数据的。它的特点是集成度高,读写速度快,成本低,读写周期短。

时钟周期:计算机在时钟信号的作用下,以节拍方式工作。因此必须有一个时钟发生电路,输入微处理器的时钟信号的周期称为时钟周期。

机器周期:机器完成一个动作所需的时间称为机器周期,一般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时钟周期组成。在我们讲述的MCS-51系列单片机中,一个机器周期由12个时钟周期组成。

指令周期:执行一条指令(如“MOV A,#34H”,该指令的含义是将立即数34H传送到微处理器内的累加器A中)所需时间称为指令周期,它由一个到数个机器周期组成。指令周期的长短取决于指令的类型,即指令将要进行的操作步聚及复杂程度。

汇编:是能完成一定任务的机器指令的集合。

二进制数:只有0和1两个数码,基数为二。

16进制数:采用0、1、2、3、4、5、6、7、8、9、A、B、C、D、E、F等16个数码,其中A-F相应的十进数为10-15,基数是16。

指令: 是计算机所能执行的一种基本操作的描述,是计算机软件的基本单元。

字节:8位二进制数组成一个字节,在存储器中以字节为单位存储信息。

字:2个字节组成一个字。

双字:2个字组成一个双字。

补码:机器数可用不同的码制来表示,补码表示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正数采用符号-绝对值表示,即数的最高有效位为0,数的其余部分则表示数的绝对值;负数的表示要麻烦一些,先写出与该负数相对应的正数的补码表示,然后将其按位求反,最后在末位加1,就可以得到该负数的补码表示了。

段地址:8086CPU将1MB的存储器空间分成许多逻辑段,每个段最大限制为64KB,段地址就是逻辑段在主存中的起始位置。为了能用16位寄存器表示段地址,8086规定段地址必须是模16地址,即为xxxx0H形式,省略低4位0,段地址就可以用16位数据表示,它通常被保存在16位的段寄存器中。

偏移地址:存单元距离段起始位置的偏移量简称偏移地址,由于限定每段不超过64KB,所以偏移地址也可以用16位数据表示。

物理地址:在1M字节的存储器里,每一个存储单元都有一个唯一的20位地址,称为该存储单元的物理地址,把段地址左移4位再加上偏移地址就形成物理地址。

代码段:程序员在编制程序时要把存储器划分成段,代码段用来存放程序的指令序列,代码段的段地址存放在CS中,指令指针寄存器IP指示代码段中指令的偏移地址,处理器利用CS:IP取得下一条要执行的指令。

数据段:数据段存放当前运行程序所用的数据,数据段的段地址存放在DS中。

附加段:附加段是附加的数据段,也用于数据的保存,另外,串操作指令将附加段作为其目的操作数的存放区域。附加段的段地址存放在ES中。

堆栈段:堆栈段是堆栈所在的主存区域,堆栈段的段地址存放在SS中,堆栈指针寄存器SP指示堆栈栈顶的偏移地址,处理器利用SS:SP操作堆栈中的数据。

堆栈:堆栈是一个"后进先出"的主存区域,位于堆栈段中,使用SS段寄存器记录其段地址。它只有一个出入口,即当前栈顶,栈顶是地址较小的一端(低端),它用堆栈指针寄存器SP指定。堆栈有两种以字为单位的基本操作,对应两条基本指令:进栈指令PUSH和出栈指令POP。

伪指令:汇编语言程序的语句除指令外还包括伪指令和宏指令,伪指令又称为伪操作,它不象机器指令那样是在程序运行期间由计算机来执行的,它是在汇编程序对源程序汇编期间由汇编程序处理的操作,完成诸如数据定义、分配存储区、指示程序结束等功能。

宏指令:宏是源程序中一段有独立功能的程序代码,它只需要在源程序中定义一次,就可以多次调用,调用时只需要用一个宏指令语句就可以了。宏指令是用户自定义的指令,在编程时将多次使用的功能用一条宏指令来代替。

子程序:子程序又称为过程,它相当于高级语言中的过程和函数。在一个程序的不同部分,往往要用到类似的程序段,这些程序段的功能和结构形式都相同,只是某些变量的赋值不同,此时就可以把这些程序段写成子程序形式,以便需要时可以调用它;某些常用的特定功能的程序段也可编制成子程序的形式供用户使用。

中断:中断是一种使CPU中止正在执行的程序而转去处理特殊事件的操作,这些引起中断的事件称为中断源,它们可能是来自外设的输入输出请求,也可能是计算机的一些异常事故或其它内部原因。

中断处理程序:当中断发生时,处理器中止当前正在运行的程序,而转到处理特殊事件的程序段中去执行,这种处理中断的子程序就是中断处理程序,又称为中断服务程序。中断处理程序的入口地址被安排在中断向量表中。

BIOS中断:在存储器系统中,从地址0FE000H开始的8K ROM中装有BIOS(Basic Input/Output System)例行程序。驻留在ROM中的基本输入输出程序BIOS提供了系统加电自检、引导装入、主要I/O设备的处理程序以及接口控制等功能模块来处理所有的系统中断。BIOS中断给程序员编程带来很大方便,程序员不必了解硬件I/O接口的特性,可直接用指令设置参数,然后中断调用BIOS中的程序。

暂存器: 用来暂存由数据总线或通用寄存器送来的操作数,并把它作为另一个操作数。

中断: 中断是单片机实时地处理内部或外部事件的一种内部机制。当某种内部或外部事件发生时,单片机的中断系统将迫使CPU暂停正在执行的程序,转而去进行中断事件的处理,中断处理完毕后,又返回被中断的程序处,继续执行下去。

掉电保护: 指在正常供电电源掉电时,迅速用备用直流电源供电,以保证在一段时间内信息不会丢失,当主电源恢复供电时,又自动切换为主电源供电。

寄存器寻址: 操作数在寄存器中,由指令操作码中的rrr三位的值和PSW中RS1及RS0的状态,选中某个工作寄存器区的某个寄存器,然后进行相应的指令操作。

波特率: 即每秒钟传送二进制数的位数, 波特率越高,数据传输的速度越快。

D/A转换: 即将二进制数量转换成与其量值成正比的电流信号或电压信号。

A/D转换: 即将模拟量转换成相应的数字量,然而送计算机处理。

串行方式: 指数据的各位分时传送,只需一条数据线,外加一条公共信号地线和若干条控制信号线。

并行方式: 指数据的各位同时传送,每一条数据都需要一条传输线。

伪指令: 用于告诉汇编程序如何进行汇编的指令,它既不控制机器的操作也不被汇编成机器代码,只能为汇编程序所识别并指导汇编如何进行。

SLEEP MODI 睡觉模式: 保证程序内部运行,但与外部的传输等动作已停止的一种运行模式。

linking 连接: 把编译后生成的 *.obj 文件与其它 *.obj文件合并成机器能识别的机器文件。

I2C:输入与输出共用一条传输线,而时钟由另一条线控制的一种串行传输方式。

SFR 特殊功能寄存器区: 8051 把 CPU 中的专用寄存器、并行端口锁存器、串行口与定时器/计数器内的控制寄存器集中安排到一个区域,离散地分布在地址从 80H 到 FFH 范围内,这个区域称为特殊功能寄存器区 SFR。

本文转载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进行处理(联系邮箱:
cathy@eetrend.com)。

围观 55

我们学习单片机的目的就是为了进行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学好单片机首先要有一个整体认识,下面将简要介绍一下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开发流程,如下图所示。

“”

(1)明确任务

分析和了解项目的总体要求,并综合考虑系统使用环境、可靠性要求、可维护性及产品的成本等因素,制定出可行的性能指标。

(2)划分软、硬件功能

单片机系统由软件和硬件两部分组成。在应用系统中,有些功能既可由硬件来实现,也可以用软件来完成。硬件的使用可以提高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使用软件实现,可以降低系统成本,简化硬件结构。因此在总体考虑时,必须综合分析以上因素,合理地制定硬件和软件任务的比例。

(3)确定希望使用的单片机及其他关键部件

根据硬件设计任务,选择能够满足系统需求并且性价比高的单片机及其他关键器件,如A/D、D/A转换器、传感器、放大器等,这些器件需要满足系统精度、速度以及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

(4)硬件设计

根据总体设计要求,以及选定的单片机及关键器件,利用Protel等软件设计出应用系统的电路原理图。

(5)软件设计

在系统整体设计和硬件设计的基础上,确定软件系统的程序结构并划分功能模块,然后进行各模块程序设计。

单片机程序设计语言可分为三类:

➢ 机器语言 :又称为二进制目标代码,是CPU硬件唯一能够直接识别的语言(在设计CPU时就已经确定其代码的含义)。人们要计算机所执行的所有操作,最终都必须转换成为相应的机器语言由CPU识别、控制执行。CPU系列不同,其机器语言代码的含义也不尽相同。

➢ 汇编语言 :由于机器语言必须转换为二进制代码描述,不便于记忆、使用和直接编写程序,为此产生了与机器语言相对应的汇编语言。用汇编语言编写的程序执行速度快,占用存储单元少,效率高。

➢ 高级语言 :高级语言具有很好的可读性,使程序的编写和操作都十分方便,目前广泛使用的高级语言是C51。

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都必须被翻译成机器语言之后才能被CPU识别。

(6)仿真调试

软件和硬件设计结束后,需要进行进行进入两者的整合调试阶段。为避免浪费资源,在生成实际电路板之前,可以利用Keil C51和Proteus软件进行系统仿真,出现问题可以及时修改。

(7)系统调试

完成系统仿真后,利用Protel等绘图软件,根据电路原理图绘制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刷电路板图,然后将PCB图交给相关厂商生产电路板。拿到电路板后,为便于更换器件和修改电路,可首先在电路板上焊接所需芯片插座,并利用编程器将程序写入单片机。

接下来将单片机及其他芯片插到相应的芯片插座中,接通电源及其他输入、输出设备,进行系统联调,直至调试成功。

(8)测试修改、用户试用

经测试检验符合要求后,将系统交给用户试用,对于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修改完善,系统开发完成。

单片机学习方法

单片机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掌握开发单片机的必备基础知识。

首先是熟练掌握单片机的基本原理,虽然现在单片机厂商众多,但各家单片机的基本结构和原理都比较相近,例如内核结构、内存分配、中断处理、定时计数、串行通信、端口复用等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学习模拟电子、数字电子、C语言程序开发以及原理图和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刷电路板)设计等知识。只有扎实的掌握了这些知识,在进行系统开发的时候,才能顺利地进行原理设计、PCB布板、程序编写、系统联调等工作。

第二阶段:在掌握好一款单片机原理和应用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其他各家单片机,了解其独有的功能和特点。

例如实际工作中若客户要求低成本,那我们可以选用和泰、义隆、华邦等这类台湾芯片;如果客户要求工业级的性能,那么最好从PIC、NEC、飞思卡尔、NXP等这些欧美和日式单片机中选择;若要进行功耗的开发,选用MSP430系列应该有一定优势;在进行测量仪器设计的时候,C8051和AduC842这类数模混合芯片又显得比较实用。

另外,平时要注意技术积累。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将一些常用的接口程序和控制算法整理成模块或者函数,日后若在其他的项目开发中有同样或者接近的需求时,原程序可以直接或者进行少量改动后使用,这样一来会节约大量开发成本。

第三阶段:在实际的项目开发过程中,不断深入研究单片机应用技术,不断积累应用行业的专业知识。

有了扎实的单片机应用相关的基础知识,并且熟悉掌握了几款不同类型单片机的开发方法后,对于各种实际的应用项目,往往还需要理解和掌握外围电路相关的原理和分析方法,并结合实际的应用背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设计出性能最优、结构最合理的单片机应用系统。

本文转载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进行处理(联系邮箱:
cathy@eetrend.com)。

围观 41

我们通过IO和串口的软件开发,已经体验了嵌入式软件开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疑惑,为什么软件能控制硬件?反正当年我学习51的时候,有这个疑惑。今天我们就暂停软件开发,分析单片机到底是如何软硬件结合的。并通过一个基本的程序,分析单片机程序的编译,运行。

软硬件结合

初学者,通常有一个困惑,就是为什么软件能控制硬件?就像当年的51,为什么只要写P1=0X55,就可以在IO口输出高低电平?要理清这个问题,先要认识一个概念:地址空间。

寻址空间

什么是地址空间呢?所谓的地址空间,就是PC指针的寻址范围,因此也叫寻址空间。

大家应该都知道,我们的电脑有32位系统和64位系统之分,为什么呢?因为32位系统,PC指针就是一个32位的二进制数,也就是0xffffffff,范围只有4G寻址空间。 现在内存越来越大,4G根本不够,所以需要扩展,为了能访问超出4G范围的内存,就有了64位系统。STM32是多少位的?是32位的,因此PC指针也是32位,寻址空间也就是4G。

我们来看看STM32的寻址空间是怎么样的。在数据手册《STM32F407_数据手册.pdf》中有一个图,这个图,就是STM32的寻址空间分配。所有的芯片,都会有这个图,名字基本上都是叫Memory map,用一个新芯片,就先看这个图。

“”
  • 最左边,8个block,每个block 512M,总共就是4G,也就是芯片的寻址空间。

  • block 0 里面有一段叫做FLASH,也就是内部FLASH,我们的程序就是下载到这个地方,起始地址是0X800 0000,大家注意,这个只有1M空间。 现在STM32已经有2M flash的芯片了,超出1M的FLASH放在哪里呢?请自行查看对应的芯片手册。

  • 3 在block 1 内,有两段SRAM,总共128K,这个空间,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内存,存放程序使用的变量。如果需要,也可以把程序放到SRAM中运行。 407不是有196K吗?

  • 其实407有196K内存,但是有64k并不是普通的SRAM,而是放在block 0 内的CCM。这两段区域不连续,而且,CCM只能内核使用,外设不能使用,例如DMA就不能用CCM内存,否则就死机。

  • block 2,是Peripherals,也就是外设空间。我们看右边,主要就是APB1/APB2、AHB1/AHB2,什么东西呢?回头再说。

  • block 3、block4、block5,是FSMC的空间,FSMC可以外扩SRAM,NAND FALSH,LCD等外设。

好的,我们分析了寻址空间,我们回过头看看,软件是如何控制硬件的。在IO口输出的例程中,我们配置IO口是调用库函数,我们看看库函数是怎么做的。

例如:

GPIO_SetBits(GPIOG, GPIO_Pin_0 | GPIO_Pin_1 | GPIO_Pin_2| GPIO_Pin_3);

这个函数其实就是对一个变量赋值,对GPIOx这个结构体的成员BSRRL赋值。

void GPIO_SetBits(GPIO_TypeDef* GPIOx, uint16_t GPIO_Pin)
{
 /* Check the parameters */
 assert_param(IS_GPIO_ALL_PERIPH(GPIOx));
 assert_param(IS_GPIO_PIN(GPIO_Pin));

 GPIOx->BSRRL = GPIO_Pin;
}

assert_param:这个是断言,用于判断输入参数是否符合要求GPIOx是一个输入参数,是一个GPIO_TypeDef结构体指针,所以,要用->获取其成员

GPIOx是我们传入的参数GPIOG,具体是啥?在stm32f4xx.h中有定义。

#define GPIOG               ((GPIO_TypeDef *) GPIOG_BASE)
GPIOG_BASE同样在文件中有定义,如下:

#define GPIOG_BASE           (AHB1PERIPH_BASE + 0x1800)
AHB1PERIPH_BASE,AHB1地址,有点眉目了吧?在进一步看看

/*!< Peripheral memory map */
#define APB1PERIPH_BASE       PERIPH_BASE
#define APB2PERIPH_BASE       (PERIPH_BASE + 0x00010000)
#define AHB1PERIPH_BASE       (PERIPH_BASE + 0x00020000)
#define AHB2PERIPH_BASE       (PERIPH_BASE + 0x10000000)

再找找PERIPH_BASE的定义

#define PERIPH_BASE           ((uint32_t)0x40000000)    

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操作IO口G,其实就是操作0X40000000+0X1800这个地址上的一个结构体里面的成员。说白了,就是操作了这个地方的寄存器。实质跟我们操作普通变量一样,就像下面的两句代码,区别就是变量i是SRAM空间地址,0X40000000+0X1800是外设空间地址。

u32 i;
i = 0x55aa55aa;

这个外设空间地址的寄存器是IO口硬件的一部分。如下图,左边的输出数据寄存器,就是我们操作的寄存器(内存、变量),它的地址就是0X40000000+0X1800+0x14.

“”

控制其他外设也类似,就是将数据写到外设寄存器上,跟操作内存一样,就可控制外设了。

寄存器,其实应该是内存的统称,外设寄存器应该叫做特殊寄存器。慢慢的,所有人都把外设的叫做寄存器,其他的统称内存或RAM。寄存器为什么能控制硬件外设呢?因为,初略的说,一个寄存器的一个BIT,就是一个开关,开就是1,关就是0。通过这个电子开关去控制电路,从而控制外设硬件。

纯软件-包罗万象的小程序

我们已经完成了串口和IO口的控制,但是我们仅仅知道了怎么用,对其他一无所知。程序怎么跑的?代码到底放在那里?内存又是怎么保存的?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程序,学习嵌入式软件的基本要素。

分析启动代码

函数从哪里开始运行?

每个芯片都有复位功能,复位后,芯片的PC指针(一个寄存器,指示程序运行位置,对于多级流水线的芯片,PC可能跟真正执行的指令位置不一致,这里暂且认为一致)会复位到固定值,一般是0x00000000,在STM32中,复位到0X08000004。因此复位后运行的第一条代码就是0X08000004。前面我们不是拷贝了一个启动代码文件到工程吗?startup_stm32f40_41xxx.s,这个汇编文件为什么叫启动代码?因为里面的汇编程序,就是复位之后执行的程序。在文件中,有一段数据表,称为中断向量,里面保存了各个中断的执行地址。复位,也是一个中断。

芯片复位时,芯片从中断表中将Reset_Handler这个值(函数指针)加载到PC指针,芯片就会执行Reset_Handler函数了。(一个函数入口就是一个指针)

; Vector Table Mapped to Address 0 at Reset
                AREA    RESET, DATA, READONLY
                EXPORT  __Vectors
                EXPORT  __Vectors_End
                EXPORT  __Vectors_Size

__Vectors       DCD     __initial_sp               ; Top of Stack
                DCD     Reset_Handler              ; Reset Handler
                DCD     NMI_Handler                ; NMI Handler
                DCD     HardFault_Handler          ; Hard Fault Handler
                DCD     MemManage_Handler          ; MPU Fault Handler
                DCD     BusFault_Handler           ; Bus Fault Handler
                DCD     UsageFault_Handler         ; Usage Fault Handler

Reset_Handler函数,先执行SystemInit函数,这个函数在标准库内,主要是初始芯片时钟。然后跳到__main执行,__main函数是什么函数?

是我们在main.c中定义的main函数吗?后面我们再说这个问题。

; Reset handler
Reset_Handler    PROC
                 EXPORT  Reset_Handler             [WEAK]
        IMPORT  SystemInit
        IMPORT  __main

                 LDR     R0, =SystemInit
                 BLX     R0
                 LDR     R0, =__main
                 BX      R0
                 ENDP

芯片是怎么知道开始就执行启动代码的呢?或者说,我们如何把这个启动代码放到复位的位置?这就牵涉到一个一般情况下不关注的文件wujique.sct,这个文件在wujique\prj\Objects目录下,通常把这个文件叫做分散加载文件,编译工具在链接时,根据这个文件放置各个代码段和变量。

在MDK软件Options菜单Linker下有关于这个菜单的设置。

“”

把Use Memory Layout from Target Dialog前面的勾去掉,之前不可设置的框都可以设置了。点击Edit进行编辑。

“”

在代码编辑框出现了分散加载文件内容,当前文件只有基本的内容。

其实这个文件功能很强大,通过修改这个文件可以配置程序的很多功能,例如:1 指定FLASH跟RAM的大小于起始位置,当我们把程序分成BOOT、CORE、APP,甚至进行驱动分离的时候,就可以用上了。2 指定函数与变量的位置,例如把函数加载到RAM中运行。

“”

从这个基本的分散加载文件我们可以看出:

  • 第6行 ER_IROM1 0x08000000 0x00080000 定义了ER_IROM1,也就是我们说的内部FLASH,从0x08000000开始,大小0x00080000。

  • 第7行 .o (RESET, +First) 从0x08000000开始,先放置一个.o文件, 并且用(RESET, +First)指定RESET块优先放置,RESET块是什么? 请查看启动代码,中断向量就是一个AREA,名字叫RESET,属于READONLY。 这样编译后,RESET块将放在0x08000000位置,也就是说,中断向量就放在这个地方。 DCD是分配空间,4字节,第一个就是__initial_sp,第二个就是Reset_Handler函数指针。 也就是说,最后编译后的程序,将Reset_Handler这个函数的指针(地址),放在0x800000+4的地方。 所以芯片在复位的时候,就能找到复位函数Reset_Handler。

  • 第8行 *(InRoot$$Sections) 什么鬼?GOOGLE啊!回头再说。

  • 第9行 .ANY (+RO) 意思就是其他的所有RO,顺序往后放。就是说,其他代码,跟着启动代码后面。

  • 第11行 RW_IRAM1 0x20000000 0x00020000 定义了RAM大小。

  • 第12行 .ANY (+RW +ZI) 所有的RW ZI,全部放到RAM里面。RW,ZI,也就是变量,这一行指定了变量保存到什么地址。

分析用户代码

到此,基本启动过程已经分析完。下一步开始分析用户代码,就从main函数开始。1 程序跳转到main函数后:RCC_GetClocksFreq获取RCC时钟频率;SysTick_Config配置SysTick,在这里打开了SysTick中断,10毫秒一次。

Delay(5);延时50毫秒。

int main(void)
{
  GPIO_InitTypeDef GPIO_InitStructure;

 /*!< At this stage the microcontroller clock setting is already configured,
       this is done through SystemInit() function which is called from startup
       files before to branch to application main.
       To reconfigure the default setting of SystemInit() function,
       refer to system_stm32f4xx.c file */

  /* SysTick end of count event each 10ms */
  RCC_GetClocksFreq(&RCC_Clocks);
  SysTick_Config(RCC_Clocks.HCLK_Frequency / 100);

  /* Add your application code here */
  /* Insert 50 ms delay */
  Delay(5);

2 初始化IO就不说了,进入while(1),也就是一个死循环,嵌入式程序,都是一个死循环,否则就跑飞了。

/*初始化LED IO口*/
RCC_AHB1PeriphClockCmd(RCC_AHB1Periph_GPIOG, ENABLE);

GPIO_InitStructure.GPIO_Pin = GPIO_Pin_0 | GPIO_Pin_1 | GPIO_Pin_2| GPIO_Pin_3;
GPIO_InitStructure.GPIO_Mode = GPIO_Mode_OUT;

GPIO_InitStructure.GPIO_OType = GPIO_OType_PP;
GPIO_InitStructure.GPIO_Speed = GPIO_Speed_100MHz;
GPIO_InitStructure.GPIO_PuPd = GPIO_PuPd_UP;
GPIO_Init(GPIOG, &GPIO_InitStructure);    

/* Infinite loop */
mcu_uart_open(3);
while (1)
{
  GPIO_ResetBits(GPIOG, GPIO_Pin_0|GPIO_Pin_1|GPIO_Pin_2|GPIO_Pin_3);
  Delay(100);
  GPIO_SetBits(GPIOG, GPIO_Pin_0|GPIO_Pin_1|GPIO_Pin_2|GPIO_Pin_3);
  Delay(100);
  mcu_uart_test();

  TestFun(TestTmp2);
}

3 在while(1)中调用TestFun函数,这个函数使用两个全局变量,两个局部变量。

/* Private functions ---------------------------------------------------------*/
u32 TestTmp1 = 5;//全局变量,初始化为5
u32 TestTmp2;//全局变量,未初始化

const u32 TestTmp3[10] = {6,7,8,9,10,11,12,13,12,13};

u8 TestFun(u32 x)//函数,带一个参数,并返回一个u8值
{
 u8 test_tmp1 = 4;//局部变量,初始化
 u8 test_tmp2;//局部变量,未初始化

 static u8 test_tmp3 = 0;//静态局部变量

 test_tmp3++;

 test_tmp2 = x;

 if(test_tmp2> TestTmp1)
  test_tmp1 = 10;
 else
  test_tmp1 = 5;

 TestTmp2 +=TestTmp3[test_tmp1];

 return test_tmp1;
}

然后程序就一直在main函数的while循环里面执行。中断呢?对,还有中断。中断中断,就是中断正常的程序执行流程。我们查看Delay函数,uwTimingDelay不等于0就死等?谁会将uwTimingDelay改为0?

/**
  * @brief  Inserts a delay time.
  * @param  nTime: specifies the delay time length, in milliseconds.
  * @retval None
  */
void Delay(__IO uint32_t nTime)
{
  uwTimingDelay = nTime;

  while(uwTimingDelay != 0);
}

搜索uwTimingDelay变量,函数TimingDelay_Decrement会将变量一直减到0。

/**
  * @brief  Decrements the TimingDelay variable.
  * @param  None
  * @retval None
  */
void TimingDelay_Decrement(void)
{
  if (uwTimingDelay != 0x00)
  {
    uwTimingDelay--;
  }
}

这个函数在哪里执行?经查找,在SysTick_Handler函数中运行。谁用这个函数?

/**
  * @brief  This function handles SysTick Handler.
  * @param  None
  * @retval None
  */
void SysTick_Handler(void)
{
  TimingDelay_Decrement();
}

经查找,在中断向量表中有这个函数,也即是说这个函数指针保存在中断向量表内。当发生中断时,就会执行这个函数。当然,在进出中断会有保存和恢复现场的操作。这个主要涉及到汇编,暂时不进行分析了。有兴趣自己研究研究。通常,现在我们开发程序不用关心上下文切换了。

__Vectors       DCD     __initial_sp               ; Top of Stack
                DCD     Reset_Handler              ; Reset Handler
                DCD     NMI_Handler                ; NMI Handler
                DCD     HardFault_Handler          ; Hard Fault Handler
                DCD     MemManage_Handler          ; MPU Fault Handler
                DCD     BusFault_Handler           ; Bus Fault Handler
                DCD     UsageFault_Handler         ; Usage Fault Handler
                DCD     0                          ; Reserved
                DCD     0                          ; Reserved
                DCD     0                          ; Reserved
                DCD     0                          ; Reserved
                DCD     SVC_Handler                ; SVCall Handler
                DCD     DebugMon_Handler           ; Debug Monitor Handler
                DCD     0                          ; Reserved
                DCD     PendSV_Handler             ; PendSV Handler
                DCD     SysTick_Handler            ; SysTick Handler

余下问题

1、__main函数是什么函数?是我们在main.c中定义的main函数吗?
2、分散加载文件中*(InRoot$$Sections)是什么?
3、ZI段,也就是初始化为0的数据段,什么时候初始化?谁初始化?

为什么这几个问题前面留着不说?因为这是同一个问题。顺藤摸瓜!

通过MAP文件了解代码构成

编译结果

程序编译后,在下方的Build Output窗口会输出信息:

*** Using Compiler 'V5.06 update 5 (build 528)', folder: 'C:\Keil_v5\ARM\ARMCC\Bin'
Build target 'wujique'
compiling stm32f4xx_it.c...
...
assembling startup_stm32f40_41xxx.s...
compiling misc.c...
...
compiling mcu_uart.c...
linking...
Program Size: Code=9038 RO-data=990 RW-data=40 ZI-data=6000  
FromELF: creating hex file...
".\Objects\wujique.axf" - 0 Error(s), 0 Warning(s).
Build Time Elapsed:  00:00:32
  • 编译目标是wujique
  • C文件compiling,汇编文件assembling,这个过程叫编译
  • 编译结束后,就进行link,链接。
  • 最后得到一个编译结果,9038字节code,RO 990,RW 40,ZI 6000。CODE,是代码,很好理解,那RO、RW、ZI都是什么?
  • FromELF,创建hex文件,FromELF是一个好工具,需要自己添加到option中才能用

map文件配置

更多编译具体信息在map文件中,在MDK Options中我们可以看到,所有信息都放在\Listings\wujique.map

默认很多编译信息可能没钩,钩上所有信息会增加编译时间。

“”

map文件

打开map文件,好乱?习惯就好。我们抓重点就行了。

“”

map 总信息

从最后看起,看到没?最后的这一段map内容,说明了整个程序的基本概况。

有多少RO?RO到底是什么?

有多少RW?RW又是什么?

ROM为什么不包括ZI Data?为什么包含RW Data?

“”

Image component sizes

往上,看看Image component sizes,这个就比刚刚的总体统计更细了。

这部分内容,说明了每个源文件的概况

首先,是我们自己的源码,这个程序我们的代码不多,只有main.o,wujique_log.o,和其他一些STM32的库文件。

“”

第2部分是库里面的文件,看到没?里面有一个main.o。

main函数是不是我们写的main函数?明显不是,我们的main函数是放在main.o文件。这么小的一个工程,用了这么多库,你以前关注过吗?估计没有,除非你曾经将一个原本在1M flash上的程序压缩到能在512K上运行。

“”

第3部分也是库,暂时没去分析这两个是什么东西。

“”

库文件是什么?库文件就是别人已经别写好的代码库。在代码中,我们经常会包含一些头文件,例如:

#include <stdarg.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string.h>  

这些就是库的头文件。这些头文件保存在MDK开发工具的安装目录下。我们经常用的库函数有:memcpy、memcmp、strcmp等。只要代码中包含了这些函数,就会链接库文件。

文件map

再往上,就是文件MAP了,也就时每个文件中的代码段(函数)跟变量在ROM跟RAM中的位置。首先是ROM在0x08000000确实放的是startup_stm32f40_41xxx.o中的RESET

库文件是什么?

库文件就是别人已经别写好的代码库。

在代码中,我们经常会包含一些头文件,例如:

#include <stdarg.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string.h>   

这些就是库的头文件。这些头文件保存在MDK开发工具的安装目录下。

我们经常用的库函数有:

memcpy、memcmp、strcmp等。

只要代码中包含了这些函数,就会链接库文件。

文件map

再往上,就是文件MAP了,也就时每个文件中的代码段(函数)跟变量在ROM跟RAM中的位置。首先是ROM在0x08000000确实放的是startup_stm32f40_41xxx.o中的RESET

“”

每个文件有有多行,例如串口,4个函数。

“”

然后是RAM的,main.o中的变量,放在0x20000000,总共有0x0000000c,类型是Data、RW。串口有两种变量,data和bss,什么是bss?这两个名称,是section name,也就是段的意思。看前面type和Attr,

RW Data,放在.data段;RW Zero放在.bss段,RW Zero,其实就是ZI。到底哪些变量是RW,哪些是ZI?

“”

Image Symbol Table

再往上就是Image Symbol Table,就更进一步到每个函数或者变量的信息了

“”

例如,全局变量TestTmp1,是Data,4字节,分配的位置是0x20000004。

“”

TestTmp3数组放在哪里?放在0X080024E0这个地方,这可是代码区额。因为我们用const修饰了这个全局变量数组,告诉编译器,这个数组是不可以改变的,编译器就将这个数组保存到代码中了。程序中我们经常会使用一些大数组数据,例如字符点阵,通常有几K几十K大,不可能也没必要放到RAM区,整个程序运行过程这些数据都不改变,因此通过const修饰,将其存放到代码区。

const的用处比较多,可以修饰变量,也可以修饰函数。更多用法自行学习

“”

那局部变量存放在哪里呢?我们找到了test_tmp3,

“”

没找到test_tmp1/test_tmp2,为什么呢?在定义时,test_tmp3增加了static定义,意思就是静态局部变量,功能上,相当于全局变量,定义在函数内,限制了这个全局变量只能在这个函数内使用。哪test_tmp1、test_tmp2放在哪里呢? 局部变量,在编译链接时,并没有分配空间,只有在运行时,才从栈分配空间。

u8 TestFun(u32 x)//函数,带一个参数,并返回一个u8值
{
 u8 test_tmp1 = 4;//局部变量,初始化
 u8 test_tmp2;//局部变量,未初始化

 static u8 test_tmp3 = 0;//静态局部变量

上一部分,我们留了一个问题,哪些变量是RW,哪些是ZI?我们看看串口变量的情况,UartBuf3放在bss段,其他变量放在.data段。为什么数组就放在bss?bss是英文Block Started by Symbol的简称。

“”

到这里,我们可解释下面几个概念了:

Code就是代码,函数。

RO Data,就是只读变量,例如用const修饰的数组。

RW Data,就是读写变量,例如全局变量跟static修饰的局部变量。

ZI Data,就是系统自动初始化为0的读写变量,大部分是数组,放在bss段。

RO Size等于代码加只读变量。

RW Size等于读写变量(包括自动初始化为0的),这个也就是RAM的大小。

ROM Size,也就是我们编译之后的目标文件大小,也就是FLASH的大小。但是?为什么会包含RW Data呢?因为所有全局变量都需要一个初始化的值(就算没有真正初始化,系统也会分配一个初始化空间),例如我们定义一个变量u8 i = 8;这样的全局变量,8,这个值,就需要保存在FALSH区。

“”

我们看看函数的情况,前面我们不是有一个问题吗?__main和main是一个函数吗?查找main后发现,main是main,放在0x08000579

“”

main是main,放在0x08000189

“”

__main到main之间发生了什么?还记得分散加载文件中的这句吗?

*(InRoot$$Sections)

__main就在这个段内。下图是__main的地址,在0x08000189。__Vectors就是中断向量,放在最开始。

“”

在分散加载文件中,紧跟RESET的就是*(InRoot$$Sections)。

“”

而且,RESET段正好大小0x00000188。

“”

巧合?参考PPT文档《ARM嵌入式软件开发.ppt》,或自行GOOGLE。

“”

这一段代码都完成什么功能呢?主要完成ZI代码的初始化,也就是将一部分RAM初始化为0。其他环境初始化。。。。通常,我们不用管这一部分。

其他再往上,就是其他信息了,例如优化了哪些东西,移除了哪些函数。

最后

到这里,一个程序,是怎么组成的,程序是如何运行的,基本有一个总体印象了。不过,对于中断,后面还会进行详细说明。

本文转载自:嵌入式IOT技术圈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进行处理(联系邮箱:
cathy@eetrend.com)。

围观 90

页面

订阅 RSS - 单片机